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1961—2019年全国1903个气象站点的气候数据以及1115条茶树分布站点记录,利用最大熵模型和GIS技术筛选影响茶树种植的主导气候因子,根据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将中国大陆茶树气候适宜性划分为不适宜区、次适宜区、适宜区和高适宜区4个等级,厘定不同区划等级的主导气候因子阈值。结果表明:影响中国大陆地区茶树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为多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春霜冻频率、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3—9月平均相对湿度。模型区划结果与名茶之乡、地理标志茶叶所在地吻合较好。茶树适生区的北界总体呈现出由东部高纬度向西部低纬度降低的分布态势,北界界限移动较明显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高纬度省份。整体茶树适生区质心的年代际变化较为平缓,除20世纪60—70年代和80—90年代的适生区范围有所缩小外,其他相邻年代际间茶树适生区的面积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与质心迁移情况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普定县茶树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贵州省安顺市6个气象站1961—2010年资料,根据气候资源的小网格分析方法,建立普定县茶树种植气候区划因子与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模型,以GIS为技术支撑,对普定县茶树种植的适宜气候条件进行区划。结果表明:普定县茶树种植的气候适宜性自东北向西南呈明显递增趋势,适宜区和最适宜区占该县国土面积的68%,覆盖该县2/3以上的土地均可种植茶树,为普定县种植茶树的合理布局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针对气候差异微小的杨凌区,根据猕猴桃生长生态特征,在分析猕猴桃生长对环境条件要求的基础上,利用杨凌区更为精细土壤信息,土地利用信息及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Model,简称DEM),确定坡度、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和土地利用类型为区划指标,利用GIS技术及逻辑运算方法,将杨凌区划分为猕猴桃生长最适宜区、适宜区、不宜区,并对各区的环境条件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4.
河源地区茶树种植适宜性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源和周边地区24个国家气象站1970—2018年气象资料和地理信息数据,选取气候、地形和土壤3方面共12个因子,构建河源地区茶树种植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在GIS软件支持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将河源茶树种植区域分为不适宜、较适宜和适宜3个等级,并绘制出茶树综合评价图,对评价结果作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河源适宜茶树种植的区域面积约占51.6%,主要分布在连平县、东源县东部、紫金县中东部、和平县西部、龙川县的中部偏东和南北两端;较适宜区约占48.3%,主要分布在和平县中东部、紫金县西部、东源县北部、龙川县中部偏南和靠近和平县的区域;不适宜区约占0.1%,主要为紫金西南部的小部分区域。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叶城县特色林果—核桃为研究对象,研究叶城核桃种植的气候适宜性,以期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科学规划叶城县核桃种植布局和发展区域提供气候依据。利用叶城县及其周边20个气象站1981-2019年近39年的气温观测数据和同期核桃生长发育的物候资料,在分析核桃生长发育关键期与光、热、水气候条件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影响核桃生长发育的关键气候因子≥10℃积温、冬季最低气温≤-25℃日数、终霜冻日早于≥10℃初日天数作为核桃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基于GIS空间插值技术对叶城县核桃种植各区划指标因子进行空间特征分析,采用GIS空间加权分析法对核桃种植气候指标进行精细化分区,结果表明:叶城县影响核桃的各指标因子空间分布受海拔高度影响,≥10℃积温总体呈现“北疆多、南疆少、平原和盆地多、 山区少”的格局;最低气温≤-25℃日数呈现由山区向平原逐渐减少的特点;终霜冻日早于≥10℃初日天数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山区少平原多的格局。在上述各指标气候要素空间特征的综合作用下,叶城县核桃种植可分为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三个分区。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县域北部海拔低于1400m的平原地带,该区能够满足核桃生长发育和优质高产对热量条件的需求,同时,核桃树遭受越冬冻害的风险很低,春季核桃树展叶、开花和结实期遭受霜冻危害的几率也很低,因此,适宜区是叶城县发展核桃种植业最理想的区域,加之,该区地处叶尔羌河上游流域,土壤肥沃,灌溉有保障,应大力发展优质核桃种植面积。次适宜区分布在县域中部海拔1400~2000m的山前倾斜平原和丘陵地带,该区核桃树具有一定的遭受越冬冻害的风险,不宜大规模发展核桃种植。不适宜区分布在叶城县南部海拔2000m以上的山区,该区域核桃树遭受越冬冻害的风险较高,因此,不宜种植核桃。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广东冬种辣椒气候适宜性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广东省86个气象站1980-2012年气候资料和1991-2010年冬季寒害灾情资料,采用冬季(12月一翌年2月)≥15℃有效积温作为冬种辣椒的气候资源指标,选取寒害过程中最低气温<10℃的天数、日最低气温<10.0℃积寒量构建冬种辣椒的寒害风险指标,完善了冬种辣椒的种植气候适宜性指标.构建指标的空间分析模型,采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和多层复合方法,对广东冬种辣椒的气候适宜性进行了区域划分.结果表明,冬种辣椒的气候最适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茂名、阳江等地区,适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偏南地区,次适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偏北地区和北部偏南地区,不适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肇庆、清远、韶关、河源及梅州等地的北部.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9年四川省97个县市区冬小麦的种植信息,以及1980~2021年159个气象站数据,选取影响冬小麦种植分布的13个潜在气候影响因子,结合最大熵模型(MaxEnt),构建了冬小麦种植分布和气候因子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主导气候因子贡献率大小的为年日照时数>1月平均气温>年平均低温>年降水量>年相对湿度;冬小麦的潜在适宜区主要分布在99°E以东,26°~33°N区域;未来气候背景下,大部分市州总适宜区面积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为合理利用吉林市气候资源,提升烤烟生产效益,开展烤烟栽培气候适宜性定量评估,以制定烤烟种植优化调整方案。采用烤烟产量、气象和海拔高程等数据,基于气象条件对当地烤烟的影响,以及烤烟栽培气候资源供求关系,确定影响烤烟栽培的气象要素。采取模糊数学方法建立吉林市烤烟适宜度隶属函数及综合评价模型。考虑到海拔高度和经纬度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建立吉林山区诸气象要素的地理分布模式,在GIS平台下实现吉林市烤烟种植适宜度的精细化气候区划。结果表明:吉林市大部分地方都比较适宜烤烟栽培,但气候适宜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可划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4类。研究区域东部和南部海拔500-800 m左右的中山地带适合烤烟栽培,但其中海拔800 m以上的高山地带气温过低,不适宜烤烟栽培;西部半山-平原区适宜度并不高。蛟河市适宜烤烟种植面积最大,其次是桦甸市,磐石市和舒兰市也较适宜烤烟栽培。烤烟精细区划结果与当地多年烤烟种植区域有一致性,但仍有较大的优化调整空间和增产增收潜力。  相似文献   

9.
依据蓝莓生物学特性及生长环境要求,确定影响丹东市蓝莓产量或品质的主要气候适宜性指标为1月最低气温、≥10℃积温、果实成熟期降水量,并综合运用判断矩阵法、加权求和法及GIS空间分析法,开展丹东市蓝莓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研究。结果表明: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宽甸县境内,包括双山子、八河川、石湖沟等乡镇,该区域1月最低气温偏低,热量分布不均衡,且果实成熟期降水偏多,不建议发展蓝莓产业。次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丹东市北部地区,该区域1月最低气温偏低,热量条件稍好,果实成熟期降水量适宜。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丹东市中部及南部地区,该区域1月最低气温较适宜,热量条件好,果实成熟期降水量也适宜,适合发展蓝莓产业。  相似文献   

10.
利用鄂东南6个国家气象站和135个区域气象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和30 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综合考虑影响枇杷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气候因子和地形因子,筛选出年平均气温、年最低气温、≥10.0℃活动积温、最低气温≤-3.0℃的日数、5月平均气温≥25.0℃的日数、年降水量、8—10月降水量以及坡向、坡度等9个适宜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生态适宜度方法,在ArcGIS环境下对鄂东南枇杷种植生态适宜性进行精细化区划。结果表明:整体来看,影响鄂东南枇杷种植生态适宜性的主要因素是年最低气温和最低气温≤-3.0℃的日数。全区可分为枇杷种植生态不适宜区、次适宜区、适宜区和最适宜区。其中,西北部的沿江、沿湖区域为最适宜区,可以发展枇杷早熟品种;中部和东南部海拔高度100~250 m的区域为适宜区,适宜种植枇杷中熟品种,而海拔高度为251~450 m的坡地为次适宜区,可以发展营养和功能价值俱佳的中晚熟品种;中部和东南部海拔高度在450 m以上的山区为不适宜区。经初步验证,鄂东南枇杷规模化种植区生产实际与区划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区划结果可为鄂东南枇杷种植产业合理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徐水县干旱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干旱灾害为例,对其干旱灾害风险区划进行研究。利用GIS技术,建立气象数据库,集成基础地理数据、气象观测数据和人口经济等资料;选择适当指标,实现干旱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栅格化的计算。通过建立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完成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的绘制,并分析了徐水县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徐水县干旱灾害风险分布呈地区性差异,中部地区发生干旱灾害的风险较高,西南地区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2.
基于ArcView的水资源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TM陆地卫星资料提取辽宁省水资源数据信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建立了辽宁省水资源数据库系统。通过对地表水、水利工程数据库的建立与基础数据的管理,实现了水资源空间与属性数据的显示、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乡镇天气预报业务系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宁省乡镇天气预报业务系统以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预报和自动气象站等加密观测数据为基础,以数值预报解释应用技术为依托,应用PP方程组和相似法结合制作乡镇站点的降水预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乡镇天气预报业务流程,开发了辽宁省乡镇天气预报网站,实现了未来24 h辽宁省952个乡镇站点的降水、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3个要素的乡镇短期基本气象要素预报产品在网页上的下发、订正、保存、上报、评分和管理等功能。同时,概述了辽宁省乡镇天气预报系统的技术方法和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14.
地理信息系统在NOAA卫星遥感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阐述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空间分析和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并有效地将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结合起来,利用NOAA气象卫星对上海地区的洪涝灾害、水稻长势和面积进行动态监测,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GIS 在上海蔬菜生产资源评价与合理布局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ARC/INFO,针对上海郊区各乡镇气候、土壤、区位、技术、承灾能力、水污染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上海蔬菜生产优势区域,可为蔬菜基地规划、菜地迁移和蔬菜生产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数值预报降水产品精细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5为基础,将其降水预报结果提供给地理信息系统ArcInfo平台,各气象站点降水预报结果被转换成数据点图层,然后通过样条插值法生成网格图层,再与具有甘肃省、市、县级边界以及各县乡镇点位置的基础数据图层叠加,用不同颜色表示预报降水量级的大小,最后分区、县及落点三级标准分别生成甘肃降水预报精细化产品。通过实例检验,表明该产品无论在降水分布、量级,还是降水趋势的预报上均与实况基本吻合,对过程降水、局地强对流天气及定点、定量、定时降水预报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样,将降水预报产品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不但实现了甘肃降水预报产品的数字化和可视化,而且精度高、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GIS技术在气象和水文领域的应用现状,探讨了气象与水文综合预报业务对地理信息系统的特殊需求,提出了将气象与水文信息相融合、气象水文信息与GIS有机结合的系统设计思路,明确了基于GIS气象水文预报系统的目标、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71-2010年大连地区64个乡镇的冰雹观测资料和1:50 000数字高程模型,选择和设计对冰雹空间分布可能有影响的地形因子,如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地形切割深度等,采用数字地形分析、不规则窗口统计等方法研究冰雹分布与地形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地形高程、西北偏西坡向和地形切割深度是影响大连地区冰雹分布的最主要地形因子。地形高程抬升下的强对流天气系统有利于降雹;西北偏西坡向有利于冰雹的形成;地形起伏显著的区域更有利于冰雹的形成和降落。建立了冰雹与地形因子间的回归方程,模拟了大连地区的冰雹空间分布,结果显示大连地区冰雹最严重区域位于瓦房店和普兰店北部地区,沿海及南部地区较少。  相似文献   

19.
基于.NET4.0开发环境、MapX5.0组件技术和SQL Server数据库开发与应用技术,利用C#编程语言,设计了闪电参数可视化查询系统.该系统将闪电定位资料与地理信息相结合,实现了地理信息的查询和编辑、原始闪电数据的存储和管理、闪电参数的查询和分析、专题图绘制和输出等功能.以武汉\"1+8\"城市圈(武汉市、孝感市、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咸宁市、鄂州市、黄石市、黄冈市)为例,展示了闪电参数查询、专题图绘制、测量工具和闪电发生位置以及雷电流强度分布查询的应用结果.  相似文献   

20.
Climate changes affect the abundance, geographic extent, and floral composition of vegetation, which are reflected in the pollen rain. Sediment cores taken from lakes and peat bogs can be analysed for their pollen content. The fossil pollen records provide information on the temporal changes in climate and palaeo-environments. Although the complexity of the variables influencing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requires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only a few research projects have used GIS to analyse pollen data.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approach to palynological data analysis by combining GIS and spatial modelling. Eastern Colombia was chosen as a study area owing to the migration of the forest–savanna boundary since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pollen records. Logistic regression has been used to identify the climatic variables that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of savanna and forest in eastern Colombia. These variables were used to create a predictive land-cover model, which was subsequently implemented into a GIS to perform spatial analysis on the results. The palynological data from the study area we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GIS. Reconstructed maps of past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by interpolation showed a new approach of regional multi-site data synthesis related to climatic parameters.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resulted in a map with 85.7% predictive accuracy, which is considered useful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future and past land-cover distributions. The suitability of palynological GIS application depends on the number of pollen site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ollen sites over the area of interest, and the degree of overlap of the age ranges of the pollen recor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