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孙枢 《地学前缘》2016,23(6):1-2
再过一些时间就是王鸿祯院士的百年诞辰,此时此刻,更令我对他深深怀念。在他离去的这些年当中,每当我看到有关的书籍、文献,就会想到他老人家;他的学术思想、治学态度和奋斗精神,更时时激励我前进。在王鸿祯院士生前,我有时是当面请教得到指导,更多是通过学习他的著述而收益。 20世纪50年代初,我有几位同学在新建的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班学习,他们谈起校内教授中的“少壮派”--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年纪30多岁,执掌教研室和系主任岗位,个个风华正茂,其中就有王鸿祯教授。但我第一次见到王先生是在1955年,那年夏季,苏联科学院代表团访华,代表团成员、著名大地构造学家别洛乌索夫通讯院士在我所(当时位于城内沙滩松公府夹道、原北京大学地质馆的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做包括苏联大地构造、中国大地构造的有关问题以及大洋盆地的成因等系列报告。王鸿祯先生参加了有关会议,他提出问题发表讨论意见,我当时负责会议记录和部分接待工作,有幸第一次近距离地同他有过接触,他和蔼可亲,时间虽短但留下了长期的印象。 1956年,王鸿祯先生著的《地史学教程》出版,我很快购得一本并开始学习。一天,叶连俊先生在办公室里见我手里拿着这本书,说道:“这(地史学)同我们的沉积学关系也很大”,我说:“我的基础知识不够,许多内容不懂”,叶先生说:“慢慢来,先掌握一点基本概念”。这是叶先生对我学习《地史学教程》的指导。王先生的《地史学教程》使我初步开阔了对世界地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视野。受此书的影响,我形成了一个习惯,尽管有许多地质问题,我自己并不直接研究,但愿意去了解,从中获取知识的享受。 1985年,王鸿祯先生主编的《中国古地理图集》出版,受到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和高度评价。图集以全球构造的活动论与历史发展的阶段论有机结合作为主导原则,代表王鸿祯先生学术思想发展的新阶段。图集内容十分丰富,我曾较为仔细地阅读了差不多每一幅图件并认真阅读了图集说明书,还读了图集的英文说明,以便了解图集的有些名词术语同国外文献的对照和衔接。我后来也曾向王先生请教过一些问题,如今还记得的有:豫陕(图集引用了我的文章)和燕辽裂陷盆地(拗拉槽)、俄罗斯地台的拗拉槽、扬子地台有无拗拉槽,以及拗拉槽是否都是三支裂谷系的废弃支等等,他同我也谈到朱夏先生将aulacogen译作“拗拉槽”可称杰作。王先生还向我指出国内需要重视古大陆的重建问题,这是国际关注的热点,但意见分歧很大,我国应该有更多些学者进入这一领域进行探讨。王先生的一系列意见对我真可谓受益匪浅。 1989年在华盛顿参加国际地质大会期间,在国际岩石圈计划的会上,我遇到美国的Scotese教授,他当时已着手“古地图”(PaleoMap)项目并送给我一点有关资料,Scotese在会上强调编制古地图的三个支柱是板块构造、古地磁和古生物地理。回国后我向王先生汇报了有关情况,王先生也特别强调古生物地理对古地理重建的重要性。据我所知,在王鸿祯先生的率领下,中国地质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已经开展全球构造与古大陆再建研究,采用计算机成图并开发了有关软件。在1996年国际地质大会(北京)上,展出了古大陆再造的系列图件,这在当时是国内学者首次作出这样的努力。就中国地质大学而言,王鸿祯先生和殷鸿福教授等都曾在古生物地理方面做出许多贡献。 20世纪90年代初,原国家科委推出了以“攀登计划”为名的基础研究资助计划。有个年度我担任地学与资源环境领域的评审组长,那一回总共约有6、7项申请,王鸿祯先生领衔的中国古大陆及边缘层序地层与海平面变化研究的申请,在经过讨论后,投票排名第二。当时国家科委只限定资助一项,我和评审专家组其他专家都认为王先生的建议项目有价值,是值得资助的,但投票结果也是公正和正确的。因此,我们决定向科委建议,给我们组增加一个项目指标,科委有关负责人听取了我的意见,但一时也无变通的余地。过了一段时间,国家科委又推出“攀登计划B”,层序地层学项目可以入选,但需承担项目的主管部门提供部分联合资助。我把这个情况转告王鸿祯先生,王先生当时已年近八旬,他亲自同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司沟通,终于获得成功。王先生已80高龄,亲自领导了由若干单位几十位专家组成的团队,经过四五年的浩繁研究工作,获得了圆满的成功。我有幸数年中应邀参加了该项目的学术研讨会,分享王鸿祯先生的学术思想和项目在学术上的新进展。 在科学研究中,王鸿祯先生重视基础研究,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在追求揭示自然的奥秘,开展创新性研究。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工作期间,向他请教学科发展战略问题等,他都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强调基础学科的发展。事实证明,基础研究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中,具有根本的重要性。王先生为我国地质科学的基础研究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王鸿祯院士是国内外著名的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和地质教育家。在地层学、古生物学、大地构造学、地史学和地质学史研究等诸多领域成就卓著,在发展地质教育和培养人才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王鸿祯先生青少年时代就胸怀“科学救国”之志,勤奋学习,砥砺意志,殚思竭虑发展教育事业,孜孜不倦献身科学研究,学科综合交叉和继承发展创新贯穿他的毕生学术生涯。王鸿祯院士是我国地质界著名宗师之一,在纪念他诞辰100周年之际,我应当继续不断学习他对地质科学和地质教育的献身精神。他的大量文章著作和重要学术思想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必将得到继承发展并不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
《地学前缘》2016,(6):9-10
正再过一些时间就是王鸿祯院士的百年诞辰,此时此刻,更令我对他深深怀念。在他离去的这些年当中,每当我看到有关的书籍、文献,就会想到他老人家;他的学术思想、治学态度和奋斗精神,更时时激励我前进。在王鸿祯院士生前,我有时是当面请教得到指导,更多是通过学习他的著述而收益。20世纪50年代初,我有几位同学在新建的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班学习,他们谈起校内教授中的"少壮派"——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年纪30多岁,执掌教研室和系主任岗位,个个风华正茂,其中就  相似文献   

3.
范嘉松 《第四纪研究》1994,14(2):129-134
尹赞勋教授是我国一位杰出的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他把自己整个一生贡献给中国地质学的发展和进步。本文记述他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期间的部分学术生涯,并涉及他指导年青科学工作者如何进行化石的研究,如何有效地开展科学研究,如何阅读英文书籍和文献等。所有这些教导对正在从事地质和古生物研究的年青一代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范嘉松 《第四纪研究》1994,14(2):125-128
尹赞勋教授是我国一位杰出的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他把自己整个一生贡献给中国地质学的发展和进步。本文记述他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期间的部分学术生涯,并涉及他指导年青科学工作者如何进行化石的研究,如何有效地开展科学研究,如何阅读英文书籍和文献等。所有这些教导对正在从事地质和古生物研究的年青一代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何国琦教授1934年10月12日出生于北京。1956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59年赴莫斯科大学留学深造,师从著名的区域地质和大地构造学家A.A.博格丹诺夫教授,从事"比较大地构造学"研究,1963年在莫斯科大学获副博士学位。从1964年回国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地质系和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工作,曾任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1983~1993)、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主任(1983~1991)。  相似文献   

6.
正惊悉我们一直以来十分敬仰的张咸恭教授驾鹤西游,痛失尊长,不胜哀恸,缅怀往事,倍增伤感。张咸恭教授是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先驱与奠基人之一,是我国老一辈的工程地质教育家,张咸恭老师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先生自幼天资聪慧,曾攻读西南联大,为保家卫国,毅然投笔从戎,亲历滇缅大反攻松山战役、龙陵战役等抗日战场。抗战胜利后为实现国家的富强,选择了地质学专业,并一直致力于工程地质学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参加了三峡水库工程、丹江口水库、川汉、湘渝、成昆、南疆等铁路工程,  相似文献   

7.
1.2004年4月8日4时23分,誉满全球的著名地质学家陈国达资深院士静静地走了.他走得如此突然和匆忙。逝世前几小时,他还在挥笔为“教育天地”刊物题词,还在修改我为他写的传记初稿前半部分。书桌上还摆放一本最近出版的《活化构造成矿学》学术专著,扉页上写着“请温家宝总理指正”的字样和他的签名。想不到这竟是他最后的绝笔!  相似文献   

8.
刘国纬 《水科学进展》2012,23(5):743-744
去年8月28日,我在北京水利医院叶永毅先生的病床前对他说:"叶老,南京的老水文所同志们叫我来看您呐!"叶老脸上顿时泛起欣慰的笑容,目光里流露出喜悦和慈祥,握住我的手,用不连贯的声音喃喃地说些什么。我能懂!他在牵挂着尚  相似文献   

9.
《古地理学报》2008,10(1):I0001-I0002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地质学家、沉积学家、沉积矿床学家、我国沉积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叶连俊先生,于2007年12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相似文献   

10.
《古地理学报》2009,11(6):0-0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古地理学报》荣誉编委杨遵仪先生,于2009年9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杨遵仪先生1908年10月7日出生于广东省揭阳县。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并留校任教。1936年赴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古生物学及地层学,1939年获理学博士学位。旋即回国参加抗战,任中山大学教授、地质系主任,兼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1946年回清华大学地学系任教。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1952年参与创建北京地质学院。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2年当选为美国地质学会荣誉会员,1994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克罗斯奖章,1997年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他曾担任九三学社中央顾问,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球科学》、《现代地质》、《古地理学报》等刊物及《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曾长期担任《古生物学报》、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China主编和《地质学报》、《地层古生物论文集》副主编。他是美洲地质学会终身荣誉会员,美国耶鲁大学Sigmay Xi荣誉会员,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冈瓦纳地层分会委员。杨遵仪先生是我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奠基人,是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和地层学家。他专长腕足类,是我国研究古生物门类最多的古生物学家之一,对许多化石门类均有深厚造诣,被誉为“古生物学活字典”。1986年,他与程裕淇、王鸿祯合著的The Geology of China在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继李四光之后系统地向国外介绍近半个世纪中国地质学研究进展的重要专著,影响深远。他与研究小组共同撰写的《中国三叠系》,是对我国三叠系研究全面系统的总结,这一成果作为《中国地层概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一等奖。杨遵仪先生对界线层型和事件地层的研究居于国际领先水平。他于20世纪70年代末组织对国际地质学热点古生界—中生界界线进行研究,成为我国第一个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的领导人。他先后组织和领导IGCP203和IGCP272项目,对我国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的界线地层、生物特征以及古—中生代之交的海洋生态环境更替和重大地质事件进行了综合研究。 2001年,浙江长兴煤山剖面成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金钉子”),该成果获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杨遵仪先生是著名的地质教育家。1956年,他主持出版了《古生物学教程》,这是我国第一部高等学校古生物学教材。1960年,他和同事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地层古生物学专业。1962年,他在国内首次开设了生物地层学课程。1980年,他与郝诒纯合作再次主编《古生物学教程》,并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他讲授过古生物学、地史学、地层学、古生态学、生物地层学和古生物学专题讲座等多门课程,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其中许多人后来成长为学术、管理等各个领域的领军人才。杨遵仪先生在“文革”期间受冲击被关进“牛棚”,仍坚持参加教学实践,设法了解国外地层古生物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动向,为文革结束后迅速缩小与国外的研究差距创造了条件。他乐意为同辈专家排忧解难,他热心提携后生,还十分注意在思想和作风上做出表率。他把部分积蓄捐赠给中国地质大学设立“杨遵仪奖学金”。他百岁华诞之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贺信中说:“四十七年前您是我的老师,今天仍然是我的老师,我将永远以先生为榜样,像先生那样做人、做事、做学问。”杨遵仪先生的一生是勤奋求索的一生,是甘为人梯的一生,是光辉奉献的一生。杨遵仪先生的辞世是中国地质界、教育界和科技界的重大损失。杨遵仪先生的高尚情操和道德风范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深切怀念杨遵仪先生!杨遵仪先生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相似文献   

11.
正2009年6月,在成都召开的工程地质年会期间,正逢张咸恭先生90大寿。工程地质专委会为先生组织了祝寿庆贺会,会议安排我们原北京地质学院首届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系到会的学生致祝贺词。讲话后,肖树芳,杨华琨,周柔嘉和我起立,向张先生和师母深深行了三鞠躬!表示要在先生一百岁大寿之日,去北京为他祝寿。不曾想到先生竟然提前离我们而去!我想通过祝贺会上我们的一些讲话来寄托我们的哀思与怀  相似文献   

12.
令人怀念的裴文中先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贾兰坡 《第四纪研究》1994,14(4):285-292
1928年中国地质学家李捷和瑞典古哺乳动物学家B·Bohlin分别离开了周口店的发掘工作之后,即派杨钟健和裴文中先生主持其事。裴先生对工作非常努力,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于1934年即发表了《周口店猿人产地之肉食类化石》巨著。他为人非常坦诚,有事摆在当面,既不抬高自己,也不背后贬人。  相似文献   

13.
刘金清 《水文》2008,28(1):96-96
我国著名的水文学家、水文教育家、华东水利学院(现名河海大学)一级教授、九三学社成员刘光文先生已经离开我们整整10年了,但先生为人刚正不阿,遇事仗义执言、秉笔直书;先生诲人不倦,凡求教于先生者,总是谆谆教导,条理分明,促人深思;先生对我送审的论文,不仅审核其理论,而且还校核其计算数据,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至今,一直让我深深地怀念着.  相似文献   

14.
曾问渠 《第四纪研究》2007,27(5):668-668
记得1964年4月的一天,我从京郊野外来到第2期地质力学进修班报到.我们这一期学员有七十多人,分别来自不同部门的教学、科研、生产岗位,他们当中有的已经是工作多年的技术骨干,而我只是个刚毕业没几年的年轻技术人员,对于地质力学的了解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15.
杨光荣 《地质论评》2012,58(3):577-580
王鸿祯(1916~2010),山东苍山人.地质古生物学家和地质教育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昆明西南联大)地质系.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秘书长,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地质学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科联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副主席.  相似文献   

16.
刘国纬 《水科学进展》2003,14(1):129-130
陈道弘先生1915年9月13日生于江苏省阜宁县。1939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土木系。1949-1948年先后任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南京水利委员会技士、国民政府水利部水文司水文科科长。1949年起,参加新中国水文事业,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勘测处副处长,水利部、水利电力部水文局水文测验处副处长、处长,葛洲坝工程局工程师,水利电力部治淮委员会防汛办公室主任工程师、副主任,水利部水文局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陈道私先生还曾担任中国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水文、海洋仪器学会首任理事长,并长期担任《水文》杂志主编。  相似文献   

17.
李思田 《地学前缘》2016,23(6):31-33
由于东亚古大陆具有非常复杂的大地构造格架和地质演化历史,板块构造学说在本地区的应用面临很大挑战。王鸿祯教授提出了大地构造域(tectonic domain)的概念作为大陆内部的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同时提出了岩石圈对接消减带(convergent lithosphere consumption zones)的概念作为大地构造域的边界。王鸿祯、李思田等基于上述概念编制了新一代的大地构造和主要含油气盆地分布图,其成果揭示了中国中西部主要大型叠合盆地(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等)均分布于具有稳定前寒武纪基底的大地构造域中心部位,稳定的地质条件为大规模油气聚集提供了重要条件。多阶段的构造运动对应于构造域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并控制了盆地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8.
一年前的12月19日,我们敬爱的导师徐克勤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徐先生为我国地质科学、地矿事业及地质教育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已经永久地载入了史册。作为我国著名的矿床学家,徐克勤先生在矿床学的许多领域,在成矿理论和找矿实践两个方面都作出了许多卓越的贡献;这篇短文所记述的,仅仅是笔者所知的一些方面,谨以此表达对徐先生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9.
正王鸿祯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先生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秘书长、北京地质学院教  相似文献   

20.
王鸿祯教授的学术道路及治学特点1995年1月12日,24位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获得由香港4位银行家出资设立、由海内外著名学者评选产生的首届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和"基金奖",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院士荣获'优秀奖',王鸿祯院士荣获'基金奖',以表彰他们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