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孙枢 《地学前缘》2016,23(6):1-2
再过一些时间就是王鸿祯院士的百年诞辰,此时此刻,更令我对他深深怀念。在他离去的这些年当中,每当我看到有关的书籍、文献,就会想到他老人家;他的学术思想、治学态度和奋斗精神,更时时激励我前进。在王鸿祯院士生前,我有时是当面请教得到指导,更多是通过学习他的著述而收益。 20世纪50年代初,我有几位同学在新建的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班学习,他们谈起校内教授中的“少壮派”--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年纪30多岁,执掌教研室和系主任岗位,个个风华正茂,其中就有王鸿祯教授。但我第一次见到王先生是在1955年,那年夏季,苏联科学院代表团访华,代表团成员、著名大地构造学家别洛乌索夫通讯院士在我所(当时位于城内沙滩松公府夹道、原北京大学地质馆的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做包括苏联大地构造、中国大地构造的有关问题以及大洋盆地的成因等系列报告。王鸿祯先生参加了有关会议,他提出问题发表讨论意见,我当时负责会议记录和部分接待工作,有幸第一次近距离地同他有过接触,他和蔼可亲,时间虽短但留下了长期的印象。 1956年,王鸿祯先生著的《地史学教程》出版,我很快购得一本并开始学习。一天,叶连俊先生在办公室里见我手里拿着这本书,说道:“这(地史学)同我们的沉积学关系也很大”,我说:“我的基础知识不够,许多内容不懂”,叶先生说:“慢慢来,先掌握一点基本概念”。这是叶先生对我学习《地史学教程》的指导。王先生的《地史学教程》使我初步开阔了对世界地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视野。受此书的影响,我形成了一个习惯,尽管有许多地质问题,我自己并不直接研究,但愿意去了解,从中获取知识的享受。 1985年,王鸿祯先生主编的《中国古地理图集》出版,受到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和高度评价。图集以全球构造的活动论与历史发展的阶段论有机结合作为主导原则,代表王鸿祯先生学术思想发展的新阶段。图集内容十分丰富,我曾较为仔细地阅读了差不多每一幅图件并认真阅读了图集说明书,还读了图集的英文说明,以便了解图集的有些名词术语同国外文献的对照和衔接。我后来也曾向王先生请教过一些问题,如今还记得的有:豫陕(图集引用了我的文章)和燕辽裂陷盆地(拗拉槽)、俄罗斯地台的拗拉槽、扬子地台有无拗拉槽,以及拗拉槽是否都是三支裂谷系的废弃支等等,他同我也谈到朱夏先生将aulacogen译作“拗拉槽”可称杰作。王先生还向我指出国内需要重视古大陆的重建问题,这是国际关注的热点,但意见分歧很大,我国应该有更多些学者进入这一领域进行探讨。王先生的一系列意见对我真可谓受益匪浅。 1989年在华盛顿参加国际地质大会期间,在国际岩石圈计划的会上,我遇到美国的Scotese教授,他当时已着手“古地图”(PaleoMap)项目并送给我一点有关资料,Scotese在会上强调编制古地图的三个支柱是板块构造、古地磁和古生物地理。回国后我向王先生汇报了有关情况,王先生也特别强调古生物地理对古地理重建的重要性。据我所知,在王鸿祯先生的率领下,中国地质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已经开展全球构造与古大陆再建研究,采用计算机成图并开发了有关软件。在1996年国际地质大会(北京)上,展出了古大陆再造的系列图件,这在当时是国内学者首次作出这样的努力。就中国地质大学而言,王鸿祯先生和殷鸿福教授等都曾在古生物地理方面做出许多贡献。 20世纪90年代初,原国家科委推出了以“攀登计划”为名的基础研究资助计划。有个年度我担任地学与资源环境领域的评审组长,那一回总共约有6、7项申请,王鸿祯先生领衔的中国古大陆及边缘层序地层与海平面变化研究的申请,在经过讨论后,投票排名第二。当时国家科委只限定资助一项,我和评审专家组其他专家都认为王先生的建议项目有价值,是值得资助的,但投票结果也是公正和正确的。因此,我们决定向科委建议,给我们组增加一个项目指标,科委有关负责人听取了我的意见,但一时也无变通的余地。过了一段时间,国家科委又推出“攀登计划B”,层序地层学项目可以入选,但需承担项目的主管部门提供部分联合资助。我把这个情况转告王鸿祯先生,王先生当时已年近八旬,他亲自同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司沟通,终于获得成功。王先生已80高龄,亲自领导了由若干单位几十位专家组成的团队,经过四五年的浩繁研究工作,获得了圆满的成功。我有幸数年中应邀参加了该项目的学术研讨会,分享王鸿祯先生的学术思想和项目在学术上的新进展。 在科学研究中,王鸿祯先生重视基础研究,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在追求揭示自然的奥秘,开展创新性研究。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工作期间,向他请教学科发展战略问题等,他都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强调基础学科的发展。事实证明,基础研究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中,具有根本的重要性。王先生为我国地质科学的基础研究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王鸿祯院士是国内外著名的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和地质教育家。在地层学、古生物学、大地构造学、地史学和地质学史研究等诸多领域成就卓著,在发展地质教育和培养人才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王鸿祯先生青少年时代就胸怀“科学救国”之志,勤奋学习,砥砺意志,殚思竭虑发展教育事业,孜孜不倦献身科学研究,学科综合交叉和继承发展创新贯穿他的毕生学术生涯。王鸿祯院士是我国地质界著名宗师之一,在纪念他诞辰100周年之际,我应当继续不断学习他对地质科学和地质教育的献身精神。他的大量文章著作和重要学术思想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必将得到继承发展并不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
庆祝王鸿祯院士80华诞“地球历史的节律”学术研讨会于1996年12月5—6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举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科委基础研究高技术司、地质矿产部及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研究机构与院校的负责同志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遵仪、王鸿祯、董申保、马杏垣、杨起、李德生、於崇文、赵鹏大、马宗晋及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地震局、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地质博物馆、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  相似文献   

3.
王鸿祯教授的学术道路及治学特点1995年1月12日,24位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获得由香港4位银行家出资设立、由海内外著名学者评选产生的首届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和"基金奖",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院士荣获'优秀奖',王鸿祯院士荣获'基金奖',以表彰他们促...  相似文献   

4.
1948年北京市解放前一年,我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当时地质系主任为孙云铸教授。王鸿祯先生刚从英国回国不久,担任我们的地史学课老师,他是珊瑚研究专家,但对地史学及古地理学也精通。听他讲课,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语言干练,讲话快速,稍有走神,立刻失联。所以听王先生课不敢稍有疏忽,整堂课处于兴奋和聚精会神状态,这与孙云铸先生讲课随时穿插英国风情、学人轶事等花絮形成鲜明对照。王先生当时还在兼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工作,十分繁忙,但他在教学上倾注了大量心血,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时常带我们去野外,如唐山、蓟县等观察典型地层剖面。王先生的严谨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革期间,他也和许多老知识分子一样受到迫害,甚至遭到个别人的武斗伤害,但他在江西峡江“五七”干校仍勤勤恳恳地劳动,我在干校时偶尔与他相遇,他仍保持一颗对未来抱有乐观态度的心。 经过十年动乱,北京地质学院搬迁至武汉后,王先生于1980年11月正式就任武汉地质学院院长,成为学校成立后第一位以学者教育家身份担任校长的人。此前,1952年北京地质学院成立时首任院长刘型是长征老干部,1958年继任院长高元贵为知识分子出身的革命老干部,而王先生为首任学者型校长。他任校长后,面对大量的文革和迁校遗留问题,他拨乱反正,恢复和建立正常教学秩序(当时还有池际尚先生担任副校长),他在学校的业务建设上做了许多工作,成立了11个地质矿产部部属研究室,创建了《地球科学》学报。1980年我校袁见齐、杨遵仪、王鸿祯、池际尚和郝诒纯五位教授当选为学部委员(院士),学校基建主体完成,各方面工作走上正轨,实现了学校迁汉后的基本稳定。我在建校60周年时曾用144个字9个阶段形容了学校的发展和变化: 1 52建院,出身不凡,莫地为范,国需为先指北京地质学院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的地质系合并而成,并以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为参照。。 2院首刘型,历练长征,群英荟萃,旗开得胜。 3继任高校,八级领导,知人善任,治校有道指高元贵院长。。 4 76迁汉,艰难建院,二次创业,恢复发展。 5留英学人,鸿祯继任,施展才干,校情趋稳。 6二代接班,未敢怠慢,地学优先,确保领先。 7大学冠名,优势集成,“五颜六色”,开拓新境指一个大学,两个学区,三个校园,四个实体(两个大学,两个干院),五套班子,六有其名(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湖北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8强校工程,奋力攀争,人才培养,质量先行。 9南北联手,共建统筹,百年校庆,同贺一流。 其中5、6就是指王先生任校长和于1983年7月我继王先生后接任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之情,思想未敢有丝毫怠慢。 王鸿祯先生、池际尚先生和李世忠先生是我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最早的成员,他们为我校学位授予、学科点建设做出了决定性和奠基性的贡献。也是在王鸿祯先生和池际尚先生的支持下,我于1985年3月也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并担任地质工科“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学科评议组的召集人。王鸿祯先生当时是我校唯一一个可以在两个学科(“古生物学及地层学”和“构造地质学”)招收博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随后,我于1986年继1984年的“数学地质”之后获得“矿产普查与勘探”博士学科的招生资格,从而也紧随王先生之后成为我校可在两个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导师。 在1993年,王鸿祯、池际尚及郝诒纯三位老师又作为我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推荐人,使我有可能在当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当年改为院士)。 在1999年纪念中国地质科学发展50周年之际,由王鸿祯先生主编《中国地质科学五十年》一书,王先生责成我编写“数学地质”方面的论文,于是我撰写了《中国数学地质的回顾与发展》一文被纳入论文集。 总之,从我踏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大门的第一天起,我的每一步成长,都得到了王鸿祯先生的亲切教导、支持、引领和帮助。他的言传身教、带头示范、关心指导是无法简单用言语所能表达的,可以说,我的一生都是跟随王先生的步伐前行,为了纪念我的恩师王鸿祯先生百年寿辰,我必须继续学习和践行王先生的刻苦钻研、勤奋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持之以恒、善始善终的优良作风,永远做先生的好学生。  相似文献   

5.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新中国地质科学50年回顾与展望学术讨论会,于1999年9月9日至11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举行,地质学界程裕淇、涂光炽、王鸿祯、杨遵仪、董申保等1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及160多位专家、教授和190多名研究生在京聚会.9日上午开幕式上,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大学的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原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程裕淇院士致词.地学哲学委员会理事长、原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朱训教授、武警黄金部队总工程师蒋志教授等出席了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会长王鸿祯…  相似文献   

6.
《地质论评》2006,52(5):585-585
2006年6月9日,国土资源部在京隆重举行纪念程裕淇院士座谈会暨《程裕淇文选》首发式。部党组书记、部长孙文盛同志作了重要讲话,《程裕淇文选》编委会主任寿嘉华同志介绍了编辑出版情况,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孟宪来同志主持会议。王鸿祯院士、刘东生院士、董申保院士、  相似文献   

7.
王鸿祯先生今年九十高龄。他依然心态平静、思维敏捷、精神愉悦、兴趣广泛。我们能不时听到他的教诲,也感受到他对时事、校务、学界、友人和弟子们的深切关注之情。他是一位健康、睿智、和蔼可亲的长者,我们向他表示衷心的祝福。从1948年我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起,他作为我的启蒙老师,长期以来一直是我敬爱和尊崇的师长。他博学多才、严谨求实、勤奋耕耘、开拓创新、成就卓著。他是杰出的地质学家,深入到古生物学、地史地层学、古地理学、大地构造学和地质学史等学科的多个领域并取得了系统的开创性成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是热忱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8.
序言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2015年3月是殷鸿福院士80周岁华诞,也是殷先生在地球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上不懈追求、勇于创新和成果倍出的第60个春秋.1935年3月15日,殷鸿福出生于浙江舟山定海.1952年,他以高分、第一志愿从上海育才中学考入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北京地质学院.由于其"超俗"的专业选择,1953年他受邀为《中国青年报》撰写了题为"正确选定志愿,使我学习得好"的文章,他写道"我以自己终身做一个地质工作者为祖国服务而感到幸福和自豪".献身地质科学事业是殷鸿福从小就立志追求  相似文献   

9.
李锦轶 《地质通报》2004,23(12):1237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于2004年11月26日上午召开座谈会,隆重纪念李春昱院士百年诞辰。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大学等单位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李春昱院士的生前同事、学生和家属代表共计50多人出席。座谈会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耿元生研究员主持,地质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王洁、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张炎英、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学龙,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王鸿祯、肖序常、任纪舜和李廷栋,李春昱院士的家属代表廖复疆和李春昱院士…  相似文献   

10.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新中国地质科学50年回顾与展望学术讨论会,于1999年9月9~11日在北京中国地质大学举行,地质学界1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及160多位专家、教授和190多名研究生在京聚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会长王鸿祯教授在开幕式上作了“中国地质科学50年的简要回顾”的学术报告。在报告中,他扼要地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地质科学的已有基础,概述了建国之初到70年代中期加速发展阶段地质科学取得的进展,着重分析了70年代后期到改革开放,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鸿祯教授的手稿(表1),表明随着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在新的地层学体系指导下建立的新一代年代地层表可能产生。  相似文献   

12.
正这些年来似乎地球变小了,人的寿命变长了,90寻常,80刚迈入老年人之列。一些同事和学生为庆祝叶大年院士八十华诞及从事科研六十载在岩石学报出版一期论文专辑,邀请我作序,这才惊奇叶大年院士已近杖朝之年,我和他交往甚密,经常见面就觉不出有什么变化,也就觉不出他的年龄增长。叶大年老师和我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我称他老师是名正言顺的。最早见到他是在河南许昌地区的野外  相似文献   

13.
10月7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术交流中心多功能厅欢声笑语,喜气洋洋。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中国地质大学(原北京地质学院)建校元老杨遵仪百岁华诞在这里举行。杨遵仪院士身着崭新的红色唐装,精神矍铄,在夫人的陪同下端坐在主席台正中。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徐绍史,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邵鸿,王鸿祯等30余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原地质矿产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宋瑞祥,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  相似文献   

14.
<正>1.1993年6月8日,国家科委文件[(93)国科发信字330号]指示同意创办《地学前缘》,编辑部成立。刊名《地学前缘》为时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研处处长何科昭教授所取。2.1994年1月,《地学前缘》正式出刊,以其鲜明的"前缘性、主题性、国际性"三大特色迈入中国科技期刊行列。3.《地学前缘》第一任主编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鸿祯院士,任职期自1994年至2001年2月。4.1996年5月,时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主任涂光炽院士为本刊撰文《向读者推荐地学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质学科发展的回顾》正式出版1995年农历10月1日,是著名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的奠基人孙云铸教授百年诞辰。孙云铸教授的学生杨遵仪、孙殿卿、叶连俊、王鸿祯、董申保、刘东生、马杏垣、郝诒纯等8位院士发起倡仪,筹备出版孙云铸教...  相似文献   

16.
翟明国 《岩石学报》2019,(1):I0001-I0004
这些年来似乎地球变小了,人的寿命变长了,90寻常,80刚迈入老年人之列。一些同事和学生为庆祝叶大年院士八十华诞及从事科研六十载在岩石学报出版一期论文专辑,邀请我作序,这才惊奇叶大年院士已近杖朝之年,我和他交往甚密,经常见面就觉不出有什么变化,也就觉不出他的年龄增长。  相似文献   

17.
值此翟裕生院士从事地质工作60周年,又逢他八十华诞之际,作为他的学生,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为<矿床地质>"祝贺翟裕生院士从事地质工作60周年"论文专辑作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质大学现任教的六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简历王鸿祯男1916年11月生,山东省苍山县人,汉族,著名地质学家和教育家,1939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0年8月任教授,1981年任博士导...  相似文献   

19.
温家宝 《地球科学》2019,44(5):1439-1440
今年是马杏垣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我以这篇文章,纪念我的老师马杏垣先生,以表达我对马先生以及原北京地质学院所有老师的感念.1960年秋,我在北京地质学院开始了五年的大学生活.那时的院长是高元贵,他和何长工、刘型都是有着革命的经历,又懂得教育的领导.马杏垣先生是副院长,他和袁复礼、冯景兰、张席禔、王炳章、尹赞勋、袁见齐、杨遵仪、傅承义、王鸿祯、秦馨菱、池际尚、凃光炽、张炳熹、郝诒纯、高平、潘钟祥、王嘉荫、薛琴舫、周卡、苏良赫、陈光远等一大批学术大师汇聚于北京地质学院,构成建院之初最宝贵的师资力量,使北京地质学院的教学工作从建院开始就有了很高的起点,使学院在20世纪50年代培养出一批像赵鹏大、翟裕生、殷鸿福那样的优秀人才,为学院后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由王鸿祯院士主持的国家“攀登”项目“中国古大陆及其边缘层序地层和海平面变化研究”最近通过验收。该项目结合中国古大陆东部及相邻海域地质特点开展了大量露头层亭地层学的开创性研究,建立了层序地层级别体系,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