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杨光荣 《地质论评》2012,58(3):577-580
王鸿祯(1916~2010),山东苍山人.地质古生物学家和地质教育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昆明西南联大)地质系.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秘书长,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地质学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科联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副主席.  相似文献   

2.
何镜宇     
何镜宇先生1922年11月17日出生于北京。他是我国著名的沉积岩石学家。194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理学院地质系,后在察哈尔省和北京地质调查所工作。1950年起在清华大学、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岩石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曾任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何先生曾在清华大学地质系协助池际尚教授首次开了沉积岩石学课,随后参加筹建北京地质学院,并担任矿物学和岩石学教学工作,编写了第一本《沉积岩石学》教材,并与张瑞锡先生一起创建了北京地质学院沉积岩实验室。1956~1957年他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和苏联科学院合组的黑龙  相似文献   

3.
我国杰出的石油地质学家、教育家潘钟祥教授逝世已经两年多了。现趁武汉地质学院学报《地球科学》刊出油气地质专辑之机,对我们尊敬的前辈和老师潘钟祥教授表示深切的怀念! 潘钟祥教授生于河南省汲县。1931年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和四川地质调查所工作。1940年至1946年赴美留学,在堪萨斯大学及明尼苏达大学地质系学习,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山大学地质系系主任及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1950年以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执教,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系主任,北京地质学院金属及非金属矿产勘探系、石油系系主任,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石油地质研究室主任。潘钟祥教授是中国石油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曾当选为该学会副理事长。  相似文献   

4.
孙枢 《地学前缘》2016,23(6):1-2
再过一些时间就是王鸿祯院士的百年诞辰,此时此刻,更令我对他深深怀念。在他离去的这些年当中,每当我看到有关的书籍、文献,就会想到他老人家;他的学术思想、治学态度和奋斗精神,更时时激励我前进。在王鸿祯院士生前,我有时是当面请教得到指导,更多是通过学习他的著述而收益。 20世纪50年代初,我有几位同学在新建的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班学习,他们谈起校内教授中的“少壮派”--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年纪30多岁,执掌教研室和系主任岗位,个个风华正茂,其中就有王鸿祯教授。但我第一次见到王先生是在1955年,那年夏季,苏联科学院代表团访华,代表团成员、著名大地构造学家别洛乌索夫通讯院士在我所(当时位于城内沙滩松公府夹道、原北京大学地质馆的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做包括苏联大地构造、中国大地构造的有关问题以及大洋盆地的成因等系列报告。王鸿祯先生参加了有关会议,他提出问题发表讨论意见,我当时负责会议记录和部分接待工作,有幸第一次近距离地同他有过接触,他和蔼可亲,时间虽短但留下了长期的印象。 1956年,王鸿祯先生著的《地史学教程》出版,我很快购得一本并开始学习。一天,叶连俊先生在办公室里见我手里拿着这本书,说道:“这(地史学)同我们的沉积学关系也很大”,我说:“我的基础知识不够,许多内容不懂”,叶先生说:“慢慢来,先掌握一点基本概念”。这是叶先生对我学习《地史学教程》的指导。王先生的《地史学教程》使我初步开阔了对世界地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视野。受此书的影响,我形成了一个习惯,尽管有许多地质问题,我自己并不直接研究,但愿意去了解,从中获取知识的享受。 1985年,王鸿祯先生主编的《中国古地理图集》出版,受到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和高度评价。图集以全球构造的活动论与历史发展的阶段论有机结合作为主导原则,代表王鸿祯先生学术思想发展的新阶段。图集内容十分丰富,我曾较为仔细地阅读了差不多每一幅图件并认真阅读了图集说明书,还读了图集的英文说明,以便了解图集的有些名词术语同国外文献的对照和衔接。我后来也曾向王先生请教过一些问题,如今还记得的有:豫陕(图集引用了我的文章)和燕辽裂陷盆地(拗拉槽)、俄罗斯地台的拗拉槽、扬子地台有无拗拉槽,以及拗拉槽是否都是三支裂谷系的废弃支等等,他同我也谈到朱夏先生将aulacogen译作“拗拉槽”可称杰作。王先生还向我指出国内需要重视古大陆的重建问题,这是国际关注的热点,但意见分歧很大,我国应该有更多些学者进入这一领域进行探讨。王先生的一系列意见对我真可谓受益匪浅。 1989年在华盛顿参加国际地质大会期间,在国际岩石圈计划的会上,我遇到美国的Scotese教授,他当时已着手“古地图”(PaleoMap)项目并送给我一点有关资料,Scotese在会上强调编制古地图的三个支柱是板块构造、古地磁和古生物地理。回国后我向王先生汇报了有关情况,王先生也特别强调古生物地理对古地理重建的重要性。据我所知,在王鸿祯先生的率领下,中国地质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已经开展全球构造与古大陆再建研究,采用计算机成图并开发了有关软件。在1996年国际地质大会(北京)上,展出了古大陆再造的系列图件,这在当时是国内学者首次作出这样的努力。就中国地质大学而言,王鸿祯先生和殷鸿福教授等都曾在古生物地理方面做出许多贡献。 20世纪90年代初,原国家科委推出了以“攀登计划”为名的基础研究资助计划。有个年度我担任地学与资源环境领域的评审组长,那一回总共约有6、7项申请,王鸿祯先生领衔的中国古大陆及边缘层序地层与海平面变化研究的申请,在经过讨论后,投票排名第二。当时国家科委只限定资助一项,我和评审专家组其他专家都认为王先生的建议项目有价值,是值得资助的,但投票结果也是公正和正确的。因此,我们决定向科委建议,给我们组增加一个项目指标,科委有关负责人听取了我的意见,但一时也无变通的余地。过了一段时间,国家科委又推出“攀登计划B”,层序地层学项目可以入选,但需承担项目的主管部门提供部分联合资助。我把这个情况转告王鸿祯先生,王先生当时已年近八旬,他亲自同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司沟通,终于获得成功。王先生已80高龄,亲自领导了由若干单位几十位专家组成的团队,经过四五年的浩繁研究工作,获得了圆满的成功。我有幸数年中应邀参加了该项目的学术研讨会,分享王鸿祯先生的学术思想和项目在学术上的新进展。 在科学研究中,王鸿祯先生重视基础研究,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在追求揭示自然的奥秘,开展创新性研究。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工作期间,向他请教学科发展战略问题等,他都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强调基础学科的发展。事实证明,基础研究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中,具有根本的重要性。王先生为我国地质科学的基础研究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王鸿祯院士是国内外著名的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和地质教育家。在地层学、古生物学、大地构造学、地史学和地质学史研究等诸多领域成就卓著,在发展地质教育和培养人才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王鸿祯先生青少年时代就胸怀“科学救国”之志,勤奋学习,砥砺意志,殚思竭虑发展教育事业,孜孜不倦献身科学研究,学科综合交叉和继承发展创新贯穿他的毕生学术生涯。王鸿祯院士是我国地质界著名宗师之一,在纪念他诞辰100周年之际,我应当继续不断学习他对地质科学和地质教育的献身精神。他的大量文章著作和重要学术思想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必将得到继承发展并不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2012年是我的恩师沈照理教授80华诞暨从事水文地质工作60周年.1952年沈先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同年到北京地质学院任教;1957年至1961年就读于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获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1978年至1988年,任武汉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主任;1988年至1992年,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几十年来,沈先生在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道路上,孜孜以求,不倦探索,成就卓然.  相似文献   

6.
晓生 《地质学刊》2009,33(1):7-7
中国地质古生物学家。1916年11月出生,山东苍山人。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秘书长,北京地质学院教授兼副院长,武汉地质学院教授兼院长,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中国地质学史研究会会长、中国民主促进会顾问、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顾问、中国地质博物馆名誉馆长。  相似文献   

7.
温家宝 《地球科学》2019,44(5):1439-1440
今年是马杏垣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我以这篇文章,纪念我的老师马杏垣先生,以表达我对马先生以及原北京地质学院所有老师的感念.1960年秋,我在北京地质学院开始了五年的大学生活.那时的院长是高元贵,他和何长工、刘型都是有着革命的经历,又懂得教育的领导.马杏垣先生是副院长,他和袁复礼、冯景兰、张席禔、王炳章、尹赞勋、袁见齐、杨遵仪、傅承义、王鸿祯、秦馨菱、池际尚、凃光炽、张炳熹、郝诒纯、高平、潘钟祥、王嘉荫、薛琴舫、周卡、苏良赫、陈光远等一大批学术大师汇聚于北京地质学院,构成建院之初最宝贵的师资力量,使北京地质学院的教学工作从建院开始就有了很高的起点,使学院在20世纪50年代培养出一批像赵鹏大、翟裕生、殷鸿福那样的优秀人才,为学院后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袁见齐     
袁见齐,上海市奉贤县人.我国著名盐类矿床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192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后留校任教.1939年任云南大学地质系讲师.1940年起任前盐政总局技师、技正.1948年改任唐山工学院教授.1952年起任北京地质学院教授,先后兼任水文、工程地质系及地质勘探系主任、副院长.1978年起任武汉地质学院(后改为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曾兼任北京研究生部主任及钾盐研究室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 (地学部)学部委员.曾任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及北京地质学会副理事长.  相似文献   

9.
编者的话     
马杏垣教授是著名的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国际岩石圈委员会执行局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原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副院长,现中国地质大学顾问和名誉教授。马杏垣教授1938年开始从事地质工作,就读于西南联大地学系;1948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长期在北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任教和担任领导工作,为我国培育了几代构造学人才,为学院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期间,马杏垣教授还完成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嵩山重力构造研究,成为我国地质科学园地里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葩。马杏垣教授1978年参加“科学大会”后调国家地震  相似文献   

10.
地质出版社于2010年2月出版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庆祝翟裕生院士80华诞,而编辑的<翟裕生文集>.翟裕生先生是著名的地质学家、矿床学家、地质学史专家、地质教育家.1930年生于河北成安县,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以后,一直在北京地质学院及相继的武汉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作,曾任副系主任、系主任、校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顾问,中国地质学会名誉理事兼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地学前缘>主编等.  相似文献   

11.
自1952年创建北京地质学院,1975年迁校武汉改名武汉地质学院,1987年组建中国地质大学,分武汉和北京两地办学至今,中国地质大学已经历了40个春秋。40年来,学校在国家教委和地质矿产部的领导下,在历届校领导及老一辈地质教育家、地质科学家的带领下,经过广  相似文献   

12.
邵克忠,河南省博爱县人,我国著名矿床、矿物学家。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此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任教;1956年任西南地质局岩矿研究室副主任;1958年调江西省地质局,历任铜矿地质大队主任地质工程师、地矿处工程师、901地质大队总工程师、江西地质科学研究所铜矿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78年调任河北地质学院副教授、教授,并先后兼任地质系主任、矿产地质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河北地质学院学报》主编;中国地质学会理事,河北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相似文献   

13.
孙岱生 《现代地质》2001,15(2):117-123
陈光远教授 1 92 0年 4月 2 9日生于南京市。1 939~ 1 943年 ,他在昆明西南联大地学系学习 ,获学士学位 ;1 943~ 1 948年 ,在西南联大及北京大学地学系任助教 ;1 948~ 1 951年 ,在瑞典额普赛拉大学地质矿物系学习 ,获副博士学位 ;1 951~ 1 952年 ,任北京大学及清华大学地质系副教授 ;1 952~ 1 978年 ,任北京地质学院结晶矿物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副教授、教授 ;1 979~ 1 996年 ,任中国地质大学成因矿物研究室主任 ,教授 ,博士生导师。他于 1 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陈光远教授是国内外知名的地质学家与矿物学家 ,是国家教委矿物学重点…  相似文献   

14.
本期出版“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专集 ,欣逢本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沈照理教授从教 5 0周年和70华诞 ,谨以此表示祝贺 !沈照理教授 1 95 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学系 ,同年到刚刚成立的北京地质学院任教 .1 96 1年研究生毕业于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 ,获地质 -矿物学副博士学位 .沈照理教授 1 979- 1 987年任原武汉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主任 ,1 988- 1 992年任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副校长 .沈照理教授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学科评议组成员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 ,中国…  相似文献   

15.
王鸿祯院士离开我们已经六个年头,但他的音容笑貌仍时刻浮现在我的脑海。2006年11月17日,在“祝贺王鸿祯院士90华诞暨‘地球表层发展史’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中,我曾归纳提出王老师四方面的创新成果及其对我国地质事业和地球科学发展的贡献。2010年,在《沉痛悼念恩师王鸿祯院士》一文中,我回忆了王老师的治学精神和为人之道。他在学术上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在工作上勤于行政、克已奉公的优良作风,以及在为人处世上的讲团结、善以待人和提携青年的高贵品质,都深深印入我的脑海,永久难以忘却。 近年来,我经常拜读王鸿祯院士的诗词和联语,深感王鸿祯老师不仅地球科学知识博大精深,而且文学、历史等知识渊博、功底深厚。他善于用诗联文序抒发对祖国和地质事业的热爱、对师长之敬重和对晚辈的关爱和提携,善于用诗文传播他丰富多彩的情感。 一是用诗文传播了爱国情。在他的诗文中,既有抗日战争时期的忧国忧民,又有和平时期科教兴国的呐喊。1944年,他在昆明听到日寇西侵,桂林沦陷,在怀念中学校长徐眉生的诗中哀叹出:“虏众复西侵,南中遍妖氛。名城报不守,黎庶更何论。亲旧绝音问,友朋断知闻。函丈竟何之,东望一沾襟。”1945年8月,他在加尔各答喜闻抗日战争胜利,又高兴地赋诗曰:“华夏尘迷近十秋,忽传凶逆此朝休。非关盟势屈强虏,赖有群心护九州。”2005年,为“科技兴国”战略实施十周年之题词:“科技居生产之首,教育为人本之先。兴盛奠基于和谐,国力集成于韬晦。百岁殷忧启巨圣,十年生聚希小康。”题词道出了在国家发展中科技教育之奇功、和谐和韬晦兴国之道以及希小康之愿望。 二是用诗文传播了地质情。有多篇诗文论及地质工作和地质科学。1975年秋,在广西与卢衍豪、杨遵仪同宿象州县署西小院,闩门倾谈地质古生物,忆及1939年昆明初聚,取鲁迅小楼一统意,戏成一绝:“三人重聚忆昆明,锥指雕虫竟此生。小院幽深成一统,任他北西与南东。”2005年,接戎嘉余、陈旭《生物大灭绝及复苏》和《全球古生代古气候图集》赠书,步毛主席答柳亚子诗韵赋七律一首:“西郊乍聚情难忘,两度征文兴欲狂。冷暖推移称巨笔,复苏绝灭著华章。扬声莫避忤时尚,创意还须放眼量。四纪薪传成往忆,伫看烽火照春江。” 三是用诗文传播了尊师情。王老常常用诗文联语贺师长华诞,颂师长业绩。1989年,他在敬挽李春昱先生时,尊其主持中央地质调查所并把该所完整地移交给新中国以及其最早研究中国板块之功劳,以“道德文章,先行乃著。事业风范,后世之师”的联语而颂之。1945年,他在重庆敬竭李四光,求指赴英国研究方向时,李示应扩展眼界,当如黄汲清先生之博。因而在中国地震学会年会期间,赠黄先生一绝,赞其科学成就,诗曰:“二叠名家留巨著,秦巴构造探幽微。喜闻揆老犹说项,敢望他年更追随。”1997年,在山东临沂五中为刘进之老师祝97华诞时,步刘自寿诗之韵赋诗一首“世纪同龄历久常,友生小聚诉衷肠,兴邦科教常萦绪,问学启蒙未敢忘……”赞刘老师功劳及施教之恩。 四是用诗文传播了同学情。王老经常用诗文记同学小聚,颂同学成就,述个人感慨。1993年重读《朱夏诗词选集》,感叹朱夏高才硕学,忆及扬州倾谈和1980年在法国参加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时与朱相伴共游,用“维扬(州)夜话情难忘,法(国)境同游兴欲狂。构造能源欣共识,诗才谈趣羡君长。”诗句称赞了朱夏之诗才和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1996年,于北京大学“一二·九”时代老友小聚燕园时,和同班同学袁宝华80诞辰自寿诗一首“兴邦科技事唯新,几度蹉跎更觉春。为有育人多壮志,敢将格致证丹心,韶光已逝身垂老,学趣方遒意转深,生态环保须记取,好留清白到儿孙。”赞颂了科技兴邦之春,表达了关怀生态环境之愿。2005年4月,为感谢李星学先生赠书赋七言绝句一首,以“紫金山下风华茂,千岛湖边意兴深”忆1947年两人南京之相会及1990年黄山共游之往事;以“六十年间同道客,新篇宿著忆甘辛”颂二人之友情,贺李先生多年著述之丰。 五是用诗文传播了晚辈情。王先生对学生和晚辈关怀备至,关心他们的学习和工作,喜庆他们的成才与成业。2001年,与北京地质学院招生最多的1956级学生母校相聚,正值千禧之年,赠诗以贺,忆往昔之兴隆,贺学子之成就与贡献。诗曰:“学子峰值忆往年,游踪斧影照河山。辛劳四纪应无愧,赢得新猷带笑看。”北京地质学院石油专业1955级7个班中3个班分到成都地质学院。50年来,他们驰骋于祖国石油战线,备著勋劳,赠诗为贺:“蓉城北地同切磋,海域陆盆岁月稠。五十年间劳绩著,石油石化尽风流。”2005年,在收到陈丕基赠《沧桑集》诗集后夸陈诗文俱佳,说自己“中蒙构建萦我意”,赞陈研究热河动物群“龙鸟辨真羡君忙”。2006年,在悼念金玉玕院士英年早逝的七言律诗中叹“何意天公无抖擞,英才抱恨失华年”。 六是用诗文传播了亲人情。王先生作了不少无题诗,其中一部分看来是身在异乡、思念家亲之作。例如,1943年一首七言律诗无题作为:“匆匆旅次意悠悠,乍别经旬若隔秋。亦有豪情吞岭海,更怀柔想托吟讴。炉边软语频相忆,卷上新痕未忍收。长恐此情君未识,坐听风雨到危楼。”再如,1944年以七言绝句无题诗表亲情,诗曰:“一日思君十二时,半年顾我几篇诗。炉边软语频堪忆,慧眼明眉论旧词。”1945年,在重庆承蒙族侄天民远从外地来重庆探望,并共同冒雨访其母校复旦大学,感慨而赠一七言绝句:“故土尘迷近十秋,感君千里溯江流。春风带雨吹魂断,更理琴书事远游。” 七是用诗文传播了乡愁情。主要是在英国留学及赴英途中,作了一些体现乡愁的诗句。1945年8月,在赴英途经印度飞机上赋五言律诗云:“兵戎且未休,况有去乡忧。岭表犹堪济,弦书尚可求。日暄知气定,云散见江流。天地尽殊色,始悲一叶浮。”在过比斯开湾时突遇大风,而月色独佳,写出了“月光照大海,游子念乡郊。无限不眠意,东流逐逝潮”诗句。1947年6月在英国剑桥接受学位后,在英伦作两月之游,于湖区Kiswick村小住,到著名的断崖景点作画,作五言律诗,其中有云:“清湍泻石髓,平沙聚水阴。渚头看鸥鹭,崖畔试写真。西望疑三峡,南流汇五津。湖山倘有意,他岁更登临。” 诗文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它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可以陶冶人们的革命情操,可以给人以克服困难的毅力,可以在人们之间传递爱情、亲情和友情,可以促进社会的团结、和谐和安宁。这或就是王鸿祯先生频作诗文的缘由之一。王鸿祯院士已驾鹤西去,但他的诗文将永存。我们将不断拜读、学习他的诗文,了解其真谛,作为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正王鸿祯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先生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秘书长、北京地质学院教  相似文献   

17.
边兆祥,河北省唐县西山阳村人.我国著名地质学家.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后,曾任前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技佐、技士.1946年起任中山大学地质系副教授,1949~1950年任广西大学博物系教授,1950~1958年任唐山铁道学院、北京地质学院教授.1958年起任成都地质学院教授、博物馆馆长、名誉馆长.他还曾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四川省地质学报副主任编辑、四川煤田地质学会理事长等职.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介绍了袁复礼教授中学、大学和赴美留学的经历,叙述了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地质学院及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后改名中国地质大学)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培育了几代人才;在建立中国地质学会、发展我国的考古事业中的开创作用;在西北科学考察中取得的突出成就;在进行基础地质研究和为国家找寻矿产、能源和水利工程建设中做出的重要贡献;在地层古生物学、考古学,特别是发展我国的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所起的开拓、奠基作用。同时也反映了他的高尚道德和优良学风。  相似文献   

19.
潘钟祥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石油地质学家,河南省汲县人.193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先后在前中央地质调查所和四川地质调查所工作.1940~1945年赴美留学,在堪萨斯大学及明尼苏大学地质系学习石油地质学及矿床学.1946年获博士学位回国,任中山大学教授、地质系主任、兼任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解放后于1950年到北京大学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到北京地质学院,担  相似文献   

20.
丁孝忠  高林志 《地质论评》2021,67(2):6702503-6702542
《地质论评》前编委、中国震积岩研究的开拓者乔秀夫研究员不幸于2021年3月1日因病逝世,享年91岁。3月4日上午著名沉积学家冯增昭教授及地质学界数十人在北京八宝山送别了乔秀夫先生。乔秀夫先生,1930年10月30日出生于山西省交城县義望村,其父为毕业于黄埔六期的抗日名将,1948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中国共产党党员。1950年9月~1952年9月,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后转北京地质学院,1953年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并留校任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