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1948年北京市解放前一年,我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当时地质系主任为孙云铸教授。王鸿祯先生刚从英国回国不久,担任我们的地史学课老师,他是珊瑚研究专家,但对地史学及古地理学也精通。听他讲课,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语言干练,讲话快速,稍有走神,立刻失联。所以听王先生课不敢稍有疏忽,整堂课处于兴奋和聚精会神状态,这与孙云铸先生讲课随时穿插英国风情、学人轶事等花絮形成鲜明对照。王先生当时还在兼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工作,十分繁忙,但他在教学上倾注了大量心血,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时常带我们去野外,如唐山、蓟县等观察典型地层剖面。王先生的严谨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革期间,他也和许多老知识分子一样受到迫害,甚至遭到个别人的武斗伤害,但他在江西峡江“五七”干校仍勤勤恳恳地劳动,我在干校时偶尔与他相遇,他仍保持一颗对未来抱有乐观态度的心。 经过十年动乱,北京地质学院搬迁至武汉后,王先生于1980年11月正式就任武汉地质学院院长,成为学校成立后第一位以学者教育家身份担任校长的人。此前,1952年北京地质学院成立时首任院长刘型是长征老干部,1958年继任院长高元贵为知识分子出身的革命老干部,而王先生为首任学者型校长。他任校长后,面对大量的文革和迁校遗留问题,他拨乱反正,恢复和建立正常教学秩序(当时还有池际尚先生担任副校长),他在学校的业务建设上做了许多工作,成立了11个地质矿产部部属研究室,创建了《地球科学》学报。1980年我校袁见齐、杨遵仪、王鸿祯、池际尚和郝诒纯五位教授当选为学部委员(院士),学校基建主体完成,各方面工作走上正轨,实现了学校迁汉后的基本稳定。我在建校60周年时曾用144个字9个阶段形容了学校的发展和变化: 1 52建院,出身不凡,莫地为范,国需为先指北京地质学院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的地质系合并而成,并以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为参照。。 2院首刘型,历练长征,群英荟萃,旗开得胜。 3继任高校,八级领导,知人善任,治校有道指高元贵院长。。 4 76迁汉,艰难建院,二次创业,恢复发展。 5留英学人,鸿祯继任,施展才干,校情趋稳。 6二代接班,未敢怠慢,地学优先,确保领先。 7大学冠名,优势集成,“五颜六色”,开拓新境指一个大学,两个学区,三个校园,四个实体(两个大学,两个干院),五套班子,六有其名(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湖北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8强校工程,奋力攀争,人才培养,质量先行。 9南北联手,共建统筹,百年校庆,同贺一流。 其中5、6就是指王先生任校长和于1983年7月我继王先生后接任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之情,思想未敢有丝毫怠慢。 王鸿祯先生、池际尚先生和李世忠先生是我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最早的成员,他们为我校学位授予、学科点建设做出了决定性和奠基性的贡献。也是在王鸿祯先生和池际尚先生的支持下,我于1985年3月也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并担任地质工科“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学科评议组的召集人。王鸿祯先生当时是我校唯一一个可以在两个学科(“古生物学及地层学”和“构造地质学”)招收博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随后,我于1986年继1984年的“数学地质”之后获得“矿产普查与勘探”博士学科的招生资格,从而也紧随王先生之后成为我校可在两个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导师。 在1993年,王鸿祯、池际尚及郝诒纯三位老师又作为我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推荐人,使我有可能在当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当年改为院士)。 在1999年纪念中国地质科学发展50周年之际,由王鸿祯先生主编《中国地质科学五十年》一书,王先生责成我编写“数学地质”方面的论文,于是我撰写了《中国数学地质的回顾与发展》一文被纳入论文集。 总之,从我踏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大门的第一天起,我的每一步成长,都得到了王鸿祯先生的亲切教导、支持、引领和帮助。他的言传身教、带头示范、关心指导是无法简单用言语所能表达的,可以说,我的一生都是跟随王先生的步伐前行,为了纪念我的恩师王鸿祯先生百年寿辰,我必须继续学习和践行王先生的刻苦钻研、勤奋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持之以恒、善始善终的优良作风,永远做先生的好学生。  相似文献   

2.
目次     
王鸿祯先生(1916-2010)是一位学识渊博、勤奋开拓的地质学家和教育家。他所研究的领域包括古生物学、地层学、古地理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和地质学史等多个学科。 在地层古生物和古地理学研究方面,他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统分类体系和演化阶段;提出了以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为主的地层分类观点,将沉积相与构造背景相结合,区别不同的古地理格局与古构造框架,主编出版了《中国古地理图集》;提出了层序地层的分类级别体系及其与天文周期之间的可能联系。在中国大地构造和全球构造运动研究方面,提出了构造名词体系和中国及全球的基底构造单元和构造发展阶段划分;提出了以泛大陆(联合古陆)为准的大陆聚散周期的认识和地球史上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节律及其可能的天文控制因素;进行了不同时期的全球古大陆再造研究,并形成了全球构造活动论和历史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地球发展史观。在地质学史方面,他提倡以学科发展史和思想史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求“以史为鉴,继往开来”。王先生发表论文230余篇,出版专著、图集和教材等20余种。王鸿祯先生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7年,1991年),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教材特等奖(1988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4年)和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特别奖(1996年)。 为纪念王鸿祯先生诞辰100周年, 进一步弘扬王先生的学术思想,我们组织出版了这本纪念文集。本专集共收集4篇缅怀文章和22篇研究论文。论文所涉及的内容都是王先生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领域。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大致分为3个部分:(1)大地构造与沉积古地理;(2)前寒武纪地质及早期生命环境相互作用;(3)综合地层学与古生物学。 “大地构造与沉积古地理”专栏包括9篇论文。潘桂棠等以对接带、造山系和陆块区三类大地构造单元相的时空分布为依据,结合超大陆汇聚裂解和洋陆转换关系,将中国的大地构造演化划分为太古宙-前南华纪(>820 Ma)、南华纪-中三叠世(820~227 Ma)和晚三叠世-新近纪(227~2.6 Ma)三个主要阶段,并对各阶段中国大地构造时空结构和主要组成特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张克信等基于大地构造相分析了中国不同时期的洋壳板块地层类型,总结了新元古代以来洋壳板块地层分布及其构造演化规律,指出古亚洲洋的洋陆转换有自西向东的穿时现象,中央造山带的洋陆转换自北向南依次完成,青藏高原中部的龙木错-双湖-孟连带代表原古特提斯洋分阶段增生至最终消亡的对接带。李思田应用“大地构造域”和“岩石圈对接消减带”的概念总结了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和主要含油气盆地的分布关系,指出中-西部大型叠合盆地均位于有前寒武纪稳定基底的构造域中心,具有大规模油气聚焦的重要条件;而多阶段构造运动则对应于构造域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控制了盆地演化史。邓晋福等应用讨论板块构造与岩浆旋回,提出“俯冲增生造山”和“陆陆碰撞造山”应分别对应板块会聚构造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造山作用,前者主要由俯冲增生杂岩和岩浆弧构成,而S型花岗岩对后者具有指相意义;并进一步讨论了中国三个陆块区与西伯利亚、印度克拉通之间大洋区洋陆转换形成的俯冲增生造山随后的陆陆碰撞造山俯冲过程。杨巍然等系统回顾了我国大地构造研究领域的学术思想发展阶段,对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流派,如多旋回学说、断块学说和区域大地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指出开合构造运动反映了地质体运动的基本形式,揭示了地质运动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刘少峰等阐述了板块构造古地理重建的思路、内容和方法,强调应在全球板块构造背景下重建“深时”、原位、原型的活动古地理,并指出在古地理重建和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应该遵循“定量、定位、定向和定型”的原则。乔秀夫等提出利用地层中保存的古地震记录--软沉积变形构造研究区域构造地质演化的新思路;并据龙门山地区中-新生界发育的古地震记录,提出了该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地质演化阶段与发展过程。方念乔基于晚中生代“海南陆缘弧”多种资料的分析,指出该弧的岩浆与俯冲造山活动在K1晚期至K2早期达到高峰,随后发生拉张;晚中生代的构造活动反映了特提斯南海的消减过程;向北俯冲于该弧之下的“古南海”实际上是特提斯多岛洋北部的边缘海,应称为“特提斯南海”。徐备的文章结合前人研究,根据自己团队的新近工作,作者提出“温都尓庙洋”的概念,并进一步阐述了它的演化模式。这是华北北缘早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的新认识。 “前寒武纪地质及早期生命环境相互作用”专栏含7篇论文。史晓颖等分析了生命起源的环境条件及其早期演化阶段与大气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指出自生物在地球上出现之后就表现为与环境密切相关的协同进化关系,并通过其生命代谢和生物化学过程影响海洋化学条件,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生命演化和生态多样化进程。陆松年等总结了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它们反映了岩石圈形成和不同的演化转折期,指出中国保存了与古元古代Columbia和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汇聚和裂解相关的多种地质记录,为研究地球系统变化和成矿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天然实验室。苏文博等总结了近年我国在中元古代年代地层学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厘定了地层格架;指出在Columbia与Rodinia超大陆过渡期,华北克拉通与印度、澳大利亚、北美、西伯利亚等古陆相邻,在约1.1 Ga之后华北东部与扬子华夏等地块拼合,并与北美、澳大利亚等古大陆相连接。李怀坤等在扬子北缘打鼓石群的凝灰岩夹层中取得了1 225~1 239 Ma的锆石U Pb年龄,证实其与神农架群为同期沉积,均形成于Columbia超大陆裂解背景下。张海军等在柴达木北缘红藻山组的凝灰岩夹层中取得了1 640~1 646 Ma的锆石U Pb年龄,证实其时代属古元古代末期;指出柴达木北缘广泛发育的“全吉运动”应与华北的“吕梁运动”相当,而不与华南的“晋宁运动”对比。汤冬杰等发现华北铁岭组海绿石相普遍具有高钾、低铁及较高的Fe2+/Fe3+比特征,与显生宙海绿石明显不同;通多方法研究,提出多孔基底、高K+浓度和亚氧化海水条件是导致中元古代浅水海绿石沉淀和演化的重要环境条件,可用于指示古海洋氧化还原界面深度。宫开萍等建立了神农架地区的南华系地层序列,并与相关地区做了对比。 “综合地层与古生物学”专栏包括6篇论文。王训练等认为高分辨率年代地层系统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基础,而目前使用的任何一种地层学方法其分辨率都是有限的,因此强调地层学研究中应采取多方法的结合以达到高分辨的目标。汪啸风据岩相、生物和构造组合特征的再研究,确认奥陶纪华南可识别出扬子浅海台地、江南南秦岭过渡带和华夏陆缘岛弧边缘盆地三种不同类型的构造古地理区系;建议以Cordylodus intermedius的首现作为全球寒武系奥陶系界线的生物划分标志,以益阳阶取代“道保湾阶”并做为我国奥陶系正式的年代地层单位。马坤元等通过多方法研究,在华北下奥陶统亮甲山组识别了40.5万年和9万年2个级别的米兰柯维奇旋回周期,极大地提高了地层研究的精度,并进一步指出早、中奥陶世之交由天文轨道周期变化引起的全球气候改变可能对这个时期的生物大辐射有重要调控作用。钱鑫等通过对老挝琅勃拉邦构造带放射虫硅质岩研究,证实其时代属早石炭世;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其属非热液成因的远洋硅质岩,从而证明早石炭世在思茅和印支板块之间存在着开阔的弧后盆地。武思琴等分析了黔西南下二叠统以碎屑岩为主的沉积体系,认为该地区陆棚泥质沉积形成于冰川消融导致的海平面快速上升期,而不是冰川增长期的低位域沉积,指出冈瓦纳冰川的推进和消融是控制黔西南早二叠世地层发育样式的主要因素。万晓樵等就当前国际侏罗/白垩系界线研究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在分析多种资料的基础上,建议以土城子组为中国北方陆相侏罗/白垩系界线过渡地层的重要参考剖面开展深入研究,以求标定陆相地层中侏罗/白垩系界线的确切位置。 总的说来,本专集的论文覆盖学科较广,既有对学术问题的综述和回顾、对发展现状的总结和展望,也有具体地质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讨论,其中不乏创新性认识和成果。 谨以此专辑纪念王鸿祯院士诞辰100周年。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敬爱的王鸿祯先生百岁诞辰纪念,我们怀着崇高的敬意,深深怀念这位为中国地质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前辈大师。 王鸿祯先生博学多才,学术造诣深厚,研究领域包括古生物学、地层学、古地理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和地质学史。在地层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统分类和演化阶段;提出了以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为主的地层分类观点,将沉积相与构造背景相结合,区别不同的古地理格局和古构造框架,主编出版了《中国古地理图集》;提出了层序地层学的分类级别体系及其与天文周期之间的可能联系。在大地构造与全球构造方面,提出了构造名词体系和中国及全球的基底构造单元和构造发展阶段的划分;提出了以泛大陆(联合古陆)为准的大陆聚散周期的认识和地球史上不同类别和不同级别的节律及可能的天文控制因素;进行了全球古大陆再造的研究,由此形成了全球构造活动论和历史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地球史观。在地质学史方面,提倡以学科史和学科思想史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求“以史为鉴,继往开来”(参看《王鸿祯文集》第465页)。 (1)  相似文献   

4.
《地质科学》1959,2(1):33-33
比例尺为四百万分之一的中国及其邻境大地构造图和作为它的说明书的“中国大地构造纲要”,本年第一季即将出版。它是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构造室全室同志的集体工作的成果。本图及说明书是根据中国地质构造发育的特点并吸取国内外已有的编图经验特别是苏联先进经验编制而成的。在编制大地构造图时,我们是以地史学原则为根据,结合沉积岩相古地理的分析,也就是采用了构造层的方法,同时结合了地质力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深层勘探程度较低,中新元古界是否存在拗拉槽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利用近年完成的高密度二维及“两宽一高”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综合研究,明确了盆地自北向南发育贺兰拗拉槽、定边拗拉槽、晋陕拗拉槽、豫陕拗拉槽,拗拉槽平面呈北东向展布,向西南逐渐加深,最大深度可超过6 000 m;同时明确了中新元古界存在3种类型的油气藏,分别为以长城系暗色泥岩为源岩、砂岩为储层的岩性遮挡油气藏与断块油气藏,和以上古生界煤层为源岩、长城系砂岩为储层的上生下储气藏。三者的勘探有利区带分别为定边至乌审旗地区、黄龙—宜川地区、伊盟隆起与中央古隆起高部位。  相似文献   

6.
王鸿祯院士离开我们已经六个年头,但他的音容笑貌仍时刻浮现在我的脑海。2006年11月17日,在“祝贺王鸿祯院士90华诞暨‘地球表层发展史’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中,我曾归纳提出王老师四方面的创新成果及其对我国地质事业和地球科学发展的贡献。2010年,在《沉痛悼念恩师王鸿祯院士》一文中,我回忆了王老师的治学精神和为人之道。他在学术上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在工作上勤于行政、克已奉公的优良作风,以及在为人处世上的讲团结、善以待人和提携青年的高贵品质,都深深印入我的脑海,永久难以忘却。 近年来,我经常拜读王鸿祯院士的诗词和联语,深感王鸿祯老师不仅地球科学知识博大精深,而且文学、历史等知识渊博、功底深厚。他善于用诗联文序抒发对祖国和地质事业的热爱、对师长之敬重和对晚辈的关爱和提携,善于用诗文传播他丰富多彩的情感。 一是用诗文传播了爱国情。在他的诗文中,既有抗日战争时期的忧国忧民,又有和平时期科教兴国的呐喊。1944年,他在昆明听到日寇西侵,桂林沦陷,在怀念中学校长徐眉生的诗中哀叹出:“虏众复西侵,南中遍妖氛。名城报不守,黎庶更何论。亲旧绝音问,友朋断知闻。函丈竟何之,东望一沾襟。”1945年8月,他在加尔各答喜闻抗日战争胜利,又高兴地赋诗曰:“华夏尘迷近十秋,忽传凶逆此朝休。非关盟势屈强虏,赖有群心护九州。”2005年,为“科技兴国”战略实施十周年之题词:“科技居生产之首,教育为人本之先。兴盛奠基于和谐,国力集成于韬晦。百岁殷忧启巨圣,十年生聚希小康。”题词道出了在国家发展中科技教育之奇功、和谐和韬晦兴国之道以及希小康之愿望。 二是用诗文传播了地质情。有多篇诗文论及地质工作和地质科学。1975年秋,在广西与卢衍豪、杨遵仪同宿象州县署西小院,闩门倾谈地质古生物,忆及1939年昆明初聚,取鲁迅小楼一统意,戏成一绝:“三人重聚忆昆明,锥指雕虫竟此生。小院幽深成一统,任他北西与南东。”2005年,接戎嘉余、陈旭《生物大灭绝及复苏》和《全球古生代古气候图集》赠书,步毛主席答柳亚子诗韵赋七律一首:“西郊乍聚情难忘,两度征文兴欲狂。冷暖推移称巨笔,复苏绝灭著华章。扬声莫避忤时尚,创意还须放眼量。四纪薪传成往忆,伫看烽火照春江。” 三是用诗文传播了尊师情。王老常常用诗文联语贺师长华诞,颂师长业绩。1989年,他在敬挽李春昱先生时,尊其主持中央地质调查所并把该所完整地移交给新中国以及其最早研究中国板块之功劳,以“道德文章,先行乃著。事业风范,后世之师”的联语而颂之。1945年,他在重庆敬竭李四光,求指赴英国研究方向时,李示应扩展眼界,当如黄汲清先生之博。因而在中国地震学会年会期间,赠黄先生一绝,赞其科学成就,诗曰:“二叠名家留巨著,秦巴构造探幽微。喜闻揆老犹说项,敢望他年更追随。”1997年,在山东临沂五中为刘进之老师祝97华诞时,步刘自寿诗之韵赋诗一首“世纪同龄历久常,友生小聚诉衷肠,兴邦科教常萦绪,问学启蒙未敢忘……”赞刘老师功劳及施教之恩。 四是用诗文传播了同学情。王老经常用诗文记同学小聚,颂同学成就,述个人感慨。1993年重读《朱夏诗词选集》,感叹朱夏高才硕学,忆及扬州倾谈和1980年在法国参加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时与朱相伴共游,用“维扬(州)夜话情难忘,法(国)境同游兴欲狂。构造能源欣共识,诗才谈趣羡君长。”诗句称赞了朱夏之诗才和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1996年,于北京大学“一二·九”时代老友小聚燕园时,和同班同学袁宝华80诞辰自寿诗一首“兴邦科技事唯新,几度蹉跎更觉春。为有育人多壮志,敢将格致证丹心,韶光已逝身垂老,学趣方遒意转深,生态环保须记取,好留清白到儿孙。”赞颂了科技兴邦之春,表达了关怀生态环境之愿。2005年4月,为感谢李星学先生赠书赋七言绝句一首,以“紫金山下风华茂,千岛湖边意兴深”忆1947年两人南京之相会及1990年黄山共游之往事;以“六十年间同道客,新篇宿著忆甘辛”颂二人之友情,贺李先生多年著述之丰。 五是用诗文传播了晚辈情。王先生对学生和晚辈关怀备至,关心他们的学习和工作,喜庆他们的成才与成业。2001年,与北京地质学院招生最多的1956级学生母校相聚,正值千禧之年,赠诗以贺,忆往昔之兴隆,贺学子之成就与贡献。诗曰:“学子峰值忆往年,游踪斧影照河山。辛劳四纪应无愧,赢得新猷带笑看。”北京地质学院石油专业1955级7个班中3个班分到成都地质学院。50年来,他们驰骋于祖国石油战线,备著勋劳,赠诗为贺:“蓉城北地同切磋,海域陆盆岁月稠。五十年间劳绩著,石油石化尽风流。”2005年,在收到陈丕基赠《沧桑集》诗集后夸陈诗文俱佳,说自己“中蒙构建萦我意”,赞陈研究热河动物群“龙鸟辨真羡君忙”。2006年,在悼念金玉玕院士英年早逝的七言律诗中叹“何意天公无抖擞,英才抱恨失华年”。 六是用诗文传播了亲人情。王先生作了不少无题诗,其中一部分看来是身在异乡、思念家亲之作。例如,1943年一首七言律诗无题作为:“匆匆旅次意悠悠,乍别经旬若隔秋。亦有豪情吞岭海,更怀柔想托吟讴。炉边软语频相忆,卷上新痕未忍收。长恐此情君未识,坐听风雨到危楼。”再如,1944年以七言绝句无题诗表亲情,诗曰:“一日思君十二时,半年顾我几篇诗。炉边软语频堪忆,慧眼明眉论旧词。”1945年,在重庆承蒙族侄天民远从外地来重庆探望,并共同冒雨访其母校复旦大学,感慨而赠一七言绝句:“故土尘迷近十秋,感君千里溯江流。春风带雨吹魂断,更理琴书事远游。” 七是用诗文传播了乡愁情。主要是在英国留学及赴英途中,作了一些体现乡愁的诗句。1945年8月,在赴英途经印度飞机上赋五言律诗云:“兵戎且未休,况有去乡忧。岭表犹堪济,弦书尚可求。日暄知气定,云散见江流。天地尽殊色,始悲一叶浮。”在过比斯开湾时突遇大风,而月色独佳,写出了“月光照大海,游子念乡郊。无限不眠意,东流逐逝潮”诗句。1947年6月在英国剑桥接受学位后,在英伦作两月之游,于湖区Kiswick村小住,到著名的断崖景点作画,作五言律诗,其中有云:“清湍泻石髓,平沙聚水阴。渚头看鸥鹭,崖畔试写真。西望疑三峡,南流汇五津。湖山倘有意,他岁更登临。” 诗文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它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可以陶冶人们的革命情操,可以给人以克服困难的毅力,可以在人们之间传递爱情、亲情和友情,可以促进社会的团结、和谐和安宁。这或就是王鸿祯先生频作诗文的缘由之一。王鸿祯院士已驾鹤西去,但他的诗文将永存。我们将不断拜读、学习他的诗文,了解其真谛,作为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50年代,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刘鸿允教授,以古生物地层学的理论为指导,以当时的地质资料(主要是古生物地层学资料)为基础,编制了第一部《中国古地理图》。最近几年,武汉地院的王鸿桢教授,以大地构造学的活动论和发展阶段论的理论为指导,在现有的地质资料(主要是全国二十万分之一的地质区测资料)基础上,编制了又一部《中国古地理图集》,不久将可问世。  相似文献   

8.
岩相、古地理(或称沉积相古地理)研究,是通过对古代沉积岩的研究并与现代沉积类比,辨认其沉积相,从而恢复当时的沉积古地理景观。全国性的岩相古地理图,过去刘鸿允先生和原北京地质学院地史教研室各编过一套概略比例尺图集,1979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主编的《中国地层》中,每个时代附了古地理略图。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地质工作。近年来,地质部系统组织了一些地质调  相似文献   

9.
《地学前缘》2016,(6):9-10
正再过一些时间就是王鸿祯院士的百年诞辰,此时此刻,更令我对他深深怀念。在他离去的这些年当中,每当我看到有关的书籍、文献,就会想到他老人家;他的学术思想、治学态度和奋斗精神,更时时激励我前进。在王鸿祯院士生前,我有时是当面请教得到指导,更多是通过学习他的著述而收益。20世纪50年代初,我有几位同学在新建的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班学习,他们谈起校内教授中的"少壮派"——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年纪30多岁,执掌教研室和系主任岗位,个个风华正茂,其中就  相似文献   

10.
钱竞阳 《地质科学》1959,2(7):215-215
苏联科学代表团团员、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总分部副主任A.A.特洛(?)穆克院士,于5月25日应中国科学院的邀请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举行了学术报告。报告的题目是“油气的成因问题”及“西伯利亚及远东的油气勘探远景”。特洛菲穆克院士以他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渊博的学识深刻地阐述了油气成因问题。  相似文献   

11.
The origin of oceanic islands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much speculation, starting with Darwin almost two centuries ago. Two classes of oceanic islands can be identified: ‘volcanic islands’, which form due to excess volcanism caused by melting anomalies in the suboceanic mantle, and ‘tectonic islands’, which form due to transpressive and/or transtensional tectonics of blocks of oceanic lithosphere along transform faults. Modern and sunken tectonic islands from the Atlantic Ocean and Indian Ocean and the Caribbean Sea and Red Sea expose mantle and lower‐crust lithologies and display an elongated narrow morphology; in contrast, volcanic islands expose basalts and have near‐circular morphology. Both are often capped by carbonate platforms. The life cycle of tectonic islands tends to be more complex than that of most volcanic islands; their elongated narrow morphology, together with their tectonic instability and high seismicity, affect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arbonate platforms capping them, limiting coral reef development and favouring rhodalgal–foramol biota associations.  相似文献   

12.
贺兰山构造带及邻区形成演化经历有多期叠加改造和多个伸展—聚敛旋回构造运动,形成了区域内多套构造—地层层序,因此,开展贺兰山构造带构造—地层层序及构造演化研究对深入理解其地质结构和油气勘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综合利用野外调查、地震数据和1:50 000区域地质资料,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和地震剖面精细解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区域不整合面的分布特征和规律进行详尽分析研究,根据区域不整合面的发育特征,建立区域地层年代格架,划分构造—地层层序,进而对盆地演化阶段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研究区自下至上发育Pt2Ch-Jx/Pt1、∈1/An∈、C2/O、T/P、J1-2/An J、K1/An K1、E3q—N/AnE,据此将研究区垂向上划为7个构造—地层层序:基底构造层、中元古界构造层、震旦系—奥陶系构造层、石炭系—三叠系构造层、侏罗系构造层、下白垩统构造层、新生界构造层。贺兰山构造带构造演化经历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陆缘盆地坳陷—裂谷演化阶段;晚古生代—中三叠世陆相盆地坳陷沉积阶段;晚三叠世局部伸展;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大规模逆冲推覆阶段,普遍发育多条大型北东向逆冲断裂;始新世开始进入盆—岭构造形成阶段。  相似文献   

13.
方维萱 《地质学报》2022,96(7):2585-2610
古岩溶风化壳和岩溶构造与生态环境资源和地球演化关系密切,对深成的古岩溶构造系统识别属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在滇黔桂地区地表水岩溶作用形成了山顶侵蚀面、岩溶侵蚀相系和砖红壤岩溶风化壳;地下水岩溶作用形成了垂向岩溶构造相带、缓倾斜的侧向岩溶构造相带、隐伏岩溶相带及隐伏岩溶前锋面,它们为表生岩溶构造的物质组成。进行大比例尺构造岩相学填图和解析研究认为云南个旧表生岩溶构造系统具有“顶面红土型岩溶风化壳、上部垂向岩溶构造带、中部缓倾斜的侧向岩溶构造带、底部不透水层(花岗岩和变海相火山岩顶面)”4个构造岩相学垂向分带模型,它们继承了先存多期次岩溶作用和岩浆热液岩溶作用。这种垂向分带模式有助于重建深成的古岩溶不整合构造系统。深成的古岩溶不整合构造系统由古气成热水、古火山热水、古火山喷发-岩浆侵位有关的复合热液岩溶作用等叠加在先存岩溶构造系统上形成,发育上覆岩性封闭层,经历了埋藏成岩、热液叠加成岩和层间滑脱构造叠加改造等,具有显著多期次的热流体叠加改造和再造作用。深成古岩溶不整合构造系统属重要油气储层、(非)金属矿产的储集层。对云南个旧地区中—新生代岩溶构造系统、新疆乌拉根地区古近纪热水岩溶不整合构...  相似文献   

14.
北山造山带大地构造相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45,自引:11,他引:34  
根据1:25万马鬃山幅区调填图资料,从造山带不同构造单元的火山—沉积建造、岩浆岩序列演化、变质变形特征及时空配位关系研究入手,应用大地构造相划分理论,根据北山多旋回复,合造山带的特点,识别出15种大地构造相,并探讨了北山古生代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文章综合分析了前人的成果资料,在对博格达地区野外地质实地调查基础上,通过对博格达构造带的岩石学、地层学及沉积学的系统的研究,认为博格达山经历了早石炭世初始裂谷、晚石炭世成熟裂谷、早二叠世造山、早二叠世晚期后造山演化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地壳不同构造层次岩石变形机制及其构造岩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造岩记录地壳构造变形演化重要信息,其成因、分类与命名一直没有统一认识。本文对构造岩变形机制、控制因素和构造岩分类进行系统总结。认为构造岩形成受物质成分、变形机制、应变速率、流体、温度、压力等因素控制,是物质成分与物理化学条件、变形机制等众多变量的函数。变形机制包括破裂作用、碎裂流动、晶质塑性、物质扩散、重结晶作用和超塑性流动,不同变形机制出现在不同地壳构造层次中,形成不同的显微组构。依据成因机制、物质组成和组构等标志对构造岩分类与命名进行重新修订,将构造岩划分为碎裂岩系列和变质构造岩系列,前者发育在地壳浅构造层次上,以破裂作用和碎裂流动变形机制为主;后者发育在中深部构造层次上,以晶质塑性、重结晶作用、物质扩散作用和超塑性流动作用为主。碎裂岩系列划分碎裂岩、角砾岩、微角砾岩、超碎裂岩、断层泥和假玄武玻璃;变质构造岩系列划分为构造片岩、糜棱岩和构造片麻岩。依据岩石流变性质、变形机制和构造岩分布,地壳构造层次划分为:脆性域,变形机制以碎裂作用和碎裂流动为主,发育碎裂岩系列;脆-韧性转换域,以晶质塑性、物质扩散和重结晶作用为主,并伴随有碎裂作用,形成糜棱岩、千糜岩和构造片岩;低温韧性域,以晶质塑性、物质扩散和重结晶作为主,发育糜棱岩与构造片岩;高温韧性域,以超塑性蠕变和重结晶作用为主,形成构造片麻岩。  相似文献   

20.

A major phase of igneous activity of Late Oligocene to Early Miocene age affects West Kalimantan and Sarawak in northwest Borneo. The suite of igneous rocks, intruded as stocks, sills and dykes, ranges in composition from diorite to granite, the majority being granodiorite, and has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imilar to I‐type granitoids. The locus of magmatic activity was in the thickest part of Late Cretaceous and Early Tertiary sedimentary basins. The age of magmatism, its tectonic position and geochemistry suggest that it is related to deep crustal re‐melting and intrusion in a passive, postsubduction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