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苏鸾声 《内陆地震》2000,14(1):78-83
根据地震期幕活动的特点,及对东北深震与华北、黄海和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关系的研究得出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第5轮回的强震活跃幕还未结束,还将延续3~5年的时间;今后几年大陆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危险性仍然存在,华北、黄海的6级地震活动也有可能增强。  相似文献   

2.
朱红彬  李红  邢成起  韩孔艳 《地震》2010,30(4):114-123
本文通过分析、 研究华北地区第三、 四活动期各平静幕后期的中强地震活动特征, 认为: ① 华北地区第三、 四活动期9个活跃幕中有7个在首发强震前3年内发生中强地震, 其中第四活动期1~4活跃幕首发强震前2年内都发生了中强地震, 未来第5活跃幕首发强震前, 以发生中强地震作为序幕的可能性较大; ② 华北地区平静幕后期的中强地震活动, 对其后活跃幕首发强震在时间和地点上有一定指示作用。 由于华北地区可能即将进入新的强震活跃幕, 该研究对判断华北地区未来强震趋势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国英 《内陆地震》1990,4(1):50-56
本文根据新疆及其邻近地区1880年以来Ms≥5.0的地震资料,研究了强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应变能的释放逐步衰减,一百余年内地震活动呈现出一个较为完整的活动期。同时,活动期内地震活动又具有交替起伏变化的特点。因此,活动期又可分成五个活动幕和四个平静幕。分析讨论了各幕地震活动及研究区内强震活动。  相似文献   

4.
高国英  韩月鹏 《内陆地震》1995,9(4):357-362
对1880 ̄1993年新疆及邻区7级以上强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研究时段内7级以上强震活动有明显的活跃与平静交替现象。研究时段内的强震活动经历了5个轮回,每个轮回包括一个平静幕和一个活动幕,每个活动幕都有相对的主体活动区,主体活动区和7级以上单个强震都具有沿西昆仑-南天山-北天山-阿尔泰地震带往返迁移的特征。各地震带6级以上地震活动也具有明显的由西南向北东整体迁移的特征,并且这种时、空、强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东北深震与华北、黄海和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关系,分析了中国大陆地震期幕活动的特点,认为:中国大陆第五轮回的强震活跃幕还将处这续3-5a的时间,今后几年我国大陆仍然存在发生7级以上大震的危险性,之后华北黄海的6级地震活动也将相应增强。  相似文献   

6.
汶川8.0级地震后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状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不同空间、 时间尺度对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影响意义进行了初步讨论, 并以此分析了其后我国大陆的强震活动状态。研究结果表明, 1800年以来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的大三角地区8级地震活动呈现为100年左右丛集性时间过程, 具有地震平静、 地震丛集、 地震丛集发生前的过渡和丛集发生后的调整等时间特征;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和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发生表明, 目前该地区可能处于8级地震丛集发生前的过渡时段。20世纪以来, 中国大陆7级强震的时间活动过程明显受大三角地区8级地震时间进程的影响, 在8级地震活动的1900—1955年时段内, 7级地震幕式活动划分不显著, 而在8级地震平静的1956—2000年时段内, 7级地震幕式活动划分清晰; 以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为标志, 受大三角地区8级左右巨大地震活跃控制, 中国大陆可能将进入一组新的幕式活动不清晰的、 类似于1900—1955年的强震活跃时段。  相似文献   

7.
张勇利 《地震研究》1991,14(1):87-93
本文运用分维的概念和方法,对我国部分强震前地震活动时间分维,前震震群活动时间分维,7级以上大地震的余震活动时间分维和小震群活动时间分维进行了计算。初步结果表明,同一类型的地震活动(如强震前较大时空范围内地震活动、强震的余震、前震震群、小震群等类型)的时间分维十分相近,而不同类型地震活动的时间分维存在着差异,一般说来,强震前的地震活动比较普遍地存在降维现象,表现出临近强震时,震源及附近地区地震活动时间结构的有序性增强。这为地震预报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我国西南及其邻区新的强震活动幕与当前地震趋势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圣睦 《地震研究》1995,18(1):7-15
本文将我国西南及其毗邻的印度、缅甸地区1980年至今,估计将延续至1996年前后的地震活动时段,称为新的强震活动幕。据有关对比依据认为:一方面新活动幕与1941-1955年活动幕有多方面的相似性;另一方面这两幕之间又存在重要的差异性。本文在兼顾历史发展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两方面特征,全面进行对比研究后,对新活动幕强震现状作了新的解释,并进而讨论了今后的地震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活跃期以来山西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15年平陆6~(3/4)级地震揭开了华北本活跃期的序幕,其后的175年中山西地震带虽未发生7级以上强震,但是中强地震频度较高。它们主要分布在大同-平陆北北东向剪切段内。时间序列的幕式活动特点和华北活跃幕的划分是一致的。应变释放速率显示了明显的加速现象。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的发生,进一步说明地震活动性的增强。本活跃期尚余的1~2个活跃幕中,山西地震带是值的注意的一个地区。  相似文献   

10.
陈宇卫  张军  闫素萍  庆梅 《地震地质》2003,25(4):647-654
在分析 190 0年以来中国大陆西部特大地震 (MS≥ 7 5 )的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了大陆西部特大地震与大华北地区强震 (MS≥ 6 0 )活动的相关特征 ,结果表明 :地震构造对西部的强震活动显示出很强的控制力 ;大华北强震与西部特大地震具有同步活动特点 ,但滞后于西部的地震活动 ;西部特大地震第 3活跃时段已经开始 ,但大华北地区出现 6级以上地震的连发还为时尚早  相似文献   

11.
长期性前兆异常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献智  余素荣 《地震》2000,20(3):102-106
对长期性前兆异常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①长期性前兆异常的开始和结束及其发展变化一般与地震活动幕的起止和强震活动有关;②近年出现的长期性前兆异常的开始时间一般是先东后西,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有序性,与强震依次由东向西发生一致。长期性前兆异常展示了区域应力场的演化、扩展、转移的图像,以及地震间的相联系和相互影响,并有可能判定地震幕的起止和预测后续地震。 因此,该结果为研究和判定地震趋势提出了一种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根据1911~1994年地震资料,详细讨论了西藏地区强震活动分期、特征及其趋势,并应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了该区强震的时间分布规律和发震概率。结果表明,本世纪以来西藏地区经历了3个强震轮回,目前正处于第Ⅳ轮回平静幕结束、新的活跃幕即将开始之际,未来活跃幕内将出现数组地震丛集现象,1995~1996年发生MS≥6地震的累计概率为80%~87%,发生MS≥6.5强震的累计概率达60%~76%。  相似文献   

13.
根据华北地区第四地震活动期以来Ms≥6.0级强震目录资料,研究并给出了其地震活动幕强震(系指Ms≥6.0地震,下同)发生的概率统计数学模型。通过3种数理统计方法检验,表明该模型是可信的,这对于分析判断未来华北地区强震危险性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傅征祥  王晓青  蒋铭 《地震》1995,(4):299-307
华北北部是指39.0—41.0°N,114.0—117.0°E的区域,其历史强震活动呈现出百年尺度的轮回(M_s≥6 3/4)和10年尺度的幕式(M_s≥5.0)的不均匀过程。应用上述特征和强震活动重复性的伯努利模型,预期在2005年前该区发生6级地震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15.
分析研究了南黄海地震在不同的时间层次上高低起伏的韵律特征。时间层次可分为地震期(几百年)、地震幕(几十年)、地震阶(几年)。并且指出,地震期中6级以上强震累积频度呈指数型分布,这是一个地震大轮回的整体性活动标志。本文还计算了第五幕和它的四个地震阶的时间分维值,结果表明有较好的一致性。这种自相似特征也正是在不同时间层次上地震活动存在强弱相同的韵律特征的证明。  相似文献   

16.
江苏—南黄海地区地震链及其有序网络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门可佩 《地球物理学报》2009,52(10):2573-2579
根据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对江苏—南黄海地区自1839年以来Ms≥5中强地震链时空有序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了本区南黄海海域和全区Ms≥6强震的有序网络结构,并据此对未来6级强震进行了预测,同时分析讨论了本区地震活动的分期.结论表明:本区从1998年起进入新一轮平静幕,此幕可能持续到2042年前后,下次活跃幕的首次6级强震可能发生在2053年前后.  相似文献   

17.
华南地震区地震活动基本特征与地震大形势再研究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在总结前人工作成果基础上,对华南地震区地震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及地震能量释放特征进行了新的研究。指出强震主要集中发生在东南两端,目前的第二周期将在2020年前后结束,本世纪本(第四)活动幕将延续到2003年前后结束,今后6级以上强震主要会集中在粤桂琼交界地区发生。  相似文献   

18.
张克理 《地震》1989,(4):44-51
本文根据中国大陆地区强震分布的经向不均匀性,探讨了中国大陆Ms≥7.0级强震的时空分布及迁移特征。发现本世纪以来,大陆地区强震沿几条纬线呈带状分布;强震活动具有轮回性特征;各轮回中强震成幕地从南向北迁移;地震个体迁移总趋势和群体迁移方向一致,并具有循环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地震活动加速模型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文政  马丽 《地震学报》1999,21(1):32-41
运用岩石破裂的亚临界扩展理论,推导出区域地震活动性加速模型的基本公式.我们把中国板内的3个地震块体:华北亚板块、川滇块体和新疆亚板块按地震活动性及构造条件的差异分为7个研究区域,使用Sornette和Sammis的改进公式,分别对每个区域进行地震活动性加速模型分析.对于已经发生过的区域强震,模型能给出与实际强震较接近的震级与发震时间,表明地震活动性加速模型同样能适用于板内的地震活动.文中给出了地震活动加速模型预测的山西地震带、鄂尔多斯地震带、博乐——托克逊地震带和阿因柯——乌恰地震带未来强震可能的发生时间和震级.在同一亚板块内或块体中,各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期在时间上较为相似.加速模型中参数可以用来表征区域地震活动强度,对于中国大陆,一般为0.4.对于台湾地震带和一些构造活动复杂的地震带,地震活动加速模型目前尚不能预测未来强震的震级和发震时间.   相似文献   

20.
卡兹克阿尔特断裂古地震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卡兹克阿尔特断裂是青藏高原西北边缘的一条倾滑型性质的强震发生带。全新世时期至少有过3次强震活动幕,距今最近一次古地震活动幕的时间大约在600年前,每个强震活动幕持续时间为10年左右。预测今后百年内发生7级以上强震的危险性很小。本文首次提出断层挠曲崖和推覆楔是倾滑型地震断层所特有的,可作为倾滑型地震的鉴别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