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北极地区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是受极度寒冷气候和广泛分布冰盖的影响,北极是全球地质研究程度最低的地区之一。为此,基于最新地球物理数据,结合文献资料中的地貌、地质、矿产资源资料,编制了北极地区大地构造图(1:500万)。通过系统的编图研究,认为北极地区位于泛大陆腹地,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受到冰岛地幔柱的垂向作用和欧亚-劳伦板块缓慢的顺时针旋转的水平作用共同制约。其构造演化可归纳为3个阶段:(1)早中生代:北亚-北美西北部(远东-科迪勒拉)造山带俯冲-造山增生阶段,古太平洋向北俯冲,古亚洲洋最终关闭,泛大陆最终形成;(2)侏罗纪-白垩纪:伴随着加拿大盆地张开,南阿纽伊洋盆俯冲消亡并形成南阿纽伊缝合带,两者之间在运动学上具有耦合联系,并伴随其间转换断层的调节作用;(3)新生代以来北大西洋中脊持续扩展传播,造成欧亚盆地张开和加科尔洋中脊发育。北极地区处于全球不同构造域之间的桥梁和枢纽。随着北冰洋洋盆伸展作用发展及加科尔洋中脊向南传播,它将西南贯通北太平洋构造域(远东造山带),彻底改变全球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2.
新编南极洲1:10M比例尺构造图是世界地质图计划极区构造图的一部分,并且作为国际极地年活动的内容。与前苏联将近30年前出版的编图不同,这个计划的执行是国际性的,尽管其大部分准备工作主要在VNIIOkeangeologia进行。来自极区不同国家的杰出的地学科学家被邀加入这一编图团队,而接受邀请的的科学家们共同商议图幅的细节、共同关注需要专业知识才能解决问题的地区。在编图过程的各个阶段都直接受到世界地质图委员会及其下属机构大地构造地图专门委员会的监督。  相似文献   

3.
我国海洋地质编图工作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回顾了80年代,我国海洋地质编图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论述了90年代初期,许东禹教授主持的,我国又一项全海域,大型综合编图工程,在内容和技术上取得的若干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以1:300万中国海—西太平洋水深—地形图(北幅)为例,编制大区域小比例尺的水深地形图,需要广泛地收集区域内的水深、地形、地貌等方面的资料,并且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比对和调整,检验数据的可靠性及精确度,使不同来源及精度的数据合理的融合,共同形成标准的网格数据,再根据编图规范、标准及细则的要求,完成成果图件的编制工作。  相似文献   

5.
印度洋底大地构造图(1∶1 500万)基于最新地球物理数据,结合中国大洋调查航次积累的地貌、地质、地球物理和矿产资源资料编制,综合反映印度洋底及周缘地质、地貌、地球物理和资源分布等特征,将为理解和推进印度洋盆构造演化和资源分布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介绍了该图编制的思路和方法、数据来源、图面内容和大地构造单元划分,认为印度洋盆具有多微陆块、多期扩张、多洋底高原、无震海岭和"入"字形洋中脊等特征。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将印度洋盆地构造演化归纳为3个阶段:(1)冈瓦纳大陆裂解与洋盆初始张开(侏罗纪-白垩纪中期);(2)洋盆持续张开与扩张中心跃迁(白垩纪中期-古近纪初期);(3)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碰撞及非洲板块裂解(新生代)。在扩张中心跃迁式的发育形式下,现今印度洋盆多微陆块、多期扩张中心和"入"字形的洋中脊基本构造格局在古近纪早期便已形成。  相似文献   

6.
以南通幅海洋重力编图为例,论述了如何应用海洋重力与陆地重力以及卫星重力数据等不同来源的重力数据进行海洋重力编图。讨论了编图中关键问题,如各种数据的统一改算问题,包括统一的重力基准网、统一的正常重力公式、统一的投影方式;不同来源数据间的拼接调平问题;卫星重力数据使用范围问题等,并对最新的南通幅编图结果与以往相同范围内的编图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地质编图是地质调查成果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是现代各项工程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地质资料。地质编图成果的水平和质量如何,能否有效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近年来,地质制图、地学遥感、GIS、地图制印等方面新技术不断发展,为地质编图的研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和支持。广泛应用性、科普性、制作表现形式多样性、多学科系列图件、洲际图件或全球图件成为国际地质编图发展的新动向。介绍了地理底图设计、图面表达、网格GIS平台、InSAR技术、地质图数据库建设与管理等地质编图技术的发展,总结了国内外地质编图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地质编图未来的发展方面。  相似文献   

8.
在执行海洋地质保障工程"1:500万中国海陆系列图-地质图"编图项目的过程中,研究并采用了较为新颖的海域地质内容编图方法,其中关键的技术是如何用叠置方法和透视方法表示海区被掩盖的地质体。叠置法无疑是按正常沉积序列表示地层的叠置关系;透视法的关键步骤就是将叠置在新近系之下的地质体透视到图面上。此方法可归纳为块、线、面三层透视,即被掩盖的中生界、浅层侵入岩或前古生代地壳以"块"的形式透视,其上叠置的古近系则以"线"的形式透视,线叠置在块之上,最上层的新近系以"面"表示。当然,有透视内容的区域此新近系"面"视为透明。对照20世纪80年代以来前人编制海域地质图的一些做法及其优缺点,此编制方法明显优于其他方法。有望今后在国内外海洋地质调查和研究部门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海洋地质图是海洋地质领域以野外地质勘查为基础,通过一系列技术处理所取得的成果图件,服务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随着地理信息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的快速发展,编图技术日趋成熟。但目前的现状是编图工作仍延续传统的思维,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编制的数字成果图只是一幅纸质成果图的电子形式对等物,后续还得耗费大量时间用于数据的整理入库,造成编图工作与数据管理的脱节,工作效率低下。面对这种现状,笔者以成图建库一体化为思想,设计了海洋地质编图与数据管理一体化系统,用以规范成果图件的制作流程,架起海洋地质成果图编制与数据库建设之间的桥梁,推动海洋地质调查成果图数据的规范性、标准性和统一性。  相似文献   

10.
现代沉积过程与古代环境相类似,因而地质学家将现代碳酸盐岩台地作为获得沉积物分布特征空间数据的天然实验室,通过卫星多光谱资料精确描绘和模拟现代碳酸盐岩沉积相的横向分布有助于地质学家更好地表达和理解大范围岛礁区的碳酸盐岩沉积相特征.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成像光谱理论进行对地观测的技术也日渐成熟.本文介绍了利用卫星多光...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介绍了局控项目《中国海区1∶50万区域地质编图(大连幅)》重力异常图、磁力异常图的编制过程,给出了一种以计算机为手段、实现编图自动化的新方法,并分析了该方法与以往编图方法的不同和优点,以国际分幅在中国海区开展区域地质编图尚属首次,在既无海区地质调查规范,又无海区地质调查编图规范的情况下,这一工作无异具有开创性。从理论上系统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编图方法,对于编制中国海区区域地质调查编图规范以  相似文献   

12.
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构造与现代地质灾害密切相关,目前针对陆域活动构造的定量研究成果卓著,而在海域方面研究薄弱。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海域活动构造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目前国内海域活动构造定量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研究实践的基础上,阐述了海域活动构造的主要研究方法、其定量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重点总结了海域活动构造区地震危险性定量评价的研究方案,并进一步探讨了海域活动构造自身因素的危险性定量评价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我国海域最新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资料进行解释分析,并结合近十年来的编图成果,概要论述了研究区的地球物理场以及宏观地质特征,总结了中国海及邻域的宏观构造演化过程。研究表明:中国海及邻域所在的欧亚板块可进一步分为东亚大陆构造域和东亚大陆边缘构造域,地质构造复杂;印支运动结束了古全球构造阶段转而进入新全球构造阶段,从而奠定了中国海及邻域形成演化的基础;古全球构造阶段是由北向南发展,北老南新;新全球构造阶段是由南向北、自西向东发展,南早北晚,西老东新;从古全球构造阶段到新全球构造阶段,不同地区不同块体的发展存在同序时差。  相似文献   

14.
南海北部陆缘位于特提斯与古太平洋两大构造域的叠合部位,构造特征十分复杂,其构造属性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争论的焦点,从主动陆缘到被动陆缘,火山型被动陆缘到非火山型被动陆缘等均有表述。南海复杂的形成机制以及东、西部构造差异性所引起的地球物理、岩浆活动等认识的异同,是造成南海北部陆缘构造属性认识差异的主要原因。通过与全球典型地区的比较研究,进一步加强对南海形成演化过程分析,开展大洋钻探与多学科综合分析,揭示南海海盆的多期扩张与多盆张裂特征,是认识南海北部陆缘构造属性的关键。探讨了南海三叉裂谷张裂模式,初步认为南海第1次扩张具有非火山型被动陆缘性质,第2次扩张具有火山型陆缘性质。  相似文献   

15.
南沙海区中生界岩相分布及构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了解南中国海南部南沙群岛陆架-陆坡区中生代地层发育情况,作者通过综合分析该海区钻井、拖网及1987年以来采集的20000多公里的多道反射地震勘探等资料,得到了对该区中生界基本特征的如下新认识:空间分布上,南沙的中生界具有从北部的郑和-礼乐隆起南缘向南增厚的趋势;沉积岩相方面,东部三叠纪时为深海相,侏罗纪为浅海与三角洲相,白垩纪为浅海-内浅海相,而往西南部中生代的海水深度有变深的趋势;中-新生代变形上,在南沙西部的曾母盆地,中生界褶皱为复式的、非协调性的,南沙中部多为舒缓褶皱,东部仅在近巴拉望海槽地带出现小幅度的褶皱。结合围区中生界及特提斯构造域的发育特征,作者提出南沙地块上的海相中生界在大地构造上归属于残留在中特提斯洋北部减薄陆缘地壳上的中特提斯期海相沉积地层,是该海域油气资源勘探不可忽视的对象。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大多南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CO2减排压力大。CCS是继续利用化石能源的同时实现CO2近零排放的惟一有效技术,CO2地质封存是其关键环节。我国南方近海发育一些大型盆地,沉积地层厚度大,储盖层组合好,圈闭非常发育,具有CO2封存的有利地质条件。海域封存具有不需征地、安全性高、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大多南方沿海省份陆上缺乏大型沉积盆地,在近海封存是惟一的选择。因此,应该在我国南方近海建设CO2封存示范工程。  相似文献   

17.
中国海域油气资源勘查战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海域辽阔,分布着38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目前总体勘探程度比较低,勘探层位也比较单一,以前主要将勘探目的层瞄准新生界(尤其是下第三系)。从含油气盆地特征、油气地质条件、盆地资源潜力等方面入手,结合近年的新发现,通过区域对比分析,认为中国海域尚有大量的新领域、新地区、新类型、新层位有待开拓,如海域盆地内的中、古生界,古新统,上第三系,陆坡深水区及生物礁的油气勘探大有潜力,此外,天然气水合物及煤层气资源也是今后海域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旧石器时代环境考古学以研究旧石器时代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过去人地关系)为目标,随着材料积累、科学技术进步和研究方法发展,中国北方地区的旧石器时代环境考古学研究在最近三十年发展显著。从古人类对地质资源、石料资源和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策略角度回顾了相关研究成果,综述了古人类对环境变化事件的响应和行为适应研究,并分别从迁移适应和技术适应两个方面进行了讨论,指出旧石器时代环境考古学的发展需要考古学家与古环境研究学者开展密切合作。  相似文献   

19.
地球化学参数是与气候、环境、生态、资源等关系最为密切的指标之一,过去几十年中在矿产资源勘查、环境保护等领域得到了充分应用。海洋地球化学调查和研究工作也在不断深入,但缺少类似陆地地球化学填图那样系统的专项工作,对全球海洋资源、环境的评估与研究的支撑作用仍不够明显,元素含量及同位素组成等在全球海洋中的分布趋势仍认识不足。笔者对全球海洋沉积物、岩石、结核结壳和水体的无机地球化学调查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全面介绍了目前已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主要成果,以期为全球尺度地球化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