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锆石中两种成分变化趋势及其成因标型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鲍学昭 《矿物学报》1995,15(4):404-410
锆石从晶体中心至边缘的两种成分变化趋势与成因有内在联系。岩浆成因锆石从中心至边缘具有ZrO2含量及ZrO2/HfO2值下降,HfO2和(UO2+ThO2)含量上升的特征,而变质成因锆石则与此相反,本文论述了它们的成因及成因标型意义。  相似文献   

2.
乌拉山岩金矿田锆石的成因意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萍 《铀矿地质》1996,12(4):220-223
乌拉山含金矿脉赋存于上太古界乌拉山群高级变质岩区,并受控于乌拉山断裂构造带。区内出露花岗岩体以及大量不同成因的长英质脉体。根据含金矿脉副矿物锆石的形态特征和微量元素(Hf,U,Y,Th,P)配分特征,推测锆石的形成以及所反映出的成矿流体具有酸性岩浆来源和基性岩浆来源的双重性成因信息。  相似文献   

3.
质谱计蒸发—沉积测定单颗粒锆石年龄原理及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彪 《地质论评》1995,41(3):245-251
本文讨论了锆石由于铅丢失造成的自晶体表层到晶体内部放射成因(^207Pb/^206Pb)R的变化趋势,用热离子质计直接进行单颗粒锆石蒸发-沉积测年时,锆石在热离子质谱计灯丝上加热蒸发和冷灯丝上沉积时物质的分布状况;锆石中的U-Pb体系是否为封闭体系的差别标志,与单颗粒锆石测年有关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罗镇宽  关康  苗来成  黄佳展 《地球学报》1997,18(Z1):139-141
花岗岩类锆石SHRIMP研究表明,胶东招掖地区与金矿化有关花岗岩类含有大量不同时代的继承锆石,发现3446±2-3114±4Ma的继承锆石表明胶东地区存在古太古代硅铝核。大量印支期继承锆石(平均年龄219Ma)的年龄与南、北克拉通碰撞时代一致,推测这些锆石极可能来自其源岩,即华南、华北克拉通碰撞造山花岗岩。否定了玲珑花岗岩主要是胶东岩群交代-重熔形成的传统认识。郭家岭型花岗岩中含有较多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继承锆石,表明其源岩有较多的胶东岩群和荆山群变镁铁质岩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斯里兰卡的猫眼锆石,描述了“天然”锆石和热处理浩石的猫眼特征,研究了这两类猫眼锆石的宝石学特性和化学性质,探讨并确定了猫眼锆石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陈道公  倪涛 《岩石学报》2004,20(5):999-1006
对大别-苏鲁造山带27个高级变质岩(以榴辉岩和片麻岩为主)中锆石进行了337次微区离子探针U.Th和Pb测定和U-Pb年龄研究。根据测定点年龄的不同,可以把变质岩中锆石分成三种不同成因区域,一是变质岩原岩(继承)锆石区域,它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变质重结晶作用,其^206Pb/^238U年龄值大于277Ma;二是三叠纪高压.超高压变质阶段形成的变质锆石区域,其年龄限定为273-184Ma;三是碰撞造山变质作用后形成的锆石区域,其年龄小于148Ma。对三种类型锆石中U,Th和Pb特征分析发现:片麻岩锆石中U的含量是榴辉岩类锆石中U的丰度的两倍,片麻岩类和榴辉岩类锆石中Th的丰度大致相近。各类岩石变质阶段形成的变质锆石和原岩锆石区域相比,U含量有升有降,而Th含量则大幅下降,下降幅度一般在2-10倍,高者可达20-30倍以上。除石榴石橄榄岩外,各类岩石变质锆石中区域的Th/U比都小于0.1,这是判断高压-超高压变质成因锆石的极重要化学指标。大别山超高压变质阶段后形成的锆石的Th/U比多数类似于其原岩锆石,少数接近变质锆石,说明白垩纪后期热扰动对变质岩中已存在的锆石的影响如同岩浆结晶过程。各类岩石中锆石Pb的含量变化比较复杂,Pb-U正相关性表明锆石中普通铅含量很低,绝大部分为放射成因铅。  相似文献   

7.
江西雅山黄玉锂云母花岗岩中富磷锆石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雅山黄玉锂云母花岗岩是雅山复式岩体的最晚阶段岩体,具较高的磷含量(WP2O5=0.15% ̄0.55%),长石矿物是磷的主要赋存矿物,磷以PAlSi-2替换方式进入长石结构中;锆石是雅山花岗岩重要的稀有元素副放物之一,它除了高度富铪、铀外,与一般锆石相比,还表现出显著富磷的特征,P2O5含量变化主要为WP2O5=0.23% ̄4.96%。磷主要以(Y,HRE3E,Fe)^3+P^5+(Zr,Hf)^4  相似文献   

8.
采用单柱离子色谱法高效提取锆石中的Hf元素,用MC—ICP—MS测定锆石Hf同位素组成。三个锆石样品及其平行样的分析结果显示,同一样品的Hf同位素组成在误差范围内高度一致,表明用单柱离子交换色谱法能够有效分离锆石的Hf元素,可以保证Hf同位素分析结果的再现。对比MC—ICP—MS和LA—MC—ICP—MS分析结果发现,同一样品锆石的Hf同位素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具有很好的可对比性。但对颗粒较小的锆石,缩小激光束斑使之不超出锆石颗粒的范围,能够获得更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河北高级变质岩中锆石的成因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内蒙古上、下集宁群、河北桑干群紫苏花岗岩及麻粒岩中的锆石进行了形态、环带及成分分布的研究,发现这些岩石中存在岩浆成因和变质成因的锆石,论述了这两种锆石的成因矿物学特征,并对这些岩石的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金水口片麻状富铝花岗岩中锆石的宏观形态特征和微区Raman光谱特征的研究发现,该套片麻状花岗岩中的锆石主要有2种类型:颗粒较小的简单锆石和颗粒较大的复杂锆石。复杂锆石由3部分组成:细小的残留核、浅色部分和褐色部分。简单锆石和复杂锆石核部残留锆石均为变质成因;复杂锆石的浅色部分和褐色部分均为岩浆锆石。结合锆石Raman谱线研究结果,对金水口片麻状富铝花岗岩已有的锆石U-Pb年龄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认为390-414Ma可能代表了复杂锆石的浅色部分或褐色部分的岩浆锆石的形成时代,而1600-1800MaW能记录了复杂锆石核部变质事件的时代。  相似文献   

11.
应用空气磨蚀技术将发生铅丢失的锆石表层磨掉,可以提高锆石测年数据点在U-Pb谐和图中的谐的程度,进而可以提高不一致线与谐和线上交点年龄的精度和准确度。本文将这一技术应用于浙西南早元古代岗质岩石的测年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锆石形态的定量研究:福州花岗质复式岩体的成岩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汪相  吴楚霜 《岩石学报》1999,15(2):247-254
在浙闽粤沿海地区出露了一系列中生代的钙碱性-碱性侵入杂岩,其中福州花岗质复式岩体为该区最有代表性的岩体。本文试通过该岩体中早期原生锆石的大小与晶型的形态学研究,揭示这类侵入杂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其成岩机制。锆石的形态学研究表明,钙碱性岩系中锆石群的晶体大小及晶型指数随岩体的定位次序而呈现连续变化的趋势,而碱性岩系中锆石群的形态的分布范围与钙碱性岩系的不连续,其Ipy值远远大于钙碱性岩系锆石群的Ipy值,它们代表了两个相对独立的成岩作用的产物。电子探针分析发现,福州花岗质复式岩体中锆石晶型的演化基本上是由其内部的微量元素含量控制的,表现为锆石的HfO2含量越低,它的Ipr值越高;而锆石的(ThO2+Y2O3)含量越高,它的Ipy值越高。锆石的形态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三个钙碱性岩体各自经历了非常相似的成岩过程,可能属于同一源区多阶段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而碱性岩体则来源于该区抽取了钙碱性花岗质岩浆以后残留物质再次部分熔融作用而分离出来的熔体,后者的形成显示了该区的构造背景已经由强烈挤压为主转化为引张、减压为主的造山期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南天山榆树沟高压麻粒岩地体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8  
王润三  李惠民 《地球化学》1998,27(6):517-522
南天山榆树沟高压麻粒岩地体的主体为一套蛇绿岩。从该地体顶部单元的岩石中分离出的锆石绝大部分为浑圆形或椭球形,少量为两端略圆化的四方柱状晶体;镜下粒度分析结果显示分选良好的典型沉积特征;其ZrO2/HfO2比值在45-57之间;结合岩石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推测斜长石榴苏辉岩的原岩可能主要由来自洋岛的基性火山激浪沉积碎屑和洋底风化产生的粘土组成。  相似文献   

14.
质谱计蒸发-沉积测定单颗粒锆石年龄原理及讨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宋彪 《地质论评》1995,41(3):45-251
本文讨论了锆石由于铅丢失造成的自晶体表层到晶体内部放射成因(~(207)Pb/~(206)Pb)_R的变化趋势;用热离子质谱计直接进行单颗粒锆石蒸发-沉积测年时,锆石在热离子质谱计灯丝上加热蒸发和在冷灯丝上沉积时物质的分布状况;锆石中的U-Pb体系是否为封闭体系的差别标志;与单颗粒锆石测年有关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锆石变生特性及其类型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物理测试方法,如X衍射和红外光谱等方法,测定锆石结构的完整性,进而划分锆石类型。文中指出,随着锆石的结晶程度变差而衍射峰变弱,甚至消失。在红外分析中利用图谱上的610cm(-1)处的吸收峰的变化确定锆石的变生程度是既方便又经济的有效方法,根据该处的吸收峰参数计算出变生系数(H/M),从而引出锆石从全结晶形态到强变生状态的变化特征,以达到解决它们有关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孙晶 《岩石学报》2021,37(11):3548-3558
金伯利岩中的锆石按照颗粒大小可以分为细粒锆石(一般小于200μm)和巨晶锆石(一般大于500μm)。前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在金伯利岩中粒径较大的巨晶锆石的U-Pb体系在高温的地幔中一直保持着开放状态,直到寄主金伯利岩浆的喷发才使地幔锆石的U-Pb体系封闭,因此这些巨晶锆石是确定金伯利岩年龄的重要矿物之一。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金伯利岩中还存在一些时代远老于金伯利岩年龄的锆石,也具有较大的粒径(以下称古老锆石巨晶)。它们的存在无疑影响了利用锆石U-Pb方法确定金伯利岩年龄的准确性。本文以西伯利亚雅库特(Yakutia)金伯利岩省中的四颗古老锆石巨晶为研究对象,通过形态学、年代学、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组成,讨论古老锆石巨晶的来源。同时,我们统计和对比了全球多个金伯利岩中能够确定金伯利岩年龄的锆石和古老锆石巨晶的形态学、U、Th含量和微量元素组成、Hf-O同位素等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金伯利岩中的古老锆石巨晶的tDM年龄和O同位素组成与可以用来确定金伯利岩年龄的锆石巨晶具有明显的差别。这些手段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用来区分可确定金伯利岩年龄的锆石巨晶和古老的锆石巨晶。  相似文献   

17.
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和逐层蒸发法铅年龄测定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璐  刘顺生 《地球学报》1994,15(Z1):226-231
本文阐述了颗粒锆石裂变径迹法及双带源逐层蒸发法的方法原理,对取自美国菲什(Fish)峡谷凝灰岩中的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国际标准样及取自香港花岗岩中锆石的两种年龄结果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它们年龄差异的原因,认为铅年龄代表锆石的结晶年龄,而裂变径迹表观年龄代表岩体的冷却年龄或最后一次热事件的年代。开展不同方法的对比研究,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以期更好地探讨研究区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8.
胶北地体中生代花岗岩广泛分布,以晚侏罗世最为发育,花岗岩形成时代、成因和地球动力学背景的深入研究对认识研究区构造演化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胶北地体东部和北部侏罗纪花岗岩进行全岩主微量元素、锆石U-Pb年龄和O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花岗岩样品锆石U-Pb年龄主要分布在166~156 Ma之间,代表岩体的结晶年龄。此外,含有大量3 650~3 294 Ma、2 660~2 445 Ma、770~600 Ma和245~197 Ma的继承锆石。这些花岗岩具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高Sr/Y和(La/Yb)_N值,低Y和Yb含量]。本次报道的侏罗纪花岗岩的锆石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与前人报道的玲珑、栾家河花岗岩一致,表明胶北不同地区侏罗纪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和成因没有明显的区别,胶北侏罗纪花岗岩可能由加厚地壳物质部分熔融而成。不同样品的继承锆石年龄分布特征和氧同位素组成具有明显的差异,结合前人资料,认为胶北侏罗纪花岗岩源区的物质来源存在差异,部分花岗岩的源区主要为胶北古老的基底,另一部分源区主要为深俯冲的扬子板块地壳岩石。古太平洋板块或Izanagi板块的俯冲作用可能直接或间接地诱发了加厚地壳的熔融。  相似文献   

19.
锆石成因矿物学与锆石微区定年综述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李长民 《华北地质》2009,32(3):161-174
锆石是岩浆岩、变质岩和石英脉型金矿床中的一种常见副矿物,对锆石成因类型的准确判断是正确理解锆石U-Pb年龄意义的关键.本文中笔者对不同成因类型锆石的判别标志及年龄意义进行系统的总结,并认为将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CL)、背散射电子图像(BSE)、痕量元素组成及矿物包裹体特征的研究相结合是进行锆石成因鉴定的有效方法.近年来同位素质谱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同一锆石颗粒内部不同成因类型的锆石晶域进行原位年龄测定成为可能.通过微区原位定年技术,能够给出有关寄主岩石的地质演化历史等重要信息,这可以为地质过程的精细年代学格架的建立提供有效的证据.来自不同类型岩石中的锆石可能经历了Pb的扩散丢失作用、晶格损伤导致的蜕晶化作用以及变质重结晶作用.这些过程对锆石计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对测定锆石年龄的地质意义进行合理解释,在进行锆石U-Pb定年前,必需对锆石进行成因矿物学和矿物内部结构的深入研究,特别是阴极发光和背散射电子成像研究,通过内部结构特征确定锆石的成因类型和形成环境.笔者认为,组成单一的岩浆锆石是理想的U-Pb定年对象,变质重结晶锆石域常是重结晶锆石和继承晶质锆石的混合区,容易给出混合年龄,只有变质增生锆石和完全变质重结晶锆石才能给出准确的变质时代,而从继承锆石中鉴别出的热液锆石可以获得可靠的流体活动时间.  相似文献   

20.
锆石中放射成因铅的丢失及对锆石测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锆石U-Pb同位素体系测定锆石的生成年龄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地质测年法之一。这些年龄的解释一直被锆石中放射成因铅的部分丢失所困扰。一般来说Pb通过蜕晶质锆石中的扩散,晶质锆石中的扩散,蜕晶质中的淋滤和蜕晶质的重结晶四个途径丢失。笔者认为,这四种丢失方式受温度的影响。温度低于600-650℃时,锆石晶体发生蜕晶质化,在蜕晶质化的锆石中Pb容易扩散或淋滤丢失,如果岩石的温度一直保持在这个温度之上,锆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