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盆地构造平缓,以岩性、岩性-地层和古地貌油气藏为主,储层厚度薄。本文详细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油气资源的形成与分布,指出了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方向及地震勘探技术系列在该盆地大油气田的发现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煤层气资源非常丰富,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区是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地震勘探已经成为煤层气储层评价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研究了午城地区煤层气储层的地球物理特征以及富聚成藏条件,利用人工合成地震记录进行煤层顶部层位标定,依据该区测井速度资料、地震资料,根据煤层地球物理特征,准确预测出煤层厚度,经过横向外推得出午城地区煤层展布特征,结合该区构造条件,煤层厚度、成熟度和空隙特征以及盖层条件,确定出该区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重点有利区.研究结果显示: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的午城地区煤层气勘探的主力煤层厚度较大且分布稳定,5~#煤层总厚度为2~7 m,个别达8 m;8~#煤层总厚度为2~8 m,最厚层段达10 m,总体埋深低于1500 m,北厚南薄,从东到西埋藏深度逐渐加大.预测出两主力煤层的煤层气富集区各3个,保存条件较好,非常有利于煤层气的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3.
川东地区大安寨段受湖相沉积背景影响,形成了一套湖相的介壳灰岩和页岩,具有厚度稳定、分布范围大、生储组合好和烃源岩厚等优点,显示其有较好的勘探前景.但也存在灰岩储层岩性致密、储层较薄、孔渗低、勘探难度大等问题,所以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地震地质资料入手,详细分析大安寨段纵横向地震地质特征,研究发现灰岩发育在大安寨段上部,中下部页岩发育较厚,生储组合好,烃源和油气保存条件较好.储层甜点区受相带控制,高能的介壳滩为有利的储集体,储层总厚度在4~22 m不等,下部页岩厚度在10~45 m之间,部分井区达到了45 m,平均TOC值在0.8以上,局部达到了1.5,为灰岩及页岩兼探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裂缝发育的向斜区为有利的勘探区.  相似文献   

4.
渤海广泛分布着油气资源,其中一部分目的层为古近系东营组和沙河街组的中深层油气藏,地震分辨率一般较低,利用常规手段难以准确预测薄层发育情况.本文以渤海中深层的A油田为例研究薄层厚度分布规律,首先利用谱反演技术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并详细地分析不同厚度对最大振幅的影响.然后提取不同地震属性,与开发井厚度建立拟合关系,通过优选属性认识到最大振幅属性能够较好刻画薄油层厚度分布规律.最后利用测试探井验证研究结果,吻合较好,证明了地震属性定量预测中深层薄砂体厚度的可行性,发现油田边部潜力储量,为油田挖潜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海洋油气勘探尤其是深水勘探面临着三高难题——高成本、高风险、高技术.如何对储层进行准确预测,是地球物理工作者及地球物理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火山机构喷发机理及其地球物理特征进行分析,结合邻近工区在火山发育特征规律的认识成果,针对南中国海深水区目标区内典型火山发育,运用常规地震时间切片、剖面分析及沿层均方根振幅属性和沿层小时窗三维地震镂空显示等技术,分析了目标火山发育情况、火山岩喷溢情况、地震反射特征及岩相分布,并建立了该类型火山发育特征、岩相分布规律以及空间展布规律及变化特征的认识.本文的研究成果为该地区准确识别火山发育及预测其分布规律提供了参考,尤其是在钻井少的情况下进行地质异体常识别和储层预测,有利于该地区石油天然气勘探工作以及区域地质认识.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地区天然气勘探程度较低,2004年ZT1井在山西组山1段试气荻工业气流,揭示上古生界具备良好的勘探前景.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特征研究表明,二叠系发育西南物源石英砂岩储集体,主要含气层系是山西组山1段、石盒子组盒8段,砂体厚度相对较薄,埋深超过4000m.区内储层普遍致密,局部发育相对高渗层段,与煤系烃源岩配置良好,是形成致密砂岩气藏的有利区带.本文应用地震勘探攻关成果,建立主力砂体地震响应模式,进一步落实了山1、盒8砂体的展布,结合探井钻探效果,优选了有利钻探目标.在试气方法上引入体积压裂理念,QT1井试气获工业气流,勘探取得新突破.对研究区天然气成藏条件的分析、主力砂体地震预测模式及试气工艺等成功经验的总结,对该区天然气勘探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三湖地区北斜坡褶皱发育,相变快,生储盖组合优越,具备形成岩性地层气藏的构造背景和地质务件.由于本区储层厚度薄(1~3m),缺乏三维地震资料,砂体分布难以准确追踪,导致岩性地层气藏勘探难以取得突破.已知气藏解剖和理论研究表明地层含气后会产生特殊的地震响应,通过地震异常信息研究,结合构造、沉积和成藏条件分析,发现驼西地区是岩性圈闭发育带,Tzh2井获得工业气流证明该区带具备形成岩性气区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银川盆地是华北克拉通西部构造活动较为强烈的一个新生代断陷盆地.为了研究银川盆地的地壳浅部结构和活动断裂特征,我们利用2014年在银川盆地完成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采用初至波层析成像方法得到了银川盆地高精度的基底P波速度结构和构造形态;考虑到仅根据速度结构剖面还难以确定断裂的准确位置、断层上断点埋深、断层的近地表构造组合样式等特征,研究中还采用浅层地震反射波勘探方法对银川盆地内的隐伏断裂和1739年平罗8.0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浅部结构进行了高分辨率成像.研究结果表明:银川盆地与两侧地块的浅层P波速度结构和沉积盖层厚度差异较大,银川盆地总体呈现出明显的低速结构特征,盆地基底面起伏变化较大,基底最深处位于芦花台断裂和银川断裂之间的银川市下方,其深度约为7000~7200 m;贺兰山隆起区显示为明显的高速特征,地表出露中-古生代基岩地层,缺失新生代地层;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的浅层P波速度明显高于银川盆地,基底埋深相对较浅,推测其新生界地层厚度小于2500 m.浅层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地层反射界面形态和断裂的浅部构造特征非常清楚,黄河断裂、贺兰山东麓断裂、银川断裂和芦花台断裂不仅是错断盆地基底的断裂,而且还是第四纪以来的隐伏活动断裂,这些断裂的交替活动形成了"堑中堑"的盆地结构,并对银川盆地的形成、盆地内的新生代地层厚度和第四纪沉降中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在近地表这些断裂表现为由2~3条断层组成的"Y字形"断裂构造,且主断裂的最新活动可追踪至晚更新世末期或全新世,是构造继承性活动的结果.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可为进一步分析银川盆地的基底结构、隐伏断裂特征和活动构造研究等提供新的地震学证据,而且还可为该区城市规划中避让活动断层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叠后地震属性分析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29,自引:2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一直是地震特殊处理和解释的主要研究内容.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发展,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已经成为油藏地球物理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勘探地震与开发地震之间纽带.本文针对鄂尔多斯盆地的低幅度构造、低孔隙、低渗透率、致密性隐蔽油气藏的特点,综合应用相干数据体分析、地震相自动分类定性识别砂体厚度、地震振幅属性分析、频谱分解、多井约束的储层叠后反演等叠后属性分析技术,探索了一套适合该区油气特征的储层横向预测及油气识别模式.为该区油气勘探开发,储量计算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也为隐蔽性油气藏的勘探开发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0.
云南通海盆地的浅层速度结构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通海盆地的地震动场地效应,在强地面运动的数值模拟计算中需要提供该地区的浅层速度结构模型.为此,在通海盆地开展了10 km高分辨率反射地震勘探和30个测点的面波联合勘探工作.综合本次探测结果与褐煤普查中的电测深和钻孔资料,得到了通海盆地的基岩埋深分布图.结果表明,在通海盆地中部,新生界厚度为100~300 m,整体表现出西南厚东北薄的趋势,盆地沉积层厚度变化明显受到小江断裂南段分支断裂的控制.浅层速度随深度分布表现出在深度相同的情况下,盆地边缘的速度高于盆地中部.  相似文献   

11.
对两处第四系覆盖层较薄场地(一般小于50m)进行共深度点勘探和地震映像勘探。结果表明在第四系覆盖层较薄地区地震映像勘探效果优于共深度点勘探。  相似文献   

12.
南海北部陆缘珠江口盆地岩石圈热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沉积盆地岩石圈热结构特征是岩石圈构造-热演化过程的综合反映和盆地热史恢复的约束条件,对盆地动力学研究和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海洋勘探难度大、勘探程度低,相对于大陆地区,边缘海盆地比较缺乏岩石圈热结构方面的研究.本文在收集整理珠江口盆地及邻区大地热流数据的基础上,补充收录了自2003年以来发表的新数据,绘制了研究区最新版的大地热流等值线图;基于中美合作双船地震剖面揭示的深部地壳结构计算了研究区的壳-幔热流、深部温度以及"热"岩石圈厚度.研究表明,珠江口盆地地壳热流介于18.7~28.6 mW·m-2,地幔热流介于36.9~91.4 mW·m-2,壳幔热流比值0.23~0.75;由陆架、陆坡至中央海盆,在地壳热流逐渐减小的情况下地表热流逐渐递增,说明地表热流分布主要受深部热作用控制;盆地"热"岩石圈厚度介于34.0~87.2 km,平均65.5 km,反映出显著拉张减薄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乌鲁木齐市西部地区处于北天山地震带中, 是准噶尔含油气盆地的南缘中部的一部分。 本研究于2010年5月至10月在该区域部署了20个微地震观测台站。 通过对记录的天然微地震资料的分析发现: 研究区微地震活动比较频繁, 但总体分布比较离散, 没有明显沿着某条或某几条断裂成带状集中分布。 说明北天山地震带在研究区内的地震活动主要受控于多级构造, 也是研究区处于宽缓盆山转换带的一个典型特征。 利用三维地震层析成像反演获得了区域上地壳三维纵波速度结构, 并利用统计分辨率矩阵分析方法获得了反演模型的三维空间分辨率分布。 所获得的波速结构显示: 属于准噶尔盆地的乌鲁木齐山前凹陷比柴窝堡凹陷沉积地层厚, 而柴窝堡凹陷与博格达复背斜具有相似的地层特征。 分割乌鲁木齐山前凹陷与柴窝堡凹陷的东西走向构造块体边界断裂较发育, 倾向南, 倾角较缓, 该断裂应该是北天山地震带的主断裂; 分割柴窝堡凹陷与博格达复背斜的近南北走向构造块体边界断裂不发育。 此外, 柴窝堡凹陷北部5~10 km深度范围内存在一个局部隆起区, 可能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石炭系地层是川东地区的主力气层,多年来在盆地内形成了良好的勘探认识.然而盆地边缘受古地理环境的影响,石炭纪沉积时期,盆地北部和东部边缘整体为古地貌高部位,石炭系黄龙组、河洲组和下二叠统梁山组厚度均有较大的变化.显然利用盆地内的研究认识进行盆地边缘的石炭系边界预测必然存在较大误差,导致盆地边缘的许多圈闭尚未落实.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下从正演模拟出发,详细分析石炭系地层反射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石炭系地震反射特征不只是受自身地层厚度的影响,受梁山组厚度影响更大,当厚度10 m以上时,石炭系容易形成波峰反射;当梁山组厚度为1 m时,即使石炭系40 m厚,也不会形成波峰反射.鉴于此,本文建立了不同梁山组厚度的石炭系反射特征总结表,其适用于盆地边缘及盆地内的石炭系勘探.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地质资料和地震预测方法,对以往石炭系剥蚀线进行优化调整,研究结果显示,以往石炭系剥蚀线以外的LT1井南侧存在石炭系地层较厚的区域,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北部发育的中-新生代反转构造代表着盆地继伸展裂陷阶段、热冷却拗陷阶段之后的第3个构造演化阶段。系统收集了布设在覆盖大安-德都断裂及其附近的14个3维地震工区,30条区域地震反射大剖面,在此基础上准确追踪解释了T06、T1、T11、T2、T3、T4、T5等7个地震反射层位。同时基于52口钻孔的资料对重点反射层的地质年代进行了重新厘定,分析了不同时期断层展布特征及分布规律,重点就松辽盆地中新生代反转构造的几何学形态、变形特征与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认为,该反转构造为大安-德都断裂在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早期的主要变形模式,符合"逆断层-褶皱"构造的几何形态和变形机制。松辽盆地内部的构造变形主要集中在该构造反转带上。此外,重点选择了2条典型剖面开展了野外实验性浅层人工地震勘探。根据勘探结果并结合该地区第四纪地层厚度分析认为,广泛发育在背斜顶部且断错T06界面的小断裂可能代表了大安-德都断裂强变形带的最新活动性,勘探剖面揭示的上断点断错最年轻地层为中更新统,并据此初步判定该断裂最新活动时代可能为中更新世。此外,综合人工地震勘探结果、现代地震活动性和震源机制解研究结果认为,大安-德都断裂的"逆断层-褶皱"构造反转带最新的活动已明显影响到了近地表的反射层,清楚断错了早-中更新世地层,控制着断裂附近中强地震的发生,是松辽盆地内部或整个东北地区重要和典型的发震构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基于地震属性的煤层厚度预测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属性技术在岩性和构造解释等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煤、油气资源勘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淮南矿区谢桥1区13 1煤层地震勘探资料,提取了28种地震属性数据;通过地震属性的分析,优选出平均峰值振幅、振幅的峰态、最大绝对振幅、瞬时频率斜率等4种地震属性作为煤层厚度预测模型基本参数,结合已知钻孔资料,利用多元多项式回归以及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求出了各属性与煤厚之间的多元多项式回归模型及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误差分析和应用结果对比分析,反映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煤厚预测中具有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根据地面地质调查、浅层地震勘探、钻探等成果,分析了长江谷地安庆—马鞍山段的新构造运动和断裂活动特征。资料表明,该段谷地及其两侧新构造时期总体以弱的间歇性隆升运动为主,其中无为、安庆一带受NE,NNE向断裂活动的影响,古近纪—新近纪有较强烈的垂直差异运动,并一直持续到早、中更新世。谷地及其两侧基岩中发育NE—NNE向与NW向2组断裂,前者主要形成于印支期,后者主要形成于燕山期,其中控制新生代盆地发育且规模较大的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而发育在前新生界内部且规模较小的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前第四纪。谷地中第四系厚度为10~50m,主要为晚更新世—全新世堆积,等厚线总体分布平稳,为正常的河谷堆积。沿谷地及其两侧地震活动较弱,历史上仅发生4次破坏性地震,最大地震为1585年巢湖南534级地震,另有1次541级地震、2次43/4级地震,1970年有仪器记载以来,记录到的最大地震为ML3·7。这些特征有利于该段谷地的地壳稳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18.
埕宁隆起是渤海湾盆地内部与黄骅坳陷、渤中坳陷并列的一级构造单元,该地区沉积地层较发育,并具有断块构造,其内部断裂虽然相对不发育,大断裂及次级断层数目不多,但其皆属于张家口-蓬莱断裂带,该断裂带地震活动频繁,在1998年1月在其西北端发生了张北6.2级地震,因此分析研究埕宁隆起的构造分布特征及其内部各断层的空间位置、几何结构、延伸范围和活动时代及强度等问题,对探查渤海湾盆地区域地震构造背景及地震活动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中利用陕西数字地震遥测台网14个遥测子台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用频率域反褶积方法提取接收函数,由H-Kappa叠加方法反演得到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地震构造文献,对陕西地区的地壳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陕西地震活动与地壳结构、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地区的地壳总体趋势是东薄西厚,陕西南部和北部地区地壳较厚(≥40km),位于陕西中部的渭河盆地地壳较薄(34~40km);14个台站中,渭河盆地东部与山西交界的华阴台下方地壳厚度最薄(34km),而盆地西北端的陇县台位于六盘山余脉上,地壳厚度最厚(48km)。2)陕西地区泊松比值总体变化不大(0.24~0.29),可能表明这一地区的岩石组成以中度组分为主;以渭河盆地为界,向北靠近地台一侧泊松比值相对较高,向南靠近秦岭山脉一侧则比值相对较低。3)地震活动与地质构造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渭河盆地处于几个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属于强地震的多发区;陕西南部地区的地震活动相对较弱,主要发生在汉中盆地和安康盆地,受陕南几条主要断裂控制;陕西北部地区地质构造相对稳定,地震活动最弱。泊松比反映了地球内部的物质构成,分析认为其与地震活动存在一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地震和重磁资料的综合地球物理解释,对雁荡低凸起展布形态进行了细致刻画,凸起呈NE方向不连续展布于瓯江凹陷和闽江凹陷之间,长约170 km、宽约15~50 km.地震资料揭示雁荡低凸起上广泛发育了侏罗纪与白垩纪地层,厚度约为500~1500 m,展布面积约5000 km2,局部缺失中生界地层.凸起两侧中生代盆地结构差异明显,西侧瓯江凹陷为典型的断陷盆地,东断西超、断裂发育,半地堑、掀斜断块等中生界构造样式发育;东侧闽江凹陷为坳陷型盆地,断裂、火成岩不发育,挤压背斜、断背斜、反转构造等中生界构造样式发育.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图与剩余重力异常图上,凸起表现为一系列NE向团块状重力高值区,而磁力异常ΔT图上则表现为深部磁场强度低的特征,火成岩影响部位可见磁力高值异常.综合凸起及邻域重磁震、莫霍面深度等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认为雁荡低凸起为一元古界组成的古隆起,区别于东部的台北低凸起.同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及沉积特征,推测侏罗纪时期雁荡低凸起与浙闽隆起区可能连为一体,晚白垩世近东西向伸展作用下浙闽隆起发生裂陷进而形成了雁荡低凸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