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1961—2010年雷暴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变异系数、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该地区近50a雷暴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阿勒泰地区雷暴的月变化呈单峰型分布,7月为峰值,5—8月为雷暴集中发生期;该地区年雷暴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西部多于东部;雷暴大致呈减少趋势,年际波动较大;1980年代以前,雷暴以8a为显著周期,1980年代后13a周期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利用广东省86个常规观测站近53a(1960—2012年)雷暴逐日观测资料,使用数理统计、气候倾向率、滑动平均、M-K突变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广东地区雷暴变化的基本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广东地区年平均雷暴日为74.8d,属于多雷区;近53a广东省雷暴总体为减少趋势,1984年发生突变;雷暴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和月变化特征,雷暴日主要集中在5—8月,与广东省的汛期及台风季节相吻合;有2个多雷暴带,分别为清远及珠江三角洲一带和湛江、茂名一带;广东地区雷暴存在多尺度振荡,主周期为11a左右,另外还存在3~5a、18a左右的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3.
深圳市雷暴天气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深圳市1953~2005年逐日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线性分析、突变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得出了深圳市雷暴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深圳市属于雷暴多发区,53a平均雷暴日数为68.2d;年雷暴日数年际变化辐度大,最多年为103d,而最少年仅为47d,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1倍多;初雷一般出现在3月上旬,终雷一般出现在10月中旬,而且初雷的发生,有越来越早的趋势,终雷结束时间有越来越晚的趋势;全年各月均有出现雷暴的可能,但雷暴的出现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集中出现在夏季,冬季雷暴出现的概率非常低,且53a来雷暴的发生有逐渐减少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8d/10a。另外深圳市雷暴的年际变化存在着准3a较短周期和11a、19a左右的长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4.
三门峡市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1970--2009年三门峡40a逐日雷暴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法、小波分析,对三门峡市雷暴变化特征及突变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门峡市年平均雷暴日数达16.5个,高发季节为每年6—8月,高发时段为14—21时;年雷暴日数年代际线性变化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5个/10a。Mann-Kendall法检验显示,雷暴总体上呈减少趋势,没有发生突变。从小波分析的结果看,三门峡市雷暴日序列具有3、6a的短周期和8、14a的长周期振荡变化,其中以6a和8a振荡周期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利用1970 -2009年三门峡40 a逐日雷暴观测资料, 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法,小波分析,对三门峡市雷暴变化特征及突变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门峡市年平均雷暴日数达16.5 天,高发季节为每年6—8月,高发时段为14-21时;年雷暴日数年代际线性变化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5个/10a。Mann-Kendall法检验显示,雷暴总体上呈减少趋势,没有发生突变。从小波分析的结果看, 三门峡市雷暴日序列具有3、6 a的短周期和8、14 a的长周期振荡变化,其中以6 a和8 a振荡周期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河北廊坊雷暴大风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0~2012年廊坊地区9个气象站地面雷暴大风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和最大熵谱分析等统计方法,系统分析了该地区雷暴大风天气的时空特征及变化趋势和变化周期。结果表明:廊坊地区的雷暴大风局地性强,43 a间只出现了一次全区性的雷暴大风天气过程,雷暴大风多以单站出现为主。雷暴大风的地域性特征明显,中部的廊坊市及南部的文安、大城站较易出现,而北部发生概率较低。雷暴大风的日、月及年变化特征明显。雷暴与大风主要发生在午后至前半夜,大风发生时间一般落后于雷暴,1 h内的雷暴与10 min以内的大风发生概率最高;雷暴大风3~10月都可出现,主要集中在夏季,发生概率为73.3%;近43 a来,年均雷暴大风日数整体呈现减少趋势,且中部的站点减少趋势最显著,1994年为雷暴大风的显著突变年,其显著变化周期为3.23a。雷暴大风多为"湿"型。  相似文献   

7.
深圳市雷暴天气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利用深圳市1953~2005年逐日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线性分析、突变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得出了深圳市雷暴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深圳市属于雷暴多发区,53a平均雷暴日数为68.2d;年雷暴日数年际变化辐度大,最多年为103d,而最少年仅为47d,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1倍多;初雷一般出现在3月上旬,终雷一般出现在10月中旬,而且初雷的发生,有越来越早的趋势,终雷结束时间有越来越晚的趋势;全年各月均有出现雷暴的可能,但雷暴的出现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集中出现在夏季,冬季雷暴出现的概率非常低,且53a来雷暴的发生有逐渐减少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8d/10a。另外深圳市雷暴的年际变化存在着准3a较短周期和11a、19a左右的长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8.
1973—2012年承德市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73—2012年承德市9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利用线性分析、突变分析、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承德市雷暴日数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承德市雷暴日数呈现出由西向东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大部分地区处于"中雷区",丰宁、滦平、承德市达到"多雷区"级别;全市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9.5d,最多年为55.3d,而最少年为27.6d;1973—2012年承德市雷暴日数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平均10a减少2d左右,并于2006年发生突变;承德市雷暴发生存在明显季节差异,高发期主要集中在夏季,呈单峰型分布,7月雷暴日出现最多;初雷日一般出现在4月上旬,近40a呈显著推迟趋势,终雷日一般出现在10月中旬;雷暴日数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且呈现出4~6a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9.
根据澄海国家气象观测站1959—2015年雷暴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小波分析和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雷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澄海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5.3 d,属于中雷区,近57年,雷暴日数以-0.136 d/年的速率微弱减少,减少趋势不显著;年雷暴日数有着较好的10~15年的年代际变化周期以及准5年周期;2007年为澄海区雷暴突变年;雷暴月、季变化明显,6月、夏季以及汛期为雷暴多发时期;澄海区平均初(终)雷日分别出现在3月17日(10月13日),雷暴持续期平均为210.7 d,呈缩短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三水近50a雷暴气候特征统计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利用佛山市三水区1957~2006年50a的雷暴资料,用数理统计、线性分析、突变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三水雷暴的气候变化规律:出现雷暴初期平均是3月6日,雷暴终期平均是10月14日;近50a来三水每年初雷发生,其时间有越来越早的趋势变化,而每年终雷结束时间却越来越晚;期间三水地区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有着较好的6~11a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