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在精密单点定位中固体潮引起的测站位移直接影响精密单点定位精度的问题,该文在全球范围内选取了66个IGS测站,对其2020年第245~274天连续30 d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处理和计算,研究分析了固体潮对BDS-2、BDS-3和BDS-2+3精密单点定位精度的影响.结果 表明:固体潮对BDS-2、BDS-3和BDS-2+...  相似文献   

2.
采用IERS规范上的方法和2013年发布的DE430星历文件,计算并分析了北京房山站和浙江地区固体潮对测站位移的影响。研究发现,固体潮影响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存在2周和半年的长周期,在局部区域的等值线都成线状分布。本文研究可为固体潮方面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张捍卫  郑勇  赵方权 《测绘学报》2003,32(3):213-218
固体潮对测站位移的影响是空间大地测量和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目前常用的3种引潮力位展开形式进行了总结,并列出了它们各自的实用公式。不同于IERSl996和IERS2000推荐的固体潮对测站位移影响的理论模型,独立于天体历书而基于精密引潮力位展开,直接给出了在亚毫米精度下的潮波公式,利用新的精密引潮位展开在亚毫米精度上重新计算了永久性潮汐的影响。可为高精度的空间大地测量和天文地球动力学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IERS 2003规范的坐标系转换实现及其方案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云飞  郑勇  苏牡丹  吴富梅 《测绘科学》2005,30(6):95-96,112
主要介绍了IERS2003规范中国际地球参考系(ITRS)到地球质心天球参考系(GCRS)的转换过程,以及与IAU2000决议一致的常规转换公式,并详细分析了以IERS计算程序为工具、“基于CEO”[注]和“基于春分点”的ITRS向GCRS转换的两种等价方案和相应的三种应用方法,最后对新坐标系转换模型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精密水准测量需顾及固体潮改正,针对现行《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中测段高差固体潮改正计算模型不详细、观测时刻取用不明晰等应用问题进行全面剖析和算例验证,研究固体潮改正随观测时间(年、月、日)变化的规律,分析精密水准测量数据处理中计算测段高差固体潮改正的详细计算模型、计算方法、观测时间取用原则,并比较基于测站和测段的精密水准固体潮改正差异及测段高差固体潮改正方法的弊端,对精密水准测量中固体潮改正具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固体潮对三峡地区地壳垂直形变和重力变化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IERS协议上的方法和DE405星历文件,基于三峡地区CORS站和重力台站位置,计算了从2011年到2015年6月固体潮每2 h对三峡地区地壳垂直形变和重力变化的影响,并计算了2012年12月14日大潮期间固体潮影响分布。研究发现,三峡地区固体潮有很强的周期性,存在半月和半年的长周期、一天和半天的短周期。三峡地区农历每月月中和月底前后有2次大潮,月中和月底的大潮潮差相差约1/4;每年冬季(月球赤纬28°36',约11、12、1月)和夏季(约5、6、7月,太阳高度角接近最大)大潮潮差大,春季和秋季大潮潮差小。大地高最大潮高0.346 m,最低潮高-0.190 m(参考历元2000.0);固体潮对重力与对垂直形变影响异相,最大值110 μGal,最小值-200 μGal。区域固体潮呈明显的条带分布,固体潮对垂直形变与重力变化影响的增减方向相反。本文的研究成果可用于CORS站、重力台站的固体潮影响分析,为局部固体潮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固体潮对地球重力场时变特征影响的潮波公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密和详细测定地球重力场及其随时间变化,是目前卫星重力测量的主要课题.基于目前高精度的固体潮展开,研究固体潮对地球重力场时变特征的影响.不同于IERS2000推荐的固体潮对重力影响的理论模型,独立于天体历书而基于精密引潮力位展开直接给出在毫微伽精度下的潮波公式,并考虑到四阶潮汐的效应.同时对重力数据归算中的永久性潮汐的处理进行总结和说明.本文的工作可为高精度的地球重力场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自由测站的基坑水平位移监测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雪峰  刘成龙  罗雁文 《测绘科学》2011,36(5):153-154,192
本文从城市基坑水平位移监测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入了高速铁路基于自由测站的CPⅢ控制网的观测方法来进行基坑水平位移监测.通过理论分析和工程实例验证,基于自由测站的基坑水平位移监测法测站摆放灵活、网形多变,对于形状复杂、施工干扰较大的基坑变形监测能提高作业效率;采用高等级的全站仪进行观测可以满足一级基坑的监测精度要求,可达到...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静力水准系统hydrostatic  levelin g system hls的测量原理以及固体潮对hls测量精度的影响并对hls数据进行固体潮调和分析获得了该地区高精度的倾斜固体潮参数及模型 在此基础上利用该地潮汐模型对hls监测数据进行潮汐改正进而得出当地两监测点之间的实际地面形变为静力水准系统在高精度 m量级加速器准直测量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潮汐对精密单点定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IERS2003协议,介绍了地球固体潮,海潮,极潮等改正模型,叙述了各潮汐项改正步骤,分析了各类潮汐改正模型的量级及对精密单点定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GPS精密定位中的海潮位移改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海洋负荷潮理论,利用NAO99b全球海潮模型,计算了中国部分IGS站的海潮位移改正,并将海潮位移改正应用到GPS数据处理当中。在GAMIT软件的解算过程中,分别按加入和不加入海潮位移改正,对GPS基线分量和测站坐标分别进行了计算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海潮位移改正无论是对GPS基线分量还是对测站坐标,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固体潮引潮位的计算机演绎展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潮位展开是天体引潮位的封闭公式的调和展开,即按其天文原理和数学完全解析展开。它是固体潮汐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潮汐观测分析与研究工作的基础。文中利用计算机的逻辑功能编制了演绎程序,按照天文原理对引潮位的部分公式进行严格推演与展开。通过对演译结果的分析,表明结果达到了一定的精度。  相似文献   

13.
基于小波分析的光照电站边坡位移变形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照电站是北盘江上大型水利枢纽,为确保安全施工和运营,采用智能型全站仪TCA2003对大坝两岸边坡进行位移变形监测。由于监测结果中包含测量仪器、测量条件和测量过程误差,利用db3小波和db6小波进行去噪处理,获取更具真实性和稳定性的数据。通过对比分析,db6小波去噪效果比db3小波好,调用函数提取db6小波分解前后的高频系数,可以判断出噪声主要集中在高频中前两层。  相似文献   

14.
选取4种不同潮汐类型的验潮站实测潮位资料,对验潮零点在一定范围内变动对调和分析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年的潮位数据中若后续6个月的数据发生10 cm、20 cm、30 cm零点漂移,各分潮振幅最大变化量为0.47 cm,迟角为0.16°。采用1~12个月不同中期尺度的实测数据,对调和结果的精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潮位观测数据时间尺度小于6个月时,其4个主要分潮O_1、K_1、M_2、S_2振幅综合中误差在2 cm以上,迟角中误差在2°以上,具有显著的不稳定性;相同时间尺度的不同潮汐类型的潮位站潮位资料调和分析得到的主要分潮的振幅精度差异较大,迟角分布相似。当潮位观测数据时间尺度达到或多于6个月时,澳门站、汕尾站的分潮综合中误差分别为1.16 cm、0.61 cm,厦门站、北海站分别为2.90 cm和2.51 cm;各分潮迟角中误差均在2°内。当时间尺度超过9个月后,4个验潮站分潮振幅综合中误差均在2 cm以内,各分潮迟角中误差均在1°左右。  相似文献   

15.
根据海潮负荷理论,利用4种全球海潮模型分别计算了中国及周边地区IGS站的海潮负荷位移系数,分析并比较了海潮负荷位移对GPS单天解和短周期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测站的单天解,不同海潮负荷位移改正对测站整体上没有影响,只在局部沿海地区测站的垂向方向存在差异;并且,4种全球海潮模型在黄海和东海的近海区域不够精确,需要利用我国近海区域的海潮资料进行修正;对于测站的短周期解,海潮负荷位移的影响随着测站远离海洋而减弱,特别是在沿海地区能显著提高测站的垂向坐标精度。因此,在短时的GPS精密定位中需要考虑海潮负荷位移改正。  相似文献   

16.
将CPⅢ(高速铁路轨道控制网)平面控制测量的自由测站施测方法应用到基坑水平位移变形监测中,其特点是根据施工现场情况选择任意合适的地点架设测站,避免了施工环境对测量工作的影响和仪器的对中误差。介绍了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定权原理和置平平差原理,通过自编程序完成了基坑变形监测的仿真计算。计算结果证明:利用自由测站采集观测数据,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定权约束平差和置平平差均能够高精度地得到毫米级的基坑变形量,可以应用到基坑水平位移变形监测中。  相似文献   

17.
《The Cartographic journal》2013,50(3):230-241
Map data at smaller scales than their source can result in spatial conflict, whereby map symbols become too close, or overlaid. Server map generalisation operators may be applied to solve this problem, including displacement. In this paper, we show how an optimisation algorithm, the snake algorithm, was used to displace multiple objects in order to resolve spatial conflicts and maintain important spat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objects during displacement. Two principles based on the snake algorithm a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First, the truss structure mirroring spatial proximity relationships between buildings and between building and road is formed based on the weighted proximity graph derived from constrained Delaunay triangulations (CDT) in each map partition. In the weighted proximity graph, each connecting line is determined as a snake and as an element unit to assemble the global stiffness matrix in snake algorithm. Second, a buffer method that calculates force between a building and a road (or other linear features) or between pair of buildings is adopted in the snake algorithm. This avoids the imbalance phenomenon caused by different force calculation methods during the displacement. The feasibility of the approach is demonstrated in obtaining real geographic data. Finally, the results are cartographically usable and in particular,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objects are prese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