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天气学与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发现:鞍型场、西风槽和双热带气旋形势是热带气旋移速突变的环流背景。在上述环流背景的条件下,涡度、涡度平流、流函数、850—200hPa垂直切变以及不对称配置的演变与热带气旋移速突变有超前相关;概括出的一些判据可供业务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发布的FNL资料、红外卫星云图资料和船测资料,对2016年10月17-19日某船舶在东南太平洋遭遇的一次温带气旋过程进行研究,以此为大洋航线上温带气旋预报保障能力提高积累经验。结果表明:(1)温带气旋A由绕极槽北伸切断发展而来,自西向东移动过程中在南太平洋大洋中部与另一气旋B合并加强对船舶航行造成影响;(2)气旋A初生阶段,大气低层旋转程度较强;成熟发展阶段在近地面、大气上层旋转程度较强;当气旋B初生发展时,气旋A中心附近自500 hPa以下为绝对涡度小值区,其上为绝对涡度大值区,绝对涡度垂直轴线向近B一侧倾斜;(3)槽后及气旋中心附近正涡度平流与槽前随高度增强的暖平流共同促使气旋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气象局"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Interim逐月再分析资料,利用1979-2018年热带气旋生成指数中与西北太平洋海域(包括南海海域)8月TC生成频数相关性较好因子,定量分析了2018年8月环境场因子异常的情况与可能原因,并讨论其影响该月台风数量异常偏多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850 hPa相对涡度和600 hPa相对湿度与西北太平洋海域8月TC生成频数的相关关系最好。2018年8月,相关较高区域的850 hPa相对涡度与多年平均值最大正距平达0.25×10-4/s,600 hPa相对湿度高于多年平均值8%~10%。2018年8月,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位置偏西偏北、北印度洋至我国南海大范围海域西风正异常、南海海域经向风正异常、水汽通量正异常,以及季风槽的位置决定了850 hPa相对涡度因子和600 hPa相对湿度因子正异常的出现,触发对流活动的增强,并通过风驱动海面热量交换机制为TC中潜热释放提供所需的能量供应,最终导致TC生成频数偏多。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台风最佳路径数据集资料、地面-卫星-雷达三源融合逐小时降水产品(0.05°×0.05°)、FY-2G云顶亮温(0.1 °×0.1 °)、NCEP/NCAR FNL(1°×1°)再分析资料,对2019年9号台风“利奇马”影响期间2019年8月11日发生的山东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1)强降...  相似文献   

5.
李培  柳乃林  范磊 《海洋预报》2006,23(4):47-50
本文利用天气学对风场、物理量诊断、卫星云图等方法并结合0418号台风“艾利”路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850hPa正涡度、700hPa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台湾岛地形及双台风藤原效应对台风路径的预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热带辐合带与南海气候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统计分析最近11a资料,得出热带辐合带(ITCZ)各月都有,其纬度以2月最低,8月最高。850hPa的ITCZ比500hPa明显偏多,尤其在冬季,更足偏多一倍以上,ITCZ对南海气候影响显著,主要表现在南海热带气旋的纬度和个数与500hPa ITCZ的纬度和频率着着一致的逐月变化趋势;南海各站的降雨、相对湿度和温度与850hPa的ITCZ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和其他常规观测数据,对湖北省两类典型极端降水型(南北气流汇合型、南北槽叠加型)的天气背景及气象因子异常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北气流汇合型500 hPa上形成南北气流汇合形势,低层切变线南侧南风发展异常强盛,地面上冷锋入暖槽形成静止锋,动力因子(850 hPa涡度、200 hPa散度)和水汽因子(大气可降水量)异常特征显著;南北槽叠加型500 hPa上形成南北槽叠加形势,低层或边界层形成显著低涡切变,地面上暖低压强烈发展,动力因子(200 hPa散度、925 hPa涡度)和不稳定因子(700 hPa温度平流)异常度比例偏高。最后给出了两类集天气背景与气象因子异常度配置于一体的极端降水天气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8.
The evolution of identical twin errors from an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is studied in the linear range (small errors) through intermediate times and the approach to saturation. Between forecast day 1 and 7, the normalized error variance in the tropics is similar to that at higher latitudes. After that, tropical errors grow more slowly. The predictability time τ taken for tropical errors to reach half their saturation values is larger than that for mid-latitudes, especially for the planetary waves, thus implying greater potential predictability in the tropics.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mid-latitude and tropical τ is more pronounced at 850 hPa than at 200 hPa, is largest for the planetary waves, and is more pronounced for errors arising from wave phase differences (than from wave amplitude differences).
The spectra of the error in 200 hPa zonal wind show that for forecast times up to about 5 d, the tropical error peaks at much shorter scales than the mid-latitude errors, but that subsequently tropical and mid-latitude error spectra look increasingly simila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upper and lower level tropical τ may be due to the greater influence of mid-latitudes at the upper levels.  相似文献   

9.
对一个西北太平洋上冷锋结构和锋生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做好海上危险天气系统的预报,利用GMS(Geostationary Meteorology Satellite)-5红外卫星云图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的航空FNL(Final Analysis)资料对2003年1月3日至4日发生在西北太平洋上的1个典型冷锋结构和相伴随的锋生过程进行了研究。卫星云图显示,该冷锋于2003年1月3日00UTC形成于西北太平洋上空,与锋面相伴随的云带呈东北-西南走向,东起日本岛西南部,西至台湾岛以西。该冷锋于1月4日04UTC在西北太平洋上空消亡。FNL资料分析表明,在锋区内存在1个较大的水平温度梯度带,水平风切变明显。该冷锋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鼻状”结构,“鼻尖”约在900hPa高度上。分析发现锋生函数呈水平带状分布,其后缘基本上与海洋冷锋相重合。900hPa以下的低空锋区内剪切项起主要的锋生作用,850hPa以上的高空锋区内拉伸项起主要的锋生作用,而扭转项与锋生函数的特征一致——锋生作用在锋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2006年登陆我国的超强台风“桑美”,分别采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全球预报系统(Global Forecasting System, GFS)再分析资料和日本气象厅(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JMA)区域客观再分析资料作为背景场,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及其三维变分同化系统进行多普勒雷达资料同化和数值模拟试验,考察不同的背景场条件下雷达资料同化对台风初始场、内部结构及其随后确定性预报的影响。结果表明:GFS试验和JMA试验在同化了雷达资料之后分析出的台风700 hPa风场和500 hPa高度场相比其初始场均有所增强,JMA试验在3 h同化窗内的均方根误差和最小海平面气压的改进效果均比GFS试验显著,同时对台风动力和热力结构的改进效果也优于GFS试验;JMA试验对台风降水、路径、强度的预报均优于GFS试验,且能预报出台风前沿的降水,更加接近观测实况。  相似文献   

11.
"莫拉克"强热带风暴暴雨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林云萍 《海洋预报》2005,22(2):53-58
本文利用天气学分析、物理量诊断、卫星云图及雷达回波分析等方法对0309号强热带风暴“莫拉克”(MORAKOT)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这次暴雨过程中,西南季风的发展和冷空气的侵入作用十分突出,二者共同作用,造成热带风暴“莫拉克”外围云系的增幅发展,从而促进暴雨的发生发展。850hPa较大的正涡度、700hPa较明显的垂直上升运动、以及热带低压东南侧较大的压能梯度都对暴雨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图上也比较清楚地揭示这次暴雨形成和发展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辽东半岛南部地区及周边海域在特定的季节、天气形势和条件下可能会造成灾害性的冷流降雪天气, 提高冷流降雪预报准确性, 对沿海地区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1981—2021 年辽宁地区各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及ERA5 再分析资料, 运用统计学和物理量诊断方法对辽东半岛南部地区冷流降雪的气候特征、发生规律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辽东半岛南部地区冷流降雪强度弱, 主要以小雪为主; 降雪次数和降雪量均呈现南多北少的特点, 前者年际变化趋势平稳而后者较大; 12 月是冷流降雪发生的主要月份, 而11 月和2 月是降雪强度较强的月份。冷流降雪的产生和较大的海洋表面与大气温差、低层不稳定层结、海陆地形作用有密切关系; 当500 hPa 和850 hPa 影响系统为冷涡或低槽、辽东半岛南部及周边海域低层为偏北风且相对湿度条件较好、1 000 hPa 对应正相对涡度等条件时, 可以预测辽东半岛南部可能出现冷流降雪; 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与850 hPa 温度之差直接决定了地面冷流降雪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15年2月25日辽宁东南部一次强降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雪过程发生在低空切变线东侧暖湿区对应高空急流出口区左侧的辐散区内,有强的水汽辐合中心;地面偏南气流受山前地形抬升作用在强降水区形成风向辐合和850 hPa以下急流中心,是造成强降雪的主要原因之一;暴雪过程开始前6 h出现温度平流随高度减小的配置,假相当位温空间分布上锋区的形成,有利于不稳定层结的建立; 8~12 h前正涡度平流、中低层风向辐合带、近地面冷空气层的建立以及次级环流的形成加强了上升运动,对强降雪预报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在降水相态是雨或雨夹雪时,雷达回波最大强度达到40~45 dBZ,而强降雪时回波强度为20~25 dBZ;当大连本站850 h Pa温度以及1 000 hPa与850 h Pa两层等压面之间的厚度处于雨雪转换临界值时,大连南部为雨或雨夹雪,北部为雪,此时出现强降雪,回波高度基本在6 km以下,最强回波25~35 dBZ维持在1 km以下,近地层为弱偏北风,与其上的西南风在边界层形成切变层,将暖湿气流抬升,为强降水提供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5—2018年日本气象厅的6 h主观预报数据,分析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路径预报偏差的方位分布特征,探讨路径预报偏差与副热带高压的可能关系。统计结果表明,以东、南、西、北方位划分预报偏差空间分布,路径预报偏差以偏向东北向和西南向为主,24、48、72 h预报中东北 西南向偏差分别占61.62%、64.02%、66.94%。分析东北 西南偏差空间特征,发现西南向的预报偏差主要发生在热带气旋路径密集区的北部海域(24°N附近),而东北向的预报偏差主要发生在南部海域(16°N附近)。进一步分析这种东北 西南偏差和副热带高压的关系,发现大部分东北偏差出现在副热带高压的西南侧,且对应的偏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更靠北、西脊点更靠西、面积更大;而西南偏差出现在副热带高压的西北侧,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则更靠南、西脊点更靠东、面积更小。即副热带高压引导的西行台风,路径预报易偏东北;北折台风,路径预报倾向偏西南。  相似文献   

15.
韩芙蓉  鹿翔  梁亮 《海洋预报》2020,37(1):67-74
利用NCEP FNL再分析资料和中国自动站与CMORPH融合降水资料对1614号台风"莫兰蒂"进行了非地转湿Q矢量和垂直螺旋度诊断分析。对比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和垂直螺旋度的三维结构可见,低层正垂直螺旋度与台风移动和强度变化相对应,可作为台风演变的动力因子。而综合考虑了动力和热力作用的非地转湿Q矢量在台风暴雨预报中作用更突出,其中低层700 hPa上的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辐合值大于20×10^-16/(hPa·s^3)可作为台风暴雨落区和强度预报的重要参考量,其所对应的辐合区变化与台风暴雨落区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此外,湿Q矢量散度的三维结构反映了台风内部存在明显的中尺度对流系统,中尺度对流云团不断生消使得台风暴雨维持。  相似文献   

16.
东、黄海SST与850hPa气温季节变化关系的SV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98~2004年的热带降雨测量卫星的卫星遥感海表面温度(SST)数据以及美国NO-AA/NCEP再分析产品的850 hPa气温数据,采用EOF分析方法,分析了850 hPa气温的季节内变化特征,运用奇异值分解(SVD)分析方法对东、黄海SST与850 hPa气温季节内变化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对850 hPa气温季节内变化的EOF分析结果表明,EOF分析获得的前4个模态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6.51%,其中EOF的第一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占44.49%,其空间模态呈现出明显的东南海域为正值、西北海域为负值的反相分布特征,这一模态的显著变化周期为6.6周(约46 d)和2.8周(约19 d)。SVD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对模态的协方差解释率为83.6%,基本上能体现出SST温度场与850 hPa气温场季节变化的特征,其空间分布型表明,东海北部以及黄海近岸等海区SST季节变化与30°N以南的东海海区850 hPa气温的季节振荡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SVD第一对模态空间分布型时间系数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29。  相似文献   

17.
詹国能 《台湾海峡》1996,15(4):352-356
本文应用任意3a中850hPa上的风及500hPa和地面气象资料,对台湾海峡地区出现低空急流的天气气候特征,形成急流的天气背景及其影响下的天气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台湾海峡地区850hPa低空急流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和特定的地理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利用1973~1989年逐月全球热带200hPa及850hPa层经、纬向格点风及1980年以来1000,850,700,500,200,100,50hPa各层经纬向格点风,确定了热带对流层高、低(200,850hPa)层具有气候意义的越赤道气流通道,并分析了各越赤道气流通道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指出东半球比西半球越赤道气流强且稳定,季节变化也较明显。文章还指出,低层东半球向夏半球输送,高层夏半球向冬半球输送,且高、低层各相应通道强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高层与低层相比较,低层通道强且稳定,季节变化规律也较明显。文章还讨论了越赤道气流与大气环流系统的密切关系,指出各通道强度的年际变化是南、北两半球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变化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9.
Seasonal location and intensity change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WPSH) are important factors dominating the synoptic weather and the distribution and magnitude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rain belt over East Asia. Therefore, this article delves into the forecast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index during typhoon activity by adopting a hybrid deep learning model. Firstly, the predictors, which are the inputs of the model, are analysed based on three characteristics: the first...  相似文献   

20.
0418号"艾利"台风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利用中尺度MM5模式模拟了0418号“艾利”台风造成闽东北强降水的一次物理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充沛的水汽和强烈的上升运动是造成台风暴雨的直接原因,降水与850hPa涡度场、散度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基本流场存在二次切变时,横渡型扰动会激发产生并且发生不稳定,从而导致暴雨天气的产生.台风附近相当位温密集陡峭和CAPE值的突增表明台风有加强的可能,CISK和涡旋Rossby波的传播是可能的机制.水汽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水汽变化会影响台风的强度和降水的强度,水汽的微小变化可造成降水极大的变化,但对台风的位置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