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铄  秦宏 《海洋科学》2015,39(9):143-148
<正>生产率分析是探求经济增长源泉的主要工具,也是确定增长质量的主要方法,对生产率及其相关指标的核算是制定各部门经济发展政策的基础。海洋捕捞业是我国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捕捞强度超过渔业生物资源补充能力,加之由工业发展带来的海域污染日趋严重,造成我国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进而导致渔汛消失、渔民失业、跨国界渔业纠纷等系列严重问题。因而对海洋捕捞业生产率的研究,具有与其他行  相似文献   

2.
调整生产结构,保持海洋捕捞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实施和中国与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渔业协定的生效,我国海洋捕捞作业区域将越来越狭窄,这对本来就被资源衰退所困扰的捕捞业更是“雪上加霜”。如何转轨定向,调整生产结构,摆脱困境,保持海洋捕捞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是我们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近海捕捞业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近50年我国近海捕捞业的发展情况和取得的成就。提出了我国近海捕捞业面临的问题:可捕捞渔业资源量下降、水域环境恶化、渔业人口发展过快、渔民作业范围缩小等。提出了我国近海捕捞业结构调整的建议:调整作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对渔船和渔业劳动力合理规划,加快发展远洋渔业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史磊  宋毅宁  秦宏 《海洋科学》2021,45(4):40-5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台了众多海洋捕捞相关政策,厘清这些政策变迁规律对海洋捕捞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1986年以来我国海洋捕捞业的政策文本展开量化分析,构建政策时间维度、政策工具维度、政策价值维度三维政策文本分析框架,梳理当前捕捞业政策变迁和结构特征,并深入分析了捕捞业政策与现实的匹配性。研究发现,海洋捕捞业的部分政策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和矛盾;政策工具体系全面,但不同政策工具数量分布不均衡;早期政策的经济价值取向突出,社会、生态价值相对不足,需要适时调整政策价值取向。未来应明确政策目标,推动海洋捕捞管理范式由投入控制向产出控制的转变;优化政策工具组合,引导渔民自觉养护海洋渔业资源,提高海洋捕捞业政策的有效性;整合政策价值取向,协调产业发展、资源养护和渔民利益的关系,推动海洋捕捞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烟台 发展休闲渔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由于世界海洋捕捞业的捕捞强度过大,海洋资源严重衰退及我国同周边国家的海洋渔业协定生效,限制了渔捞范围,我国的海洋渔业举步艰难,经济效益已呈下降趋势。在这种危机情况下,我国的海洋渔业除了搞好海洋水产增养殖及水产品深加工外,就是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以遏制渔业经济滑坡。休闲渔业,属于旅游业的范畴,是集渔业、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新兴产业。休闲渔业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于欧州,近几年休闲渔业风靡世界各国,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美国,有关旅游组织统计休闲渔业是常规渔业效益的3倍,每年世界旅游收入…  相似文献   

6.
洪超 《海洋信息》2006,(1):29-29
2000年以来,荣成市针对近海捕捞资源持续衰退、传统作业渔场大幅缩减对海洋捕捞乃至控个渔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制约的现实,把远洋渔业作为摆脱渔业所面临的困境、实现转产转业的重点之一,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推进科技进步等措施,力促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渔业活动对东海海域海底光缆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东海海域海底光缆路由区作业渔场的捕捞方式、作业范围等的分析,结合已建海底光缆故障的调查结果,探讨了渔业活动对东海海域海底光缆路由调查和已建海底光缆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东海海域海底光缆主要穿越了长江口、江外、舟山、舟外、鱼外等5大主要作业渔场,各渔场的渔业活动频繁,拖网、张网和流刺网等不同捕捞作业方式集中,对海底光缆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同时,捕捞渔船船只的数量逐年增多、触底深度的不断增加、作业时间的不断延长,使海底光缆路由调查时所获得调查资料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船只、渔具的日益大型化以及拖网、张网、围网等捕捞活动范围的持续扩大,更使得海底光缆的故障频繁发生。为保护海缆的安全,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建议选择休渔期时进行路由调查,在捕捞活动的频繁区,选择双层铠装型(DA)的海底光缆,并适当加大埋设深度,以降低渔业活动对海底光缆工程的影响。实践表明,将海底光缆埋设深度增加至3.0 m以上,可有效地保护海底光缆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海洋捕捞业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我国海洋渔业半个世纪来的发展情况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分析了山东省海洋渔业的发展、渔获量的变化、渔船数量及其结构的变化、渔具渔法等情况。指出了山东省海洋捕捞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渔捞努力量过大且结构不合理、渔捞作业方式单一、国际渔业形势严峻等。提出了山东省海洋捕捞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将渔船总功率压缩到 76× 10 4kw,调整结构的具体方案 ;更新木质渔船为玻璃钢渔船 ;适度发展远洋渔船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不断衰退,为了保护渔业资源、推动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出台了许多海洋捕捞相关政策。文章从投入控制制度、产出控制制度和技术控制制度3个角度出发,以捕捞许可制度、捕捞限额管理和伏季休渔制度等政策为重点,通过整理1980—2017年浙江省渔业经济的相关资料,从海洋捕捞渔船数量和功率、海洋捕捞产量、渔业劳动力数量变化3个方面,深入分析浙江省海洋捕捞现状,提出了完善现有的海洋捕捞政策、加强渔业执法管理力量、加强普法宣传、建立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体系、帮助捕捞从业人员转产转业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海洋捕捞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面对国家农业部作出的1999年海洋捕捞计划实行“零增长”的决定,在海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形势下,启东市在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渔业收入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启东是全国著名的海洋捕捞生产大县,年捕捞产量占江苏全省的1/4和南通市的1/2,海洋捕捞和水产品总量连年均列全省第一。近年来随着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实施,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的相继签订并生效,该市将缩减9个作业海区,传统渔场作业海区缩减40%,全市数百艘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渔业立法与渔业权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渔业,是捕捞、养殖和加工水生经济动植物取得水产品的产业。狭义上,渔业是捕捞业和养殖业的统称。广义上,渔业还包括水产品的贮藏、运输和销售,渔具、渔机和渔船制造以及渔港建设等。由此可见,广义上的渔业是一个统一的、综合的、庞大的社会生产体系。世界各国都把渔业管理作为国家的一项职能,运用法律、行政、经济、  相似文献   

13.
王培琴 《海洋预报》1989,6(2):65-67
芷锚湾海洋站位于40°00′N,119°55′E的辽宁省绥中县万家乡沿海。港口规模中等,主要为春秋季节渔业捕捞船只进出港口。冬季封港前期按排船只维护修理。因此封港前后冰情及冬季冰情轻重对船只维护及按排较为重要,现把该地区海冰预报方法中的综合概率法简单介绍如下。 一、资料整理  相似文献   

14.
一、前 言 作为海洋渔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渔场安排和船只调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捕捞效果和经济收益,这是海洋捕捞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然而要合理地作出渔场安排和船只调度,必须对生产海域的海况环境变化及时有所了解,而卫星遥感图象所提供的海况环境要素变化的信息,在同步、及时、宽广性上无疑是得天独厚的,因此引起国内外渔业界的高度重视。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已将卫星遥感信息应用于中上层渔业生产,对指导渔民寻找金枪鱼、鲱鱼和鲐黪鱼渔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我国目前海洋渔业生产的主要捕捞对象是近底层鱼类,主要作业方式是对船底层拖网。在黄、东海生产的近千艘渔轮,90 %是从事底拖网作业的,沿岸4万多条群众机帆渔船亦以底拖网生产为主。因此能否在以底曳网生产占主要成分的我国海洋渔业中,应用卫星红外云图提供的遥感信息,是广大水产工作者十分关心的问题。它关系到遥感信息渔业应用的发展前途。 本文目的在于通过对黄、东海海洋环境要素变化特征和卫星红外遥感信息与渔场相关性的分析,论证卫星红外云图在我国底拖网渔业生产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寿光市的拖网作业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长期的生产实践曾经形成了扒贝和拖网两大生产优势,并成为寿光市海洋捕捞的支柱之一。然而,自2000年以来,近海渔场各种捕捞作业发展迅速,捕捞强度增大,作业之间竞争激烈。另外,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的大力实施,又限制了寿光市渔船的作业范围。目前因海水污染贝类资源大量  相似文献   

16.
长海县獐子镇座落在长山群岛的南端,由獐子及附近的褡裢、大耗和小耗四个岛屿组成,下属6个行政村。岛陆面积14.9平方公里,有居民4058户,13900多人,人口密度933人/km~2。从业劳动力5000人,另外从外地来从事各项生产的劳动力2000人。经济结构是以海洋捕捞业为主,捕捞与养殖结合,渔业与加工业并重。同时配有为生产服务的工、商、运、建、服等30多个行业。经营形式是以镇级经济为主体的规模经营,是一个以渔业为主的综合性的集体联合  相似文献   

17.
低碳是海洋循环经济实现的重要途径,实现海洋渔业的碳平衡是海洋传统经济转变的重要发展方式。本文通过对2013—2022年全国及沿海9省(区)的海洋捕捞碳排放量与碳汇量测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全国及沿海9省(区)的碳平衡状态,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碳平衡状态影响因素的关联度。结果表明除2020年-2022年山东省的碳平衡状态为盈余外,其他均为碳赤字状态。对于碳平衡状态的影响因素,总体来看全国与沿海9省(区)关联度较大的是海洋捕捞产量、捕捞人员数量和海水养殖面积。最后从加快渔船的升级改造与更新淘汰、调整捕捞的作业方式、提高海水养殖贝藻类的养殖规模以及加快渔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加速推广渔业碳汇交易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尽快地实现海洋渔业的碳平衡。  相似文献   

18.
海信 《海洋信息》2001,(1):28-28
(1)海洋渔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目前海洋渔业在我国主要海洋产业中仍处于龙头老大的地化。今后捕捞业将重点向外海渔业、远洋渔业发展,近海渔业随着捕捞强度的进一步有效控制而得到休养生息。海水养殖业将大力发展,一批专业化、工厂化养殖基地,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和清洁养殖生产工艺将迅速推广涌现。海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及与此相关的配套系统和服务设施会得到进一步开发。结构调整将伴随海洋渔业过程始终。  相似文献   

19.
世纪之交,为适应世界海洋新制度,中日、中韩相继签订了渔业协定,其实质是在正式划分海界之前达成的临时渔业作业安排.舟山地方渔业生产受此协定的生成影响,捕捞空间大幅度缩减,近海渔场过于拥挤,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各级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应对措施,制定优惠的补助金政策,引导捕捞渔船适时拆解,有效地缓解了被动局面,为实施国家海洋战略、调整渔业产业结构、构建海港渔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新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控制过度捕捞现象,防止海洋渔业资源不断衰退,中国农业部在2016年12月底发布的《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提出一系列以控制海洋捕捞总量为核心的制度。在此背景下文章从生产因素、政策因素、科技因素、产业结构因素等多层面,对影响国内外海洋捕捞总量增长因素的研究成果以及与该领域相关的研究方法进行归纳综述;通过国内外比较分析发现影响海洋捕捞总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有渔船数量、功率以及作业方式、渔民数量、资源存量、渔业政策、科技等;研究方法对比分析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法是该领域最科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