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以南京新城科技园国际研发总部园深基坑围护实例为背景,分析了直径超过200 m的超大混凝土圆环内支撑系统的工程应用特点,介绍了混凝土圆环内支撑结构设计、平面布置以及竖向承重结构的布置、圆环受力情况及配筋计算,并总结了深基坑超大圆环支撑设计的相关构造节点和关键技术要点.现场实测基坑位移较小,内支撑系统内力在可控范围内,整个施工过程达到了安全可靠的目标,对保护周边环境起到很好的作用,表明这些技术措施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希望为今后类似的深基坑工程围护设计与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1989年我校掘进教研室受云南省地质矿产局水文一队的委托,应用爆破技术进行钻孔内爆破取得成功。该孔是水文一队几年前为昆明工人疗养院钻地热水的水井。当时期望在地下500m左右处钻到地热水,可是到531.58m处仍无热水,只有冷水,当时成了一眼废井。这几年随着疗养院规模的扩大,疗养院的用水量增加,希望利用该眼水井解决疗养院的用水问题。但该水井在530m深处的昼夜出水量仅有150m~3,满足不了疗养院的用水,而该井所穿过的石炭系和泥盆系岩层含水丰富(深度从127.37m到370.53m)。因此第一水文队计划在深  相似文献   

4.
钢管柱逆作法在超大超深基坑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钻孔桩与钢管柱的有效结合,大大缩短了工期并降低造价,而施工中钢管柱的垂直度控制是钢管柱施工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使钢管柱的垂直度满足设计要求,保证施工质量,通过采用旋挖钻与冲击钻有机结合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钢管立柱灌注桩施工的工程实例,归纳、总结并提出该技术在钢管立柱灌注桩施工的工艺方法和控制措施等。  相似文献   

5.
内支撑支护体系在北京国贸二期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北京国贸二期深基坑工程钢结构内支撑支护体系监测获得的有关数据,对内支撑支护体系的设计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6.
钢筋混凝土圆环内支撑在软土深基坑支护中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星河世纪城B2地块工程基坑成功支护设计实例介绍,全面阐述了钢筋混凝土圆环内支撑体系独特的布置形式、内力计算模式、方法和结果,以及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保证,为软土地基中类似基坑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国家企业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介  相似文献   

8.
城市变迁过程中在地下遗留了大量障碍物,如建构筑物基础、混凝土管道等,为城市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新挑战。根据城市空间结构独特、干扰源丰富等特征,分析地质雷达、高密度电法、地震映像等物探技术方法在城市地下障碍物探测中的优缺点。通过采用多种物探手段同触探与槽探相结合的综合探测方法,分别对规则和不规则障碍物进行精确定位和定界,为施工设计提供基础保障,解决工程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 ,我国的城市建设也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高潮阶段 ,城市人口数量、规模都有了巨大增长 ,开发城市三维空间显得越来越迫切。城市深基坑工程往往是在密集的建筑群中施工 ,场地狭窄 ,基坑开挖必须保证邻近永久性建筑物和城市生命线工程的稳定 ,对基坑稳定和位移变形要求很严。近几年我国的基坑事故率较高 ,已成为我国目前突出的城市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如何解决由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变形问题 ,对其进行计算、监测、预报 ,是目前需重点研究的主要问题 ,而传统的静力平衡计算法及弹性抗力有限元计算法都难以解决。在基坑…  相似文献   

10.
通过城市活动断层数据库建立断点与断层的拓扑关系,结合遥感解译、物探、钻探、地质地貌等多项专题数据的成果,综合判定断层的空间位置与展布特征。精确定位后的断层F_1与资料收集确定的断层最大直线距离达到1 km;F_2向西南延伸了11.2 km,与目标区初定断层最大直线距离为2.4 km;F_3向北东延伸约6.7 km,与目标区初定断层最大直线距离为0.8 km;F_4向东延伸约5.7 km,与目标区初定断层最大直线距离约1.6 km。断层精确定位对城市规划、工程场地的选址、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城市的抗震设计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根据结构稳定性理论了深基坑内支撑结构体系可为减少计算长度而在主撑之间设置的连系杆的基本力学要求及其稳定性问题,包括支撑与立柱、支撑与支撑以及支撑与系杆的连接问题,指出:只有当构件之间的连接强度达到一定值时,才能达到减小计算长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技术支撑与地球系统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思文 《地学前缘》1998,5(1):16-16
技术支撑与地球系统科学毕思文(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仅在10年前科学家才普遍认识到,必须把地球作为一个由相互作用着的各个组元或子系统———主要是地核、地幔、土壤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包括人类社会)组成的统一系统,即...  相似文献   

13.
刘念武  龚晓南  俞峰  房凯 《岩土力学》2014,35(8):2293-2298
具有内支撑结构的围护系统在基坑边角处具有更大的系统刚度,使得基坑边角附近处土体的位移小于距离边角较远处土体的位移,即基坑的变形问题表现出空间特性。为了更好地研究L/He(L为沿基坑纵向方向上的距离;He为开挖深度)、开挖深度等因素对空间效应的影响,量测了两个狭长形地铁车站深基坑不同位置处土体的侧向位移、土体沉降等。通过对现场监测资料的分析发现,边角效应能够减小侧向位移的平面应变比,灌注桩围护结构、SMW工法桩围护结构和地下连续墙在边角附近处的平面应变比(PSR)分别为0.50、0.61和0.72。当平面应变比(PSR)接近于1.00时,对应的L/He值分别为2.50、6.00和4.00。随着L/He值的增大,土体的纵向最大沉降呈先增大后保持稳定的趋势。随开挖深度的增加,边角效应的影响范围呈增大的趋势。在基坑纵向沉降的空间效应中,灌注桩围护结构、SMW工法桩围护结构的土体最大沉降值达到稳定时对应的L/He值分别为2.50和5.20。土体沉降和侧向位移的空间效应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戚庆学  彭波  董宜辉 《探矿工程》2013,40(10):68-73
河南省人民医院新建病房楼基坑采用两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通过基坑支护桩深层水平位移、支撑轴力、地面沉降、周边建筑物沉降的监测,对各工况下的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各工况对基坑变形的影响因素及规律性,得到一些有益结论,为以后类似工程施工提供经验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内支撑支护结构广泛应用于深基坑工程,对其进行风险评估能够预判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有效降低工程事故的发生概率。从工程实际需求出发,将内支撑支护结构典型的变形和内力监测数据归纳为安全评价指标,以监测报警值为评价尺度对各指标进行量化,根据层次分析理论建立了一种基于现场实测数据的风险分析方法,并依托实际工程验证了风险评估方法的合理性,最后利用PLAXIS3D软件建立有限元三维仿真模型,分析了支撑拆除方案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各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的取值是影响风险评价结果的关键,把桩体测斜作为主要控制指标能够起到较好的评价效果;为确保基坑处于安全状态,建议将风险度严格控制在0.6以下。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环境地质的基本特点与技术支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黄润秋 《中国地质》2001,28(11):20-24
从现代环境观的角度,阐述了生态环境地质的基本内涵、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特点、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的基本构架及相应的技术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7.
当前,国土资源管理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比如:如何构建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共同责任机制、开源节流机制、科技创新机制,如何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科学制定政策等等。这些问题能否很好地破解,关系到国土资源管理的全局,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科学发展新机制能否真正建成并发挥效用。这些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需要一个能够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科技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8.
姚萍  赵升峰  章新 《岩土工程技术》2012,26(4):173-176,180
深基坑是一项理论复杂,学科综合性较高及风险较大的工程。工程中经常出现支撑体系失稳、围护结构失稳、坑壁漏水、坑底隆起等现象。以上海某深基坑工程为对象,分析了深基坑围护方案的选型要点,总结了深基坑围护设计中关键的计算与验算内容。最后对比分析了设计计算结果与实际监测数据结果,证明了所采取的围护形式的有效性,希望能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目前,我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节点。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以及一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陆续实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土资源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方针,提出了"数量—质量—生态"的管理工作新思路,标志着新时期国土资源管理已经从"资源型"转向"资源—环境并重型"。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指出,地质环  相似文献   

20.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重点区域绿化工作先进单位”的称号。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冶理是地质环境监测院核心工作任务之一,多年来,地质环境监测院在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自治区提出“8337”发展思路以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