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海域已报道的约90种对虾中,半数具有经济价值。其中中国对虾、墨吉对虾和长毛对虾无论在捕捞还是在养殖业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3种虾的形态非常相近,特别是在早期生活史阶段,它们的幼体和仔虾很难区分,因而给对虾种群补充、预报和其它有关研究造成困难。尤其在热带海域,对虾生殖季节重叠,幼体和仔虾的鉴别更加重要,各期仔虾的数量统计需以严格的形态鉴别作为依据。作者对三种对虾的幼体的形态,区别已有专文报道(Liu and Liu,1994)。本文深入细致地研究了中国对虾、墨吉对虾和长毛对虾仔虾的发育形态学,并进行了比较,使3种对虾的仔虾得以区别,并为今后的对虾生态学研究及资源管理奠定基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细角滨对虾Litopenaeus stylirostris为实验对象,按时间顺序观察了胚胎各期的形态特征。通过解剖从无节幼体到仔虾第1天各期幼体的附肢,对其发育形态及其刚毛着生方式进行了描述和统计。比较研究了细角滨对虾和凡纳滨对虾L.vannamei无节幼体期形态差异以及色素的变化、溞状幼体期眼上棘形态的差异以及大颚齿数目。结果表明,无节幼体期细角滨对虾的色素明显多于凡纳滨对虾;两者溞状幼体期眼上棘的形态存在明显差异;两者在无节幼体至仔虾第1天各期大颚活动齿的数目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3.
南海北部斑节对虾卵巢发育的形态及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南海北部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卵巢发育的形态结构及组织学。以卵巢的组织学、性腺成熟指数(GSI)、卵巢的颜色和大小、卵细胞的直径、卵核的大小、形状、核仁的形态分布、不同发育阶段卵细胞数量比例等为参数,对南海北部斑节对虾卵巢发育的6个时期(卵原细胞期、染色质核仁期、周边核仁期、卵黄囊期、成熟期和恢复期)的组织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与菲律宾野生斑节对虾种群的卵巢组织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发现2个地理种群的斑节对虾繁殖力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
自1996年以来,引发对虾病害发生和流行的病原体日趋复杂,病毒、原核生物的混合型感染成为病害的主要特点。立克次氏体是一种原核生物,是导致对虾发病的重要病原体之一。目前关于对虾立克次氏体样病原的研究国内外系统报道的较少,现有报告主要是自然发病的对虾个体的病灶组织病原体的检测以及病理学的研究[1]。在对虾细胞培养环境条件下,立克次氏体的增殖方式及致病性等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作者在细胞培养条件下,系统地研究了立克次氏体的形态、病理及其增殖规律。本文报道中国对虾淋巴组织培养细胞中立克次氏体增殖的形态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近几十年来,对虾类一直在世界渔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就使人们在发展养殖业的同时,重视对虾资源的研究。掌握整个种群动态,搞好对虾的资源补充预报,是科学管理对虾种群资源的关键。而正确的补充预报,有赖于对虾种类的鉴定。 与成体相比,对虾幼体及仔虾的分类学研究较少,而且很不完善。其主要原因是对虾类在早期生活史阶段形态上极大的相似性,特别同属内的种类,往往很难鉴别。尚已进行的研究,多是对单个种的描述或在属级以  相似文献   

6.
中国对虾染色体制备及染色体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中国对虾原肠期胚胎为材料,采用整体低渗法和管渗法均制备了染色体。通过比较发现,管渗法制备的染色体比整体低渗法的形态好。本文对制备中国对虾染色体技术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作者的观察,了解到中国对虾染色体徐正常特征外,还存在较特别的形态特征,如主缢痕增强,次缢痕变化,同源配对等。并对产生这些形态特征的原因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7.
溞对中国对虾早期幼体的循环系统及血液流向进行了活体观察 ,描述了中国对虾早期幼体发育阶段中幼体循环系统血管的走向与分布、血液的流向及循环路径等 ,比较各期幼体循环系统的形态 ,并探讨对虾早期幼体循环系统的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8.
尝试了多种方法分离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囊胚细胞和原肠胚细胞并进行了细胞培养.结果表明,解剖法适用于囊胚细胞,自行设计的压片法适用于原肠胚细胞.在培养起始阶段,通过降低血清浓度和缩小培养体系可使中国明对虾囊胚细胞和原肠胚细胞迅速贴壁并铺展,囊胚细胞铺展后有明显的生长晕,中后期原肠胚细胞较易达到半汇聚状态.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明对虾囊胚细胞在不同培养液中培养可发生形态上的分化.本实验方法有望用于对虾细胞分化机理和对虾细胞建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我国沿海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群体资源可依据其头胸甲形态分为两种不同形态变异类型。文章对室内养殖环境中日本囊对虾2种形态变异类型F1群体不同性别对虾的体长和体质量进行了跟踪测量,研究其生长特性及其规律。结果表明:日本囊对虾体长和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两群体雌、雄虾的体长、头胸甲长与体重的拟合参数b值皆近似为3,呈等速生长。拟合其von Bertallanffy生长方程如下,形态变异类型Ⅰ(♀):Lt=15.932×[1–e–0.0067(t–26.5055)],Wt=48.798×[1–e–0.0067(t–26.5055)]2.973;形态变异类型Ⅰ(♂):Lt=13.642×[1–e–0.0091(t–35.0053)],Wt=30.437×[1–e–0.0091(t–35.0053)]2.969;形态变异类型Ⅱ(♀):Lt=13.865×[1–e–0.0077(t–22.8107)],Wt=31.449×[1–e–0.0077(t-22.8107)]3.103;形态变异类型Ⅱ(♂):Lt=12.094×[1–e–0.0102(t–32.6776)],Wt=21.470×[1–e–0.0102(t–32.6776)]3.120。进一步分析其极限生长年龄和生长拐点日龄结果表明,在同池饲养条件下,雌虾个体大于雄虾,形态变异类型Ⅰ的个体大于形态变异类型Ⅱ;前者临界最大体重高于后者,但性成熟时间晚于后者。研究结果为日本囊对虾生长性状相关群体选育提供了基础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回收到的1 618份有效问卷,以购买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使用描述性分析和logistic模型对问卷数据进行检验与分析,分层阐述我国对虾消费现状并详细分析对虾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鲜活对虾深受消费者偏爱,冰鲜、冷冻和加工品3种形态对虾消费量较少,多是少量多频的购买模式,猪肉的购买量和购买频率对对虾消费有正向影响,菜市场是主要购买地点。消费者的个体特征、对产品的了解程度、购买场所及购买目的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显著。消费者购买意愿和文化程度、家庭总人口呈显著正向影响,和居住地呈显著负相关;消费者对虾购买频率和收入、家庭总人口、替代品(猪肉)购买频率呈显著正相关,和居住地、价格、冰鲜形态呈显著负相关;消费者单次购买量和家庭总人口、猪肉单次购买量、在菜市场购买对虾呈正向显著相关,和冷冻形态呈负相关。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增强消费者对对虾的认识,培养消费者高频消费习惯;提高水产品加工业加工技术,提高水产品质量水平;提高养殖户养殖技术,扩大养殖范围,采用低碳绿色的生态养殖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报导了从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 Kishnouye)越冬亲虾血淋巴内分离的盾纤毛目纤毛虫一新亚种,隶属于嗜污科(Philasteridae)拟阿脑虫属(Paranophrys),系蟹栖拟阿脑虫(Paranophrys carcini)一新地理亚种,定名为旋毛蟹栖拟阿脑虫,新亚种(Paranophrys carcini spiralis subsp.nov.)。本工作对该亚种做了蛋白银染色、银浸法、孚尔根染色,以显示其银线系、纤毛下器及细胞核器,并结合扫描电镜对虫体形态作了观察与鉴定。文内对该亚种的形态学作了描述并列表比较了所在属诸种主要性状特征以及本新亚种与相似种在形态特征上的主要差别,以确定新亚种的成立。  相似文献   

12.
对虾组织蛋白质和同工酶表型及其在病虾中的变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龟泳对中国对虾四和中组织的蛋白质、酯酶、乳酸脱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将健康虾与流行病病虾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肝胰脏和肌肉组织的蛋白质表型、肝胰脏酯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表型在健康虾和病虾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说明肝胰脏内蛋白质代谢有明显的紊乱现象。肝胰脏和肌肉的组织蛋白、肝酯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特异性变化,可作为虾病早期  相似文献   

13.
集约式养殖凡纳滨对虾体长与体重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集约化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体长与体重的关系,通过全过程采样测试并经回归分析得到不同生长阶段的体长、体重关系式。研究发现当体长大于12.5cm时相同体长的雌虾要明显重于雄虾(p〈0.01)。比较地膜养殖池与沙底养殖池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养殖天数大于90d时,地膜养殖池对虾的生长明显优于沙底养殖池对虾(p〈0.05)。  相似文献   

14.
实验研究维生素C多聚磷酸酯(LAPP)添加在对虾饲料中,对中国对虾的生长、缺氧耐受力及免疫抵抗力的影响;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对虾饲料中LAPP的最适添加量为400mg/100g饲料;本文还提出饲料中的LAPP能够提高中国对虾的缺氧耐受力,在溶氧超过3.1mg/kg海水的情况下,效果显著,在降低到2.3mg/kg海水时,作用减弱;用副溶血弧菌(Vibroparahaemolyticus)注射入虾体内,12小时内记录发现,饲料中不含LAPP的一组中国对虾,死亡率高于其它组,并且,LAPP含量最高的一组,死亡率明显低,死亡时间也出现较晚,这证明LAPP能够提高中国对虾的免疫抵抗力;本实验用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后细胞的吞噬百分率作指标,研究对虾细胞的吞噬作用,发现饲料中不含LAPP的对虾的吞噬百分率较低,随着饲料中LAPP浓度的提高,对虾血细胞的吞噬百分率逐渐升高,说明中国对虾细胞的吞噬作用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两年度的小试和生产性试验,从越冬亲虾入池至产卵过程全部投喂人工配合饵料,其成活率和性腺发育要好于投沙蚕、四角蛤的鲜活饵料组(对照组),生产性试验的产卵量、孵化率和幼体变态率优于对照组。试验用饵的成本比对照组低45.3%。  相似文献   

16.
箫歌 《海洋与湖沼》1994,25(1):113-115
随着对虾人工养殖企业化的发展,疾病特别是大规模暴发性流行疾病成了阻碍这一海洋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东南亚某些国家和地区以及台湾省,由于虾病的严重不得不转营其他养殖种类。因此,对虾病害的病因及防治成为我国乃至国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早在80年代初,中科院海洋所以李光友研究员为主的课题组,面对方兴未艾的中国对虾养殖业,即以科学工作者应有的远见,提出如何提高养殖虾贝的品质,如何通过提高养殖生物自身抗病能力而达到预防病害的目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国际上未见无脊椎动物免疫成功的情况下,确立从提高虾贝…  相似文献   

17.
以海捕中国对虾亲虾(1992年4月捕)为材料,对其血淋巴中的抗菌、溶菌活力及酚氧化酶活力进行测定,并研究经注射大肠杆菌、海洋弧菌及酵母聚糖等刺激物以后,其活性的变化规律等。结果表明,适当的免疫刺激可提高对虾自身的抗病能力、为免疫药物的研制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作者对人工养殖中国对虾在不同生长时期、不同性别以及养殖对虾和天然对虾的粗蛋白和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是:1、粗蛋白含量从8月开始增加,至9月达最高值。赖氨酸、亮氨酸、精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含量在8月以后逐月增加,增加幅度较大;其它氨基酸含量随着对虾生长有上升趋势,但不明显;2、无论是养殖对虾,还是天然对虾,雌雄虾之间其氨基酸含量几乎完全相同;3、无论雌雄,养殖对虾和天然对虾的氨基酸含量基本上一致。图6与图7所示甘氨酸和亮氨酸的差异,可能是分析上的随机误差,并非对虾本身差异所带来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甲壳动物具有明显的视觉运动反应。这种对视野内移动目标的反应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眼柄的颤动反应(Optokinetic response),另一种为全身性的视觉运动反应(Optomotor response)。对于前一种反应形式国外已有许多研究,尤其对爬行亚目某些种类眼柄颤动反应特点和机制进行了大量实验。后一种反应形式的研究工作较少。有关游泳亚目视觉  相似文献   

20.
A small armed dinoflagellate bloomed in the aquaculture ponds off the coast of Liaodong Bay, Bohai Sea of China,resulting in heavy mortalities of the cultured prawns(Penaeus japonicus) and larvae of Chinese mitten handed crabs(Eriocheir sinensis). The bloom-forming species was successfully isolated, and cellular morphology of the specimen was consequently investigated through light, fluorescent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small((14.4±1.6) μm in length) ellipsoid cells show typical Heterocapsa thecal plate arrangement(Po, cp, 5′, 3 a, 7′′, 6 c,5 s, 5′′′, 2′′′′). The episome is evidently bigger than the hyposome. One to three spherical pyrenoids are located above or beside the large elongated nucleus. The body scale is characterized by a triangle basal plate with one central upright and nine peripheral spines. Above all, Heterocapsa bohaiensis could be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 Heterocapsa species b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ell size, morphology, cellular structure and body scale. Sequence analyses of both ITS and LSU regions reveal the significant genetic divergence between H. bohaiensis and other established species in this genus, further supporting novelty of this species. Noticeably, different sample treatment methods resulted in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of the apical pore complex(APC) of H. bohaiensis, which needs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future stu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