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风流山锡铜多金属矿床与岩体内接触带蚀变花岗岩及燕山晚期岩浆活动有直接关系,多期次岩浆热液沿断裂带及燕山期花岗岩冷凝产生的原生节理运移,在利于成矿空间,通过交代、充填形成矿体,属岩浆期后中—高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2.
红花脑矿区锡矿是云山岩体周边地区新发现的一处小型矿床,它与桐木坑、邓家山矿区有着同样优越的成矿条件。矿(化)体类型有花岗岩原生节理构造蚀变岩型、花岗岩内接触带蚀变岩型、断裂构造蚀变岩型三种,结合矿化类型对矿床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栗木矿田沟挂垒钻孔深部发现花岗岩体下部有厚度大于190m的二云母花岗岩,通过对二云母花岗岩以及上部白云母花岗岩的岩相学研究和分析对比,认为该区第二阶段的花岗岩上部为白云母花岗岩,在深部相变为二云母花岗岩,岩体中、上部的白云母花岗岩相主要是二云母花岗岩不同程度蚀变交代形成的,而不是岩浆就地重力分离结晶形成的,其蚀变程度相当于该区含矿花岗岩体矿化蚀变带下部的钾长石化带。无斑的白云母花岗岩相在钾长石化带中蚀变最强,最靠近主矿化蚀变带,有重要的找矿意义。各岩相的化学分析表明,W、Sn、Nb、Ta的矿化富集可能与岩浆气液分离作用或深部岩浆分异有关。  相似文献   

4.
郝泉沟金矿控矿构造特征及成矿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照志 《甘肃地质》1999,(Z1):78-81
郝泉沟金矿二云斜长花岗岩岩体内节理、断裂构造发育,划分为成矿前及成矿期构造。控矿构造主要是NNE向断裂构造,具双重结构面特征,金矿体严格受其控制。它们是由花岗岩的原生破裂构造(成矿前构造)经多期次多阶段构造运动、热液运移演化而成。通过对成矿机制、蚀变岩体的成因及其与成矿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出探部探矿应以寻找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体为主  相似文献   

5.
郝泉沟金矿二云斜长花岗岩岩体内节理、断裂构造发育,划分为成矿前及成矿期构造。控矿构造主要是NNE向断裂构造,具双重结构面特征,金矿体严格受其控制。它们是由花岗岩的原生破裂构造(成矿前构造)经多期次多阶段构造运动、热液运移演化而成。通过对成矿机制、蚀变岩体的成因及其与成矿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出探部探矿应以寻找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体为主  相似文献   

6.
云南个旧东矿区西部凹陷带岩体内部蚀变花岗岩型Sn、Cu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矿床.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蚀变分带特征、含矿岩体地球化学组成以及深部找矿远景的系统研究,认为该类矿床属于个旧东区花岗岩岩浆热液成矿多样性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产于花岗岩岩体边缘相-过渡相的蚀变花岗岩型多金属矿床,它属于岩浆期后中高温热液矿床.钾长石化、黄铁矿化、萤石化、电气石化与富集成矿密切相关;该类型矿床的发现使传统的"两楼一梯"成矿模式更新为"两楼一梯+地下室"的成矿模式,并对云南个旧深部找矿和接替资源补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皖赣两省气候宜人,旅游资源丰富。黄山、三清山、天柱山、九华山、牯牛降等地质公园更是以独特的花岗岩地貌景观闻名于世。通过对地质公园内造景花岗岩进行年代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证明上述地质公园内的花岗岩集中形成于135~125 Ma,属于早白垩世强烈岩浆活动的产物。这些花岗岩高硅、富碱、过铝,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Eu强烈亏损,稀土配分曲线呈海鸥型;强烈亏损Ba、Sr、P、Ti,形成四个明显的凹槽,具有造山后铝质A型花岗岩的岩石地化特征,属于铝质A型花岗岩或者高分异花岗岩。上述花岗岩主要形成于造山后伸展的构造背景。该构造背景下产出的花岗岩以浅色矿物为主,暗色矿物含量稀少,抗风化蚀变能力更佳;并具有多组密集的原生节理,对花岗岩地貌景观的形成起着极其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云南省腾冲市小龙河地区古永复式岩体原生构造、蚀变和矿化的类比、对比,结合构造地球化学、年代学研究和初步预查,新发现与之有关的热液弥散状蚀变、侵入角砾岩和大型稀土金属矿体,并伴生稀有金属铷(Rb)、铌(Nb)和稀散金属镓(Ga),存在晚期同岩浆断裂。花岗蚀变岩独居石、锆石和未蚀变黑云钾长花岗岩锡石、锆石U-Pb年龄分别为(75.61±0.47)Ma、(75.68±0.72)Ma、(76.3±3.2)Ma和(77.29±0.54)Ma,年龄相近,反映它们可能是岩浆晚期同构造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卡特巴阿苏金铜矿床位于新疆那拉提中天山构造带北缘,是近年来发现的首个特大型金铜矿床。矿体受二长花岗岩体内断层破碎带-节理构造系统及二长花岗岩、闪长质岩脉与大理岩捕掳体接触带的控制。矿区存在2类蚀变:①在二长花岗岩内,从破碎带中心向两侧依次为钾化、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的蚀变;②二长花岗岩体、闪长质岩脉与大理岩捕掳体内、外接触带的矽卡岩化,蚀变矿物主要为石榴石、辉石、角闪石、绿帘石等,具明显分带特征。矽卡岩矿物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为钙矽卡岩。金矿体、金铜矿体在空间上不完全重叠,结合矿石、矽卡岩结构构造特征,认为本区存在2期成矿作用,分别与二长花岗岩和闪长岩脉岩浆期后热液作用有关,早期以金矿化为主,晚期以金铜矿化为主,且矿化局部叠加于早期矿体之上。矿床类型为矽卡岩-破碎带蚀变岩复合型金铜矿床。  相似文献   

10.
杨木沟钼矿床位于秦岭印支造山带北部,四海平-丰北河角鹿岔北东向岩浆带与东西向岩浆断裂构造带的复合部位,迷魂阵杂岩体的东南侧,是秦岭地区北东向构造岩浆带中近年来重要的矿产勘查成果之一.工业矿体产于迷魂阵杂岩中印支期二长花岗岩中,矿体集中分布于构造蚀变带f1与f2之间及上下盘附近,宽约140 m、长约1 000 m范围内,矿体产状280°~320°∠50°~75°,矿体产状与节理构造密集带基本一致,反映了节理构造密集带对矿体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平顶山金矿床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凤友  张生义 《世界地质》2000,19(4):334-337
平顶山金矿床的矿石、石英脉、蚀变花岗岩、细晶闪长岩及蚀变闪长玢岩等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是:蚀变花岗岩、矿石、石英脉三者的稀土配分曲线基本相似,轻稀土富集型而重稀土则相对较贫。而蚀变闪长玢岩脉及细晶岩脉的稀土总量较前三者高出许多,具较明显的铕负异常。这些特征指示了成矿热液可能来源于花岗岩侵入后的岩浆期后热液。  相似文献   

12.
钨矿往往与酸性或中酸性侵入岩相关,对于复式岩体通常仅与某一特定期次岩浆相关,如何确定成矿相关岩体是找矿勘查的一道难题。朱溪矽卡岩型钨矿床位于江南古陆钨矿带,是一个世界级钨矿床。该矿床的形成主要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细粒花岗岩密切相关,此次研究发现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发生蚀变、分解过程中形成了大量含W金红石(w(WO_3)为0.01%~0.96%)。这类含W次生金红石同样出现在华南地区多个钨矿床的成矿相关岩体中,并且其WO_3含量显著高于与岩浆作用相关的锡矿床和斑岩型铜(金)矿床中的次生金红石的WO_3含量。此外,朱溪矿床中岩浆演化晚期形成的细粒花岗岩中结晶了一些自形板状的原生金红石,这些金红石同样显著富集W元素(w(WO_3)为0.06%~1.12%)。金红石中的Ti容易被W所替代,导致(岩浆)热液体系所经历的W元素富集过程会被结晶的金红石所记录。因此,通过花岗质岩体中黑云母发生蚀变或分解后形成的次生金红石,或岩浆演化晚阶段形成的细晶岩脉中的原生金红石的W元素含量,可以判断岩浆结晶演化过程中是否经历过W元素的富集及相应的富集程度,从而判断花岗质岩体是否具备形成钨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广西栗木花岗岩是华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含锡、钨、钽、铌矿的稀有金属花岗岩,发育一些紧密共生但结构有明显差异的岩石。在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热动力学原理对这些特殊地质现象进行成因分析以了解相应的岩浆演化过程,得出的结论构成了岩浆演化的动态证据链并相互印证,且与热动力学方程检验结论相吻合。研究结果表明,气—液分异是稀有金属花岗岩最重要的成岩与成矿作用机制。当富水岩浆上升侵位时,岩浆发生大规模的气—液分异作用,形成新的熔体相和大量夹带气相的气泡。新的熔体相因饱和水压尸(H_2O)的突然降低而过冷却结晶形成斑状结构岩石,气泡则上升迁移至不同部位,随后破裂再次发生气—液分异形成残余气流体和残余熔体相。残余气流体进一步交代先结晶的斑状结构岩石形成蚀变带花岗岩,或者结晶形成伟晶岩。残余气流体还是金属成矿元素迁移的主要载体,岩体内带的蚀变花岗岩型锡铌钽矿的成矿作用主要与残余气流体对花岗岩的自交代作用有关,而岩体顶上带的岩脉型钨锡矿的成矿作用主要与残余气流体在围岩裂隙中的结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北淮阳新开岭地区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和氧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对大别造山带北麓的北淮阳新开岭地区岩浆岩进行了锆石阴极发光显微结构观察和SHRIMP法锆石微区UPb定年.在锆石阴极发光图像中, 一个花岗岩样品中的大部分锆石颗粒具有明显的初始岩浆振荡环带, 为典型的岩浆锆石, 少有蚀变的颗粒和/或区域; 而另一个花岗岩样品中的锆石虽然同样具有振荡环带, 但是大部分颗粒中心的初始岩浆环带被扰动, 指示这些锆石为岩浆锆石, 受到了较强的后期热液蚀变的改造.对锆石具有初始岩浆环带和溶蚀结构的区域分别进行SHRIMP法UPb微区定年结果表明, 这些岩浆岩的形成年龄为(820±4) Ma, 热液蚀变作用发生的时间为(780±4) Ma.新开岭地区新元古代花岗质岩石的形成和后期超固相热液蚀变作用分别对应于超大陆裂解之前的约830~795Ma岩浆活动和裂解过程中约780~745Ma的岩浆作用.单矿物激光氟化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 这些岩浆岩具有非常低的δ18O值, 其中锆石为1.90‰~5.78‰, 石英为-2.88‰~-7.67‰, 斜长石为-4.01‰~-11.40‰.锆石和其他矿物之间表现出强烈的氧同位素不平衡, 而其他矿物之间则达到了氧同位素的再平衡.结合不同δ18O值锆石的内部结构特征, 认为该地区的热液蚀变作用为超固相条件下的高温热液蚀变.这一过程不但改变了石英等矿物的氧同位素组成, 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改变了锆石的氧同位素组成, 所以这些样品中低δ18O值锆石可能是超固相条件下热液蚀变的结果.石英中具有异常低的δ18O值表明蚀变流体来源应为寒冷气候大气降水.所以, 新开岭地区亏损18O蚀变岩石的形成与裂谷岩浆作用和雪球地球事件相耦合的高温大气降水热液蚀变有关.   相似文献   

15.
稀有金属矿物记录了花岗伟晶岩成岩成矿的重要信息。喜马拉雅是全球著名的淡色花岗岩带,库曲岩体位于喜马拉雅东段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岩系中。本文调查了库曲岩体的二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电气石花岗岩和花岗伟晶岩,其中,花岗伟晶岩涉及花岗岩的伟晶岩相和独立伟晶岩脉。库曲岩体产出的稀有金属矿物包括锂辉石、锂绿泥石、绿柱石、铌铁矿-钽铁矿、钇铀钽烧绿石和细晶石,它们主要赋存于似文象伟晶岩、石英-钠长石-白云母伟晶岩、块体长石-钠质细晶岩、块体长石-电气石钠质细晶岩、锂辉石-块体长石-细晶岩、白云母花岗岩的伟晶岩相以及电气石花岗岩内。显微镜观察、电子探针和LA-ICP-MS测试结果显示锂辉石具有四种产状,包括粗粒锂辉石自形-半自形晶、细粒锂辉石-石英镶嵌晶、中细粒锂辉石-钾长石-钠长石-云母镶嵌晶以及发育锂绿泥石的粗粒锂辉石,揭示了其形成时复杂的熔流体动荡结晶环境。绿柱石背散射电子图像(BSE)下呈均一结构和不均一结构(蚀变边、不规则分带和补丁分带),元素替代机制包括通道-八面体替代、通道-四面体替代以及通道中碱金属阳离子间的置换。铌铁矿族矿物包括原生、蚀变边和不规则分带结构,部分被钇铀钽烧绿石和细晶石交代。与原生铌铁矿相比,蚀变边和不规则分带铌铁矿族矿物总体上富钽贫锰,显示了结晶分异、过冷却引起的过饱和以及流体作用。根据稀有金属矿物揭示的成因信息,独立伟晶岩脉(似文象伟晶岩)、白云母花岗岩的伟晶岩相和电气石花岗岩在岩浆分异程度、经历的演化过程、以及流体活动方面存在差异,很可能是不同期次岩浆活动的产物。库曲岩体绿柱石的Rb和Zn含量、以及铌铁矿族矿物的Sc2O3、SiO2和PbO含量,与已有指示标志存在相关性,作为潜在指示标志仍需开展更多的研究工作。综合含锂辉石伟晶岩的产出、岩浆分异演化程度、多期花岗质岩浆活动、复杂的流体作用以及所属锂丰度高值区等因素,库曲岩体是喜马拉雅东段找锂的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16.
都庞岭地区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了都庞岭地区花岗岩和锡多金属矿床特征,提出蚀变花岗岩型是区内主要锡多金属矿床类型,矿床共同特征是主要矿体与蚀变岩体融为一体,矿床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花岗质岩浆的分异、熔离、自交代作用是该区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的主因。  相似文献   

17.
塔斯特金矿床产于华力西中期深源岩浆侵入的二长花岗岩中破碎蚀变带内。该矿围岩蚀变发育,蚀变类型较多,并以较强的磁铁矿化和绿帘石化为特征。围岩蚀变具有分带性,从中心向两侧蚀变带常呈对称状分布,并往往有多期蚀变叠加。围岩蚀变与矿化关系密切,金矿化受蚀变带的规模和强度控制。  相似文献   

18.
湖南骑田岭花岗岩与锡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骑田岭花岗岩是燕山早期深源浅成的高钾钙碱性复式花岗岩岩体.最晚的细粒花岗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151±5) Ma,低温蚀变和矿化的时代约为136 Ma.锡矿化分布于外接触带矽卡岩和岩体内部隐爆角砾岩充填的断裂中,细粒花岗岩岩浆作用与蚀变和矿化作用在空间上紧密伴生,成因上密切相关.骑田岭花岗岩具有花岗岩岩浆作用与矿化作用密切相关的直接证据--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典型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①结构构造变化大,出现许多不平衡的结构构造,如斑状结构、蠕虫结构、连续不等粒结构、文象结构、花斑结构、细晶结构、环带结构、伟晶岩壳和晶洞构造;②石英中含有熔体包裹体和熔体-流体包裹体,并与CO2流体包裹体和高盐度流体包裹体共存;③蚀变广泛,特别是存在高温自交代蚀变钠长石化和条纹长石的微斜长石化.这种高温蚀变的花岗岩具有四重效应,表现出惰性元素的活动性,w(K)/w(Rb)、w(Sr)/w(Eu)、w(Y)/w(Ho)和w(Zr)/w(Hf)等值大大偏离球粒陨石中的值.这些特征反映了富挥发分的晚期花岗岩岩浆由于高位减压"过冷"及淬火从而导致挥发分出溶、顶盖沿构造薄弱带隐爆垮塌以及出溶流体与正在结晶的花岗岩间的流-岩相互作用.岩体冷却及其高热产率驱动长期的热液循环,形成广泛的蚀变和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刘景波  张灵敏  叶凯  苏文  程南飞 《岩石学报》2013,29(5):1511-1524
分布在大别山北部的卢镇关群火山岩和共生的花岗岩类形成在新元古代.2个卢镇关群变质流纹岩SIMS锆石U-Pb给出了757Ma岩浆结晶年龄,3个变质花岗岩给出了757 ~ 770Ma岩浆结晶年龄.全岩氧同位素分析表明它们经受了地表流体参与交代蚀变作用.锆石SIMS氧同位素分析表明少量锆石边部存在岩浆期后的氧同位素改造,然而锆石的氧同位素的改造部分没有明显的U-Pb重置,因此,地表流体参与交代蚀变作用时间无法通过锆石的U-Pb年龄来测定,只能限定在757Ma以后.研究样品中存在δ18O值2.8‰~4.0‰岩浆锆石,它们从低δ18O岩浆中结晶而来.低δ18O岩浆是早期地表流体参与交代蚀变岩石再熔融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早于770Ma的地表流体参与的蚀变应该存在.这些时间上的证据表明卢镇关群火山岩和共生的花岗岩类记录了早于770 ~ 757 Ma之后地表流体参与交代蚀变,这从时间上看,岩石发生的地表流体参与的蚀变与扬子地台上新元古代冰川事件不能简单的关联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新疆吉木乃县塔斯特金矿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塔斯特金矿床为一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通过稳定同位素、包裹体、成矿元素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的研究,提出该矿的成矿溶液是岩浆水和大气降水之混合物。成矿元素主要来自深源侵入的二长花岗岩。成矿温度为中偏高温。成矿溶液为高盐度、高密度和高挥发份条件。为深源岩浆侵入的花岗岩中破碎蚀变岩型金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