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海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估值、Matlab7.0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等研究方法, 定量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及其与气候、GDP、个人储蓄、城市化水平等驱动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和敏感性, 以识别影响青海湖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 以期为该区域生态保护调控和管理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2008 年青海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平均为119.226 亿元, 2008 年比2000 年下降3.98%;②2000-2008 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与气温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对气温、GDP和城镇化率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896、0.249 和0.2988;③2000-2008 年,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对城市化率和气温具有很大的敏感性, 敏感性系数分别为4.979 和1.712。研究表明, 青海湖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下降是气候暖干化和经济发展的综合作用结果。青海湖地区应该关注农牧民生计, 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以实现可持续的生态保护战略。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北京这个服务业为主导且深受资源环境约束的特大型城市为案例,对其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评价。从内部子系统(经济发展、资源消耗、废物排放、废弃物循环使用)、外部子系统(产业关联度)以及共生子系统(社会贡献度)三个层面,构建评价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并基于层次分析法对2000–2013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北京市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2000–2008年间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趋势,而2009–2013年间出现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北京市经济产出水平增速下降;(2)内部子系统的变化对北京市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经济发展、资源消耗、废物排放及废弃物循环利用指标的综合权重依次为0.367、0.136、0.136、0.075;(3)以产业关联度为代表的外联子系统对北京市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相对内部子系统较小,综合权重为0.143,说明北京市服务业部门循环经济发展与周边省市,尤其是天津与河北的农业与工业发展有较大的关联度;(4)以服务业就业人数来衡量的共生子系统的综合权重为0.143,说明北京市服务业部门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可有效促进就业。最后,本文基于上述结果,提出促进北京市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承载力分析是对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有效指标,朱宝树教授提出的P-E-R区域匹配模型通过相对经济承载力和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分析可具体考察各区域内人口与经济、资源承载力3者的关系,进而阐释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滇中城市经济圈各地相对经济承载力和相对资源承载力各有不同,因而所存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各异。影响滇中城市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主要是人口压力大、资源环境承载力脆弱、经济发展滞后、产业支撑力不够等。因此,针对这些影响滇中城市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制定一些合理的相关人口政策和经济政策对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非洲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非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以空间地理区位划分的五大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泰尔指数对南非、北非、中非、西非和东非地区的进行差异性研究,结合各地区产业结构,分析区域经济时空变化的原因,发现:1)2004年~2012年,非洲区域总体经济差异呈现下降趋势,年际变化呈现出"减—增—减"的波动;2)区域内差异是影响区域总体差异的主导因素,其中南非地区内部差异贡献最大;3)各地区国家之间产业结构的差异与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相似文献   

5.
中亚五国资源环境承载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效协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中亚五国是支撑“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关键节点,本文建立双系统评价模型,分析中亚五国独立后资源环境承载和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与系统耦合协调特性,结果表明:1)资源环境承载水平,哈、塔、吉三国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哈国和土国较高。1990—2017年,五国双系统变化总趋势呈现反向变化趋势。2)五国资源环境承载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介于0.3-0.8,处于轻度失调衰退型至中级协调型之间。空间差异呈现哈国水平最高,塔国最低状态;时间演变上,五国耦合协调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且耦合度较高,协调度较低。3)五国的资源承载和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类型均未达到良好匹配。塔国和吉国属于经济明显滞后水平,哈国和乌国由经济滞后向资源受损型变化,土国变化较大,由经济滞后向资源受损型变化,且滞后程度不断加深。4)20世纪90年代,中亚五国经济衰退直接导致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减小,在资源环境状态任然缓慢恶化的情况下,资源环境承载总体水平有所提升。总体来说,五国之间双系统影响机制具有显著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6.
中国各省级行政区未来气候耗能变化可能情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7个全球耦合气候模式的集成结果,得到我国2020~2029和2050~2059年气温和度日变化的可能情景。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计算得到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未来气候耗能变化的可能情景。结果表明:我国未来平均年总度日有显著的降低,总度日的变化有明显的地域性,西部和北方地区降低,南方地区有所增加;取暖度日普遍降低,降温度日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020~2029年和2050~2059年度日变化空间格局相似, 2050~2059年的变化幅度大于2020~2029年;未来我国南方沿海大部分地区的气候耗能有所增加,气候耗能下降区主要分布在北方、中部和西部地区;气候耗能变化空间格局有度日变化的作用,也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同一地区的各省(区、市)具体气候耗能变化值也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不同时空尺度下,生态承载力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变化会作出不同程度的响应。利用可持续发展指数测度模型和生态承载力响应模型,对洞庭湖区2001-2010 年经济、社会和环境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2001 年以来洞庭湖区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协调度一直呈上升趋势;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向良性转变;环境可持续度则呈波动性下降态势。② 洞庭湖区17 个县域的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协调度均呈上升态势,可持续性呈现差异性地向弱可持续转变;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的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协调度高于其他14 个县域,环境可持续度则下降最明显。③ 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的响应状态分为强超载、超载、弱低载和低载4 类,不同时段县域生态承载力的响应状态差异明显;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其生态承载力响应状态则处于强超载,在区域发展水平上反映出湖区县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的协调性较差。④ 环境可持续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提高生态承载力的重要基础,现行的“掠夺式”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提高生态承载力的阻碍因子,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资源开发以及生态环境干扰,使得环境可持续度对于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指数的影响相对较弱,其实质往往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相似文献   

8.
西北地区县域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地耦合系统的脆弱性研究作为未来地理科学的十大科学研究命题之一,已成为人地关系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以西北地区316个县(市)为研究单元,以2003、2008和2013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气象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和空间矢量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模糊层次分析和变异系数分析等方法,构建西北地区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模型并说明其时空演化过程。研究表明:①西北地区县域脆弱性指数整体呈现北低南高、东低西高的格局。大中型城市对周边区域产生显著的影响并已形成以自身为核心的低脆弱圈层,各低脆弱圈层逐渐关联形成大范围的低脆弱片区;②4个子系统的脆弱性水平分别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分异格局,社会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脆弱性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且变化显著,资源环境子系统和政策子系统脆弱性则趋于碎片化且相对稳定;③西北地区人地系统脆弱性的空间差异度呈缓慢增大趋势,社会脆弱性差异度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下降,经济脆弱性与资源环境脆弱性差异度均表现出持续下降的态势,政策扶持性在地区间的差异较大且整体格局稳定;④在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资源开发促使经济发展、环境质量和人类福祉发生转变,最终影响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的稳定程度,而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发展、环境质量、资源开发和政策制定。本文以“脆弱性”的视角解构西北地区人地系统时空动态变化过程,为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方法参考和实践应用借鉴。  相似文献   

9.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以拉萨地区为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李利锋  郑度 《地理研究》2004,23(4):551-560
本文依据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理论模型和区域发展的目标体系 ,构建了拉萨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 ,并对拉萨地区 4 0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评价。评价揭示了拉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却在持续下降的动态历程 ,并鉴明了人均耕地面积持续下降、草场退化、土地沙化、以生物质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居民收入差距增大、人口出生率高、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等因素是拉萨地区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因子。  相似文献   

10.
基于能值分析的青海省生态经济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青海省能值指标体系构建及赋值的基础上,通过对近20年青海省生态经济系统各能值指标的分析研究表明:青海环境负荷率低、废弃物占总能值使用量的比也较低,人口承载力目前略高于下限,远远低于上限,说明近20年青海省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相对较低,人口压力相对较小,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演变处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青海省净能值产出率、能值投入率、能值使用强度、能值/货币比率等指标的变化趋势表明:青海省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低,经济开发强度和发展水平低,且系统运行主要依赖本地资源,是一个资源输出型的省份;很高的可持续发展指数表明青海省经济不发达,开发程度很低,但同时也说明青海省是一个有较大开发潜力的地区.  相似文献   

11.
管华 《地理学报》2004,59(2):320-320
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和变革,都伴随着人类对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利用的革命性变化。在早期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人类对资源的认识仅仅局限于自然资源。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资源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的  相似文献   

12.
西宁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出发,选择系统活力、组织力、恢复力、生态服务功能和人群健康状况构建城市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数学评价的方法对2000~2008年西宁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8年西宁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处于病态水平,但逐年趋向于健康方向发展,人均GDP、城市人口密度、人均绿地面积、生活污水处理率、高等学历数和恩格尔系数是胁迫西宁市城市生态健康的主要因子;预测未来3年西宁市病态和不健康的隶属度将呈下降趋势,而健康和很健康的隶属度将呈上升趋势,西宁市城市生态健康状态将达到亚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杨霞  付喜明  徐彦 《西部资源》2013,(3):151-153
土地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最基本资料,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东乌珠穆沁旗草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各类用地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本文以东乌旗2003年至2008年为研究时段,通过对东乌旗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东乌旗的农用地数量下降幅度较大,主要表现为牧草地数量的减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用地总面积增加,表现为各类建设用地均有大幅度增加,尤其城乡建设用地;通过测算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可以看出:牧草地、其他土地、其他建设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变化速度较其他土地变化快。  相似文献   

14.
大香格里拉地区是我国典型的冰冻圈旅游区,冰冻圈资源丰富,且旅游开发较好。以大香格里拉地区为例,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评价模型与地理探测器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2008—2017年大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区的发展水平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结果表明:(1)2008—2017年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但受冰冻圈资源变化影响较大;(2)该地区以中等偏下发展水平为主,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发展水平差异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3)冰川面积、冰川面积覆盖率、人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旅行社数量和城镇化率是影响大香格里拉地区发展水平的关键因子,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迅速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冰冻圈资源萎缩的负面影响。基于此,应严格遵循生态保护红线,从实际出发,支持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当前冰冻圈资源优势,重点培育冰雪旅游产业,以促进大香格里拉地区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5.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研究新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采用熵值-TOPSIS评价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建立了包括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基础水平、社会基础水平和竞争力水平4个指标因素的综合指标体系,对新疆各地州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效率进行评价,并对4个指标因素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各地州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效率差异虽然较小,但呈现小幅度加大趋势;将新疆15个地州市分为超效率发挥地区、领先地区、效率未发挥地区和落后地区;经济基础水平对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最大,竞争力水平次之,社会基础水平对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暂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长株潭城市群耕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长株潭城市群近10年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宏观分析了该区域耕地动态变化的趋势,并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探讨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显著,耕地呈现出逐年减少的总体趋势;得出社会发展因素、经济增长因素、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因素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是长株潭城市群耕地资源变化的四大类主要驱动因素;总体上,耕地面积与社会经济发展各因素间的相关系数约低于累计耕地面积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说明该区域耕地减少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时间上的错位性,即经济和社会发展滞后于对耕地资源的占用。  相似文献   

17.
1964年以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失调,由此而造成诸多社会-经济矛盾,严重妨碍着当地的发展。为改变现状,兹建议:完善和认真执行少数民族地区的计划生育政策,并由政府给予少量资助,在州内或向州外进行适量的人口迁移,以缓和人口压力,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闽东南地区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7~2005年的耕地统计数据及相关的社会经济资料,分析了闽东南地区耕地资源动态变化趋势;利用SPSS软件对9个驱动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揭示研究区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近10年来,闽东南地区的耕地数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压力、比较经济利益驱动和城市建设是研究区耕地减少的4个驱动因子,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些驱动因子与耕地变化的关系。其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闽东南地区耕地变化提供借鉴,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ESDA-GIS的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以青海省43个县(市、区)及3个行政委员会和一个乡(格尔木市的飞地)为基本空间单元,以2006年青海省县域人均GDP等经济数据及人口数据为属性数据,在AreView、ARCGIS等GIS软件和GeoDA空间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理论,对青海省县域经济之间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表明:(1)青海省2006年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及几何中心均有较大偏移,GDP及人均GDP重心也有较大偏移;(2)总体上青海省2006年经济空间差异较大,Moran'sⅠ指数为0.5 138,空间自相关特性明显,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中分布;(3)目前,青海省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类型属离散型和聚集型,而扩散型及均衡型尚未出现.青南广大地区属离散型,海西地区主要是由资源要素禀赋导致集聚型,海东地区特别是西宁市由于较好的自然条件、优越的空间区位、便利的交通及较完善的基础设施而产生较强的集聚效应,海东其它广大地区Moran's Ⅰ指数均较低(包括西宁市的两个市辖县),充分说明海东地区城市的扩散作用尚未显现,特别是省会城市西宁市对周围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也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部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时空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中国西部社会、经济与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社会、经济与生态指数,对西部各地区社会、经济与生态进行综合分析评价。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定量分析了社会、经济与生态两两之间的发展模式。结果表明:(1)1990-2010年,西部各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其中甘肃以东地区经济发展显著,社会水平与经济发展保持平行提高,生态水平基本保持静止,而西南地区生态水平明显高于西北地区,西北地区生态水平波动大。(2)社会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发展模式互动趋势明显,社会进步相对于经济发展具有短暂滞后性;而生态系统反映较迟钝,生态与社会、生态与经济模式的发展趋势不明显,但与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发展模式一致。(3)中国西部各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均呈增长趋势,说明随时间的推移,各个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度趋于协调发展。但2005年和2010年的协调度增长不明显,个别地区经济生态协调度出现下降趋势,生态水平的下降造成协调度增长停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