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林地区土壤性质与喀斯特洼地发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梁福源  宋林华  唐涛 《地理研究》2004,23(3):321-328
对石林地区洼地边坡和底部红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异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土壤的化学成分、水分含量和粒度组成都和所处的地貌部位有关。洼地底部的土壤细粘粒含量、水分含量、Al2 O3和Fe2 O3含量低于洼地边坡 ,而粗粉粒含量、SiO2 含量则高于洼地边坡。土壤SiO2 含量随粒径变细而减少 ,Al2 O3和Fe2 O3则随粒径变细而增加 ,土壤中水分含量与细粘粒含量正相关 ,与粗粉粒含量负相关。因此 ,不同地貌部位土壤的粒度组成差异决定了洼地底部和边坡的水分含量及化学组成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重庆奉节天坑地缝喀斯特地质遗迹及发育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寨天坑、天井峡地缝式喀斯特峡谷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南部深切割峰丛谷地区,发育在一个流域面积280km2,落差1600m的喀斯特水文系统中,与巨大的地下河相连。前者深662m,口径626m,容积119×106m3,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天坑;后者长6162m,最大深度229m,最小宽度1m,为世界上罕见的地缝式喀斯特峡谷,具有很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天坑、地缝的形成条件,需要有连续沉积厚度巨大的碳酸盐岩层和平缓的岩层产状、高强度水动力作用地下河的存在、地表深切和地表地下排水基准面的长期大幅度下降、厚度相当大的包气带、地表与地下喀斯特作用协同等。天坑、地缝主要形成于峡谷期(三峡期),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即宽缓河流谷地阶段、峡谷及天坑地缝形成阶段和现代河谷持续深切阶段。  相似文献   

3.
广西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是贵州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拓展地。环江喀斯特地貌发育演化受岩性、地质构造、断层、节理、裂隙和地下水文系统等因素影响。岩层由纯度较高的石灰岩和白云岩等可溶性碳酸盐岩构成,地壳运动使该地抬升,岩层受力发生褶皱并隆起断裂,断层节理发育;降雨、较高的温度以及地表-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侵蚀-溶蚀作用,使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下切,地表因长时间受剥蚀和溶蚀,地貌演化由幼年期经青年期进入壮年晚期。发育成峰丛谷地、洼地、峡谷及峰林洼地、谷地、盆地和多层洞穴等为主的形态多样的锥状喀斯特地貌景观。环江喀斯特自寒武纪以来经历了形成山间盆地和石炭系巨厚碳酸盐岩的沉积成岩阶段及喀斯特化作用,地貌发育演化经过3个主要阶段,即褶皱断块山地―盆地形成阶段、喀斯特峰丛―峰林发育阶段和喀斯特峡谷形成阶段。演化模式遵循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峰丛峡谷→峰林洼地→峰林谷地地有序正向演替规律。揭示了热带-亚热带锥状喀斯特地貌发育主要阶段及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永安石林为例,阐述分析了石林地貌的现代生物喀斯特侵蚀现象的类型及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地表及地下的生物喀斯特侵蚀营力是石林现代侵蚀过程的主要因素,石林表面的大部分均有微生物覆盖并起侵蚀作用,形成明显的微观及超微溶蚀形态,石林表面的溶蚀作用性质不同于传统认识。对石林地貌发育提出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喀斯特洞穴发育的区域分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耀光 《地理研究》1986,5(4):36-46
本文从影响喀斯特洞穴发育区域分异的因素,探讨我国喀斯特洞穴发育的一些区域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6.
石林3种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石面有机质和养分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地取样和检测,研究了云南石林三类喀斯特生态系统中岩石附着物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石漠化生态系统的石面气象因子与次生林生态系统间差异显著,人工林生态系统介于二者之间;2.石漠化生态系统每平方米石表面上的平均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分别为7.65±0.74 g,0.45±0.04 g,0.029±0.003 g和0.07±0.006 g;人工林生态系统中分别为48.38±9.19 g,2.02±0.32 g,0.12±0.021 g和0.85±0.167 g;次生林生态系统中分别为92.21±19.72 g,4.44±0.94 g,0.4±0.074 g和0.59±0.104 g。每平方米石表面上的平均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均表现为次生林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石漠化生态系统;3.附着物碳酸钙含量、附着物含水量、石表面最低空气湿度显著影响附着物有机质含量。因此,南方喀斯特的不同生态系统,即使是已经石漠化的生态系统,其石面上存在着一定数量的有机物和养分蓄积,蓄积量的高低会受到各种气象因子和基质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1.引言自从1893年J.斯维奇发表了《喀斯特现象》至今,人们对于溶蚀斗淋发育的认识几乎没有取得多大进展。我们没有把握解释为什么在一些灰岩上发育斗淋,而在另一些灰岩上却不发育;我们还没有定量地认识那些产生洼地形状的过程;而且当看到温带斗淋与热带多边形洼地的形态差异时(图1略),我们仍不能解释其原因(照片1至4略)。  相似文献   

8.
喀斯特侵蚀过程中藻类作用的微形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张捷 《地理学报》1993,48(3):235-243,T001
通过对我国及国外典型喀斯特区域的样品观察,本文对内陆及海岸灰岩表面藻类的分布、对基岩的作用类型和机制以及在喀斯特地貌侵蚀形态发育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所有结果表明,藻类作用十分普遍并在尺度上具有层次性,在微观尺度上形成了独特形态,藻类的侵蚀机制有化学和机械之分,最基本的过程为钻孔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于喀斯特形态,可以根据它们在水文系统中的位置以及作用将其进行分类。这种分类可以概括如下: Ⅰ地表形态地表形态是由于局部降雨、降雪、凝结和迳流水的作用所形成的显见于基岩表面的溶蚀形态,它们的水流(地表的和地下的)的最终流路没有关系。目前,对暴露于石灰岩  相似文献   

10.
深层倾倒是雅砻江上游层状斜坡变形破坏的主要模式。利用基于演化过程的工程地质研究方法,分析深层倾倒体工程地质特性和内部变形破坏-力学机制,进行工程地质分区评价,并从变形过程和演化阶段上定性认识斜坡的整体稳定性。研究表明:区内深层倾倒体发育规模巨大、变形程度剧烈,且具有明显的分区性,为典型的互层倾倒;软硬相间的岩性组合、陡倾的岸坡结构,加之垂直层面密集节理的切割是深层倾倒体形成的控制性因素。在叠加有残余构造应力的自重应力场中,互层倾倒是受节理面和层面控制的复合倾倒模式,即:硬岩发生块状-弯曲倾倒,而软岩发生弯曲倾倒;受河谷演化控制,深层倾倒体主要经历4个演化阶段:卸荷回弹陡倾面拉裂阶段,初始变形阶段,板梁根部折断、剪切面贯通阶段以及破坏阶段,并最终转化为蠕滑-拉裂模式形成滑坡;变形破坏模式的转化是深层倾倒体进入累进性破坏阶段的重要标志,该滑动面受倾向坡外结构面控制,主要发生在强变形岩体中,而并非沿最大弯折带发育。  相似文献   

11.
喀斯特洼地的发育机理及其水文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喀斯特洼地,这里泛指以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封闭状、中间低洼的喀斯特负地形,它包括通常所说的漏斗、洼地、盆地和坡立谷等等。  相似文献   

12.
概述地貌继承性的意义一般是很难评价的。在这方面,珊瑚礁地貌学家已走在其他地貌学家前面。对现代地貌从古地貌发展而来的认识,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加柯克斯(1977)在喀斯特教科书中指出,喀斯特作用引起的“地貌变化”反过来影响该地区地貌发育过程,并使自身进一步的完善。他认为地不仅是一系列作用过程的产物,而且是地貌演化中一个高度活跃的和直接的因素。地貌不是简单地作为反映过去过程的一面镜子,而是一个影响现代侵蚀过程和控制将来地貌的动力因素。与地貌继承性特别有关的两个因素是:侵蚀阶段和当时的气候地貌条件。作为基准面的冰期海平面变化与气候地貌的关系很复杂。  相似文献   

13.
珊瑚藻是钙化红藻中的主要类群,是珊瑚礁中的重要组分,并在珊瑚礁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珊瑚藻为珊瑚礁体建造提供大量的钙质物源,壮大了珊瑚礁钙质体;2)珊瑚藻具强依附粘结等作用,能将破碎的生物残体等进行裹覆胶合和绑结,构建成抵御强风浪的珊瑚礁体格架;3)珊瑚藻坚硬的钙质面为珊瑚幼虫的附着生长提供硬质基底;4)珊瑚藻通过光合作用,提升珊瑚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5)珊瑚藻的高初级生产力,维持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高效物质循环。当前珊瑚藻的研究重点包括珊瑚藻对全球变暖、海洋酸化等环境胁迫的响应,以及珊瑚藻的群落结构、种类多样性、时空变化与环境变化的关系等。对珊瑚藻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揭示其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多重功能。  相似文献   

14.
王为 《中国沙漠》1996,16(2):120-126
海湾沙坝是香港海岸一种主要的沉积地貌,以大屿山岛贝澳湾的沙坝最为典型。关于贝澳湾古(内)沙坝的成因曾有过较多的争论,但各种成因假说都缺乏有力的证据支持。本文分析了湾内沉积物特征和沉积过程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揭示了风沙在海湾沙坝发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古(内)沙坝的沉积成分随着内沙坝向上加积贝壳含量急剧减少,其上部沉积成分已明显不同于外沙坝和现代海滩,而与其前后的干泻湖上部相似,显示了沉积过程中沉积物来源的变化。内沙坝的沉积物粒径向上变细,分选向上变好,而粒径最小处不在沙坝的最上部,则是在贝壳含量开始向上减少的高度,表明沉积动力随着沉积来源的变化而改变。电镜扫描也显示内沙坝上部的部分颗粒不是来自海滩,具有磨圆差、缺乏水下撞击痕迹以及上翻解理与贝壳状断口共存的特征。内外沙坝下部海滩岩的高度、位置与年代还表明内外沙坝间的沉积高度与海平面变化无关。研究表明:香港海湾沙坝发育过程向上加积的动力由原来的海动力变为风动力;随岸线向海推进内沙坝的沉积物来源由来自海滩物质变为同时来自海滩物质及干泻湖上层物质,只有风才能堆积这些物质;内外沙坝间的沉积高度差只是风积高度不同的结果,与海平面变化无关;海湾内风沙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地下河洞穴发育的系统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运用系统科学理论的某些基本原理和洞穴发育模拟实验研究成果,在我国南方喀斯特区多年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把一个地下流域看作一个物质与能量的输入─输出系统。将这一系统的洞穴发育分为流入(输入)洞穴,流出(输出)洞穴和含水层洞穴三大部分。分析和讨论了它们的发育机制、基本特征、相互关系及整体系统有序化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喀斯特洞穴河床壶穴是记录洞穴微地貌演化、洞道走向、水流与地下河床边界条件相互作用的关键性证据之一。通过对贵州绥阳双河洞穴系统,属娄山关组白云岩地下河段108处洞穴壶穴的形态及分布特征进行实地仔细观察和分析发现:该区地下河河床壶穴分为两种形式即跌水壶穴(plunge holes)和旋转流壶穴(eddy holes)。它的规模、形态及分布特征规律性较地表河床壶穴强,主要受水动力、洞道走向控制。由于洞内气候环境长期稳定,洞穴河床壶穴的形成与演化主要是水动力条件、洞道走向、岩性、洪冲积物综合作用的结果。本研究结果将丰富与完善壶穴不同地貌部位、不同岩性特征及成因,为洞穴河床壶穴形态的形成与发育提供科学论证,为洞穴微地貌演化过程及洞穴水动力研究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导言从司维治(Cvijic)1893年发表《喀斯特现象》一书以来,关于溶蚀斗淋的认识很少有所发展。对于斗淋为什么出现于这些灰岩区而不出现于那些灰岩区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对斗淋盆状形态形成的过程也还没有定量的说明。  相似文献   

18.
京津冀都市区经济分布演化及作用机制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考察了京津冀都市区1995-2007年经济分布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入经济增长分布模拟模型进一步模拟研究了其经济增长驱动力的作用效应。研究发现:①京津冀都市区经济增长分布形态经历了"双峰状"→"单峰状"→"双峰状"的演化过程。②资本深化、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空间依赖效应对京津冀都市区经济增长起显著作用。③资本深化和技术效率对京津冀都市区经济增长分布演化起重要作用,而技术进步、空间外溢效应和误差分布效应则没有显著的作用。④资本深化分布的变化和技术效率综合作用效应的变化是影响京津冀都市区经济分布演化的驱动力,并通过资本深化的分布效应和技术效率的综合作用效应这两个渠道对其经济分布演化产生影响。⑤对京津冀都市区经济增长起作用的因素不一定能够影响到其经济分布的演化,基于分解技术的经济增长分布模拟模型,并利用理论分布和实际分布差异性的统计检验可以识别真正影响其经济分布演化的因素及其作用渠道。  相似文献   

19.
吉兰泰盐湖的形成,发育和演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耿侃  陈育峰 《地理学报》1990,45(3):341-349
吉兰泰盐湖的演化过程有着明显的阶段性。根据地貌结构、沉积特征、盐化学特征以及人为活动对盐湖的影响,可以认为:全新世以来,吉兰泰盐湖演化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早全新世的咸水湖、中全新世早期的硫酸盐型盐湖、中全新世晚期的硫酸盐-氯化物型盐湖、晚全新世的氯化物型盐湖和现代干盐湖。现今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盐湖正向沙下盐湖转化。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独山南部喀斯特谷地、槽谷纵横交错,地下河系十分发育。本文从构造体系、构造应力场对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控制入手,着重探讨了不同期的构造应力场网络及构造节理变形网络对喀斯特地貌及喀斯特地下水网络的控制,并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探讨了二者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