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海南岛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以海南岛为例,在区域层面上选择高度、地形坡度、土地覆被等影响工业用地的关键因子,构建工业用地的生态适宜程度评价模型,并在G IS技术支持下进行工业用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为将来区域工业开发区及重点工业项目布局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海南工业用地生态适宜性呈现出由中部山地向四周逐渐增强,限制利用区占25%,不适宜利用区占28%,基本适宜区占41%,优先利用区占5%。其中优先利用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沿海地带,海口、儋州和东方及其连线一带应成为海南省未来工业用地布局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2.
城乡结合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初探   总被引:33,自引:5,他引:28  
刘贵利 《地理研究》2000,19(1):80-85
在GIS的支持下,采用邯郸市邯山区(含部分郊区)作为研究对象,围绕 3种主要建设用地类型(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分类绘制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图及综合评价图。选取区位因素为主导因素,对研究区的建设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初步建立了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程序。  相似文献   

3.
滇池湖滨水鸟栖息地的适宜性评价对于指导水鸟保护管理和湿地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GIS技术,选择水文条件、食物丰富度、隐蔽度、距水源地距离及人为干扰5个评价因子构建滇池湖滨水鸟栖息地适宜性分析模型,分析得到鸥、鸻鹬、雁鸭和鹤鹮等4个水鸟类群的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定量研究结果。结果表明:食物丰富度和人为干扰是影响滇池湖滨水鸟选择栖息地的最主要因素;4个类群水鸟的最适宜栖息地空间分布差异显著,鸥类和鹤鹮类水鸟的适宜区较雁鸭和鸻鹬类要大;草海西岸及外海南岸、东岸的带状或斑块状区是水鸟的最适宜栖息地。本研究方法可为其他湿地的水鸟栖息地适宜性定量分析和空间分布研究提供思路参考,研究结果可以为滇池湖滨水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恢复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GIS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不仅可将与评价有关的土地空间数据和土地属性数据进行综合,而且可灵活地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明显地提高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效率和精度.本文以漳州市为例,选取了11个参评因子,应用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荒地资源的宜耕、宜园和宜林适宜性进行评价,为荒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荒地资源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松林 《福建地理》2001,16(1):35-37
采用GIS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不仅可将与评价有关的土地空间数据和土地属性数据进行综合,而且可灵活地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脞而明显地提高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效率和精度,本文以漳市为例,选取了11个参评因子,应用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荒地资源的宜耕,宜园和宜林适宜性进行评价,为荒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评价的特点,分析了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的影响因素和评定准则,并采用三标度矩阵,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影响因子的权重,将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评价因子、评定准则相结合建立物元模型,利用可拓理论,通过关联函数给出各评价因子在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中的量化值,介绍了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可拓理论的经典域和节域的建立方法,确定了各评价等级的标准,最后划分研究区域的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分区,在GIS的支持下,根据空间聚类分析,给出了区划图。评价结果能够为城市用地选择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多模型耦合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同震滑坡易发性评价研究,但耦合证据权重法和其他方法的改进型证据权重法鲜有涉及。该文以北海道地震震中区为研究区,基于震前和震后高精度遥感影像解译出5977处同震滑坡(以中小型为主),选取高程、坡度、距断层距离、距水系距离等8个滑坡易发性评价因子,对同震滑坡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控制因子进行分析,发现同震滑坡集中发育在距断层小于5 km、距水系小于800 m、峰值地面加速度(PGA)0.5 g、高程90~250 m、坡度20°~40°、坡向东至东南向、岩性以页岩和砾岩为主的区域内;基于改进型证据权重法,综合考虑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对北海道同震滑坡易发性进行评价,经ROC曲线评价模型验证,发现改进模型曲线下面积(AUC)为0.916,较原模型(AUC为0.870)精度有明显提高。改进模型能为同震滑坡易发性评价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并为震后区域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OWA的大理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洪  王安琦  宋贝扬 《地理科学》2017,37(11):1778-1784
从自然生态环境角度出发,从自然因子、生态环境因子、景观因子3个层面选取16项评价指标建立大理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并运用IDRISI软件中的MCE模块进行有序加权平均算子(OWA)多准则决策评价,得到不同决策风险系数下的大理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结果显示,由于决策者风险态度不同,得到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差异较大,在实际应用中,必须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以及规划的目的选择不同的风险系数进行评价,才能得到更加真实有效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实现工业用地高效配置和空间布局优化决策,已成为当前工业经济发展决策的重要关注点。该文突破传统单一从适宜性角度确定工业用地布局的模式,基于三生空间用途冲突的互斥视角,以三生空间用地冲突最小化和工业适宜性最大化为目标,利用景观生态指数、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天津市三生空间冲突和工业用地空间适宜性,引入二维互斥矩阵的表达方式,形成了基于三生空间冲突识别工业用地的空间配置方案。研究表明:1)天津市工业用地空间适宜性呈现出"滨海新区最高、环城四区和远郊五区建制镇次之、其他区域普遍较低"的特征,并且有限的高度适宜区集中分布在滨海新区。2)天津市三生空间冲突整体呈现出"滨海新区最高,远郊五区中宝坻区、武清区和宁河区次之,第三是环城四区,蓟州区和静海区最低"的空间格局,不同空间类型的冲突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工业生产空间、农业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3)天津市工业用地布局可优化为工业优先建设区、集约挖潜区、产城融合建设区、适度建设区、控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7种类型,适宜工业建设强度在空间上表现为从滨海新区到环城四区再向远郊五区逐步降低的趋势。该研究通过确定未来工业用地空间格局,为预防和破解天津市三生空间冲突、实现工业用地布局精准定位提供支撑和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0.
何丹  金凤君  周璟 《地理研究》2011,30(4):655-666
以山东省济宁市大运河生态经济区为例,探讨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模型以及GIS技术支持下的分析评价方法.选取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生态安全因素3方面8个单因子构成该研究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基于多因素叠加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设计了四种煤炭塌陷的未来情景,...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漫湾库区景观破碎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漫湾库区景观破碎化指数——有效筛网大小与相关因子之间的空间关系。选取的解释变量分别是距道路的距离、距乡村的距离、距河流的距离、坡度。结果表明:大坝修建后4种解释变量与有效筛网大小呈现较显著的正相关性。与线性回归模型相比,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显著提高。1974~1988年,有效筛网大小对各影响因子最敏感的区域面积呈现显著的时空变化这为确定水电站建设及其他因素对景观破碎化影响的大小,并进一步改善库区景观破碎化的现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彭晓鹃  赵克飞 《热带地理》2013,33(4):480-488
本文综合运用GIS和RS技术,针对大埔县山地城镇的特点,选取地形地貌因子、生态敏感性因子、限制性保护因子和交通、城镇区位因子参与土地适宜性评价,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获取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然后运用多因子权重叠加分析模型对其城镇拓展空间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并根据适宜性大小划分出优化建设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4个等级。其中优化建设区面积235.75 km2,占总面积的9.51%;适宜建设区352.17 km2,占比14.21%;限制建设区1 643.92 km2,占比66.33%,禁止建设区218.54 km2,占比8.81%,另外还有水域27.99 km2,占比1.12%。  相似文献   

13.
哈尔滨市城乡结合部不透水面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苗  臧淑英  吴长山  田旸 《地理学报》2017,72(1):105-115
本文选取哈尔滨市城乡结合部为研究区,以1984年、1993年、2002年和2010年的TM影像数据为数据源,利用混合像元分解方法提取了哈尔滨市城乡结合部的不透水面信息。分析了不透水面的时空变化特征。选取坡度、坡向、DEM、距河流距离、距高速公路距离、距铁路距离、距主要路距离和距1984年城区距离8个因子,利用增强回归树法进一步分析了1984-2010年哈尔滨市城乡结合部不透水面扩张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84年哈尔滨市城乡结合部不透水面所占比例为3.9%、1993年为6.6%、2002年为9.0%、2010年为16.52%。高速公路、铁路、主要路等交通要素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从而导致道路沿线城市扩张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14.
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旅居养老目的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rc GIS软件将选取的影响因子进行处理,定量评估金华市旅居养老目的地的适宜性,为旅居养老目的地的选择提供研究依据。研究表明:(1)金华市旅居养老目的地适宜性指数在0.35~0.84,总体适宜性较好;(2)从GIS成图来看,金华市旅居养老目的地适宜性指数具有明显空间差异,城市周边自然景观良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属于适宜区或较适宜区,而远离城市、景观较差、交通不便的地区是不适宜区。  相似文献   

15.
基于ArcGIS和YaAHP评价法,从沙丘相对高度、坡度、日平均气温≥10℃持续时间、与水体距离、与沙漠距离和与居民点(公路)距离等方面评价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沙漠旅游适宜性,并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对沙坡头区进行沙漠旅游主体功能区划。结果表明:研究区沙漠旅游适宜性可分为5类区域,即高、较高、中、较低和低适宜性区域;研究区沙漠旅游主体功能区划分为沙漠旅游开发区、沙漠旅游适度开发区、沙漠旅游不适宜开发区和沙漠旅游限制区。根据功能区划,提出了相应的调控措施,以期为宁夏中卫市沙漠旅游的合理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是确定矿区受损土地再利用的重要前提,为充分利用矿区土地资源、修复受损土地,本研究以西北干旱荒漠区东部4个排土场为研究对象,以排土场平台和边坡为评价单元,以生态用地为复垦利用方向,从地形、土壤条件、区位条件、灌排设施、环境风险5个方面选取影响排土场再利用的指标,构建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引入障碍度进行排土场障碍因子诊断。结果表明:(1)研究区各单元生态位适宜度指数在0.339-0.751之间,复垦为生态用地的适宜性等级整体偏低。同一排土场平台的适宜度指数(0.511-0.751)普遍比边坡(0.339-0.628)高。(2)各因子对不同单元的障碍度反应不尽相同。影响边坡的主要障碍因子为坡度、砾石含量和排水条件;影响平台的主要障碍因子为土壤条件、排水条件,土壤条件中主要以砾石含量和土壤容重为限制因素。上述方法能够有效用于矿区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可为西北干旱荒漠区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和生态重建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技术的厦门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是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等角度衡量土地及其构成要素对城镇建设用途的适宜程度。本研究以厦门市为例,以生态优先为前提,利用林业、测绘、统计部门的数据,采用特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考虑不同评价因子及其权重,应用GIS技术提取评价因子并对单因子进行评分,进而对各因子进行叠加分析计算综合得分,据此评价厦门市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性,提取市域内可用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和生态敏感、必须重点保护的区域,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为城市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玛纳斯县、奇台县和石河子市等地的农用土地评价工作实践中,提出了一种在农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中确定参评因子权重的方法——调试法。该方法是用控制样本对参试权重进行多次的检验、调整和比较,逐步选取出能够较好表达各参评因子区分土地适宜性差异能力的权重(组),并将其作为最终的确权结果。  相似文献   

19.
从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的生境选择角度出发,综合考虑了人类活动干扰、食物来源、隐蔽条件和地形特征等因素,选取了土地利用类型、与居民地的距离、与耕地的距离、与道路的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坡度、坡向和与水源地的距离共8个因子,对丹顶鹤栖息地的生境质量进行评价。采用一种数据驱动的生态位模型——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 Ent)模型,在人类活动干扰强度逐渐增大的背景下,研究1995~2016年松嫩平原丹顶鹤栖息地的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1995年、2000年、2010年和2016年4个时期的生境适宜性评价模型的评价效果都达到较高的水平,土地利用类型、与居民地的距离、与耕地的距离、与道路的距离是影响丹顶鹤栖息地分布的主要因素。随着松嫩平原耕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和路网密度的增加,与1995年相比,2016年丹顶鹤栖息地的最适宜和较适宜区的面积共减少了16 749 km2,其占研究区总面积的比例减小了6.7%。针对强烈的人类活动干扰,丹顶鹤采取远离的方式进行回避,其选择的栖息地与道路、耕地和居民地的距离的阈值分别为1.3 km、1.4 km和2.1 km。  相似文献   

20.
缅甸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其农业发展在国际粮食安全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缅甸农业土地资源的评估,是对其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评估的基础。本研究分析了缅甸适宜进行农业开垦的土地与主要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构建了缅甸农业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评价结果表明:1)所选取的评价指标与缅甸农业土地适宜性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AUC 0.8),结合贡献度高低,筛选了包括土壤、气候、地形以及灌溉条件共11个主要因子;2)土壤厚度是影响缅甸农业土地适宜性的最主要的因子,土层厚度小于100cm时,农业土地适宜性较低;地形条件中,坡度是影响适宜性的主要的因素,当坡度大于20°时,农业土地适宜性较低;气候条件中,降水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河网密度与土地适宜性呈现出正相关的态势;3)缅甸当前适合进行农业生产的土地达到40万km~2,其中高度适宜性的土地(Grade5)面积达29万km~2,占国土面积的近40%;从行政区域来看,主要分布在马圭省、实皆省、伊洛瓦底省和仰光省,上述省份也是缅甸重要的粮食主产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