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茅草山铜矿矿体赋存于下古近系勐野井组下段与上白垩统曼宽河组之不整合界面上,认为茅草山铜矿的形成具有典型的层控特征;此外,从矿体分布规律及矿物产出特征来看,矿体形成于亦受构造作用影响.并进行了成矿远景分析.  相似文献   

2.
新疆阿舍勒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铜矿床中黝铜矿广泛产出,并以锌砷黝铜矿为特征。在以铜为主的主矿体(Ⅰ号矿体)中,黝铜矿几乎均属锌砷黝铜矿,含银甚低,其化学成分在时空分布上变化不大且无显著的变化规律,不同类型矿石之间黝铜矿的成分变化也不大;但在以铅锌为主的次要的Ⅱ号矿体中黝铜矿含一定量的银。与其它各类矿床相比,锌砷黝铜矿是阿舍勒黝铜矿的主要类型,也是阿尔泰成矿带的主要黝铜矿类型。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苏尼特右旗香林香达矿区铜矿的矿体赋存于晚二叠世黑云母石英闪长岩中,围岩在矿体附近蚀变较强烈,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目前已探明11个铜矿体和1个钼铜矿体;构造是最主要的控矿因素,它控制了成矿流体的运移、定位以及矿体形态和围岩蚀变。  相似文献   

4.
广东玉水铜矿是一个以斑铜矿、黄铜矿为主的高品位铜矿床,主矿体呈层状沿中石炭统白云岩/下石炭统石英砂岩界面产出.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确认了块状矿体下盘存在石炭纪凝灰岩、火山丘状体及火山通道;确认了以红色赤铁矿-菱铁矿-碧玉岩为组合的喷气沉积岩,其稳定覆盖在块状矿层的顶部,并延伸出矿体外围.层状矿体层序由下往上为:(含砾)石英砂岩夹凝灰岩→块状铜铅锌硫化物矿层→赤铁矿-菱铁矿-碧玉岩等喷气沉积岩→白云岩,证实含矿岩系具有火山岩—矿体—喷气岩"三位一体"特征.层状矿体具有典型的"双层"结构:上部为块状矿体;下部为筒状含矿蚀变体,由呈漏斗状的流体通道系统及其浸染状、网脉状矿化体组成.围绕主流体通道发育扇形含硫化物石英细脉,且不穿过上覆块状矿体和上盘白云岩.本文还首次报道了控制矿体和凝灰岩厚度及铜矿体塑性流变的同生断层(同火山断层).综合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玉水铜矿是形成于浅海环境下的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这一新认识表明V MS型矿床可以形成于浅海水环境下,这对丰富和完善V MS型矿床的成因模式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可为华南寻找类似地质背景区的隐伏V MS型铜多金属矿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加仁铜矿位于羊拉-曲隆铜、铅、锌、银成矿带,该铜矿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破碎带控制,矿体的近矿围岩主要为印支期花岗闪长岩及燕山期二长花岗岩,属中低温热液交代-充填型脉状铜矿床。  相似文献   

6.
云南牟定县高家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运华 《云南地质》2014,(4):514-519
云南省牟定县高家铜矿属楚雄盆地砂岩型铜矿,矿体赋存于白垩系马头山组郝家河段地层中,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矿石矿物以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为主;在含矿地层中,尤其是其第一亚段中出现紫红色砂岩与灰色砂岩相互交替出现时,为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7.
纳埃铜矿矿体赋存于古近系始新统(E_2)碎屑岩的破碎带内。矿体主要受构造破碎带控制,矿体呈脉状产出,地层、岩性、围岩蚀变也起到明显的控制作用,属于较为稳定的热液脉状铜矿。与铜矿有关的围岩蚀变主要为褐铁矿化、碳酸盐化、硅化。矿床属次生张性裂隙控制的中温热液脉状铜矿床。矿区具有一定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8.
杨世礼 《矿床地质》1985,4(2):31-40
石菉铜矿包括原生铜矿和次生铜矿两部分:前者沿着石英闪长玢岩与大理岩的接触带断续分布,系矽卡岩型铜矿床。其规模小,品位低,矿体分散。后者又分为两段:石菉山以西称西段次生矿,由于规模小、品位低,目前尚未开采;石菉山以东称东段次生矿,矿体埋藏浅、品位高,且矿体集中,适于露天开采,是本矿区主要工业矿体。本文试就东段次生铜矿  相似文献   

9.
马龙县西沟铜矿区目前发现的V1、V2矿体铜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近东西向F_5、F_6断层构造破碎带中,断层构造控矿、容矿明显,该铜矿属构造控制的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铜矿矿床。沿近东西向断层的铜矿化、硅化是直接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0.
张荣伟 《云南地质》2008,27(3):351-356
矿体产于断层破碎带中,受断层和地层层位控制。根据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发现大箐铜矿与兰坪金满铜矿具有一定相似性,认为大箐铜矿应属中低温热液型构造铜矿床。  相似文献   

11.
兰坪核桃箐铜矿矿体与区内的次级断裂构造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矿体的分布、规模、形态和产状都严格受断层破碎带的控制,该铜矿属中低温热卤水铜矿床。  相似文献   

12.
涂明  王伟 《甘肃地质》2009,(3):76-80
通过对该铁铜矿矿区高精磁测圈定了地下矿体的分布范围和位置,扩大了在采矿体的规模和范围,并用激电中梯和测深确定了矿体的埋深和产状。经过地质工程验证,物探推断结果与实际矿体位置吻合较好。物探方法在该铁铜矿找矿中取的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安庆铜矿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重要的矽卡岩矿床,其矿体绝大部分产在形态复杂的岩体接触带上,对于这种矿体定位特点,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探讨了其动力学机制和主要的控矿因素。首先以AutoCAD和GO-CAD为平台构建安庆铜矿岩体及围岩的三维实体模型,并通过C++编程实现到模拟软件的模型格式转换,然后以FLAC3D为平台进行安庆铜矿热液成矿过程的力-热-流耦合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受控于拉张应力场,岩体大部分位置表现为正的体应变;月山岩体东枝南接触带是扩容最为明显的区域,部分岩石单元的大扩容角对扩容区出现有一定的贡献,岩石物理性质的差异及接触带的复杂形态则是其主要原因;岩石扩容部位成为流体汇集的有利场所,汇流部位与明显扩容区及主矿体产出位置相一致,推断矿体的定位是力-热-流共同作用的结果;运算结果亦指示现有矿体深部存在新的有利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4.
香格里拉县塘浪顶铜矿,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分布于层间断层破碎带中,矿体产状与岩层产状一致。该区剧烈岩浆活动为成矿提供了良好的热动力条件,该铜矿属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矿床。  相似文献   

15.
云南兰坪县双麦地铜矿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南北向断层构造破碎带中,断裂构造控矿明显,矿体围岩为上三叠统小定西组(T_3xd)浅灰绿色片理化安山岩。该矿床为中温热液脉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16.
易门三家厂铜矿床是昆阳裂谷易门裂陷盆地中与刺穿构造有关的强改造—深源叠加型矿床(韩润生等,1999)。铜矿品位较高,矿床规模大,主要矿石矿物为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等,三家厂凤山铜矿床59号矿体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59号矿体的就位特点、展布特征与刺穿体、F39和F10断裂及NE向断裂存在密切的成生关系。因此,查明矿体、刺穿体、成矿断裂等特征,  相似文献   

17.
旬阳地区夹沟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旬阳夹沟铜矿位于南秦岭—大别构造带中部,镇(安)旬(阳)古生代沉积盆地的南缘。矿体长度为650-750m,在倾向上延伸300-400m;矿体平均厚度2.22~2.39m,平均铜品位1.24%~1.47%。矿床规模为小型。矿体呈北西、南东向赋存于下志留统梅子垭组上岩性段的绢云母千枚岩中。矿体呈似层状相互平行顺层产出。硅化、碳酸盐化与铜矿关系最为密切。铜矿化受地层和构造的双重控制,初步认为矿床类型属受变质型铜矿。  相似文献   

18.
新疆阿尔泰阿舍勒铜锌矿床矿物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阿尔泰阿舍勒铜锌矿床位于阿舍勒盆地,矿体赋存于中-下泥盆统阿舍勒组海相火山-沉积岩系中,为典型的VMS型矿床。Ⅰ号矿化带主矿体为铜-锌矿体,呈似层状产于凝灰岩与玄武岩之间,补给通道相细脉-网脉状铜矿化。Ⅱ号矿化带产于凝灰岩中,上部为层状重晶石矿化,补给通道相为细脉-网脉状铜铅锌银矿化。文章对脉状矿化中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黝铜矿、辉碲铋和绿泥石进行了矿物学研究,电子探针分析表明,硫化物主成分含量接近其理论含量。黄铁矿中w(Fe)/w(S+As)比值平均为0.874,暗示脉状矿化形成深度为中浅部。闪锌矿中w(Fe)较低,指示其在低温环境下形成。绿泥石为蠕绿泥石,形成温度为157~206℃,平均为190℃。黝铜矿普遍含Zn,可达到8%,Ⅰ号矿化带黝铜矿富砷,Ⅱ号矿化带富锑,指示Ⅱ号矿化带矿物形成时的温度相对Ⅰ号矿化带低。脉状矿体中Au主要赋存于黄铁矿、黄铜矿、黝铜矿和闪锌矿中,Ag主要赋存在黝铜矿中,可达2.365%,Se主要赋存在辉碲铋矿中,平均1.242%。脉状矿化的矿物在中、低温度,较高硫逸度的环境下形成。矿体从底部到上部硫逸度总体趋势降低并且层状矿体和脉状矿体为同期同源热液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北天山和南天山的矿床为例,指出这些矿床赋存于岩浆穹状构造中,并初步解释了岩浆穹状构造的天然形成机制与矿田、矿床和矿体空间分布之间的因果关系。此外,本文用能量转换脉动机制及其产生的干涉谐振现象,解释了吉尔吉斯山脉斑岩铜矿床裂隙-角砾岩带的形成过程,从而提供了合理地判定矿体位置、预测隐伏矿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铜官山铜矿在开采过程中新发现了有工业意义的石英脉型铜矿体。这一发现和早先在东石门五通石英岩中发现的斑岩型浸染状矿体,打破了本区矿床底板硅质岩中不含矿的传统认识,具有重要的实际和理论意义。上述两种新类型矿体的发现,表明传统上被认为是典型矽卡岩型的铜官山铜矿床的成矿特点与长江中下游区域成矿特点有惊人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