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皖南山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在分析皖南山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经济问题基础上。提出了适合皖南山区的5种生态经济发展模式;(1)生态农业发展模式;(2)旅-农-工-贸联动发展模式;(3)生态恢复与重建模式;(4)山区综合开发模式;(5)庭院生态经济模式。文章最后对皖南山区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福州市西部山区,地貌分区属西部山地、丘陵、河谷平原区[1],是戴云山脉和鹫峰山脉的东翼部分。其范围包括有:永泰、闽清县的全部;闽侯、罗源县的大部;连江县、福清市及晋安区的一部分,是福州市的“半壁江山”(如右图所示)。西部山区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但是,由于自然。历史和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西部山区的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西部山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滞后。在福州市经济进人新的一轮发展时期,加快发展西部山区的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战略意义。是缩小市域内东西部差距的关键,更…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部山地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世纪之交中国重大发展战略的标志之一是西部大开发,西部的地理位置、区位条件、环境现状、国际关系及人文环境等决定了西部大开发在国家安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民族团结、综合国力的提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也是历史的必然。西部是以山地为其基本特征的,因此山地的可持续发展在西部的开发占有重要地位.西部山地的可持续发展应该考虑下列问题:1)西部是丰富的资源与贫困的现实的矛盾体,西部地区的资源在过去主要用于国家的发展和建议,但未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因此,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使西部地区得到过去所作贡献应有的回报;另一方面,西部地区现在和将来主要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为了东西部地区的共同发展,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使受到生态屏障服务的地区支付应有的费用,用于西部地区生态建设投资,以使我国更好、更快地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2)在西部的可持续发展可,水土流失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切入口,而水土流失能否有效治理,与坡耕地和荒山荒坡的水土流失的治理技术密切相关,在这方面等高固氮植物篱技术是一个重要的技术;3)随着基础设施的日益改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部多样性的自然资源应该得到更充分合理的应用和开发,粮食生产并不一定是山区最恰当的出路,应大力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特色产业,将目前对特色产业的理论和普遍认识变成具体的、可操作的措施;4)在发展西部的特色产业开发中,最重要的是对一个地区最充分的认识,如在农业发展方向,许多地区热衷于对外来东西的引种,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但却往往忽视了对本地资源的正确和充分认识和开发;5)我国的作物品种选育工作,基本上是以现在的环境作背景的,较少将全球变化考虑进去。由于全球变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停止,作物育种应该研究如何适应全球变化,加强环境与农业研究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关于“谁来养活中国”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耕地面积,单产潜力和中国,日本,韩国的类比问题出发,综合中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能力研究,讨论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好地养活,养好中国人的四项基本对策:(1)保护耕地,开发荒地,提高复种,保持农作物播种面临的稳定性;(2)努力提高单产水平,集中力量建设八大片商品粮基地;(3)面向全部国土,积极开发山区与海洋,广辟食物资源;(4)控制人口增长,提倡适度消费,建立适合  相似文献   

5.
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资源观问题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该文指出我国西部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资源是西部大开发的核心。应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不总是对立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知识经济在我国初见端倪,21世纪初自然资源仍然是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础,阐明新老资源观是连续的,并不是对立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生态博物馆是对社区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的一种博物馆新形式,也是目前中国民族文化类旅游地开发与保护值得借鉴的模式之一。通过总结生态博物馆的概念、特征及在国内外的发腱现状,分析图瓦民俗资源特色和禾木图瓦村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将生态博物馆理念运用到禾木图瓦村的旅游开发及规划当中,提出了生态博物馆的开发思路和重点,旨在探索民俗文化开发与保护协调发展的途径,以期为新疆及其他省份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地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云才  郭焕成 《山地学报》2002,20(2):141-149
本文在系统考虑大城市周围山区传统产业的局限性、传统农业的低效性和大城市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大城市周围地区发展的客观需求等因素的基础上,在北京西部山区沟谷景观规划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沟谷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模式,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对生态经济沟的创意和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内容有沟谷生态经济区的概念、功能、市场定位(区位选择、和产品选择与组合)、总体景观规划(景观意像、行为特征)和沟谷立地景观设计(景观构成、品牌设计、功能区设计、时序性设计、立地配置、环境净化与生态保护方案以及开发经营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8.
深入研究闽西山区旅游开发与脆弱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机制,即通过建立山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脆弱生态环境与旅游开发耦合发展、构建闽西生态脆弱区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及建立旅游发展预警系统等措施来实现闽西山区旅游开发与脆弱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耦合。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层面上可以建立一种适用于山区型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在应用层面上实现旅游资源适度开发与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促进山区型生态脆弱区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为实现研究目标,本研究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提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9.
西北地区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中国的水资源问题在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资源丰富,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已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话题。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推进,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近5年,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以实现西部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从分析西北地区水资源现状入手,分析西北地区水资源的特点,并据此提出西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1)加大地下水资源勘查力度,查清水资源储量;(2)综合利用,科学规划,加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调控;(3)开源与节流并举,尤其要重视节流;(4)充分利用天然地下库容调蓄水资源;(5)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的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加强和完善水资源法规建设,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体系。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将有利于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的严重匮缺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耕地面积、单产潜力和中国、日本、韩国的类比问题出发,结合中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能力研究,讨论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好地养活、养好中国人的四项基本对策:(1)保护耕地,开发荒地,提高复种,保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稳定性;(2)努力提高单产水平,集中力量建设八大片商品粮基地;(3)面向全部国土,积极开发山区与海洋,广辟食物资源;(4)控制人口增长,提倡适度消费,建立适合国情的动植物产品并重型的膳食营养结构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部大开发与西部资源环境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祝词………………………………马培华(1.1)可预见的青藏高原环境大变化……………………………………………………………施雅风(1.2)高原盐湖盐藻和卤虫资源的开发利用…………………印象初,印红,周可新,张道川,施鉴屏(1.4)西北地区生态重建的对策…………………………………………………………段汉明,李传斌(1.9)对国家战略西移与西部经济发展的思考……………………………………石生仁,安成谋(1.13)在西部大开发中广西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王硕果  唐亚 《山地学报》2006,24(B10):343-348
旅游是合理开发并保护资源、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是我国西南地区山区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开发景点之一。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数据来源,参考政府部门相关资料,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农民生活的可持续性为研究内容,探讨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带来的一些正面以及负面影响,并对资源的优化管理模式和地方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结论表明,旅游开发在对地方基础建设、经济发展起到重要带动作用的同时,对于当地农民没有带来明显的经济增收;当地农民受旅游开发的影响较小,就业机会与增收渠道有限;旅游开发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和农民薄弱的环境意识,仍然是当地生态环境巨大的潜在威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农民生活水平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资源管理和利益分配模式;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需要加强管理部门与当地农民之间的信息交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山区资源体系和经济体系的地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中国山区的地理与地质分布特征入手,总结出中国山区自然与社会资源的X型相关模式,山区人均工业产值仅相当于全国人均值的20%。首次提出了中国除东、中、西部三大差别外,还存在一个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的三大垂向经济差异。三个是水平方向上的从东到西经济上的发达到不发达;国一个是垂直方向上从低处向高处经济上的发达与不发达,这一水平与垂向交叉就构成了中国现今经济发展的基本格架。  相似文献   

14.
该文指出我国西部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 ,资源是西部大开发的核心。应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不总是对立的 ,发展才是硬道理 ,知识经济在我国初见端倪 ,2 1世纪初自然资源仍然是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础 ,阐明新老资源观是连续的 ,并不是对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冯海燕 《山地学报》2003,21(6):775-775
自西部开发战略提出以来,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新世纪西部开发战略的核心,西部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所具有的特殊优势愈加明显。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研究工作引起了有关学科领域专家的关注,相关研究报道频多,但长期以来,我国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缺乏生态意识,往往只是被动地注意生态环境的治理,将生态环境治理和产业经济发展分割开来,结果是西部大部分农民依然面临贫困,生态环境建设的效应依然难以持续,人与地、经济与环境的矛盾依然是一道难解的命题。针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两个层面,《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转变发展战略,实…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部生态建设Y型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过综合研究分析我国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的现状,将中国西部分为西北、青藏高原和西南三个区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西部生态建设Y型战略:将中国西部12省(区、市)分为西北、青藏高原和西南三个区域,其分界线形如一个大的Y字,因此称之为中国西部生态建设的Y型战略.三大区域由于各自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不同,其生态建设的战略重点也各有侧重.西北区域的核心任务是加快生态治理,要特别突出对沙化土地的生态治理;青藏高原区域的核心任务是加强生态保护,要特别突出对水土植被资源、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的保护;西南区域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森林经营水平,要特别突出对现有林分的改造提升,提高林地生产力,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三大区域的生态建设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包容.西北区域以生态治理为核心,但也存在生态保护和提高森林经营水平的问题;青藏高原区域以生态保护为核心,但也存在生态治理和提高森林经营水平的问题;西南区域以提高森林经营水平为核心,但也存在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的问题.从战略背景、战略构思、战略任务、战略措施四个方面初步研究分析了Y型战略框架,对我国生态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浅析云南省生态旅游业的核心优势及其发展建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云南省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聚居种类最多的省份,拥有特色突出的人文旅游资源;同时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云南也有着特色鲜明的生态和自然旅游资源。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使云南成为中国西南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是云南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在分析这些核心竞争优势的同时,指出了加强生态旅游建设,是促进云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论述中国南方草地资源模式:(1)积极发展种草配套养鱼,解决养鱼饲草奇缺的问题;(2)农区要加快扩大稻田冬季闲期种草,推行粮食轮作,扩大肥料、饲草的来源;(3)丘陵区要发展幼林种草,实行林草结合,快速防止水土流失;(4)山区要在加快人工草地建设,配套养畜的同时,重点要调制人工干草制品,调节旺淡饲草余缺矛盾。  相似文献   

19.
东北山区湿地的保育与合理利用对策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刘兴土  吕宪国 《湿地科学》2004,2(4):241-247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是东北湿地的主要分布区之一。山区湿地面积452.31万hm^2,以沼泽湿地为主,占山区湿地总面积的76.71%,分布着特有的中营养和贫营养沼泽。山区大面积的森林和湿地是保护东北平原农牧业生产及生态环境的重要天然屏障。在分析湿地主要生态功能及保护利用现状的同时,提出增设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能力建设、实施对湿地开发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建立湿地生态监测试验站、加强湿地科学研究、可持续利用湿地资源及增强湿地保护的经济活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乡村旅游是中国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旅游活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形式多种多样,而旅游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中的“质”。对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特点、类型、开发模式以及开发的切入点进行论述,以期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过程巾,根据自身情况选择VC、EC、SC3种模式,实现旅游与生产双重功能、传统与现代文化双重结合、“硬环境”与“软环境”双重建设、自然与人文双重保护、游客休闲与丰富当地居民文化生活双重目标,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