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9年4月2日至6日在巴黎主持召开了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这是以地震预报为主题的首次世界性大型会议(关于会议概况详见本刊1979年第8期的有关报道)。会议组织委员会评选了16个国家的82篇论文,其中72篇在大会宣读讨论。在此之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于1979年1月31日编印了《提交的论文文摘》专辑初稿(编号:SC—79/Conf.801/Col.2),内分七个专题,计:一、“地震前兆”25篇,二、“震源物理过程、实验和理论”11篇,三、“地震预报的方法”12篇,四、“个人和集体的反应”7篇,五、“地震预报的经济意义”10篇,六、“组织机构的作用”11篇,七、“预报和警报的传播”6篇。现从大会讨论过的前三个专题论文,即“自然科学部分”中选译出27篇文摘登在本期(按原文顺序),以后拟再从其余专题,即“社会科学部分”中选译有关文摘,陆续在本刊登载。  相似文献   

2.
欧洲航天局和欧洲委员会于1979年3月5~7日在斯特拉斯堡召开了地震预报研究讨论会(关于会议概况见本刊1979年第11期),并于同年4月出版了该次讨论会论文专集,现将其中题为《大地测量方法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的论文,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3.
1979年4月2日至6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举行了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共有56个国家和地区性组织的318名代表参加。会议分七个专题讨论组:(1)地震前兆;(2)震源物理过程、实验与理论;(3)地震预报的方法;(4)地震预报的个人和团体反应;(5)地震预报的经济后果;(6)组织机构的作用;(7)预报和警报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1979年4月2日至6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总部举行了为期五天的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这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有史以来首次世界性的以地震预报为主题的最大的国际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此国际会议作了较长时间的准备工作,先后于1977年7月和1978年10月召开过两次预备性的专家咨询会议。参加1978年10月的预备性会议的有来自中国在内的各国地震专家167人,会议商讨了大会的有关事宜和议程,并审议了各国提出的106篇学术论文,最后确定16个国家的72篇与地震预报直接有关而未发表过的论文在大会上宣读讨论(不包括地震地质与区划方面的)。这次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有56个国家和地区性组织的318人参加,我国派出以顾功叙为团长的代表团一行20人出席,另有美国37人、苏联20人、日本15人、英国16人、意大利13人、南斯拉夫7人、法国63人等。新西兰埃维森(F.F.Evison)教授担任会议主席,特邀我顾功叙教授主持了最后一天的大会。会间我代表与各国同行进行了较广泛的接触与交谈。本文着重概括地介绍了会议的七个专题组论文内容要点,并对会议总的评述和对我国地震工作的反应作了扼要叙述。此外,还附有外国电讯对会议概况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梅厄(Federico Mayor)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球科学司司长富尼埃·达尔贝(E.M.Fournier d'Albe)在会上讲话所作的简要报道。  相似文献   

5.
负责制定地震预报计划的日本测地学审议会,在日本第四个地震预报五年计划(1979~1983年)行将结束时,成立了一个地震火山部会地震预报特别委员会专门工作委员会,从1981年10月开始,花了10个月时间,对第四个五年计划实施情况作了分析和总结,写成《关于推进地震预报第四个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报告内容见本刊1983年第6期和第7期),同时为制定第五个地震预报五年计划进行了研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根据富尼埃·达尔贝博士提供的1979年4月9日—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自然科学、社会和经济学家小组会的资料汇编综述而成的。文中叙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9年以来在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反应及地震防灾方面的一些学术活动。有关1961~1968年的活动情况请参阅《国际地震动态》1979年第8期第10页所述内容。  相似文献   

7.
“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简称IASPEI)于1985年8月19日至8月30日在日本东京召开了第23届大会。会议共分15个专题,主要有地震危险性评定与地震预报、地震的理论与实践、西北太平洋与远东活动边缘带的结构与组成、构造活动岩浆化及变质的热问题、极地地球物理等等。有关地震预报的文章主要集中在第一专题中。第一专题共有91篇报告,其分类情况如表1。  相似文献   

8.
《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记事报》1979年1月第131期23—25页刊载一篇报道,介绍在法国施特拉斯堡召开的欧洲地震委员会和欧洲地球物理学会会议期间(1978年8月29日至9月5日),举行了由欧洲地震委员会的“地球动力技术”工作组组织的“在地震带观测地壳动力”的国际会议。会议探讨了地震预报研究中的地空技术问题。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9.
国家地震局于1979年8月6—11日在北京召开了《地下水动态测报地震专业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中国科学院、石油工业部、国家地质总局、第五机械工业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和国家地震局所属各有关单位共50名(其中包括特邀代表2名)。 国家地质总局地质力学研究所总工程师胡海涛同志和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罗焕炎同志在大会上分别作了“地下水网络与地震的关系”和“地下水动态与地震预报”的报告。他们的发言对代表们启发很大。 会议共收到论文26篇,其内容比较丰富,大致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地震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动态  相似文献   

10.
欧洲航天局(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和欧洲委员会议员代表大会(the Parliamentary Assembly of the Council of Europe)于1979年3月5日至7日在法国施特拉斯堡联合组织了一次专家讨论会,有欧洲的十个国家的约四十位专家出席了这次讨论会,会后于4月份出版了题为《地震预报——一项欧洲地震预报研究计划的解说》的会议记录汇编科研报告集。另外,英《自然》杂志1979年3月第278卷5701期和美《科学新闻》1979年3月第115卷13期都分别载文报道了这次专家讨论会制订的关于一项欧洲地震预报研究计划的概况。现根据上述材料,将有关内容综合汇编如下:  相似文献   

11.
由联合国救灾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苏联共同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加的“地震预报和减轻地震损失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0月8日至14日在苏联塔吉克加盟共和国首府杜尚别举行。近百名苏联地震学家和地震工程师以及来自其它31个国家的42名地震学家和地震工程师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涉及了地震预报和减轻地震损失,地震危险性评定和地震灾害控制,地震预报的科学基础,地震预报和地震灾害的杜会、经济及组织问题,成功与不成功的地震预报的实例以及地震预报实验场诸问题。与会专家共宣读了43篇论文、报告,研讨了地震预报和减轻震害工作的现状,对于正在一些国家中进行的国际或国家地震预报实验场的研究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会议举办了小型书展,安排了与会者参观塔吉克抗震建筑与地震研究所、杜尚别地震台和努列克水电站大坝抗震工程。  相似文献   

12.
地震是群害之首。由地震引起的社会问题相当复杂。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从而得出有益于减轻地震灾害的认识、措施与方法,无疑是地震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任务。首次提出地震社会学一词是1977年1月在东京举行的日美地震预报讨论会。其后,地震社会学发展迅猛。1979年4月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上,7个专题组中就有4个专题组30余篇论文专门讨沦地震社会学问题。同年,我国成立了地震社会研究室(隶属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宄所)。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 197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在巴黎召开的“地震预报的科学、社会、经济问题”的一次专家小组会上,首次提出建立国际地震  相似文献   

14.
1978年5月25—27日在麻省理工学院召开了美国地震灾害减缓计划一系列会议的第六次专题讨论会。会议的专题是“辨认地震空区和即将发震空区的方法”。会议提出的战略目标是希望能找到辨认地震空区和即将发震空区的方法,从而能在预期的震中区附近部署各种仪器,以取得地震预报的关键性数据。而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则是要评价现在确定一般地震空区和即将发震空区的能力,从而判断上述战略目标当前是否可能实现。会议的参加者包括美、日、苏的一些著名地震学家。会后汇编的论文专集(公开档案报告集78—943号)中收入了23篇论文。此外,还将与会科学家对这些论文的讨论意见也同时辑入在“闭幕评论”(Closing Comments)栏内,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5.
“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将于今年9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1979年4 月在巴黎国际地震讨论会的专家会议上提出的,后又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救灾署、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联合国环境署等国际组织的支持和赞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地震学会共同  相似文献   

16.
地磁学和高空物理学国际协会(IAGA)1979年12月3日~14日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召开了第17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关于震磁方面的文摘共有15篇,其中在构造磁学(震磁效应)小组讨论会上,有震磁文摘12篇,根据该小组召集人苏联的夏皮罗(Shapiro)、美国的约翰斯通(Johnston)和澳大利亚的斯特西(Stacey)的介绍,这部分的主要论题是:(1)由地球岩石圈的现代过程所引起的地磁场变化;(2)地磁长期变化异常及其与构造活动带的关系,地壳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所引起的地磁异常区;(3)震磁效应:观测与解释;(4)构造磁效应的模拟研究,如人工湖实验、核爆炸等;(5)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电磁性质的实验研究。还有3篇震磁文摘安排在一般讨论会上,该讨论会召集人英国的克里尔(Creer)说,这个讨论会的目的是为具有较大科学意义的地球内部磁场的论文提供一个论坛,而这些文章还不适宜归于某一专题讨论会。这3篇文摘是:(1)唐山震区地磁短周期变化异常与上地幔高导层的分布;(2)震磁效应的物理基础与野外观测;(3)月球周期、太阳周期的地磁变化与大震的关系。现根据上述的15篇文摘(其中美国5篇,苏联3篇,中国和土耳其各2篇,日本,东德和南斯拉夫各1篇)综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莱蒙特观象台于1980年5月12~16日举行了一次地震预报讨论会(会议概况见本刊1980年第8期),参加会议的论文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1)地震活动图象;(2)大地震的长期和中期前兆:地震学的和非地震学的;(3)大地震的短期和临震(从若干小时到若干天)前兆;(4)沿主要断层带大地震重复时间的地质论据;(5)基础研究——实验室研究、震源理论和前兆效应的物理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伊顿(Jerry P.Eaton)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9年4月2日—6日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上作的题为《中加州地震活动性图的时间变化》的报告,其中涉及中加州地震台网的概况,现将该段译载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括介绍了将由我国主持于1985年9月3日至6日在北京召开的“地震研究中的模糊数学方法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的宗旨是为从事地震学、地震工程学以及模糊数学等方面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机会,以交流模糊数学在地震预报、地震工程、震害估计和土木建筑等方面的实际应用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介绍应用模糊数学的新方法,新技术,促进其在地震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除东道国中国的代表外,将有美国、日本、意大利、新西兰、民主德国、西班牙、法国等国的代表应邀参加。本文介绍了会议的四个专题及其涉及的内容,以及四篇综合报告和50多篇论文题目。会议的大部分论文拟收入将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论文集。  相似文献   

20.
1998年10月19日至24日,中国地震学会第7次学术大会暨第五届理事会成立大会在江西省井岗山市茨坪镇举行。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国地震学会秘书长会议。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27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259篇,其中地震学38篇,地震地质45篇,地震预报70篇,地震工程30篇,地震观测技术9篇,地壳深部探测6篇,地壳形变测量13篇,构造物理26篇,历史地震8篇,地震社会学19篇,地震地磁学10篇,地震科技情报(信息)5篇。新疆地震局有11篇文章入选大会论文摘要集,7篇论文在学术大会分组会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