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迄今为止,省内发现披毛犀(Coelodontaantiquitatis,Blumenbach)、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 Blumenbach)化石埋藏地点近20处。披毛犀、猛犸象是40 000—12 000年前大理冰期全北区和古北区披毛犀—猛犸象动物群的典型分子,省内产有该二分子的冰碛、冰水积物的地层,无疑是大理冰期冰川活动的产物。大理冰期的确定,对辽宁第四纪冰期的划分、更新世晚期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古地理古气候的恢复,乃至哺乳动物的迁徙、演化等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记述的渤海,黄海海底发现的原始牛角心化石(3件),根据形态特征将其定名为Bos primigenius dalianensis subsp.nov.(原始牛大连亚种)。时代屆新生代第四纪晚更新世。这是我国首次于海底发现的原始牛化石。它的发现为探讨晚更新世时期黄海、渤海古地理环境,古气候条件,海水进退,冰期与间冰期的更替,哺乳动物的演化和迁徙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大连茶叶沟洞穴堆积物中含有脊椎动物化石6属、6种,时代为晚更新世。该脊椎动物群明显地反映了华北脊椎动物群和东北脊椎动物群的过渡性质,它对研究动物的迁徙、地层对比以及大连地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具有意义。人工打击过的骰骨和置问号的大连智人的发现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东北是否发育第四纪冰川及其范围、性质与冰期问题,始终没有定论。在对长白山及大兴安岭冰川遗迹厘定基础上,进行了专项调查,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的3S技术,采取钻探测图、孢粉、泥砾粒度与渗透性分析及14C定年等方法,在长白山及大兴安岭发现了冰蚀谷及泥砾堆积等新的冰川遗迹,进一步肯定了两座山地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及其多期性。在小兴安岭首次发现冰蚀岩墙等冰川遗迹,填补了研究空白,证明小兴安岭也曾发育第四纪冰川。综合多种信息,确定长白山与大兴安岭分别有4次冰期和3次间冰期,小兴安岭至少有1次冰期。最后构建了可以与国际对比的冰期序列,重建了区域第四纪冰川环境演化模式:早更新世早期冷干,中晚期偏暖湿;中更新世早期冷湿,中晚期暖湿;晚更新世早期冷稍湿,中期暖湿,晚期冷干。  相似文献   

5.
现代气候条件下,秦岭中部(33°58'N/107°45'E)3400m以上存在一具有冰缘地貌特征和冰川作用的高山草甸环境。冰冻泥流斜坡、千奇百怪的砾石和无植被覆盖的冰冻泥流、各种形式的冰阶和冰坎以及石环和石多边形等,组成了目前冰缘环境的地貌特征。在3400m以上发现了高山永久性冻土。通过冰蚀漏斗和冰融四地,证明在2900~3300m之间秦岭中部存在一晚更新世时期的冰融地区。根据古冰斗和冰碛的地貌形态调查及形态测量分析,可得出如下假设:在拔仙台、酉跑马梁附近当时存在一个晚更新世时期的小冰盖,冰盖边缘派生了5个小的外流冰舌。在拔仙台附近的沟谷里一些冰碛地貌存在于2500m以上。笔者根据调查结果,划分了两个晚更新世时期的冰期,即太白Ⅰ和太白Ⅱ冰期。在这两个冰期之间,估计存在一间冰期。晚更新世3250~3300m的冰川雪线高度是根据太白Ⅰ冰期冰碛位置得出的。同目前所推测的现代冰川雪线位置相比,形成的雪线下降大约在1000~1300m之间,没有观察到全新世冰川遗迹。  相似文献   

6.
新元古代晚期是全球气候急剧变化的时期,目前可区分出至少2个全球性冰期事件。黔东地区南华纪地层中存在上下2个具有明显冰碛岩特征的地层:下部的两界河组-铁丝坳组与上部的南沱组,可分别与720 Ma的Sturtian冰期、650 Ma的Marinoan冰期事件相对应,而铁丝坳组与南沱组之间的大塘坡组则代表了间冰期的沉积。通过对铜仁松桃2口钻孔岩心铁丝坳组-大塘坡组样品主量元素的研究,探讨了Sturtian冰期晚期至其冰后期的古气候演变过程,结合化学地层学与岩石学证据,发现Sturtian冰期结束后,气候的回暖并非是突然出现,而是在主冰期结束之后尚存在短暂的小冰期。由下至上,钻孔样品的化学蚀变指数(CIA)平均值从Sturtian冰期末铁丝坳组顶部的51升至大塘坡组底部的60。大塘坡组底部CIA值波动较大,在52~68之间呈锯齿状震荡上升,代表古气候环境所发生的动荡变化,结合在大塘坡组底部所发现的组内冰碛岩层位,指示存在着短暂的寒冷事件。大塘坡组一段黑色炭质页岩的CIA值稳定在66左右,反映气候稳定在相对温暖的状态;大塘坡组二、三段粉砂质页岩CIA指数平均值为67,向上CIA值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可能与Marinoan冰期启动所导致的气候转冷有关。通过A-CN-K三角图解判断沉积气候环境的稳定性与源岩成分,进一步证明了Sturtian冰期结束后气候的不稳定,以及间冰期稳定的温暖气候。冰期-间冰期波动的古气候演化可能与“大塘坡”型锰矿的成矿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7.
深海大洋钻探计划(DeepSeaDrillingProject,简称DSDP)、国际大洋钻探计划(OceanDrillingProgram,简称ODP)、国
际海洋全球变化研究计划(InternationalMarineGlobalChangesStudies,简称IMAGES)等在西南太平洋地区的开展,使西南太平
洋晚第四纪古海洋学的研究取得了迅速发展并成为古海洋学研究的热点所在。西南太平洋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方面主要表现为
在此期间深层西边界洋流强度较弱以及冰期-间冰期旋回周期从40ka向100ka的过渡。至于西南太平洋在冰期-间冰期旋回
方面主要表现为各海洋锋有规律的迁移,即间冰期阶段向南迁移,冰期阶段向北迁移,但有时锋的位置会受到水深的影响,特别是
查塔姆海隆及新西兰东南岸外的亚热带锋和坎贝尔高原处的亚南极锋。还探讨了西南太平洋所代表的南半球气候与北半球气候
的密切联系,并指出南半球气候波动领先于北半球。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古气候变化对大同盆地第四纪含水层中砷(As)富集的影响,对盆地中部的第四系沉积物钻孔样品 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大同盆地第四系沉积物中的铁矿物、黏土矿物以及有机质均为 As的重要赋存 载体.根据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可将沉积物由深到浅依次划分为4层,分别对应中更新世暖湿期、中更新世干 冷期、末次间冰期暖湿期及末次冰期的干冷期.暖湿期沉积物中的 As及铁矿物、黏土矿物、有机质含量均明显高 于干冷期,说明暖湿气候更有利于铁矿物、黏土矿物和有机质在沉积物中埋藏堆积,促进了沉积物中 As的富集.   相似文献   

9.
太子河及太子河冲积扇形成于中更新世早期(金坑冰期)堆积之后。根据粗细粒岩性与地层厚度所占的比值;沉积物在扇体所处的空间地貌部位;第四系厚度与下伏构造关系,以及水文地质条件,冲积扇可划分为扇顶亚相、扇中亚相和扇缘亚相。扇顶亚相位于上更新统粗碎屑岩堆积区,为地下水极丰富区;扇中亚相位于中更新统上部—下更新统迭置区,是地下水丰富区;扇缘亚相位于中更新统上部—上更新统细碎屑堆积区,是地下水中等—贫乏区。太子河冲积扇大体经历了四个演化阶段,即早更新世冰碛、冲湖积相沉积时期,中更新世早期冰碛、冰水堆积与晚期太子河冲积扇形成时期;晚更新世太子河冲积扇加积时期;全新世较稳定阶段冲积相堆积时期。  相似文献   

10.
山东半岛北部存在一系列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山东烟台地区芝罘岛黄土状沉积物粒度和分维值特征的分析,结合光释光测年,探讨了山东半岛北部晚更新世气候环境演变。结果表明:芝罘剖面末次冰期—末次间冰期(62.85~124.90 ka B.P.)主要由砂黄土、黄土和古土壤叠覆堆积组成;芝罘剖面沉积物具有良好的分形结构,可以清楚区分黄土与古土壤,分维值从大到小分别为古土壤(2.379)、黄土(2.194)、砂黄土-黄土(2.157);分维值与标准偏差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89 4,与平均粒径有较好的正相关性,与峰态和偏度相关性较低;芝罘剖面沉积物分维值在垂向上呈现出峰谷交替的3个旋回,可以替代粒度参数指示沉积环境,分维值低反映气候干冷,冬季风强盛,黄土堆积速率加快,反之则气候暖湿,古土壤发育。  相似文献   

11.
黔北务川-正安-道真铝土矿带是我国铝土矿重要的成矿带之一。矿床中发育有4种典型的矿石类型:致密状、碎屑状、
豆鲕状和土状。通过对不同类型矿石及矿体下伏高Al黏土岩和志留系韩家店组泥质岩的系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采用元素质量平
衡的示踪方法,对矿床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成矿作用发生于开阔海岸环境、与多频次海进-海退循环对陆缘古风化剖面的
侵蚀作用有关;海进-还原过程导致了古风化剖面中部大量黄铁矿等硫化物的形成,而随后的海退-氧化过程产生高硫酸介质水溶
液,使得杂质元素大量移出和铝土矿化发生;强酸溶液带出的大量元素随环境向pH值中性化和氧逸度下降条件的演化,以化学沉淀
形式形成了杂质元素含量相对较高的致密状矿石,而海进-海退循环对碎屑状-豆鲕状矿石的多期次改造,导致了土状矿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郑州市董寨村发现的纳玛象化石的地质时代,提出了与考古界不同的看法。通过对纳玛象化石的地史分布和伴生动物组合特征的分析,以及化石产出岩石与附近相关地层的对比,确认董寨村出土的纳玛象的地质时代,并非“距今40~50万年”的中更新世,而是介于晚更新世早期丁村动物群与晚更新世中期萨拉乌苏动物群之间,距今约10万年。通过对化石动物生态习性的分析,认为当时郑州一带的气候条件同目前我国北亚热带北界,淮河~秦岭蒂相近似,但比现在稍干燥;该时期郑州一带的自然景观,西部丘陵山区为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东部平原区为稀树草原,郑州处在林缘地带。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新疆柯坪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康克林组和巴立克立克组腕足动物化石的系统研究,共鉴定出46属82种,根据垂向分布将腕足动物群划分为5个组合,[JP2]其中康克林组自下而上划分为Avonia Dictyoclostus组合,Schizophoria Brachythyrina组合,Orthotetina Chonetes组合和Compressoproductus Enteletes组合;巴立克立克组划分为Plicatifera Liraplecta组合。区域对比表明,研究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腕足动物群生物古地理区属于特提斯大区,混有少量北方大区冷水型分子,早二叠世混生的冷水型分子较晚石炭世明显增加。从Orthotetina Chonetes组合开始,明显出现早二叠世分子。腕足动物的演化阶段特征表明,腕足动物群对石炭系-二叠系界线的响应明显滞后于牙形刺和[XC蜓.eps;%50%100;P]类等生物门类,即明显变化发生在康克林组的中下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河南省平原区第四纪地层宏观特征和古地磁划分曲地层时代为基础以44个钻孔中的707个孢粉样品分析资料为依据,把我省第三纪末期以来的气候演变分为9个气候期,其中有5个暖期,4个冷期。暖期主要发生在晚第三纪末期、早更新世中期、中更新世早期、晚更新世早期和全新世。冷期发生在早更新世的早期和晚期、中更新世的晚期和晚更新世的晚期。在大的气候期中,同样也有小的气候波动。暖期的植被多以针阔叶混交林—草原型为主;冷期以疏林或针叶林—草原型为主。这些气候期的划分,与重矿物、氧化物和地层宏观特征等资料相吻合。根据孢粉资料,进入第四纪以来,冷期时段愈来愈短,冷的程度愈来愈弱,但干燥程度逐渐增强,尤其是晚更新世晚期是第四纪最干燥时期。前三次冷期,在西都山区发生了冰川,形成了冰川地形;平原区形成了冰川,冰水堆积物。  相似文献   

15.
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米林地区在晚更新世晚期沉积了一套湖相沉积体系,为了探讨当时米林地区的古植被、古环境信
息,在米林机场实测了一条晚更新世晚期剖面。根据样品14C测年结果初步认定该剖面湖积物的底部年龄约40kaBP,顶部年龄
约12kaBP。根据孢粉分析研究把该剖面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孢粉组合带以及对应的4个植被发展演替阶段:①第一阶段(对应
孢粉组合带Ⅰ;36~28kaBP)为森林草甸植被类型;②第二阶段(对应孢粉组合带Ⅱ;28~23kaBP)为高山草原植被类型;③第三
阶段(对应孢粉组合带Ⅲ;23~18kaBP)为蒿草草原植被类型;④第四阶段(对应孢粉组合带Ⅳ;16~13kaBP)为荒漠草原植被类
型。在此基础上,初步推论青藏高原南部晚更新世晚期气候环境演化为:从40kaBP至全新世高原南部气候类型总体寒冷偏干旱
出现小型波动,与全球的冰期和间冰期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6.
三叠纪—侏罗纪之交全球发生了一系列不同程度的生物及环境变化,包括温度上升,气候从干旱过渡到潮湿,海平面快速的海退-海进以及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等。相关地质及地球化学方法对全球各地质剖面进行的大量研究认为,中部大西洋岩浆省(CAMP)的密集火山活动所产生的大量CO_2及其他火山气体的排放最有可能造成生物灭绝及环境变化。同时,大量轻质碳的输入也扰乱了全球碳循环,造成碳同位素值在该时期出现不同程度和不同次数的负偏移。目前,三叠系—侏罗系界线的研究主要依据生物地层学(如菊石和孢粉化石带的划分),结合地球化学(如碳同位素标定、元素分布分析),综合数据建立地质模型等方法进行。中国三叠系—侏罗系界线研究还很薄弱,主要以生物地层学为主,缺乏地球化学数据。通过总结国际三叠系—侏罗系界线研究尤其是研究方法,对中国三叠系—侏罗系界线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东西大巴山奥陶纪地层的差异性,划分为两个地层小区:宁强—西乡地层小区(西大巴山小区)和城口—巫溪小区(东大巴山小区)。对区内各剖面进行了划分和对比以后,分别建立起两小区内的综合地层分类系统。宁强—西乡小区分为三统、八组和十二个生物带(动物群),城口—巫溪小区分为三统、九组和十一个生物带(动物群)。将宁强—西乡小区宝塔组顶部的瘤状泥灰岩分出,与原涧草沟组合并,改称临湘组;并在剖面相互对比的基础上,讨论了七个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山东半岛海域成矿区带划分以往研究程度较低。该文利用海域重磁资料,在研究区梳理了渤海和黄海的重磁异常特征,渤海和北黄海呈负布格重力异常,南黄海北部与之相反;渤海为正磁异常,黄海与之相反。以重磁异常为基础,基于陆域构造单元划分,对海域构造单元划分至Ⅲ级10个构造单元,海域构造单元多为陆域向海域的延伸,仅渤中坳陷和北黄海盆地为独立的海域构造单元。参照陆域成矿区带划分,以构造单元边界为界线,海域成矿区带划分至Ⅳ级6个成矿区,各成矿区特征不同,坳陷构造单元内成矿区富集油气矿产,隆起构造单元内成矿区表现为埕宁隆起富集煤矿,胶北隆起富集金、菱镁矿、煤、灰岩矿,千里隆起富集岩金、蛇纹岩、石棉、花岗石矿。  相似文献   

19.
长山列岛(庙岛群岛),简称长岛。地处山东与辽东半岛之间,居黄渤两海之交汇处。32个岛屿,如同海上陆桥,占据渤海海峡3/5的海面。长岛为县级建置,辖2镇6乡40个自然村和1个街道办事处,人口5万。2006年被批为国家级地质公园。该园出露地层为新元古界“蓬莱群”,系石英岩与板岩、千枚岩互层。这里,地质遗迹类型众多,地质特点显著。其海蚀地貌、海积地貌、地质构造、火山岩、黄土、天然石画、五彩卵石及人类古遗迹等,各具特色,分布广泛,是研究海岸带环境变迁、新构造运动的科研基地,是濒海旅游、回归自然、观赏猎奇的好地方。  相似文献   

20.
《下限》一文未从第四纪下限划分原则和标准出发讨论问题,所确定的“下限”,实际上是更新世各期地层与下伏前第四纪地层的接触界线,并非第四纪下限。文中列举的哺乳动物化石都与泥河湾动物群无法对比,也不能作为确定第四纪下限的生物依据。根据河南平原区孢粉分析和古地磁测试资料,笔者认为,下限暂定在高斯正向期的马莫斯事件底部,即距今215万年,是较为适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