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模式用以K半经验理论为基础的闭合方程组求解,引进了地形作用、动量、热量和水汽的侧向扩散和垂直湍流交换以及凝结加热等物理过程,其中湍流交换系数K是地表粗糙度、几何高度、大气稳定度及风速切变等因子的函数。本模式还考虑了山地、平原和水面在地形高度、地表粗糙度、辐射、蒸发及热交换等方面的差异,在下垫面上建立热平衡方程与边界层内控制方程耦合。将模式应用于太湖流域,计算得到的该流域边界层内温、压、湿、风的分布特征与实际情况相似,模式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3.
日本琵琶湖流域大气边界层的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地形坐标下引入一种水平导数差分近似方法,建立一个适合日本琵琶湖复杂地形、满足静力平衡条件的三维非定常大气边界层数值模式。在弱的背景风场下,模式加入了琵琶湖流域的实际地形,计算结果表明:模式运行十分稳定,且占机内存小,节省计算时间,同时模式还做了流域地形、湖泊本身存在与否等因子对边界层风场影响的数值试验。在强的背景风场下,模式加入了经过适当平滑的琵琶湖流域地形,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石勇  蒋维楣 《地球物理学报》1999,42(Z1):178-187
针对深凹露天矿的情况,建立了一个高分辨的、三维非静力的边界层模式,对某深凹露天矿实际地形及气象条件下的边界层结构进行了模拟,并与一个粒子随机游动空气质量模式相连接,对该露天矿矿区的空气质量状况进行了初步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式具有模拟小尺度深凹地形边界层的能力,复环流区封闭、低速和高湍能的特点是造成坑内污染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大气边界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气边界层对云和对流的发展、演变有重要作用.本文回顾了在大气边界层高度计算方法,边界层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构和发展机理,以及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大气边界层高度计算方法主要分为基于大气廓线观测数据计算和基于模式参数化方案计算两大类;大气边界层高度频率分布形态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并且稳定、中性和对流边界层高度的频率分布呈现出不同的Gamma分布特征;地面湿度状况对边界层发展影响明显,对于不同的下垫面热力性质和地形状况,大气边界层高度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青藏高原边界层高度明显高于一般平原地区;在强烈的地面加热驱动下,对流边界层与残余层通过正反馈机制循环增长可以形成4000 m以上的超高大气边界层;研制大气边界层、浅对流以及云物理方案的统一参数化框架是未来数值预报模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曹学成  任婕 《地球物理学报》1998,41(06):772-779
在首都机场人工消雾作业过程中进行了大气边界层特征的观测,观测结果表明:用喷洒液氮进行人工消雾可以形成小面积降雪从而提高能见度,达到安全飞行的目的.人工消雾作业过程可影响小面积大气湍流特征,使湍流谱略偏离-5/3规律.人工消雾作业期间潜热通量明显大于作业期后.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民航气象报告(AMDAR)数据库中提取了2008—2019年期间我国中东部18个机场飞机起飞和降落期间的大气边界层(ABL)廓线数据,并利用常规探空数据评估了不同季节和高度范围的AMDAR数据准确性及其随探空站与机场距离和飞行状态的变化.与常规探空数据相比,低层(P>850 hPa)的AMDAR温度和风分量的均方根误差(RMSE)均比较高层(850~500 hPa)小,且各高度层上的温度和风分量的RMSE都随间隔距离的增加而增大.相对而言,飞行状态对AMDAR数据准确性的影响很小.在间隔距离小于50 km且P>850 hPa高度层范围内,温度、纬向风和经向风的平均RMSE分别为0.68~0.83 K、1.48~1.62 m·s-1和1.73~1.81 m·s-1.相比于RMSE,对应的平均偏差都显著更小,且随间隔距离无明显变化.数据应用示例表明,AMDAR廓线数据由于其较高的时间分辨率,不仅可以反映ABL结构的日变化特征,还可用于研究ABL局地环流特征.基于18个机场AMDAR廓线数据分析发现,我国远内陆、干燥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ABLH)具有较强的日变化,尤其是在春夏两季,而沿海和近内陆地区ABLH的日变化强度和季节差异都较小.

  相似文献   

8.
北京首都机场的人工消雾及大气边界层特征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首都机场人工消雾作业过程中进行了大气边界层特征的观测,观测结果表明:用喷洒液氮进行人工消雾可以形成小面积降雪从而提高能见度,达到安全飞行的目的.人工消雾作业过程可影响小面积大气湍流特征,使湍流谱略偏离-5/3规律.人工消雾作业期间潜热通量明显大于作业期后.  相似文献   

9.
利用中国第4~6次北极考察获得的北冰洋中心区(80°~88°N))GPS探空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大气垂直结构、边界层参数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海冰和温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2010、2012和2014年夏季北冰洋中心区的对流层顶、边界层高度、逆温强度及风速和风向的垂直结构均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分析1979~2014年9月温度与海冰范围变化的关系,解释了其差异的原因.2012年9月北极海冰范围最小,减少了44%,具有明显的增温过程.2010年和2014海冰分别减少了22.6%和17%,出现的是降温过程.对比2种过程反映出海冰变化对大气边界层结构有重要影响.近30年北冰洋中心区(80°~90°N)1000和850hPa的温度变化呈显著的升温趋势,并与海冰范围呈显著的负相关.表明北极海冰的持续减少,会使地表至对流层中层持续增温.  相似文献   

10.
大气边界层湍流速度场的层次结构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大气边界层的速度脉动时间序列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在大气边界层湍流场中存在She-Leveque(SL)层次相似律,以及在水平速度场、垂直速度场和不同条件下垂直速度场的层次相似律所满足的情况不同,并给出了对应的可能解释.结果指出大气边界层自组织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层次相似律对大气边界层湍流脉动描述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大气-水耦合模式下三维太湖湖流场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逄勇  濮培民 《湖泊科学》1996,8(2):97-102
利用太湖区域的大气边界层三维数值模式和三维水动力学数值模式,采用气-水耦合方法,对太湖的风生流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太湖区域大气边界层风场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均匀定常风作用下的太湖流场相比,大气-水耦合模式下太湖流场变化较大,形成稳定湖流场所需的时间也较长。三维模式计算出的流速值明显比二维模式大(表层约大一倍,整层平均约大50%),且与实际观测值符合较好。故即使对于像太湖这样的浅水湖泊,三维水动力学模式的应用仍然是很必要的。模拟结果中还发现湖流的上下流矢有时出现非常大的切变,甚至达到了180°。由于浅水湖中仍存在两个边界层(水-气和水-土),故浅水湖中存在流矢的巨大切变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太湖表层沉积物中 OM,TN,TP 的现状与评价   总被引:43,自引:5,他引:43  
隋桂荣 《湖泊科学》1996,8(4):319-324
根据1990年8月至1993年10月,对太湖进行的14次调查442个表层沉积物中OM、TN、TP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三者均有明显的平面分布特点。近年来OM和TN增加速度较快,TP相对较慢。引用有机指数和有机氮评价太湖表层沉积物,仍处于较清洁至尚清洁状态。但东太湖底泥已遭受较严重的有机物污染。  相似文献   

13.
太湖环湖大堤工程及其在流域综合治理中的功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太俊 《湖泊科学》1993,5(3):195-204
太湖环湖大堤工程是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十大骨干工程之一。本文对该工程的规划、设计原则和工程概况进行了论述,并对该工程在流域综合治理中的多目标利用功能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4.
太湖流域水文数学模型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本文针对太湖流域研制了全流域水文数学模型,该模型包括河流、湖泊模拟、边界条件模拟、降雨径流模拟、工程情况及控制运行方式模拟以及骨干河网中水流运动模拟五个方面。模型经1984、1985两年资料进行了上述五个方面的全面率定和检验,模拟结果与实测基本吻合。本模型全面通用,因此可以用来研究太湖流域洪水、枯水及调度等诸方面课题,本文简要地介绍应用该模型研究围垦的影响、规划工程的防洪效果及设计典型年选择三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5.
1 INTRODUCTION Large amounts of nutrients and contaminants such as trace metals are transported into large lakes frominflow rivers and then absorbed onto or associated with fine-grained sediment particles (Sheng and Lick,1979). The nutrients and contamina…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Kansas和Nebraska交界处于1992年进行的STORM-FEST(STorm-scale Operational and Research Meteorology-Fronts Experiment System Test)资料基础上,分析了 斜压对流边界层中温度、湿度和风速的垂直分布.分析表明,在对流边界层中温度和湿度常 显示很好的混合;但风速分量有时混合很好,有时则存在切变.计算了存在和不存在风切变 两种情况下的湍流动能收支.最后,讨论了对流边界层中风切变形成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