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华中区域取暖、降温度日的年代际及空间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华中区域(河南、湖北、湖南)通过均一化检验的53个气象站,利用1961—2007年逐日平均气温计算区域逐年取暖度日(HDD)、降温度日(CDD),分析其趋势及年代际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47年来区域年HDD总体呈显著下降趋势;CDD呈微弱的下降,变化不显著,这与暖季较小的增温速率有关。HDD由河南向湖南基本上呈现递减的趋势,CDD与HDD呈相反的变化特征。HDD同冷季平均气温呈反位相变化,而CDD同暖季平均气温呈同位相变化。  相似文献   

2.
选用黑龙江省经过均一性检验的59个台站1961-2010年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计算全省逐年热度日(HDD)、冷度日(CDD),分析其趋势及年代际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50 a来HDD总体呈显著的下降趋势,CDD整体表现为显著上升趋势。HDD基本上呈现由北向南递减趋势,CDD与HDD呈相反的变化特征,二者纬向分布明显。HDD与CDD均与对应时段平均气温具有较高的相关性,HDD与冷季平均气温呈反位相变化,CDD同暖季平均气温呈同位相变化。随着气候变暖,冷季用于供暖的能源将减少,暖季制冷所需的能源消耗将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区热度日和冷度日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1951—2004年北京逐日平均温度制作北京月、年的热度日 (HDD) 和冷度日 (CDD)。其中平均月HDD以1月 (687.9度日) 最大, 多年平均的年值为2922.6度日, 多年变化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下降率为-99.5度日/10 a。平均月CDD以7月 (259.2度日) 最大。CDD多年平均的年值为826.7度日, 多年变化呈上升趋势, 上升率为39.0度日/10 a。1971—2004年HDD月城郊差值 (北京站-密云站) 冬季较大, 最大值为-73.8度日 (12月)。月CDD的城郊差值比HDD的差值小, 最大差值在8月 (34.0度日)。年HDD和CDD与年平均气温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年际、年代际HDD与年际、年代际平均气温具有反位相变化趋势, 随着气候增暖, 北京地区HDD将趋于减小, 冬季用于供暖的能源将减少; CDD将趋于增加, 夏季用于制冷降温的能源将增加。  相似文献   

4.
近57年广东地区度日分布及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51—2007年广东省韶关、汕头、广州、湛江4个代表站逐日平均气温,计算了月平均、年平均热度日(HDD)和冷度日(CDD)。结果表明广东地区HDD集中在每年11月—次年3月,以1月最大,并具有明显的纬向特征;CDD集中在每年4—10月,以7月最大,纬向特征在7—8月最不明显。各地年HDD、CDD与年平均气温均有较高的相关性。各地HDD多年变化呈明显下降趋势,下降速率分布特点为南北低,中部和东部高;CDD多年变化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分布特点与HDD相同。HDD与平均气温具有反位相变化趋势,随着气候增暖广东地区HDD将趋于减小,CDD将趋于显著增加,夏季用于制冷降温的能耗将增加。  相似文献   

5.
枣庄地区热度日和冷度日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枣庄1958—2006年49年逐日平均气温计算枣庄月、年的热度日(HDD)和冷度日(CDD)。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枣庄平均月热度日1月最大,10月最小;平均月冷度日7月最大,5月最小。HDD长期变化趋势呈下降趋势,趋势系数为-0.62,达到1%的板显著水平,其气候倾向率为-73.15度日/10a,反映枣庄冬季温度为上升趋势,冬季供暖的能源将可能减少;CDD呈上升趋势,趋势系数为0.21,不显著,其气候倾向率为12.58度日/10a,即反映枣庄夏季温度为缓慢上升趋势,夏季空调降温的能源将可能增加;枣庄HDD和CDD年际变化都存在突变现象,HDD的突变点发生在1988年,CDD突变点发生在1993年,与枣庄气温突变点接近;年平均HDD和CDD与年平均气温相关性较好;年代际HDD变化趋势与平均气温年代际变化呈反位相;年代际CDD与平均气温年代际变化具有同位相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部城市群度日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1951—2006年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抚顺、本溪、鞍山4城市逐日气温资料,分析各城市热度日HDD和冷度日CDD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度日与平均气温及城市热岛强度等的关系。结果表明:辽宁中部城市群HDD和CDD最大值分别出现在1月和7月。4城市HDD年际变化均呈下降趋势;CDD年际变化沈阳和鞍山呈微弱的上升趋势,而抚顺和本溪呈微弱的下降趋势。自1950s始至21世纪的2006年,除抚顺外,其他各城市HDD年代际变化均表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而CDD年代际变化均表现为降—升—降的规律。年代HDD均值与年代平均气温呈反位相,而年代CDD均值与年代平均气温呈正位相,冬季HDD与城市热岛强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利用1952—2006年呼和浩特市逐日平均温度统计了热度日(HDD)和冷度日(CDD)变化特征。表明,呼和浩特市HDD以1月最大(918度日),多年年均值为4527度日,55a间呈现比较明显的平稳降低态势,线性趋势率为-145.5度日/10a;CDD以7月最大(42度日);多年年均值为74度日,多年变化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线性趋势率为16.5度日/10a。HDD和CDD的日数动态变化与二者多年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分别呈现降低和上升的趋势。呼和浩特市理论供暖和制冷日数分别为271d和38d。  相似文献   

8.
利用阳泉市地面气象观测站1955—2011年和平定县、盂县两县地面气象观测站1972—2011年逐日平均气温,计算阳泉市、平定县和盂县月、年的热度日(HDD)和冷度日(CDD),分析热度日和冷度日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度日与月、年平均气温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根据1961-2010年天津市逐日气象要素,包括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相对湿度以及风速,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近50 a天津市的冷暖度日变化以及冬季采暖期和夏季空调期的气候变化特征,探讨了冷暖度日、舒适日数与区域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0 a天津市冷暖度日具有相反的变化趋势,暖度日(HDD)显著下降、冷度日(CDD)显著上升,且暖度日的变化幅度大于冷度日,变化主要集中于80年代之后。冷暖度日与极端温度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采暖期低温日数呈下降趋势、空调期高温日数呈上升趋势。采暖期冷不舒适日数呈显著下降趋势,夏季空调期热不舒适日数呈显著上升趋势,与同期平均气温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且不舒适气候的随机性呈增多趋势。说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区域气候变化对天津市采暖期和夏季空调期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暖前后我国热度日和冷度日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全国1960—2011年气象台站的逐日资料,运用度日分析法、Mann-Kendall检验法研究了气候变暖前后我国热度日(HDD)、冷度日(CDD)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及高原地区冬季气温在1987年前后发生突变,气候变暖后HDD有所下降;我国南方夏季气温在1997年前后发生突变,气候变暖后CDD有所上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环流指数资料进一步分析气候变暖前后的环流场特征,发现冬季AO指数与我国东北、华北、新疆西藏部分地区HDD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AO指数偏强(弱)时,强冷空气活动减少(增加),HDD减小(增大);夏季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与我国南方地区CDD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副高面积指数偏强(弱)时,晴热高温天气增加(减少),CDD增大(减小)。  相似文献   

11.
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气象服务满意度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潘进军  段欲晓  马晓青  李如清  许国宇 《气象》2011,37(11):1409-14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是一项重要的大型活动,做好该活动的气象服务保障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不断地提高气象服务水平,有必要通过开展气象服务满意度评估等工作,深入了解重大活动气象服务用户的需求和满意度情况,从用户角度对重大活动气象服务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措施。该研究采用国际通用的满意度调查评估方法,分析决策用户对气象部门服务的针对性、产品质量属性、服务方式、现场服务能力、预警服务、应急保障服务和总体气象服务效益等认知度。结果显示,决策服务用户满意度指数平均为97%,其中,对高影响天气预报服务的满意度指数为93%,与其期望度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6.7%)。研究分析表明,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气象服务以较高水平满足了决策用户群的需求,同时,在高影响天气预报预警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并给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通过开展该评估工作,有助于气象部门深入细致地了解气象服务效果及其差距,为今后做好重大活动气象服务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2.
利用实时ECMWF2 4~ 1 44小时的格点资料和历史同时效ECMWF( 1 986~ 1 995年 )资料 ,进行相似离度分析 ,经过环流背景相似和天气形势演变相似过滤 ,从历史样本中筛选出与预报日形势及要素场最相似的样本 ,并根据各相似个例的相似程度和对应各站的降水情况 ,计算出济南市各站未来一周逐日的降水概率。  相似文献   

13.
ECMWF产品逐日降水客观预报业务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莉  杨晓玲  殷玉春 《气象科技》2009,37(5):513-519
选用ECMWF格点场资料,用差分法、天气诊断、因子组合等方法构造能反映本地天气动力学特征的预报因子库,对预报因子和预报量进行线性(0,1)标准化处理,采用PRESS准则初选因子,用最优子集回归建立0~120 h降水预报方程,用多因子概率权重回归预测其降水概率。预报系统投入业务应用,检验证明预报效果较好,提供了有效的地市级客观预报指导产品。业务系统与MICAPS对接,实现全自动化,输出的预报产品客观、定量。  相似文献   

14.
本系统选择了对中期天气预报时效具有较好应用价值的数值分析预报产品资料和上级指导预报产品资料作为预报因子,利用统计释用和诊断分析方法,建立阳泉分县温度和降水预报模型,制作24h、48h、72h、96h、120h5个时效的分县最高、最低温度和晴雨逐日滚动预报。采用VB编程,实现便于实时查看的可视化预报结果输出和Micaps格式的预报指导产品上网文件输出。  相似文献   

15.
对1999年圣诞期间发生在欧洲中西部的圣诞节风暴进行了分析,认为4个主要的低气压系统中的第二个给法国北部带来了强风暴雨,巴黎的Orly机场阵风速度〉47m/s;第四个低压系统沿法国西海岸产生相似的恶劣天气,并在西班牙的北部海岸及地中海沿岸国家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在法国中部风暴最剧烈的时候,最大阵风〉41m/s;在法国和德国之间的区域,达55m/s。圣诞节风暴造成欧洲国家大约140人死亡,其他损失包括树木、街道和房屋被毁,电力系统和电话中断时间长达数天,受影响的人数大约为1000万,财产损失大约为80亿美元。由于风暴的极端强度和快速发展速度,欧洲大多数国家的数值预报中心没有对这次剧烈天气提供足够的预警。为此,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RAMS)模拟圣诞节风暴,并与ECMWF分析资料以及实况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RAMS模式能够准确模拟风暴的主要特性、低气压的演变和位置移动、发展的关键时间点、风暴演化期间的平均风场;模拟的平均风场和气象观测网的观测结果相一致;模拟的风暴移动时间和主要新闻媒体的报道相吻合;模式计算的一些特定地区平均风速的时间趋势显示,在阿尔卑斯山脉地区,无论是上风区还是下风区,风暴的时间都被准确地预测;模拟的第一次风暴最低气压值较实际值偏低。  相似文献   

16.
广西霜日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51-2012年广西90个气象站霜日分布及变化特征的分析得出:广西霜日具有北多南少与东多西少、而初霜日有北早南晚和终霜日有南早北晚的分布特征,广西霜日存在明显的12a、10a、2a周期震荡。  相似文献   

17.
乌鲁木齐市晴天太阳辐射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乌鲁木齐市1976年以来晴天条件下的太阳总辐射实际值与理论值之差,分析太阳总辐射的变化和主要影响因子。分析得出:冬季太阳总辐射减少量最多,夏季最少,且各月减少量的变化与采暖期煤烟型污染物的释放有很好的对应关系。4—9月减少量约10%,3月和10月为15%左右,2月和11月为25%左右,1月和12月达到高峰为35%左右;采暖期晴天太阳总辐射30%的减少量中有20%是由煤烟型污染物影响造成的,10%是由常年不变的污染源和大气共同作用造成的;年太阳总辐射减少量与冬半年(采暖期)太阳总辐射减少量的变化趋势和波动是完全一致的,1976年至1998年是上升的趋势,1998年后是下降的趋势;该市近几年煤烟型污染物变化趋势与太阳辐射减少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81~2015年桂林气象观测站地面气象资料、PM2.5资料,分析桂林霾日变化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桂林霾日数在过去35年呈明显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4.6d/10a,在1995年经历过一次明显突变,这种变化主要原因有人类活动和气象因子的变化。各因子中PM2.5浓度影响着霾日数的月、日分布,1月和7月是桂林PM2.5高值、低值月份,也是霾出现最多、最少月份。PM2.5浓度和霾出现频率日变化趋势相似,均为双峰型。各气象因子中,降水量≥0.1mm、最大风速≥5m/s日数的减少以及年均相对湿度下降是霾增加的重要原因,逆温也影响霾日、月分布,用逆温层厚度和高度能较好的反映出霾期间PM2.5浓度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