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旅游中心地是旅游目的地系统的核心部分,对区域旅游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运用分形理论,构建了旅游中心地规模与空间结构的分形模型,并以河南省旅游中心地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将分形理论应用于旅游中心地规模与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可行的,河南省旅游中心地规模与空间结构具有比较明显的分形特征。在规模结构方面,河南省形成了以郑州市为首位旅游中心地的6个层级的等级规模体系;在空间结构方面,河南省的18个旅游中心地之间是一种比较均匀的空间结构布局。  相似文献   

2.
运用分形理论,对2002-2011年河北省旅游中心地规模演变趋势和结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旅游中心地规模结构分布具有分形结构,且D值逐年增大,旅游中心地规模结构分布经历了"分散→较佳分布→集中"3个阶段;目前,河北省尚未凸显其首位旅游中心地地位,垄断性不强,也未形成合理的层次结构体系,应实施旅游中心地梯度化、差异化、内外协调联动、重视散客旅游等发展策略,优化旅游中心地规模结构。  相似文献   

3.
旅游中心城市概念源于旅游中心地,旅游中心地则是中心地理论在旅游业中的应用。通过对旅游中心地、旅游中心城市、旅游集散地、旅游目的地等概念的系统梳理与逻辑思辨,归纳出如下观点:旅游中心城市属于旅游中心地的一个种类,它以供给旅游服务为核心职能,旅游服务功能的中心性大小决定了其在区域旅游中的地位。在严格意义上,它不等同于中心城市,常表现为旅游集散地和旅游服务中心,但未必是游客的终极旅游目的地。旅游中心城市常将集旅游吸引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两大功能于一体作为其理想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4.
新疆旅游中心地等级体系初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新疆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阐明了确定新疆旅游中心地的必要性.以旅游中心地概念及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为基础,针对新疆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瓶颈"--交通问题,分析计算了通达性指数与网尼克指数两个指标,结合新疆各地区的旅游景点和酒店数日,确定了新疆旅游中心城市(中心地).利用以上四个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划分了新疆旅游...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以往相关文献的统计与梳理,发现近20年国内学者对旅游中心城市的研究和关注呈不断上升态势,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六方面:概念界定、城市功能、形成与演化、旅游中心城市体系和旅游中心性、城市与区域的互动发展以及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建设.通过对相关研究的回顾与总结,发现以往研究中存在着概念混乱、理论体系不完善、以个案研究为主、旅游中心性指标不统一、城市与区域的互动发展研究深度不够等典型问题.今后应注重对相关概念、知名旅游吸引物匮乏类城市、旅游中心性指标、城市与区域互动等问题的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6.
肖玲 《热带地理》2002,22(2):138-141,160
在分析县域旅游规划中必须重点把握的问题的基础上,对饶平县旅游规划指导思想、旅游定闰、旅游发展思路和目标、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饶平县应以生产以“海上桃源、滨海邹鲁、闽粤驿站”为旅游形象的7大类旅游产品;据此开拓以本地客源市场为主,以珠江三角洲和闽南教职工地区客源市场为辅,以外省和港、省、台客源市场为补充的近中程客源市场;并依托“一心、三区、十三功能片区、四条旅游热线”的旅游空间构架,将饶平县建设成汕头和潮州的郊野公园,粤东、闽南旅游协作区上的旅游胜地;使旅游业成为饶平县经济的新增长点,未来国民经济的龙头产业。  相似文献   

7.
旅游规划理论的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阐述旅游规划理论体系的结构,旨在解决众多理论之间的“接口”问题。  相似文献   

8.
旅游自组织系统:区域旅游规划的根本目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志红 《热带地理》2002,22(3):249-252
随着旅游活动不断走向大众化,旅游现象各要素之间已形成相互联系,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即旅游系统,旅游规划的对象也由旅游业发展到旅游系统。文中认为旅游系统规划的最终目标就是促使旅游系统6向旅游自组织系统进化,为促进旅游自组织系统的形成,编制科学的规划方案是基础,加强规划的实施监控是关键,成立实施监管小组是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
旅游系统规划——一种旅游规划新思路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阐述旅游系统的概念及其结构,引出一种新的旅游规划途径即旅游系统规划,并指出其整体性、协调性、层次性、可控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0.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54,自引:3,他引:54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为城市合理规划布局及其旅游空间提供了基础性的理论支持,该文论述了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六大基本要素,城市旅游目的地区域,城市旅游客源地市场,旅游节点,城市旅游区,城市区域内旅游循环路线及城市旅游入(出)口通道,笔者认为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其空间规划布局模式有单节点,多节点及链状节点三种。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曹艺民  袁家冬 《地理科学》2004,24(6):764-766
旅游产业发展空间结构是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关键与核心。为了科学合理地综合开发旅游资源,建立和发展旅游产业,有必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系统理论,研究和分析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结构。这对于制定和实施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是在综合评价城市旅游发展潜能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旅游优先开发的地域确定、旅游生产要素的配置和城市旅游接待网络的策划,实现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合理及空间规划布局优化。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作为城市旅游布局的中观层面,它既要符合成市旅游宏观布局的总体要求,又要能对城市旅游微观布局进行指导。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主要受资源、区位、市场、社会经济及旅游交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3.
以吉林省9个地级市(州)为例,综合运用多种计量模型对2002—2014年吉林省旅游经济差异性以及空间格局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地带内、地带间以及总体地带旅游经济空间差异显著,且地带间差异程度呈现出由东部地带西部地带中部地带,逐渐演化为中部地带东部地带西部地带。2西部地带对地带内旅游经济差异贡献最大,但贡献程度不断变小;中部次之,但贡献程度不断变大;东部最小且贡献程度也逐渐缩小。地带内旅游经济差异对全省旅游经济差异平均贡献程度最大,但贡献率不断缩小,而地带间贡献率不断增大。3 2002—2004年以及2006—2007年吉林省东中西三大地带国内旅游经济收敛性逐渐趋同,2004—2006年中部地带与东部地带、西部地带之间的空间差异不断扩大,而2007—2014年地带之间旅游经济差异程度逐渐缩小。4吉林省旅游呈现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由于地理临近效应发挥,形成了四平—辽源旅游经济组团、白城—松原旅游经济组团以及通化—白山旅游经济组团。并且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具有路径依赖特征,但并不等同于路径锁定效应,区域旅游的异军突起可以形成路径创造效应。  相似文献   

14.
以吉林省9个地市州为研究单元,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吉林省2002~2013年旅游业、地区间旅游业发展水平差异变化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区间旅游业发展水平相对差异有所缩小,但绝对差异持续扩大;旅游业发展空间差异较大,旅游收入高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长春和吉林两地,2010年后延边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其他地区旅游业相对落后。结合计量分析结果,对吉林省旅游业空间布局,提出“双核、一群、四组”的空间结构,并提出了通过强化核心区的辐射作用、明确区域旅游空间定位、加快落后地区旅游业发展等实现吉林省旅游业空间结构优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中部地区中心地空间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分形理论中的回旋半径法分别对吉林省中部地区4 个级别的中心地进行分维测算和分析, 得到不同级别中心地的不同结构特征:一级中心地长春市功能和地位明确、稳定, 二级中心地等级模糊且功能缺失, 三级中心地结构紧致合理, 四级中心地量大但联系松散。进一步通过空间构图的方式, 以城镇居民点矢量化数据为基础, 构建吉林省中部地区中心地原始空间图景, 通过对原始图景的修补和模型抽象化处理, 得出结构相对完整的中心地六边形网络体系。进而将其与传统中心地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 修补之后的吉林省中部地区中心地属于克里斯塔勒K=3 体系。但是从现实发展来看, 吉林省中部地区形成合理的中心地体系, 需要加快部分三级中心地的发展, 并促其部分升级为二级中心地, 解决区内二级中心地空间缺失问题;同时, 还须解决四级中心地结构松散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吉林省9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软件中因子分析、方差分析对9个城市旅游发展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价。通过比较各城市各项旅游发展竞争力得分,深入分析各城市旅游发展的优、劣势及城市间旅游发展竞争力的内部差异;通过变异系数计算进一步反映吉林省城市旅游竞争发展演变趋势及年际变化,以期为各城市制定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文艺作品与地方和旅游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影响地方旅游形象生成的文艺作品有静态和动态两类,并兼具自在性与中立立场、地域指向性、可传播性及可读性。文艺作品促进地方旅游形象的构建是一个从地方走向大众的流程,构建机理主要体现在大众传媒的广泛性和印刷技术改进成为文艺作品传播的强势动力;经由文艺作品对旅游者赋予地方的意义与情感,潜在旅游者生成"他乡向往";文艺作品符号化了地方意象,促进了地方感的形成。整个地方旅游形象的生成是一个意象→地方形象→地方旅游形象的过程,其本质是旅游场域下文艺作品意象符号化的过程。在如火如荼刻意塑造地方旅游形象的背景之下,借力文艺作品是实现地方的深度宣介、特色凸显和旅游形象的生动打造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郐艳丽  刘继生 《地理科学》2004,24(4):399-405
基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本质认识及吉林省城镇体系发展背景、现状及趋势的研究基础上,借鉴发达省区的经验教训,实施适应吉林省发展的"保护两厢,聚集中央"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采取战略取舍、结构分异、整合发展、空间管制等战略举措充分发挥省域城镇体系的综合调控作用,促进吉林省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城乡综合发展水平格局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程叶青  邓吉祥 《地理学报》2010,65(12):1591-1601
运用主成分分析、多目标加权求和模型、马尔可夫链和ESDA方法,在GIS 技术支持下,基于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24 个空间单元2000 年、2003 年、2007 年3 个时间断面的数据,探讨该区城乡综合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动力因子。研究结果表明:① 区域城乡发展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城乡综合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趋于扩大;② 区域城乡综合发展水平“两极分化”明显,高水平空间单元集中在5 个地级市辖区,低水平空间单元进一步向哈大铁路沿线集聚,并在其北侧形成“哑铃”状连续分布区,该区域有可能陷于强者愈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③ 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城乡经济实力、空间区位、居民收入等是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城乡综合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变的主要动力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