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黔中地区聚磷盆地是在南沱期沉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陡山沱早期海侵时期,福泉-瓮安-开阳-温泉一带为半封闭海湾,从东部上升的含磷酸盐洋流运移到此半封闭环境,产生了胶磷矿沉积,之后黔中古陆快速隆升,早期形成的胶磷矿处于滩相环境,受波浪作用改造,形成砂屑磷块岩矿床;开阳地区富磷矿形成与矿层顶板及其间的假整合面对应,磷矿层形成后受强烈的暴露淋滤影响。在黔中古陆的南东侧外陆棚区,含磷组分难以聚集,形成厚度薄、品位低的磷块岩矿床;在灯影组沉积期-早寒武世期间,贵州大部分处在广阔陆表浅海环境,仅在织金形成相对深水泻湖相沉积,含磷酸盐的上升洋流运移至其中形成低品位磷块岩矿床。通过黔中地区震旦纪典型磷矿床含磷岩系及顶、底板地层的相剖面及时空变化分析,建立了黔中地区磷矿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2.
河南鲁山县下寒武统辛集组含磷层段中发现了典型的丘状交错层理。其主要类型有两种:包括复合型(削顶式、生物扰动式)和叠加型。它的发现,说明辛集组含磷层段为非正常沉积,而属于风暴事件的产物,剖面序列特征表明此风暴沉积物应属远源风暴沉积。根据丘状交错层理的类型和特点,否定了前人对辛集组含磷层段沉积环境为沙坝-障壁滩的认识,重新确认其沉积环境为受风暴作用明显的陆棚环境。  相似文献   

3.
贵州织金新华磷矿是我国西南地区著名的超大型含稀土低品位磷矿床, 矿床平均品位w(P2O5)为17.22%, 已探明磷矿石储量13.48亿t, 稀土资源量350万t。近年研究发现, 新华磷矿矿石品位的波动变化与风化淋滤富集作用关系密切。为了进一步阐明风化淋滤作用对磷矿元素地球化学的影响及磷矿的次生富集规律, 以戈仲伍矿段为重点研究对象, 对含磷岩系开展了野外观察描述, 应用连续敲块法采集化学分析样品19件, 运用光学显微镜进行岩矿鉴定样品16件, 并对样品进行了岩石成分鉴定及综合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 风化磷矿中w(P2O5)比原生磷矿提高了8%~18%, w(MgO)比原生磷矿降低了4%~7%, 风化强度处于弱到成熟阶段。织金新华风化磷矿的形成受到岩性条件、地质构造、水文条件等因素控制。本研究可以为深入研究该矿床的次生风化成矿作用对磷矿石化学成分的影响及为新的矿产研究提供资料, 为丰富我国风化淋积型磷矿床的成矿理论提供新认识, 为该矿区风化磷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文章是在研究海州-大悟含磷岩系及其磷矿底板岩石中不同类型混合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的基础上,探讨了变质-深熔过程中稀土元素的活动性状。混合岩穹窿由变沉积岩、混合岩及混合花岗片麻岩组成。变沉积岩、混合岩及混合花岗片麻岩在空间上的密切共生关系,揭示了沉积物经历了变质分异、混合岩化和部分熔融作用改造成花岗质岩石的过程。穹窿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从穹窿外向中心,由变质岩带、混合岩带向混合花岗片麻岩带变化,表明了变质反应顺序及混合花岗岩化交代的关系。在变质、混合岩化及部分熔融作用形成混合岩穹窿过程中,磷质发生了运移,在穹窿变质岩与混合岩接触带发生了交代结晶与重结晶作用。在穹窿变质岩带,揉流褶皱成矿作用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5.
东秦岭二郎坪群和石界河群之间发现了一条强应变带(称之为回龙湾强应变带),呈NNW—SSE向延伸,面理置换强烈,韧性剪切变形特征明显,糜棱岩发育。该强应变带的发现表明,二郎坪群和石界河群之间既非不整合接触,也不是整合接触,而是断层接触关系。结合原岩建造、沉积环境和变质作用特征,作者认为二郎坪群和石界河群之间并非简单的地层学上的上下关系,而是两个近乎同时异地的变质地质体。  相似文献   

6.
混合沉积广泛发育于海洋与湖泊沉积环境中,通过对混合沉积的成因机理、组合类型、沉积模式与层序地层、控制因素、储集层发育与油气聚集等方面的系统分析,阐述了混合沉积研究的现状及其与油气富集的关系.结合大量资料,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混合沉积的成因机理、形成条件与控制因素、沉积模式及油气富集关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混合沉积受构造背景、沉积环境、物源、海(湖)平面变化、构造升降、水动力与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控制,但碳酸盐是其形成的基本条件.已有的关于混合沉积的研究成果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缺乏对各种不同沉积环境的混合沉积的岩性及其组合类型、控制因素的差异性对比分析,以后应加强混合沉积与沉积体系、层序地层之间的关系及其反映的古地理、古沉积环境、古物源条件等信息的研究.混合沉积与油气富集的关系极为密切,由于其不同岩性既不同程度地含原始有机质,又发育多种类型的孔隙,所以,其有机质富集特征与不同孔隙类型发育之间有内在成因关系,是今后进行油气地质研究的重要内容,对非常规油气的富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早期成岩作用过程中硫酸盐还原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概述近年来早期成岩作用中硫酸盐还原反应研究的某些新资料和新成果 ,综合分析了各种沉积环境下的早期成岩作用中的硫酸盐还原反应。重点论述贫氧缺氧条件下的反应机制。并讨论了判别沉积环境的Fe -C -S的关系及黄铁矿的形成和碳酸盐的溶解、沉淀与氧化还原带的对应关系。简要讨论了早期成岩作用中硫酸盐还原反应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8.
枣庄地区寒武纪—早奥陶世处于被动大陆边缘陆棚环境 ,沉积序列受海平面的周期性变化所控制。由寒武系底部不整合面和怀远运动间断面所限定的地层组合 ,可划分为A ,B两个二级层序和 1 2个三级层序 ,其中张夏组底界面与二级层序底界面一致 ,为一个由陆源浑水沉积环境向碳酸盐清水沉积环境演化的转换面  相似文献   

9.
文章简述了广西中三叠统主要的底模构造类型、特征和形成原因,对深入研究三叠纪沉积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枣庄地区寒武纪-早奥陶世处于被动大陆边缘陆棚环境,沉积序列受海平面的周期性变化所控制.由寒武系底部不整合面和怀远运动间断面所限定的地层组合,可划分为A,B两个二级层序和12个三级层序,其中张夏组底界面与二级层序底界面一致,为一个由陆源浑水沉积环境向碳酸盐清水沉积环境演化的转换面.  相似文献   

11.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大巴山南坡奥陶系的沉积特征,详细地划分了该系各组段的沉积相,并建立了奥陶系的沉积相模式。奥陶系以发育潮坪相为特征,并有少量浅海沉积。奥陶纪时期,本区处于北为汉南古陆与巴山隆起,南为广阔的陆表海盆地的古地理环境。尽管各个时期海岸线有进有退,海水有深有浅,但盆地地形的总趋势是西北高而东南低,海侵的旋回性与沉积发展的周期性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泌阳凹陷东南缘下第三系红层的砾石特征、沉积结构和构造特征、基质的矿物成分、粒度特征等多方面研究,认为红层是陆表冲积扇环境中的泥石流沉积。同时指出,泥石流沉积属于近源快速沉积,沉积时遭受的物理风化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均较微弱。  相似文献   

13.
辽东半岛南部印支造山旋回早期的顺层滑脱构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东半岛南部发育于太古宙基底与青白口系盖层邻接部位的大型韧性剪切带与盖层内顺层固态流变形成的构造群体,是印支造山旋回开始时,在主要来自太平洋方面的构造力驱动下,以盖层与基底的不整合面为主滑脱面发生自东向西近水平多层系顺层剪切滑脱的产物, 称顺层滑脱构造。大范围的顺层滑脱未引起大规模的褶皱—逆冲推覆;同时,主滑脱面也不同于伸展拆离断层。顺层滑脱构造形成后先后被南北向(T3 —J1) 和东西向(J2 —J3) 等褶皱断裂系叠加改造;基底在晚白垩世的断块运动中大幅度抬升。顺层滑脱构造应该是长期沉降的沉积盆地在进入造山旋回时( 主褶皱前) 可能出现的构造型式。  相似文献   

14.
秦岭泥盆纪铅锌成矿带提供了一种沉积岩中热水沉积矿床形成的典型构造背景,成矿作用发生在被动大陆边缘上的裂陷盆地中,与盆地造山前的发展和演化有关。同沉积期断裂控制着成矿洼地的发育,地热异常促使热水系统形成,已经识别出来若干古地热异常存在的标志。碰撞造山过程中盆地封闭,含矿沉积物受到不同程度的变形和变质改造。 可以把泥盆纪地层中的各种金属矿床纳入一个热水沉积成矿系列中,铅锌主要是在热水系统释放到海底时的沉积成岩过程中富集的,铜和金则表现有在热水系统晚期相中或后期改造中富集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沉积学及岩石学等方面详细研究了直布罗油田储集层的基本特征,阐明了区内储集层的主要岩石类型及孔隙结构特征。分析了沉积环境及后期的成岩作用等因素对物性的控制作用。指出区内有利的勘探部位及射孔层段  相似文献   

16.
西天山中、上元古界包括蓟县系库松木切克群和青白口系开尔塔斯群,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夹少量细碎屑岩和泥质岩,并有多层钾长岩、硅质岩和透辉岩等热水沉积岩,其沉积相为浅水碳酸盐台地相.上述地层为本区含矿地层,不仅其成矿元素含量高,而且产有热水沉积型和以矽卡岩型为主的复合型两类层控铜多金属矿床。地层对本区铜矿化有明显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根据岩性、沉积构造和痕迹化石的组成和产状特征 ,该文简要论述了豫西济源中生代盆地晚三叠世河流环境中五种沉积类型和痕迹组构特征 ,划分了五大发展阶段 ,并由此说明了该河流沉积环境的演化历史 ,同时还指出了温暖潮湿和干旱这两种气候条件下河流沉积环境中痕迹化石在组成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陕南西乡峡口地区上二叠统地层问题,着重研究了其在大巴山西段的发育规律。据其组合类型,可划分出台地相区、台坡相区和台沟相区等三个沉积相区。对长兴期的大隆组与吴家坪组的相变问题,本文则进一步提出:在横向上,它们是同期异相;在纵向上,它们在过渡的台坡相区内表现为大隆组在上,并随着背离台地相区距离的增加,大隆组的厚度比增大。根据(竹蜒)和有孔虫的产出,对晚二叠世地层提出了分带意见,并依据岩性、岩相、古生物以及沉积间断现象存在与否,指出了二叠系与三叠系在台地相区是平行不整合,在台坡或台沟相区是整合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数学地质理论中的马尔柯夫链分析方法,对苏皖北部地区及鲁西南地区晚元古代地层进行了初步研究。文中选择6条比较典型的剖面,分别对它们进行了转移概率、极限概率、差值阵、置换分析和熵分析等方面的计算,并对所得结果做了相应的地质解释。分析结果,从定量方面揭示出了晚元古代时期苏皖海盆基底的“波动”史及其上覆地层的主要沉积韵律类型,以及盆地内不同部位、不同时代岩性变化的主要趋势及其阶段性;并认为,在晚元古代早期苏皖海盆中很可能同时存在有南、北两个沉积中心,而并非像以往所认为的那样,只有一个沉积中心。  相似文献   

20.
太子河流域是华北地台区本溪组最发育的地区之一。本文从典型剖面分析入手,对本溪期的沉积相进行分析讨论。本溪的牛心台剖面海相层位出现最早,晚期出现浅水生物碎屑滩沉积,底部之滨海湖沼相中的铝土矿厚度大品位高;大葫芦套村剖面以泥岩广泛发育,且灰岩层数多而薄为特征,代表滨海平原湖泊的沉积;田师付太平沟剖面以下部发育一完整的三角洲沉积而有别于其它地区;在最北部的暖河子剖面,下部为滨岸冲积平原的沉积,代表了近陆环境中的沉积。本溪期沉积可分为两个演化阶段,早期沉积受古地形的制约,为一填平补齐作用,沉积环境主要为滨岸冲积平原、滨海湖泊、沼泽以及三角洲;晚期是随着海侵范围的扩大和地形差异的缩小,基本上为一海湾—泻湖环境,但局部有浅水生物碎屑滩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