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郯庐断裂与金矿成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规模巨大的北东向断裂构造系,长约2500km。南起庐江至郯城,经渤海向北,分成伊兰-舒兰断裂和敦化-密山断裂。不同区域、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特征。郯庐断裂控制了许多大型、中型和小型金矿分布,是中国最大的金矿成矿带。  相似文献   

2.
郯庐断裂南段研究进展与断裂性质讨论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据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专题研究资料,就郯庐断裂带是否南延与消失的原因,其与大别—苏鲁造山带交截形成的假位错效应,以及与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形成演化的关系等作了新的阐述。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郯庐断裂带是否为巨大的左行平移断层或转换断层。认为郯庐断裂带可能是在“古郯庐带”的基础上于早侏罗世重新活动、白垩纪强烈活动的地堑型枢纽断裂带。  相似文献   

3.
一、郯庐断裂的概念目前郯庐断裂概念有两种:其一是郯庐断裂包括一系列北东向—北北东向断裂,组成斜贯中国东部濒太平洋区断裂系;其二是仅指构成中国东部沂沭地堑系,两凹夹一隆构造型式的主干断裂,呈北北东向直线状延伸。本文根据不同地质历史时期郯庐断裂对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构造变形、变质作用的控制作用,认为其有长期发生发展演化历史,自山东过辽宁向北延伸,不同地质时期踪迹不同,由一系列北东向、北北东向断裂组成。主干  相似文献   

4.
马文璞 《地质论评》1995,41(5):480-481
合肥工业大学徐嘉炜教授主编的《郯庐平移断裂系统》1993年由John Wiley公司用英文出版并向全世界发行。这是继青藏高原碰撞构造、大别-胶南超高压变质地块等之后,我国又一以自己独特的地质现象和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获得国际地质学界广泛关注的一个领域,反映了我国地质研究的迅速现代化和汇入国际行列,本书共分四个部分十九章,以300页的篇幅分别论述了郯庐断裂带的总体情况从沂沭等典型地段断带的结构、性质和断裂带两侧苏北-胶南变质地块、徐淮-胶辽沉积盆地、中生代火山活动和地球物理场的对比,恢复郯庐断裂带不同历史阶段的力学  相似文献   

5.
郯庐断裂带是中生代华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造山带的陆内转换断层,大规模左行韧性剪切位移牵引胶北太古宙穹隆(栖霞复背斜)逆时针旋扭隆升,并且形成三山岛一仓上、焦家一黄县和招远一平度(破头青)等弧形右行剪切带和混合花岗岩.早白垩世末期郯庐断裂从韧性向脆性构造域的快速转换,引发招掖变质地体的金矿成矿大爆发,形成胶东独特的金矿床汇聚链.  相似文献   

6.
郯庐断裂与皖东南印支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拟就三年来的地质观察讨论郯庐断裂与印支运动的历史联系。参考前人的工作,对本区三叠系地层划分如下。  相似文献   

7.
郯庐断裂中段古裂谷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正> 大陆裂谷是大陆板块内部的构造缝,它具有线型裂谷地貌和在拉伸应力下形成的窄长的垒堑构造;由于同生正断层的控制,裂谷内堆积了巨厚的陆相碎屑岩,尤以红色类磨拉石建造的发育为特征;裂谷深部地壳变薄,地幔上拱,具有透镜状壳幔层(或裂谷枕);裂谷一般伴随有碱性、偏碱性的火山岩,或拉斑系列玄武岩浆喷发,以及深成侵入活动;与此同时产生地壳上部的横张,并导致高热流和频繁的浅源地震活动。 在中国大陆上,究竟有没有裂谷?有没有古裂谷?这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初论郯庐断裂的成藏成矿效应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郯庐断裂是多次活动的深达地幔的断裂带,在其形成与演化过程中伴随有不同类型矿产形成,古生代以来郯庐断裂性质由张裂-压扭-扭张变化,相应的岩浆活动由超基性、基性-酸性-基性、碱性演化,与之有关的矿产由金刚石、铬、镍、铜、铁等岩浆矿床→金、钼、钨、锡、铅、锌、汞、锑、银的热液矿床与石油与烃类气藏→金、银、石油、烃类气、非烃气藏及宝石矿床等演变。郯庐断裂两侧的成矿作用,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偏对称性、交叉性和两侧成矿的差异性特点,是郯庐断裂带本身纵横特点、郯庐断裂穿越地块性质以及与其交切的东西向褶断带性质联合控制的结果。郯庐断裂两侧不同部位、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矿产形成过程中,壳幔作用程度不同,地幔流体有不同程度的贡献,而强烈的壳幔交换作用导致的地幔流体和地壳流体的联合作用常是大规模热液矿床矿集区形成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郯庐断裂北延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郯庐断裂是纵贯我国东部的规模巨大的断裂带。它对我国东部的地质发展史、矿产分布、地震活动都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它的主体在山东、安徽一带,研究较详。但向北经勃海入辽宁后伸向何处?则众说纷云。根据我们近几年来的野外地质观察结果和结合物探、卫片、地震等方面资料分析,对于郯庐断裂的北延问题,提出粗浅看法,与同志们共同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部郯庐断裂南延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构造、地球化学、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特别是对含地幔岩包体的基性岩带的研究,提出了郯庐断裂南延带是呈两个主干夹一断裂束的形式,从湖北广济,经江西修水,湖南连云山、衡阳、江永,直抵广西大容山—六万大山(广济—六万大山断裂),南延带已趋近郯庐断裂尾端。以广泛的韧性变形变质代替了中带的破裂大平移。它是华南的一条重要动-热-地球化学分界带。  相似文献   

11.
郯庐断裂是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型断裂。我国地学工作者正从地质、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影象分析等方面对它的规模、性质、切割深度、平移幅度、生成及演化进行研究。本文就郯庐断裂的平移及演化,谈些初步的认识。一、平移的主要依据 (一)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
郯庐断裂带呈北北东—北东向纵贯东北、华北、华中三大地洼区。从地壳发展史及现阶段大地构造性质看,它是在地洼阶段继承历代大地构造发展阶段的构造,进一步发展而成的一条大陆型裂谷带。沿郯庐断裂又有许多次生的断裂,断裂附近有许多温泉,这些温泉有规律地排列在主断裂两侧,与主要构造线相一致,温泉一般出露在构造破碎带上,并覆盖有厚约10m左右的第四纪沉积物。为了探讨温泉水的补给源,笔者沿郯庐断裂北段的安徽、山东、辽宁采集了一些温泉水样品分析了氧和氢同位素组成(表1)。从表1可看出,δ~(18)O值-8.13‰~10.94‰,δD值-55.6‰~-76.98‰,前者的变化范围在±1‰,δD值的变化范围仅±10‰。为了进一步说明温泉水的补给源,笔者同时对该地区的井水作了氧和氢同位素分析(表2)。  相似文献   

13.
14.
赣江断裂与郯庐断裂接合作用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研究断裂之间相互关系时发现,赣江断裂与郯庐断裂之间的关系与“限制”或“载接”等其它的复合现象有明显区别,由此本文提出了描述断裂带之间衔接关系的名词——“接合”。接合是指两条呈雁列的走滑断裂的相互作用对位于其间的横向断裂的改造。经过对赣江断裂与郯庐断裂之间的接合关系的分析研究和数值模拟,发现“九瑞”接合区内由接合作用所产生的构造应力场与成矿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郯庐古岛弧-新裂谷式控矿构造系统及"等结性"金矿成矿集中区的新认识,将混合热液型金矿成矿机制概括为"递进叠加三合(和)式"成矿模式,并总结出"六位一体"的遥感地质综合找矿模式,为成矿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文中提出了三类金矿预测区:①第一类,5个金矿成矿区;②第二类,5个金矿远景区;③第三类,4个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6.
17.
郯庐断裂皖中段的韧性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揭示了皖中浮槎山地区郯庐断裂的韧性活动以产生大规模的韧性剪切带为特征,构造岩为各类糜棱岩,并造成浮槎山的变质变形地质休呈由剪切带围限的透镜状夹块格局,为带逆冲性质的左行平移剪切,形成时代为J1-2  相似文献   

18.
郯庐断裂中段新生代右行走滑位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走滑拉分盆地中盆地沉降(或抬升)速率与边界断层走滑速率之间的数值关系,通过对夹在郯庐断裂中段两分支断层间的潍北凹陷沉积埋藏史的恢复,间接求取郯庐断裂中段新生代右行走滑位移。潍北凹陷内不同构造位置4口井的埋藏史恢复结果表明:凹陷新生代经历了古近纪早、中期的快速沉降,古近纪末-新近纪初的抬升剥蚀和中新世以来的缓慢沉降3个阶段;各阶段的平均沉降速率分别为0.142 9、-0.072 8、0.032 5 km/Ma。通过对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间俯冲速率和方向变化的分析推断,中新世中期(39.5 Ma)太平洋板块由北西向俯冲转而变成正西向俯冲所产生的西南向应力分量是导致新生代郯庐断裂开始右行走滑的主要因素,且走滑活动持续至今。根据走滑活动发生和持续的时间,结合各个时期内潍北凹陷的沉降和抬升速率,计算出郯庐断裂中段新生代右行走滑位移量为15 km左右。  相似文献   

19.
对郯-庐断裂巨大平移之质疑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乔秀夫 《地质论评》1981,27(3):222-224
江嘉炜很早注意到郯-庐断裂带的平移运动,1978年又将其系统发展,指出其平移幅度自南而北逐渐增大,鲁西太古界与辽北隆起中心线错开的最大平移幅度为740公里,认为是整个郯-庐断裂带自南向北移位幅度有规律渐增而达到的。徐学思(1978)再造了晚先寒武纪沉积盆地,认为徐准、胶辽两盆地于晚先寒武纪期间同属于一个东西向的沉积盆地,由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大量地质事实证明郯庐断裂在新生代经历了强烈的水平挤压,中生代则经历了侏罗纪时的水平挤压和白垩纪时的强裂拉张。从古构造和古地理分析,郯庐断裂也未造成过太古界、元古界和古生界地层的明显错移,它们都是受当时的古构造和古地理控制而原地沉积,并非由于郯庐断裂的“巨大平移”才具有现在的布局。郯庐断裂形成于太古代末-元古代初,其后经历了地槽阶段、地台阶段和地洼阶段的漫长演化。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活动特点,但基本上以差异升降和水平挤压及拉张形式为主,未见巨大平移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