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近年来,三维目标建模一直是计算机视觉及摄影测量领域的研究热点,数码相机技术的发展使得普通数码相机在摄影测量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机(或摄像机)标定成为一项关键技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液晶显示器(LCD)的相机标定新方法,详细论述了其标定过程和标定理论。并通过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单个纯平液晶显示器(LCD)的相机标定方法存在控制范围较小、无深度信息等不足。若能利用两个或多个LCD扩宽控制范围,增加深度信息,则可以提高标定的精度并拓宽其适用范围。通过双LCD相机标定数学模型推导、单双LCD相机标定精度和实际测量精度比较几个方面说明基于双LCD的相机标定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鉴于现有利用LCD进行相机标定方法中所存在的缺点,本文提出了基于多LCD标定的方法,它很好地克服了仅用单LCD进行标定方法中存在的控制范围小、无深度信息等不足,同时对基于双LCD的标定方法进行了有效的拓展及改进。试验证明该方法是可行与有效的,可适用于更多种类的相机。  相似文献   

4.
在利用相机成像的几何原理进行三维坐标测量时,相机标定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空间后方交会、直接线性变换及张正友标定法是3种常用的基于目标的标定方法.本文介绍了其基本原理,并分别进行了程序设计和实验验证,分析了3种方法中控制点数量、焦距大小与精度的关系以及方法的优劣性.结果 表明,过多的控制点会导致空间后方交会方法精度下降;...  相似文献   

5.
基于LCD平面格网和有限元内插模型的相机标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全自动、基于纯平液晶显示器(LCD)平面格网、非参数畸变差和有限元内插模型的相机标定方法。由于相机内参数自身,以及内参数与绕LCD屏幕垂轴旋转的旋转角之间严重相关,特别引入了另外两类条件方程,使得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得到削弱。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且其精度高于一般的基于参数畸变差的标定方法。  相似文献   

6.
CCD阵列相机的几何标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CCD阵列相机几何标定的多级处理方法。根据几何成像原理,该方法把相机内外部参数分开求解;而在内部参数标定过程中,又把各内部参数的标定分阶段进行。这种标定方法是建立在严格的几何约束关系之上的,它克服了传统的整体参数标定方法中各未知参数的相关性影响,从而保证了标定结果的数据一致性和精度。实验验证了本文方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景国峰 《北京测绘》2021,35(1):122-125
随着航空摄影测量及倾斜摄影技术的不断推广,其相机传感器受内在及外在因素的影响,使得相机畸变参数的准确性并不是稳定如一,因而极大限制了数据处理的效率.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解决相机畸变参数的准确性作为出发点,从相机成像原理出发,分析相机成像中的误差,介绍相机标定的方法,对相机标定进行实验分析,以达到准确标定相机参数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CCD阵列相机的几何标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提出了一种CCD阵列相机几何标定的多级处理方法,根据几何成像原理,该方法把相机内外部参数分开求解,而在内部参数标定过程中,又把各内部参烽的标定分阶段进行,这种标定方法是建立在严格的几何约束关系之上的,它克服了传统的整体参数标定方法中各未知参数的相关性影响,从而保证了标定结果的数据一致性和精度。实验验证了本文方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非量测相机由于其便捷性和价格低的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青睐.平面标定也因为它的制作方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其不稳定性也让很多学者头疼.本文改进了张正友的方法,提高了相机内方位元素初值的精度,从而减少了迭代次数,也使迭代更容易收敛.  相似文献   

10.
相机内参数的标定受标定环境、标定物规格、标定相片数量等诸多难以进行理论分析的因素影响,导致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相机内参数标定的评估存在精度不确定性问题。基于数学统计量设计了相机内参数标定精度评估指标,针对标定相片数量和标定物距对相机标定精度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对两种典型相机——工业相机和数码相机,进行内参数标定实测试验及分析。结果表明,当标定参数值达到收敛时,相片收敛数量与标定物距成正比关系;与像主点标定相比,焦距的标定收敛效率更高,达到收敛所需的相片数量更少,但随着标定物距增大,两者的差异逐渐缩小。内参数标定精度的评估指标为相机内标定算法的改进及操作流程提供评估手段,为实际标定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一种改进的立体摄像机标定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谭晓军  余志  李军 《测绘学报》2006,35(2):138-142
克服了传统的立体摄像机标定要求在摄像机前精确地配置标定物,过程繁复,户外实现较困难的弱点,提出一种改进标定方法,通过双目匹配点,线性地求解本质矩阵,快速找出摄像机的相对位置关系。实验表明,其精度与传统的方法相当,且优于其他的快速标定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户外场合。  相似文献   

12.
The calibration of phototheodolites such as the Wild P32/T2 combination sometimes involves determining not only the camera interior orientation parameters but also the camera-to-theodolite parameters. The latter becom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when the theodolite set orientation parameters are to be used as observations, especially as known quantities for data reduction in subsequent photogrammetric applications. This paper presents experiments to determine these parameters for a Wild P32 camera using a new camera-on-theodolite method, with details of results achieved.  相似文献   

13.
主要阐述了航摄相机镜头校准的目的、意义,回顾了航摄相机校准的发展过程;分析了数字相机计量校准的发展状况和应用前景,论述实验室校准的方法和目的;提出了数字相机检定仪研制初步设想和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提出一种能够在强约束条件下快速进行相机标定的方法。通过相机间6个相互独立的约束,充分利用系统的几何条件,确定相邻立体相机的固有关系;再以共线方程为基础推导强约束条件下的平差模型,并应用于自检校光束法平差,从而实现多相机系统的快速标定;最后利用改进的PMVS三维重建方法开展标定后系统的人体三维重建。实验表明,通过加入强约束条件,增加平差的多余观测数,提高了标定精度和鲁棒性,对三维重建的精度亦有较大提高,并且该方法可推广到多个相机组成的多相机立体量测系统的标定中。  相似文献   

15.
单目视觉定位因其定位模型简单、标定步骤少等特点被广泛应用,根据灭点原理对单目视觉定位中的相机标定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将RANSAC方法用于灭点计算来改善灭点的平稳性,提高了相机标定参数的精度。  相似文献   

16.
The Development of Camera Calibration Methods and Models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Correction for image distortion in cameras has been an important topic for as long as users have wanted to faithfully reproduce or use observed information. Initially the main application was mapping. While this task continues today, other applications also require precise calibration of cameras, such as close range three dimensional measurement and many two dimensional measurement tasks. In the past, the cameras used were few in number and highly expensive whereas today a typical large industrial company will have many inexpensive cameras being used for highly important measurement tasks. Cameras are used more today than they ever were but the golden age of camera calibration for aerial mapping is now well in the past. This paper considers some of the key developments and attempts to put them into perspective. In particular the driving forces behind each improvement have been highligh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