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地学前缘》2017,(5):172-181
选择赣南典型稀土矿区,即寻乌(以轻稀土为代表)、安远(以中稀土为代表)和龙南(以重稀土为代表)为研究区域,于生产期和停产期(停产后半年)分别采集了矿区上游、矿区淋滤废水、矿区山泉水、生活用井水、近矿支流、矿区下游等地表水共90件,分析了溶解态稀土元素在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周边地表水中的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稀土矿的开采对矿区周边地表水中DREE含量影响较大。此外,水粒作用、区域地质背景与风化作用、水化学因素都是影响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周边水体DREE行为的主要因素。矿区周边地表水中稀土含量高是我国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山开采引发的特殊问题。  相似文献   

2.
巢湖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液-液萃取法和ICP-MS测试技术对巢湖的溶解态稀土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巢湖的溶解态稀土的含量与世界淡水相当,丰水期的样品含量高于其他季节。pH值和悬浮物、胶体是控制巢湖水体中溶解态稀土含量的主要因素。巢湖的溶解态稀土的分布模式以平坦型为主,少数呈现重稀土富集。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溶解态稀土的(La/Yb)N值从西半湖区到东半湖区呈现有规律性的逐渐增大,并且丰水期的(La/Yb)N值低于枯水期。在富营养化湖泊中,胶体和水生生物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基于IKONOS数据的赣南离子吸附型稀土矿非法开采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稀土价值的不断攀升,稀土资源乱采滥挖现象日益严重,如何快速准确地进行稀土矿山非法开采监测成为相关政府部门管理的重中之重,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思路。本文选取赣南寻乌地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为研究区,运用IKONOS遥感数据结合矿权资料建立了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山非法开采解译标志,结合地质岩体资料分析了稀土矿山开采重点监测区域。研究表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矿山非法开采快速、准确、动态监测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
基于DEM的南岭东段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成矿地貌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稀土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而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是我国的特色矿产,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离子吸附型矿产的形成与否,与风化壳密切相关,而风化壳的发育及保存与微地貌等特征密切相关。本文旨在利用DEM技术,结合搜集到稀土矿点及矿区数据,对含有稀土的地貌单元进行地形因子定量分析,以总结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成矿地貌条件。借助GIS技术,利用DEM提取高程、坡度、坡向、曲率、地形起伏度、地表切割深度、地形特征等各类地貌因子值,并与南岭东段的成矿矿点及矿区进行叠加分析,统计计算矿点及矿区所处位置的地貌因子值,进而探讨风化壳型稀土资源赋存的有利地形地貌环境。结果显示,最佳成矿有利地貌为高程150~500 m、坡度0°~20°、地形起伏度100~400 m、地表切割深度40~150 m、地形特征为山顶或山脊;研究结果有望指导南岭东段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找矿勘查工作。  相似文献   

5.
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与磷的积累有密切关系,去除水体中溶解态磷是降低富营养化风险的技术关键。近十余年来,稀土元素被用于污水除磷剂的开发,并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效。本文实验比较了8种结晶态稀土氧化物(Y_2O_3、La_2O_3、CeO_2、Pr6O11、Nd_2O_3、Sm_2O_3、Eu_2O_3和Dy_2O_3)的除磷性能,结果表明La_2O_3的除磷性能最好,Pr6O11、Y_2O_3、Eu_2O_3、Nd_2O_3次之,Sm_2O_3和Dy_2O_3效果微弱,CeO_2完全没有除磷能力;研究表明稀土氧化物表面磷吸附的动力学行为更符合准一级反应模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实验表征了除磷后的稀土氧化物和除磷过程中溶液p H值的变化,认为稀土氧化物除磷是一个表面吸附占主导,氧化物溶解出来的离子辅助沉淀的吸附过程。为了避免稀土氧化物颗粒在水体中发生团聚并降低表面吸附能力,将稀土氧化物La_2O_3微纳米颗粒负载在不同黏土矿物上,发现负载于黏土矿物表面的稀土氧化物除磷能力有较好提升,磷吸附量均提高25%左右。负载等量La_2O_3的3种黏土矿物的除磷性能差异不显著,黏土矿物提高稀土氧化物颗粒分散度可能是后者除磷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赣南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是我国重要的稀土资源,本文运用美国ASD FieldSpec-3便携式地物波谱仪,对赣南寻乌稀土矿区稀土精矿粉配置的25个稀土溶液样品进行波谱测试,获取了不同稀土含量的波谱特征,结果表明溶解在水体中的稀土元素在可见光-近红外574 nm、790 nm、736 nm、520 nm、861 nm、443 nm等波段具有多个明显的稀土特征吸收谷及若干次级的稀土特征吸收谷;通过与15种稀土单元素波谱特征对比分析,可见这些吸收特征主要由一种或几种稀土单元素引起;随着稀土浓度的降低,这些吸收特征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一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我国赣南稀土溶液波谱特征的认识,同时为赣南稀土元素的高光谱遥感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赣南新元古代变质岩稀土矿物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近年来赣南地区首次报道了变质岩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发现,为离子吸附型稀土的找矿提供了新思路。赣南地区新元古代变质岩大面积分布,风化壳也广泛发育。文章对30件稀土元素含量(300×10~(-6))高的变质岩矿物样品进行了详细的电子探针分析,旨在查明赣南新元古代不同类型变质岩中的稀土矿物种类及特征,探讨其成因、对全岩稀土元素含量的贡献以及离子吸附型稀土元素的成矿潜力。研究表明,区域上变质岩可大致分为6类,分别是变质凝灰岩类、板岩类、千枚岩类、片岩类、变砂岩类和变粒岩类,不同类型变质岩的稀土矿物组合不同,除了普遍存在的、难风化的独居石、磷钇矿和锆石外,部分岩性中出现易风化的褐帘石、含稀土元素绿泥石和含稀土元素金红石,及表生的水磷酸盐和磷铝酸盐等矿物。这些富稀土矿物贡献了全岩中大部分稀土元素,且部分矿物成因与后期流体作用相关,为成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文章总结分析认为,赣南地区广泛分布的变质岩中,片岩类、变砂岩类和变质凝灰岩类均具有相对易风化的稀土矿物组合,尤其变质凝灰岩类和变砂岩类,能为离子吸附型稀土成矿提供充足的物质来源,具有可观的离子吸附型稀土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8.
赣南浅变质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稀土成矿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赣南地区浅变质岩系分布广泛,且风化壳发育,查明浅变质岩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对分析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成矿潜力具有重要作用,而目前关于变质岩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研究资料较少。本文对区内广泛发育的新元古代—寒武纪浅变质岩进行采样,通过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等方法对赣南浅变质岩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赣南浅变质岩时代跨度大,从青白口系至泥盆系以及少量侏罗系均有出露,以新元古代面积最广,主要类型有变砂岩类、变质凝灰岩类、板岩类、千枚岩类及片岩类。其中,变砂岩类和变质凝灰岩类的稀土含量高(∑REEs平均值分别为302μg/g和246μg/g),LREEs/HREEs=2.68~5.43,目前查明的稀土矿物主要为独居石和磷钇矿。区内变质凝灰岩类产出厚度较大,稀土含量较高,风化壳发育,是良好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成矿母岩类型。千枚岩类和片岩类的平均稀土含量(∑REEs224μg/g)次之,但由于岩石风化难度较大,形成稀土风化壳型矿体可能性偏低。本研究是对变质岩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成矿的初步探讨,旨在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和找矿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砂岩型铀矿床层间氧化带前锋区稀有元素富集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深入研究砂岩型铀矿床层间氧化带各地球化学分带中铀及其伴生元素的分布规律时,发现一些单价态(不变价)元素也常常富集在层间氧化带前锋区,其典型代表是钪(Sc)、钇(Y)和稀土元素(REE)等。作者在综合分析前苏联众多砂岩型铀矿床各地球化学分带中各种元素大量测试数据的基础上,论述了层间氧化带前锋区Eh值和pH值的变化规律以及它们所导致的变价元素(U、Se、Mo和V)和不变价元素(Sc、Y和REE)的分布规律和富集机制。实际上,层间氧化带前锋区既是氧化-还原电位(Eh值)又是酸碱度(pH值)的急剧变化区,两者大致同步消长。层间氧化带前锋区有两类地球化学障:单纯的还原障和还原-碱性综合障。两种地球化学障的发育与强度取决于原始未氧化岩石中硫化物、有机质和碳酸盐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集了广东某矿区流域受矿酸性矿山废水(AMD)影响下的地表水、底泥和土壤样品,分析了样品主要的地球化学参数,并对水样进行了Cd稳定同位素的测试。结果表明,从上游到下游,受AMD污染的主要河流水样和底泥样品中重金属元素Cd的含量随着距离增加而降低,与其他重金属元素和大量元素的含量变化趋势一致,p H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其中上游拦泥坝水样表现出最高的Cd含量(304.2μg/L)和最低的p H(p H=3.33);底泥中Cd含量普遍较低,介于0.25与39.85μg/g之间,仅在距离拦泥坝下游较近的2个采样点的中达到最高39.85μg/g和38.62μg/g,表明Cd从上游源头向下游迁移的过程中主要以溶解态的形式向下游迁移,且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衰减,受污染水体中Cd含量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水体,远高于底泥中Cd的含量。流域受污染水体Cd的同位素特征值采用?114/110Cdnancy spex表示,其变化范围为:-0.03‰到0.37‰,平均值为(0.19±0.06)‰,与文献(Lambelet et al.2013)报道淡水河流中Cd的同位素分馏值相接近(0.2±0.1)‰。除去其中1个采样点出现最小((-0.03±0.04)‰)镉同位素值,流域受污染河流水体整体富集重的Cd同位素。因此,Cd稳定同位素有可能作为一种新的方法,示踪受地形和水文条件等因素影响的矿山(山地)流域中Cd的污染源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以北京十渡国家地质公园为例,结合《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对公园内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科普价值及旅游开发价值分别进行了定性、定量评价,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对公园内地质遗迹进行了综合评价,将公园内地质遗迹分为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地方级4个等级,为政府保护与管理地质遗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新债务重组准则改变了"一刀切"的规定,将原来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计入营业外收支,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入了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按新规定,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债务重组应遵循四种方式:资产清偿债务;债务转为资本;修改其他债务条件;混合重组。针对债务重组应遵循的四种方式,以实例对比新、旧准则对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方法及其纳税调整结果。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平阴县土壤地球化学元素含量特征与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调查按1km~2采1件表层样,4km~2组合成分析样,4km~2采1件深层样,16km~2组合成分析样,测试Ag,As,B等54项指标;研究土壤地球化学参数特征,探讨元素的丰缺及其对环境的影响,选择重金属和有害元素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土壤污染现状进行评价;认为区内大部分指标在表层土壤中的含量继承了土壤母质,后期人类活动对其影响较小,但C,Cd,Cl,Hg,P,N,S,Se,Corg等指标在表层土壤中已明显富集,部分地段土壤出现中度以上污染,表明人类活动等因素已对这些指标的分布分配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化学背景值研究中的异常值判定与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吉林省地下水化学背景值调查背景值确定出现的水化学异常问题,应用数理统计原理,并结合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判定和处理异常值方法的科学性与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作者基于几年来的实践 ,总结出了运用MAPGIS软件进行误差校正中几种常见错误类型及其形成的原因 ,以及针对相应问题的改正措施。  相似文献   

16.
趋势面分析在洪山殿矿区构造和厚煤带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文华  周利华 《湖南地质》1997,16(3):197-201
通过对洪山殿矿区龙潭组Ⅳ煤层底板高程趋势面分析,认为在洪山殿矿区存在多方向的褶皱及其叠加。与本区受到多期次的构造应力场作用相吻合。而通过对Ⅳ煤层厚趋势面分析,得出的煤层厚度在褶皱轴部加厚,翼部变薄的规律性可用来预测矿区Ⅳ煤层厚度和构造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河套地区土壤基准值及背景值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河套地区土壤背景值与基准值的确定与研究发现,河套地区主要是以富CaO、MgO及As、F等为主的地区,其他绝大多数元素的含量要低于全国以及世界水平。河套地区表层和深层土壤中样品含量也有一定的差别。此外长期的人类活动也对土壤中元素的含量变化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通过对土壤基准值与土壤背景值的研究分析,为该地区农业、环境及地方病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全面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自然资源价值观的形成与可持续消费价值观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鑫 《吉林地质》2003,22(2):75-79
本文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理论依据对资源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加以剖析,从根本上破除了"资源无价、资源无限"的传统观念,揭示受传统价值观念影响所形成的扭曲型消费价值观的弊端。在此基础上通过利用自然资源价值观对扭曲型消费价值观的修正,提出用可持续消费价值观代替扭曲型消费价值观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岛屿资源丰富,是中国海岛数量最多的一个省。海岛区各类地质遗迹资源众多,特别是海岸地貌、花岗岩地貌、地质剖面和采矿遗址等类型尤为突出,在环太平洋构造域、全新世海面变化、海岸带动力地质作用、海岸地貌景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为建设海岛型地质公园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0.
平阴县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是按每1km^2采集1件表层样,4km^2组合成1件分析样,每4km2采集1件深层样,16km^2组合成1件分析样,分析测试Ag,As,Au,B,Ba,Be,Bi,Br,C,Cd,Ce,C1,Co,Cr,Cu,F等54元素或指标;统计了这些元素或指标的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与背景值等参数;研究了区内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背景值与全国、黄河下游流域土壤及平原区、丘陵区土壤的差异;对比区内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与背景值变化,认为区内大部分元素或指标在表层土壤中的含量继承了土壤母质,后期人类活动对其影响较小,但C,Cd,C1,Hg,P,N,S,Se,Corg等元素或指标在表层土壤中已明显富集,表明表生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已对这些元素或指标的含量变化与分布分配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