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质学报》1958,37(4)
第期苏联地矍学四十年二品··~··…‘························。··。。····,···。··。·······。··一B.且.座索契金(1)矿床的工巢类型·······。……;··,·。··。······州。···。‘、..u·。‘·…山··一朴·。…八B .M.克列特尔(22)柴达木盆地西部效淤也区的地层·。·~·······。。。······‘·。。··,·。··。,。一眼文堂张日东「俞昌民(1器)输跳尽简系的地矍时代·。····,‘··,······。·。··~····,·~···,···r·。一,…  相似文献   

2.
现代沉积的210Pb计年   总被引:74,自引:10,他引:7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万国江 《第四纪研究》1997,17(3):230-239
210Pb具有百年时间尺度沉积计年的重要价值。210Pbex计年假设:沉积物是封闭系统;进入水体的210Pb能有效地转移到沉积物中并不发生沉积后迁移;非过剩210Pb与其母体226Ra保持平衡。210Pbex计年可用稳定输入通量-稳定沉积物堆积速率模式、常量初始浓度模式或恒定补给速率模式。沉积物柱芯必须保持原态并以0.5~1cm间隔分截;用相应层节226Ra校正。沉积物表层混合作用及222Rn的丢失可能导致顶部210Pbex异常。季节性缺氧湖泊沉积物顶部可能存在210Pb及210Po的再迁移。210Pb与137Cs两种计年方法原理上具有根本差别。210Pb,137Cs与沉积纹理方法对比是准确计年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长江水氢、氧同位素组成的时空变化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2003~2007年间,在长江干流的25个水文站及主要支流的13个水文站系统采样,进行了氢氧同位素研究。观测到的D变化范围为-30‰~-112‰,变化范围为-3.8‰~-15.4‰。从长江源头到河口,不同时期的样品均显示相同的氢氧同位素沿程变化特征。从源头到攀枝花,长江干流的D与逐步下降;而由攀枝花到入海口,D与值逐渐升高。 研究发现,控制长江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的主要因素是大气降水。长江干流D与值所展现的从攀枝花至河口逐渐升高的趋势就是对流域大气降水的D与变化趋势的响应。长江各支流在氢氧同位素组成上的差别及其对干流的影响也反映大气降水对长江水的制约。 蒸发作用对长江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也有重要影响。长江源头地处青藏高原,高原湖泊和沼泽星罗棋布。由于气候干燥、日照强烈,湖沼水经过长期的蒸发,盐度逐渐加大,D和18O值也逐渐升高。这些湖水的加入对长江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也造成一定影响。蒸发作用在枯水期也使洞庭湖与鄱阳湖的D和18O值升高,进而提高长江相关河段的D和18O值。 冰雪融化是影响长江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的另一重要因素。在长江源头和所有左岸支流的源头,冰川融雪都是重要的水源之一。由于冰川水在氢氧同位素组成上的特殊性,其对河水贡献的大小将影响河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 三峡大坝对于长江的水动力体系影响巨大,三峡水库对长江水资源的调控作用有待长期观测研究。从本次的研究资料来看,三峡大坝在丰水期对相应河段的氢氧同位素变化趋势影响不大。但在枯水季节,三峡水库蓄水使下游的宜昌和沙市的水源发生明显变化,导致D和18O值的显著降低。 长江水资源状况及其演变趋势是受到各方面高度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为深入探讨这一问题,需要了解长江水资源的变化与各种气象与水文要素之间的关系,查明大气降水、地下水、冰川水、湖水与河水之间的交互作用。而氢氧同位素示踪技术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关键性的作用。由于现有资料有限,目前还无法利用氢氧同位素组成来追溯其气候条件的详细演化过程。但若能在进行系统水文测量的同时,适当开展氢氧同位素测定,将对研究长江水资源状况及其演变趋势大有脾益。  相似文献   

4.
(括号内优号:期数、页数) 煤田地质1.太原西山煤田石炭二叠纪碳酸盐岩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研究。·。·······。······一(1二1)2.华南测水煤系的生成条件与分布规律···········。。·。······························……(,1·7)3.伊敏河矿区煤系中粘土矿物特征及组合·····。。·······。···························“…(1·16)4.也谈钻孔剖面投影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海芝  程捷 《第四纪研究》2008,28(6):1090-1097
周口店地区的古环境变化研究多数研究集中在中更新世时期,而缺乏对早更新世时期环境变化的研究。这主要是由于缺少保存完好的早更新世沉积记录造成的。随着对20世纪80年代在周口地区发现的东洞剖面,发现这是一个保存完好的早更新世剖面,为研究早更新世时期的古环境变化特征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材料。为了重建早更新世时期的古环境变化特征,利用XRF对东洞洞穴沉积物的主要元素(SiO2,Al2O3,Fe2O3和CaO)的化学组成进行了高分辨率分析,同时对沉积物中的FeO含量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东洞剖面沉积物的主要化学组成为SiO2,占41.6%~58.9%,其次是Al2O3和Fe2O3,其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3.69%~29.63%和5.00%~9.81%。Al2O3和Fe2O3在剖面上与SiO2含量成明显的镜像变化关系,显示出Al2O3和Fe2O3对沉积物中SiO2含量的稀释作用。另外,Fe2O3与Al2O3在剖面上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表明Fe2O3主要富集在富铝的矿物中。从元素含量在剖面的上分布看,东洞剖面的化学组成发生3次大的波动,主要表现为SiO2和FeO含量增高,而Fe2O3与Al2O3含量的减少。这3次波动分别出现在剖面的15.3~14.6m,11.0~9.9m和8.40~7.84m深度处。在3次化学组成的波动出现的同时,指示沉积物风化程度和温度变化的Si/Al(SiO2/Al2O3)和FeO/Fe2O3比值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比值增高,指示了3次大的干冷事件。另外,在剖面上部(10.00~7.84m,即第2次事件以后)SiO2/Al2O3和FeO/Fe2O3比值变高且波动频繁,表明自第2次干冷事件后沉积区的环境变得不稳定,逐渐向冷干气候转变。东洞剖面的地球化学记录(SiO2/Al2O3和FeO/Fe2O3)与泾川黄土剖面的粒度曲线具有较好的对比性,支持了东洞剖面记录的环境信息与黄土沉积记录的环境变化具有一致性。通过与泾川粒度曲线的对比发现,东洞剖面记录的3次干冷事件在时段上分别对应于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L26,L15和L13。  相似文献   

6.
新疆东天山葫芦岩体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葫芦岩体位于康古尔—黄山韧性剪切带东段,地表出露面积0.75km2。主要岩石类型有辉长闪长岩、辉长岩、辉石岩、辉橄岩、橄揽岩。岩相之间多呈渐变过渡关系,局部也有侵入接触。主量元素化学组成基本上属拉斑玄武岩系列。岩石相对富集LREE、适度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了较弱的同化混染作用。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和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是岩浆演化的主要机制。四件样品εNd(t)值(+6.4~+7.1),一件样品的εSr(t)=+3.4,其余三件的εSr(t)值(-10.1~-9.3),206Pb/204Pb(18.091~18.513)、207Pb/204Pb(15.459~15.528)、208Pb/204Pb(37.526~38.126)。元素地球化学和Nd、Sr、Pb同位素体系表明,源区软流圈来源的岩浆中混入了富集岩石圈地幔来源的岩浆。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证明,熔融作用发生于尖晶石稳定域内。由此可见,岩体是尖晶石稳定域内占主体的软流圈地幔与富集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东北四海龙湾玛珥湖沉积物纹层计年与137Cs、210Pb测年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东北四海龙湾玛珥湖SHLF6孔纹层沉积物的137Cs放射性测量表明:137Cs比活度的最大值出现在55cm处,对应于1963年世界原子弹试爆高峰期。纹层计年表明0~6cm共有35个纹层层偶。从75cm到65cm,137Cs比活度从256±009dpm/g急剧增加到1868±017dpm/g,可能65cm对应于1954年。通过测量226Ra子核214Pb和214Bi(能量为295keV,352keV和609keV)放射的光子数获得226Ra比活度数据,然后求得过剩210Pb比活度(210Pbuns)。210Pbuns比活度随深度增加而呈指数衰减,其异常波动可能与人类活动以及沉积速率变化有关,例如55cm处210Pb比活度较高,与137Cs的峰值对应,这可能与1963年前后人工核实验的高峰有关,因为核试验不仅产生137Cs,而且可以产生208Pb和210Pb;45cm处210Pb比活度较低,而226Ra较高,可能与人类活动加剧,导致沉积速率增加有关。根据210PbunsCRS模式,SHLF6孔0~19cm的平均沉积速率为20mg/cm2·a,或约为011cm/a。210Pb测年数据与137Cs时标及纹层计年均有很好的一致性。四海龙湾玛珥湖发育的纹层为年纹层,可以建立高分辨率时间序列。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能力“资产负债表”理论解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论述了制订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资产负债表”的意义。从可持续发展系统学研究方向,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了系统解析。提出了制订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资产负债表”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进一步设计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资产”与“负债”的计量方法。“资产负债表”的制定为开展区域“发展质量”精确评判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国水问题的出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主要阐述解决中国水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以节水为本,强化统一管理”。并指出:全方位(包括农业、工业、矿业、城市、生活等方面)节约利用水资源从全国水现状看潜力巨大。
        农业方面:改变大水漫灌为小畦或长畦分段灌溉,仅此一项措施就可节省水量20%~25%,概略估算,全国农业灌水利用率从0.5提高到0.7就可节水1 000~1 200 亿m3
        工业方面:如其他城市工业用水单位耗水量达到北京、天津的用水水平,全国每年可节水150 多亿m3(北京、天津也仍有潜力可挖)。
        城市生活用水:采取节水措施后可节水1/3~1/2。
        把节水作为一项国策,水资源市场化,污水资源化,以及加大农业、工业等方面生产过程中节水科技投入,有计划地推进全国性节水行动, 是建立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措施。
        为此, 必须做到强化统一管理, 使管理纳入科学的、以国家利益为前提的统一管理轨道: 建议中央成立协调全国水资源管理的权力机构, 通过立法, 制定和颁布国家有关水管理的法律、法令和条例规定等。改变国家多部门分管的分散状况; 进一步修订已有的《水资源法》; 组织新一轮的全国性水资源开发利用普查工作, 对黄、淮、海三大河流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考察研究等。  相似文献   

10.
西秦岭新生代高钾质玄武岩流体组成及其地幔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西秦岭新生代高钾质玄武岩是认识大陆碰撞俯冲体制下地幔流体组成及深部动力学的岩石探针。本文采用分步加热质谱法测定了西秦岭高钾质玄武岩中斑晶及基质的流体化学组成和碳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流体组分在200~400℃、400~800℃和800~1200℃阶段性释出,以H2O为主,其次为CO2和SO2,并含有相对较高的He含量。从橄榄石斑晶到斜长石斑晶和基质H2O和CO2逐步升高。橄榄石斑晶流体挥发份主要释气峰温度(900~1200℃)明显高于中国东部地幔捕虏体及其它地区超镁铁质岩体中的橄榄石,流体组份以SO2和CO2等氧化性组份为主,其CO2δ13C值(-26.21‰~-20.85‰,平均-23.32‰)和CH4δ13C值(-42.35‰~-38.17‰,平均-40.03‰)低于基质的δ13CCO2值(-16.43‰~-11.67‰,平均-13.22‰)和δ13CCH4值(-44.22‰~-34.03‰,平均-39.70‰)。基质中CO2和CH4碳同位素组成具有机质热裂解特征。原始岩浆的流体挥发份主要为SO2、N2和CO2,可能起源于较深的混杂地幔源区、演化于高fO2的环境。流体挥发份化学和同位素组成表明高钾质玄武岩浆挥发份中存在地幔和地壳来源组分,幔源岩浆上升演化过程中可能加入了大量的H2O和CO2等,可能存在碳酸岩岩浆的混合或岩浆穿透区域碳酸盐地层的混染;其中的再循环壳源组分可能为古特提斯洋闭合俯冲或其后华北克拉通与扬子克拉通碰撞相关的再循环壳源沉积物脱出的流体组分。  相似文献   

11.
对表生块金形成机理的新认识——一个偶然发现的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常温常压下的蒸馏水中,发现小金粒消失和相对大金拉生长过程。用含有微量H2O2的活性水,来闲明地表块金形成机理。并提出砂矿金、冻土带及红攘土中块金的形成,
均与雨水、冰雪融化水中含有一定量的H2O2有关。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发现多处三叠纪碱性花岗岩, 构成了一个碱性花岗岩带。产出在该碱性花岗岩带上的查干敖包石英闪长岩岩体,SHRIMP 年龄为237Ma。本文通过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SiO2含量60.70%~62.67%,平均值61.76%;K2O+Na2O为9.18%~10.48%,平均值9.74%,且Na2O>K2O。这些岩石具有REE总量为(236.3~260.0)×10-6,平均246.5×10-6,右斜式稀土配分模式,LREE/HREE为18.91~20.11,平均19.48,显示微弱的Eu负异常的特征。它们也表现高的Sr和Ba含量、低的Y含量,其中Sr为1216×10-6~2028×10-6,平均为1707×10-6,Ba为1597×10-6~1947×10-6,平均为1717×10-6。Y为12.9×10-6~16.5×10-6,平均为15.3×10-6206Pb/204Pb比值为18.172~18.529,平均值为18.314,207Pb/204Pb值为15.465~15.529,平均值为15.503,208Pb/204Pb值为37.831~38.120,平均值为38.016;初始锶比较集中,变化于0.70405~0.70411,平均0.70408;147Sm/144Nd的比值为0.0671~0.0679,平均0.06747;143Nd/144Nd的比值变化范围为0.512605~0.512631,平均值为0.512619。εNd(t)均为正值,变化范围为3.3~3.8,平均3.5。Pb、Sr、Nd同位素特征均显示地幔来源的特征。这些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值指示查干敖包石英闪长岩属于碱性岩类,源于西伯利亚板块与中朝板块碰撞后,由残留的古老俯冲洋壳部分熔融并经过富钾的基性幔源物质污染而成,与中朝板块北缘的三叠纪碱性岩带属同一期次岩浆活动的产物。该成果为西伯利亚板块与中朝板块碰撞闭合的时限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3.
雷祥义 《第四纪研究》1992,12(2):128-135,194
黄土高原南部晚更新世黄土地层包括三层黄土(L11、L12、L13)和三层古土壤(S01、S02、S1),共六个层次。Q4/Q3界线划在S0/L11界面上,年龄约为10000aB.P.;Q3/Q2界线划在S1/L2界面上,年龄约为120000aB.P.。在区域上自北向南,晚更新世黄土的显微结构由微胶结结构组合逐渐过渡为半胶结结构组合,直到胶结结构组合,黄土的力学性质相应地由差变好。在剖面中自上而下,黄土的显微结构类型与其力学性质指标之间亦存在着上述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黄土的显微结构类型作为评价黄土工程性质的一种简便方法大有在工程实践中推广使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绝大部分的亚硝酸盐和氰化物属于钙钛矿型结构,但有部分化合物为“反”钙钛矿型结构,充填空洞A位的阳离子的拓扑体积为0。阴离子团NO2-和CN-的拓扑体积都近乎常数,分别为41.73Å3和40.03Å3,标准方差σn-1=1.516和σn-1=1.25。由此,进一步证明了原来的一套离子拓扑体积数值的普适性。“反”钙钛矿型结构中A位阳离子的平均半径rA>1.00Å时,三价阳离子会产生扩容效应,其扩容系数大约是其本身拓扑体积的2倍;正钙钛矿型结构中,当A位是由半径较大的Cs+充填时,Cs+也会产生扩容效应,其扩容系数约为24Å3。氰化物中结晶水分子的拓扑体积近乎常数,为24Å3或0。  相似文献   

15.
常海亮  韩友科 《矿床地质》1998,17(Z6):1071-1074
板苍河金矿是典型的岩浆热液型金矿床。石英中发育的裹体有: ① 富CO2包亵体; ②含L CO2多相包裹体; ③ 两相气液包裹体; ④ 有机质包裹体; ⑤ 单相水溶液包裹体。群体包裹体成份分析结果中SO42-高,在冷冻法测定时出现乩S水合物,而激光拉曼探针分析结果证实其中有较多的H2S、HS-和有机质。在对这种包裹体进行详细研究基础上,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有益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土壤温室气体昼夜变化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北京东灵山草地和桦树林土壤气体CO2,N2O和CH4浓度及其排放通量的昼夜连续观测,探讨了生长季节草地和森林土壤温室气体昼夜变化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土壤CO2排放通量昼高夜低,N2O排放通量有明显小时尺度波动,但昼夜变化不突出;土壤CO2和N2O浓度昼夜变化不明显,且与排放通量波动不一致;土壤是大气CH4的一个汇,相对厌氧的环境可能有利于土壤吸收CH4。2)无雨时气温昼夜变化通过影响土壤表层的气体扩散和CO2产生过程,来影响土壤CO2和N2O的地表排放通量,而对土壤10cm以下CO2和N2O的产生影响不大。小时尺度的土壤CO2和N2O浓度波动则可能还有其他影响因素或机制。3)降雨时土壤渗水引起的土壤空气对流取代气体浓度扩散成为土壤与大气空气交换的主要方式,导致土壤CO2和N2O排放通量的同步波动。降雨渗水较多时,较多的溶解氧随着雨水进入土壤内,会促进土壤CO2的生成和抑制N2O的产生。4)土壤CO2与N2O浓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反映出土壤CO2和N2O有相对稳定的产率比。土壤有效碳可能是造成土壤CO2与N2O浓度正相关的主要原因,土壤空气的氧分压则可能是造成土壤CO2和N2O浓度波动不一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湖南黄沙坪W-Mo-Bi-Pb-Zn多金属矿床硫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湖南黄沙坪W-Mo-Bi-Pb-Zn多金属矿床规模大、矿种多、范围小、分带明显,是南岭有色金属成矿带的代表性矿床之一。成矿地质体为碱长花岗斑岩,与下石炭统灰岩接触带发生大规模矽卡岩化,形成大型钨、钼、铋、萤石以及铁的共生矿床。围绕矽卡岩向外,分布铜锌、铅锌、铅锌银的分带,对应的矿化组合分别为粗粒磁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中粗粒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胶状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围绕花岗斑岩,硫化物矿物的δ34S值呈带状分布,其δ34S总体变化为2.3‰~17.5‰,花岗斑岩中浸染状辉钼矿δ34S为17.1‰,矽卡岩中硫化物δ34S>15‰,矽卡岩附近及外侧的铅锌矿体10‰<δ34S<15‰,外围的铅锌银矿体δ34S<10‰。下石炭统中代表沉积特点的细粒浸染状黄铁矿δ34S为-3.1‰~-22.6‰。铅同位素206Pb/204Pb为18.525~18.603,207Pb/204Pb为15.706~15.792,208Pb/204Pb为38.889~39.178。综合研究表明,黄沙坪矿床成矿物质硫和铅主要来自花岗斑岩。经硫同位素热力学平衡计算,引起δ34S值围绕花岗斑岩体分带的主要原因是随温度下降以及物理化学条件变化导致的热力学分馏作用,其次是沉积岩围岩中低δ34S值硫的加入。对南岭地区花岗岩、古生代地层等的δ34S值对比研究发现,引起花岗斑岩岩浆高δ34S值的主要原因是深部富含硫化物(δ34S值高)地层对富含挥发份(Li-F)的碱长花岗岩岩浆的混染作用,其次是成矿作用过程中地层与岩浆的相互作用(包括同化混染)。围绕黄沙坪矿床,湘南地区矽卡岩型钨多金属矿存在一个较高的δ34S值分布区。宝山矽卡岩型Cu-Mo-Pb-Zn矿床矿石硫化物δ34S为-1‰~3.6‰,206Pb/204Pb为18.602~18.672,207Pb/204Pb为15.693~15.780,208Pb/204Pb为38.901~39.186。因此,宝山矿床与黄沙坪矿床的物质来源和成矿机制不同,宝山矿床硫、铅同位素组成集中,分布范围不同于黄沙坪,成矿物质来自岩浆岩。黄沙坪、宝山矿床代表了南岭地区燕山早期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岩浆活动与成矿组合。  相似文献   

18.
钦杭成矿带不仅是扬子与华夏陆块的碰撞拼接带,而且也是华南地区独具特色的铜金和钨锡多金属成矿带。本文以鹦鹉岭钨钼多金属矿床含矿岩体-黑云母花岗岩为研究对象,首次开展了锆石 LA-ICP-MS U-Pb 同位素定年和Hf同位素特征研究。获得其锆石206Pb/238U同位素加权平均年龄为81.3±0.6Ma,其与已获得的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83.0±1.7Ma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表明鹦鹉岭多金属矿床成岩成矿作用同时发生于晚白垩世,即中生代燕山晚期。该岩体的锆石εHft)值大多数为负值,少部分大于0,变化于-5.72~1.40,平均值为-2.09,表明其主要成岩物质来自于壳源。εHft)-t图解上,εHft)均落在球粒陨石演化线之下,呈弱亏损的特征,指示地壳部分熔融的岩浆可能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1.06~1.51Ga,指示成岩物质主要来源于中元古代古老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结合已有的地球化学、岩石学和区内高精度成岩成矿年龄资料,表明鹦鹉岭钨多金属矿床形成于华南岩石圈伸展-减薄的环境下。  相似文献   

19.
李状  苏晶文  董长春  叶永红  杨洋 《中国地质》2022,49(5):1509-1526
【研究目的】 了解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下水流系统并深入分析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机制。【研究方法】 综合马鞍山市当涂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水动力场等,基于研究区水化学基本特征,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水化学图件、离子比值和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对该地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演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下水主要为低矿化度偏碱性水,地下水组分中阳离子以Ca2+和Mg2+为主,阴离子以HCO3-和SO42-为主。(2)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可分为7类,其中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和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岩组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型、HCO3-Ca·Na型、HCO3·Cl-Ca·Na型以及HCO3-Ca·Mg型;基岩类裂隙含水岩组的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Ca·Mg型和SO4·HCO3-Ca·Mg型。(3)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水样超标率为46%,总体水质较差,超标率较高的组分依次为Mn、高锰酸盐指数(CODMn)、硝酸盐(以N计)、Fe、As、氨氮(以N计)等。(4)研究区地下水的化学组分主要受到岩石风化作用的控制;此外,还存在Na-Ca的正向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结果进一步定量论证了水岩相互作用对本区浅层地下水组分的形成和演化起着主导作用。【结论】 研究区地下水主要为低矿化度偏碱性,主要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和基岩类裂隙水。主要离子比例和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揭示了本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组分主要是地下水溶滤方解石、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石英、长石等硅酸盐矿物,高岭土等黏土矿物以及岩盐、石膏等达到过饱和之后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辽宁大石桥菱镁矿床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和成因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汤好书  武广  赖勇 《岩石学报》2009,25(2):455-467
在2.33~2.06Ga期间,δ13Ccarb发生了地质历史上最强烈的正异常事件,被称为Lomagundi事件。辽河群形成于2.3~1.85Ga期间,其大石桥组蕴涵超大型的大石桥菱镁矿矿床,在矿区厚约1144m。为检验华北克拉通对Lomagundi事件响应,揭示大石桥菱镁矿的成因,本文报道我们最新获得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大石桥菱镁矿6件下伏白云岩地层样品的CaO/MgO摩尔比为0.87~0.94,δ13Ccarbδ18Ocarb值分别为0.6‰~1.4‰(平均1.2‰,V-PDB标准)和16.4‰~19.5‰(平均18.2‰,SMOW标准);与世界正常海相碳酸盐岩地层相比,δ13Ccarb较高,而δ18Ocarb较低,表明原始沉积物具有类似于Lomagundi事件的δ13Ccarb正异常,δ13Ccarb可能高达4.2‰,但δ13Ccarbδ18Ocarb值均在沉积之后的成岩或/和变质过程中显著降低。研究剖面大石桥菱镁矿含矿地层厚逾550m,6件样品的CaO/Mg0摩尔比为0.005~0.23,δ13Ccarbδ18Ocarb值分别为0.1‰~0.6‰(平均0.4‰),9.2‰~12.7‰(平均10.9‰),均低于下伏围岩白云岩;推测与区域变质有关的流体交代作用导致岩石发生重结晶作用和同位素交换,使δ13CV-PDBδ18OV-SMOW值降低。而对菱镁矿顶板白云岩和网脉状菱镁矿矿石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上述解释的合理性。总之,大石桥菱镁矿的形成经历了初始沉积、成岩作用、区域变质和流体交代作用以及成矿后的局部蚀变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