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旅游环境游客满意度的指数测评模型--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总被引:61,自引:7,他引:54  
旅游环境游客满意度评价是当前旅游环境管理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文章基于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ACSI)模型,从环境感知、旅游期望、游览价值、游客满意度、游客忠诚和游客抱怨6大影响模块建立了旅游环境游客满意度指数(TSI)测评模型,并对黄山风景区进行实证分析,得出黄山游客总体满意度指数为82.34。从6大影响模块来看,游览价值是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β32=1.266),满意度又直接影响忠诚度(β53=0.972)。从6大模块的具体影响因素来看,社会服务环境感知是影响环境感知的关键因素(λ21=0.878),社会服务环境期望对总体旅游期望影响也最大(λ2=0.94),价格是游览价值的主要决定因素(λ52=0.913)。文章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和因素重要性推导模型对TSI模型进行了验证,结论吻合。  相似文献   

2.
基于“地方依恋”与“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ASCI)模型”基本理论,通过构建顾客地方依恋与购物满意度之间的结构关系模型,采用通径分析、相关分析及验证性因子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了苏州观前街历史街区型购物场所顾客地方依恋对购物满意度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①地方依恋对顾客购物满意度、购物抱怨及购物忠诚度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效应;②地方依恋对顾客购物满意度具有最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对购物抱怨的直接负向影响显著、通过顾客购物满意度对购物抱怨具有间接的负向影响,但并不显著;③地方依恋对顾客购物忠诚度的直接影响及以购物满意度为中介变量的间接影响均为显著。最后提出了增进观前街与顾客之间人地情感联结关系,以提高顾客游憩及休闲购物满意度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旅游开发的居民满意度驱动因素——以广西阳朔县为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汪侠  甄峰  吴小根  张洪  刘泽华 《地理研究》2010,29(5):841-851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旅游开发居民满意度假设模型,对旅游开发居民满意度的关键驱动因素(居民期望、居民社区归属感、旅游获益和利益分配、正面旅游影响感知、负面旅游影响感知)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居民期望、居民社区归属感、旅游获益和利益分配、正面旅游影响感知、负面旅游影响感知是影响居民满意度的5个重要驱动因素。(2)居民社区归属感、旅游获益和利益分配、正面旅游影响感知等变量与居民满意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而居民期望、负面旅游影响感知则与居民满意度呈负相关。(3)在5个驱动因素中,正面旅游影响感知对居民满意度的直接影响最大,而旅游获益和利益分配对居民满意度的总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4.
旅游景区商业化现象已经成为影响游客满意度及景区健康发展的重要前置变量,进一步厘清民族村寨、历史文化城镇景区商业化现象的系统结构、功能与影响机理,有助于对景区商业化现象进行合理的引导及控制。以贵州雷山西江苗寨为例,通过德尔菲调查法对旅游商业化结构系统的驱动要素进行识别,运用集成DEMATEL的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对旅游商业化影响要素间的层级结构、有向作用强度及身份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旅游景区商业化系统分为7个层级,涉及商业、社会、环境、管理及旅游产品5个类别的18个构成要素,各要素间表现为非平衡的作用关系。最后提出民族村寨、历史文化城镇景区旅游商业化控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感知情境的北京不同类型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建国  张妍  黄杏灵 《地理科学》2018,38(4):564-574
基于对北京16个景点游客的问卷调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北京市不同类型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不同类型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评价各影响因素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影响自然风光类景区和现代文化类景区游客满意度的最主要因子为服务水平;便利性对历史古迹类景区游客满意度评价影响最大,景区主体特征对博物馆类景区游客满意度评价影响最为显著,而安全水平对各类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评价影响相对显著,反映出北京市旅游景点整体安全水平较高。另一方面,不同类型景区之间游客满意度和出游决策路径系数存在显著差异,游客满意度对出游决策有正向影响。研究的政策涵义在于:北京市在旅游规划和管理中,需强化景区主体特征,完善景区的旅游功能,加强景区类型的划分,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增强游客体验性,从而提升北京旅游的整体形象。  相似文献   

6.
王咏  陆林 《地理学报》2014,69(10):1557-1574
门户社区毗邻风景区且处于其出入口位置,在旅游发展中面临特殊的机遇和难题.依据社会交换理论,选择“社区参与度”、“居住区条件”、“对旅游机构信任度”、“旅游利益感知”、“旅游成本感知”、“社区满意度”和“旅游支持度”7 个结构变量构建社区旅游支持度测度模型,以黄山风景区的4 个门户社区为研究案例,对该模型进行检验,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和因子分析,探讨模型内各变量对社区旅游支持度发挥作用的路径及造成同一风景区不同门户社区支持度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 总体而言,旅游利益感知和社区满意度对旅游支持度有正向影响;居住区条件、对旅游机构信任度和社区满意度对旅游利益感知有正向影响;社区参与度、居住区条件和对旅游机构信任度对社区满意度有正向影响.社区参与度对旅游利益感知正向影响不显著,旅游成本感知这一变量与其他变量之间关系不大.②各地居民感知和旅游支持度存在差异,南门汤口各维度总体得分最高,北门甘棠-耿城次之,东门谭家桥第三,西门焦村得分最低.③ 门户社区与黄山风景区的空间关系、区位条件与交通格局、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造成了各门户社区旅游支持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城市公园居民游憩满意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公园是承载居民日常游憩的主要空间,度量居民在城市公园的游憩满意度对于改善公园的游憩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城市公园的游憩特征和影响因素,文章构建了用于测度居民游憩满意度(RRSI)的结构方程模型;并以北京城市公园为例,在量表设计和问卷调查基础上,对居民游憩满意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影响居民游憩满意度的三大潜变量中,可达程度对居民游憩满意度影响最大,其次分别是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深入分析发现,可达程度中的“公共交通”、“与居住区距离”,感知质量中的“景观品质”、“休憩设施”、“公园治安”、“文娱活动”、“标识系统”,感知价值中的“门票及消费”等观测变量对潜变量的作用更明显,是影响居民游憩满意度的主要因子。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改善城市公园游憩品质可资借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论文从旅游者环境意识、感知质量、旅游感知利得、旅游感知利失、旅游环境友好度5个结构变量出发,通过引入感知质量作为中介变量,构建环境意识对旅游环境行为友好度影响机制的理论框架。并以青海湖景区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和三阶段结构方程模型的定量分析,校验理论框架中各结构因子、结构因子与其所含维度之间的影响路径及其系数,定量测度旅游者感知质量在环境意识与旅游感知价值关联中的中介效用和影响机制,及对旅游环境行为的潜在影响模式。结果表明:(1)环境意识对旅游者在旅游中的感知利益得失的影响方式存在差异,环境意识对感知利得的作用大于对感知利失的作用。(2)旅游者的感知利得有助于环境友好行为的产生,感知利失会对旅游环境行为友好度产生消极影响。(3)感知质量的中介效用存在且有效,旅游者环境意识通过感知质量,强化了对旅游感知价值及环境友好行为的作用。(4)感知质量分别在感知利得与感知利失结构模型中的中介效用存在强弱,在感知利得结构模型的中介作用强于感知利失模型。  相似文献   

9.
以南京市旅游景区(点)系统为例,提出了对旅游景区(点)系统的等级结构进行了分形研究的基本方法。认为可以把景区(点)系统中各景点的旅游吸引力评分值当作一个离散型集合,通过计算它们的信息分维值来反映系统等级结构分布的变化性,计算出Zipf维数和分维值来反映系统等级结构分布的模式。在旅游景区(点)定量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旅游联系性把南京市旅游景区(点)系统分为三个景点体系,测算各景点体系信息维数值、Zipf维数值,对各种分维数值和分维数坐标图进行比较和分析,认为南京市旅游景点体系等级结构具有较好的分形特征,但具体到内部有一定的差异,并对景点体系等级结构的优化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丁蕾  吴小根  王腊春  章锦河 《地理科学》2014,(12):1453-1461
通过构建水体旅游地游客感知测度模型,以南京市3处不同类型水体旅游地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 3处案例地不同的样本间结构变量与观测变量均有较为一致的表现,所构建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2水体旅游地的游客满意度对游客忠诚度有显著正向影响,即满意度直接影响游客的重游意愿和推荐意愿,而影响游客满意度的多个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旅游资源感知。3区位条件对游客感知差异的影响不显著,改善交通状况、挖掘主题与特色均有助于提升游客满意度,水体水质被破坏将严重降低游客满意度,人文风貌、水文景观是水体旅游资源的核心要素。4性别、游客来源地对游客感知差异的影响均不显著,社会阶层较高群体的游客满意度及忠诚度要低于社会阶层较低群体。  相似文献   

11.
绿洲边缘地带温湿风的廓线特征及其通量计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讨论了绿洲边缘地区的温湿风廓线及日变化特征,用Buisinger模式计算了显热通量,并将结果与波文比法,涡度相关法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以湛江市居民城际出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乘客进行问卷实证调查,从微观角度探讨滨海城市居民城际出行空间行为特征。结果表明:○1湛江市居民省内、国内城际出行分别呈现出“点-轴”式和“斑块-通道”式空间分布格局; ○2 在行为分析上,5变量探索性结构方程模型(ESEM)模型具有较好的适配度,公路、铁路和航空3种交通方式的模型潜因子均可命名为便捷性、经济性、舒适性、安全性和出行偏好潜因子;○3通过分析模型潜因子观察变量构成及同一潜因子观察变量载荷,不同交通方式出行行为特征分异比较明显,且呈现出明显的滨海城市个性特点。④年龄、月收入和月均离湛次数是影响出行行为的重要协变量。研究为人本导向的滨海城市城际交通枢纽连线规划、交通体系组成优化、交通服务能力供给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The LISREL model analyzes complex interrelationships involving latent variables, effectively integrating the widely used factor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procedures. A residential mobility example, calibrated for Portland, OR, suggests that turnover rates are both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influenced by latent variables representing housing type, housing quality, family status,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相似文献   

14.
城市宜居性居民满意度评价——以大连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理论上阐述了宜居城市的构成和内涵,并指出宜居城市环境建设的发展趋势和目标。根据信息金字塔原理和统计学原理设计了一个由5组指标构成的能反映各项人居环境要素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大连市城市宜居性进行初步研究。基于ACSI模型建立宜居环境满意度模型,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大连市居住小区进行调查,从而进行居民对人居环境的满意度测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居民对宜居满意度的最主要因子是环境感知;居民对居住环境满意度最高的是生态环境,满意度最低的为人文环境。对大连建设宜居城市提出了加强与居民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重视社区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骆丽  吴云清 《干旱区地理》2019,42(2):452-457
基于天长市1 250份问卷数据,运用SPSS进行效度及因子分析,确立公众的“风险认知”、“政府信任”、“公众参与”及“补偿措施”作为公众对邻避设施风险认知可接受度的潜变量,通过文献整理,确定原假设。运用AMOS21.0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原假设是否成立;并分析潜变量与“接受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风险感知”对“接受度”影响系数-0.262;其次是“公众参与”,影响系数-0.242。两者均为负向相关影响。“政府信任”及“补偿措施”对“接受度”正向影响。同时,四个潜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正向影响。人口学变量中的年龄与受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对“接受度”有影响。通过对天长市调查研究,分析了公众的风险接受度的影响因素,对影响因子进行量化,能够客观的比较其重要性;同时对政府及相关工作者有一定的启示,根据影响因子与“接受度”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制定相关的政策与措施,来降低或避免邻避冲突。  相似文献   

16.
马艳  隋桂玲  陈尚 《极地研究》2010,22(2):150-163
本文利用极地中尺度数值模式Polar MM5对2005年7月17日~19日, 2007年12月20日~24日北极地区大气环流进行了中尺度数值模拟, 分析比较了北极夏季典型代表月7月间和冬季典型代表月12月间大气特征。数值分析表明,在500hPa高度上,12月和7月极区的大气环流都主要由2个波动控制;夏季的冰岛低压在冬季表现为一个高压系统,并且伸展到格陵兰岛上空。我们选择了2个北极地区探空站与相应温度场和风场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表明数值模式能够很好地再现观测到得大气分布特征,表现为小的模式偏差和较高的相关系数。夏季7月份期间, Barrow 站2m处空气温度,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和极地逆温层结垂直结构特征;冬季12月份期间,Barrow 站2m处空气温度,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呈现出反位相变化的特征,虽然各通量峰值远小于夏季时的情形,但是北极所考虑站点下垫面在冬季12月和夏季7月份都是大气的热源和水汽源。  相似文献   

17.
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定量因子的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张婷  汤国安  王春  龙毅  吴良超  王峥 《地理科学》2005,25(4):467-472
不同地形因子虽然在语义概念、计算方法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但各地形因子之间并不是绝对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这种关联的强弱与趋势,都从不同角度揭示着地形起伏变化与地貌发育的本质及内在规律,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映射着地表形态的发育过程。文章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15个样本地区为实验样区,以高分辨率、高精度的1:1万比例尺DEM为基础数据,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探讨地形定量因子与地面坡度之间的关联性特征,并将神经网络的方法与传统的多元回归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多元回归方法,带隐含层的BP神经网络分析方法能更为有效地反映地形因子间隐含的关联特征。该研究方法为进行地貌多定量指标的的选择和多因子之间关联性的量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江南水乡游客满意度的多维度影响因素测量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钟士恩  章锦河  丁蕾  万绪才  钟静  吴丽敏 《地理科学》2016,36(11):1715-1721
以江南水乡实证为例,从资源价值维度、旅游功能维度、心理满足维度、场所环境维度、负面评价维度等5个维度,探讨江南水乡游客满意度的多维度影响因素。偏最小二乘法回归显示,就江南水乡这种特定类型的旅游地而言,各个维度的影响重要性依次是:资源价值维度(0.203)>场所环境维度(0.183)>旅游功能维度(0.179)>心理满足维度(0.173)>负面评价维度(0.072)。重要的实践指示意义在于,对不同类型的旅游地应该进行针对性的游客满意度测评,包括其多维度的影响因素设计,及其影响因素可能存在的不同影响重要性的组合顺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