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天雷 《吉林地质》2019,38(2):88-90
海绵城市是构建"尊重自然、顺序自然、保护自然"建设生态城市的新型理念。目的是实现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雨水资源化管理,减轻城市内涝,达到水生态与城市发展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模式。本文主要提出了城市水文地质勘查在城市海绵建设中的必要性,及城市水文地质勘查如何开展和服务于海绵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2.
<正>作为推动新型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模式,海绵城市建设受到自上而下的积极推动,也为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企业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本期我刊专门策划了"聚焦海绵城市建设"专题报道,刊登相关政府部门领导、行业专家的思考性文章,以及相关政策解读和实践案例分析,以期为行业企业了解海绵城市建设内涵及趋势、把握发展机遇提供参考及借鉴。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3.
作为推动新型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模式,海绵城市建设受到自上而下的积极推动,也为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企业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本期我刊专门策划了“聚焦海绵城市建设”专题报道,刊登相关政府部门领导、行业专家的思考性文章,以及相关政策解读和实践案例分析,以期为行业企业了解海绵城市建设内涵及趋势、把握发展机遇提供参考及借鉴。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4.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是基于城市雨洪管理的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已被认为是破解水生态与城市发展失衡的最佳方式。在此背景下,城市地质调查工作需转型发展,应围绕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目标及低影响设施建设可能面临的地质问题,开展相应的调查工作。本文在分析海绵城市建设途径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发展方向,并以徐州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为例,阐述了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5.
黄敬军  武鑫  姜素  崔龙玉  魏永耀  张丽  陆华 《地质论评》2018,64(6):1472-1480
海绵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雨洪管理的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目前已成为众多行业和科技领域的讨论热点之一。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城市水安全,但要充分考虑“海绵体”承载体(岩土)的物性,即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因此,建设海绵城市应重视地质环境条件研究。本文在分析地质环境条件对海绵城市建设影响的基础上,研究了徐州市海绵城市建设与地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徐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地质适宜性评判指标体系,基于地质环境条件划定了海绵城市适宜建设区、控制建设区和不宜建设区,为徐州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吉林省委副主委郭乃硕提交了一份《关于吸收传统生态治水智慧,加强东北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建议》的提案,建议吸收我国传统生态治水智慧,加强东北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为东北老工业振兴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我国东北地区均为干旱和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区域。据2009年版《中国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探讨用生态文明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路及方法。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山西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必须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推进的全过程,需要坚持生态敏感性、建设适宜性、环境宜居性相互协同的原则,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以综合整治工程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途径,以生态文明制度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保障,形成国土生态屏障、重要生态功能区、基础生态用地和生态网络体系为主体的新型城镇生态安全体系,实现经济、环境、人居和谐的新型城镇空间格局。同时,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城乡土地利用格局,加强城镇建设用地调控,保障城镇化建设合理用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使有限的国土资源合理地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
正海绵城市概述海绵城市简述通俗来讲,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  相似文献   

9.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每年有1000多万人进城,新建成的建筑相当于世界建筑总量的一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引进海绵城市的建设模式,我国的城市地表径流量就会大幅度增加,从而引发洪涝积水、河流水系生态恶化、水污染加剧等问题。海绵城市就像一块海绵,能把雨水留住,让水循环利用起来,把初期雨水径流的污染削减掉。本文介绍了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实现海绵城市的途径,并对深化海绵城市建设的新技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省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旅游引导下的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基本模式以及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省城市化的模式选择。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是旅游开发与区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全面结合,并在产业上趋于融合,形成旅游产业导向下泛旅游产业聚合的区域经济与城镇化综合开发模式。该模式的优势在于:解决了农民的身份问题,无污染、美化城市,就地城镇化,有利于实现城乡统筹。论述了"大中型城镇化模式"、"旅游城镇建设模式"、"旅游综合体模式"和"旅游新农村社区模式"等四种模式的功能特征、发展方向和运营模式。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在海南城镇化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与21世纪生态文明的城市理念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10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旨在指导各地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此,特邀业内专家学者对  相似文献   

12.
李运怀  彭苗枝  杨潘 《城市地质》2021,16(3):241-247
桐城作为合肥经济圈成员之一、长江经济协作区腹地,地质资源丰富,地质环境复杂,城市地质资源与城市地质环境统筹协调发展是城市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查明桐城市地质资源、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结合地方发展建设需求,按照均衡桐城市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综合统筹桐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思路,将桐城市划分生态保护区、特色农业区和工程建设区,并提出地质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生态保护区以保护为主,建议发展桐城小花等特色农业,合理开发地质遗迹与矿产资源;特色农业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对湿地资源开展保护;工程建设区是桐城市城镇和工程建设最适宜区.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建设海绵城市是中国城市建设转型发展的一个抓手。同时,海绵城市建  相似文献   

14.
在海绵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河流作为衡量综合系统是否发挥最大效益的标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阐述相关概念以及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介绍了普兰店区基本概况、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城市河流治理的重要性、生态修复方案研究等,来总结出一些有利于城市建设和河道综合治理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长效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在城镇规划和建设领域出现了备受关注的新课题——城镇风貌:广西南宁市出台了《南宁市城市风貌分区规划研究和建筑控制导则》;安徽省合肥市举办了2014环巢湖地区江淮建筑风貌设计大赛;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颁布了《甘肃省省域风貌体系规划》和《甘肃省美丽乡村民居特色风貌图集》等。这是全国各地抵制"奇奇怪怪的建筑",落实城镇建设的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弘扬传统建筑文化,彰显文化自信的具体行动。与此同时,有关城镇风貌的多重解读和多种模式也在关注之列。  相似文献   

16.
《中国勘察设计》2014,(3):25-27
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住房城乡建设部的中心工作,推进深化改革,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为重点,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城镇节能减排,改善城镇人居生态环境,切实加强城市综合管理,预防和治理“城市病”,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中央财政将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其中,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照补助基数奖励10%。《通知》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申报条件与方式作了规定:一是海绵  相似文献   

18.
海绵城市是针对城市建设中解决城市雨洪问题提出的生态理念,其本质是通过渗、蓄、净、排等手段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的综合治理.本研究从环境地质条件出发,考虑海绵城市建设中地质体的海绵属性,开展研究区原位双环渗水试验和工程钻孔,针对原始海绵地质条件的降雨入渗最大深度和地表土体渗水速度进行分析,提出海绵渗水、海绵蓄水两个指标.该指标可有效表示及概括海绵城市建设中环境地质适宜性,易得易懂,具有较强的普适性,易于推广.最后以中国中部城市新乡市为例,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环境地质适宜性评价.  相似文献   

19.
地下空间、地下水、浅层地热能和地质材料是重要的地下地质资源,协同开发利用是大势所趋。苏州既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发展至今对地下地质资源的需求相当迫切。通过对苏州各类地下地质资源的的识别分析,表明其具备分别开发地下空间、地下水、浅层地热能和地质材料资源的能力。若多种资源协同开发,平面上开发利用条件较好,竖向尺度地下浅层到次深层适宜地下空间和地质材料的协同开发,而深层适宜以浅层地热能为主的协同开发。结合苏州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和地下资源的优势分布特征,城镇空间建议采取“地下空间+浅层地热能”的协同利用模式;农业空间建议采取以“浅层地热能”为主的协同利用模式;生态空间予以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20.
瞿婧晶  龚绪龙  梅芹芹  郭慧  张其琪  毛磊 《地质论评》2023,69(2):2023020036-2023020036
地下空间、地下水、浅层地热能和地质材料是重要的地下地质资源,协同开发利用是大势所趋。苏州既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现代国际大都市,城市发展至今对地下地质资源的需求相当迫切。通过对苏州各类地下地质资源的的识别分析,表明其具备分别开发地下空间、地下水、浅层地热能和地质材料资源的能力。若多种资源协同开发,平面上开发利用条件较好,竖向尺度地下浅层到次深层适宜地下空间和地质材料的协同开发,而深层适宜以浅层地热能为主的协同开发。结合苏州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和地下资源的优势分布特征,城镇空间建议采取“地下空间+浅层地热能”的协同利用模式;农业空间建议采取以“浅层地热能”为主的协同利用模式;生态空间予以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