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华北平原沉降地区重力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华北平原沉降带相对于西部太行山区,近几年观测到的重力值相对1989年同期呈上升状态、其中某些地区累计上升量相当大,比如,沧州地区达143×10~(-8)m/s~2,任丘地区103×10~(-8)m/s~2,巨鹿—南宫为(89—103)×10~(-8)m/s~2.对某些地区的重力变化量进行地下水下降量和地面沉降量校正,其校正量可达到变化量的1/3—1/2.校正后的重力值变化幅度减小,但有些异常依然存在.这种较大的剩余变化量,可能含有两个因素:其一可能与华北平原沉降带的继承性下降及某些地区构造断裂活动有关;其二可能是实际地面沉降量比推测的沉降量大. 相似文献
5.
滇西地区重力场动态变化计算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滇西地区已用高精度拉柯斯特重力仪进行了28期相对重力测量和多次绝对重力测量。利用这些资料进行了重力场动态变化计算,系统地讨论了空间和时间基准的确定、格值影响的计算和点位移动的归算等问题。针对丽江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给出了滇西测网判定重力变化的限值。 相似文献
6.
处理鲜水河断裂带上1987年至1995年间的八期高精度重力复测资料,并利用计算机辅助图形分析程序将所有相邻两期的重力变化速度值转换为速率等值线图,通过对资料的逐一分析及与地震对应关系的比较,我们看到,鲜水河断裂的重力变化与其我及的地震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存在震前重力发生较大异常变化,震后重力立即发生反向直至恢复的变化,并且震前的重力异常变化量 相似文献
7.
8.
9.
本文用澜沧—耿马地震前后昆明台和弥渡台的重力固体潮观测资料对震前昆明、弥渡的重力场进行了潮汐变化和非潮汐变化的分析研究。研究表明澜沧—耿马地震前昆明、弥渡的重力场变化有如下特征:1.重力值变化和重力值差分值变化不明显。2.重力潮汐因子有较明显的负异常变化。3.重力潮汐因子变化的异常时间和1976年5月29日龙陵7.3、7.4级地震异常时间半年多接近;异常的最大变幅处于同一量级,但澜沧地震前昆明台的最大变幅4.7%比龙陵地震前的最大变幅3.4%稍大。4.重力潮汐因子变化有较明显的中期异常,短期异常也有一定反映,但临震异常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15.
2002年6月17日海城4.0级地震前后重力场变化特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002年6月17日海城4.0级地震前后海城一带重力场时空变化情况,重力点值和段差值变化在时间和幅度上具有明显的同步性,分析认为此次地震的发生与重力场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北祁连地区震前重力场变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分析讨论了1991年1月2日和1992年1月12日两次中强地震前重力异常变化及其与地震的对应关系,指出这两次地震都发生了重力变化高梯度带附近。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扼要地讨论了重力测量当今所处的地位和它的发展方向。文章从动力学的角度出发重点论述了重力场时间变化的有关问题及其在地球动力学领域中的意义,文中以大量实例论证了重力测量在地震预报研究中的作用和价值。 文章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重力测量在开展地震监测预报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观测重力场时间变化与地震预报研究的关系,明确指出了地震预报的深入研究大大推动了我国重力场时间变化的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文章最后从地震预报的要求和重力测量的特点出发,以建立统一的全国动态重力测量体系为核心,提出了当前我国重力测量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19.
九十年代北祁连河西地区重力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89 ̄1997年北祁连河西地区流动重力监测资料为基础,分为1989 ̄1991、1991 ̄1995、1995 ̄1997年三个时段,定性定量分析了这三个时段该地区重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得出了北祁连河西地区的重力场现处于祁连山重力值上升、河西走廊重力下降的逆继承性重力变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