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地球》2019,(9):31-31
我国天然林保护工作从1998年开始试点,两年后对试点情况进行总结,从2000年开始实施第一期天保工程,第一期是11年时间,第二期实施是2011年到2020年,明年二期结束。2014年中央提出要把全国所有的天然林都保护起来,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对森林的依赖和消耗过重,森林需要休养生息。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国家海洋局在全国大力推进蓝色海湾整治工程,大力修复受损的海洋生态系统。近日,国家海洋局生态环境保护司副司长胡松琴向媒体具体介绍了工程实施进展等情况。海洋生态环境整体形势依然严峻胡松琴表示,国家海洋局一直致力于推进实施海洋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工作,支持沿海各地开展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近年来,我国海洋生态环境虽然在局部区域有所改善,整体上出现了一定的趋缓向好势头,但仍然处于污染排放和  相似文献   

3.
郭珊 《地球》2019,(7):98-98
针对唐山国际旅游岛实施的整治修复工程成效,本文探索利用2008、2014年2期遥感影像数据,对海岛修复前后土地覆被变化进行数据分析,获取整治修复成效评价模型中的指标数据,为成效评价提供数据支撑。该研究对于完善后续整治与修复项目的工作布置和最大程度的保障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岳尚华 《地球》2012,(11):72-73
古生物化石是大自然留下的宝贵遗产。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可以为寻找矿产资源、掌握地球环境演变规律作出重要贡献。我国是古生物化石大国,多年来,国土资源部一直高度重视古生物化石的保护工作,在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的大力协助下取得了长足进展,逐步走向制度化、法律化。但我国古生物化石保护起步晚,任务重,很多方面还没有相应的规范和制度,亟待进一步细化。初步实现制度化、法制化一是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走向法治化轨道。2002年7月,国土资源部发  相似文献   

5.
危起伟 《湖泊科学》2020,32(5):1297-1319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自然繁殖已连续中断3年(2017 2019年),自然种群濒临灭绝.本文归纳了中华鲟生活史各阶段的生态需求,指出:葛洲坝阻隔是导致中华鲟自然种群衰退的根本原因,三峡等长江上游特大型梯级水电工程的相继蓄水运行是导致中华鲟自然繁殖中断的关键因素,河道冲刷、航道疏浚与挖沙、防洪及城市景观工程等人类活动使中华鲟仔稚鱼栖息地丧失,进而导致补充群体减少,造成繁殖群体持续萎缩.近40年来,对给予高度期望的补偿中华鲟自然种群衰退的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措施没有得到科学有效地实施,造成人工干预力保中华鲟自然种群延续的希望几近破灭.本文探讨了近40年来在中华鲟保护认识、管理、决策和机制上存在的误区与不足,提出以长江十年休渔为契机,亟需以《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2015-2030年)》为纲领,推进落实:1)实施"陆-海-陆"保种工程,恢复人工群体的生物学自然特性; 2)大幅度提升科学有效的人工增殖放流; 3)改善产卵场环境,放流人工培育亲本以恢复葛洲坝下中华鲟自然繁殖; 4)新建旁通道仿自然产卵场,扩大自然繁殖; 5)修复索饵场等关键栖息地,提高子代存活率.唯有以恢复中华鲟自然繁殖为核心,实施中华鲟从出生到繁殖全生活史周期(15年)的长期系统性保护,才有望延续和恢复中华鲟自然种群.中华鲟个体大、寿命长、洄游范围广,是长江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种和伞护种,保护好中华鲟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推动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当前地铁设施保护安全监测工作实践总结,针对地铁设施保护监测技术体系建设开展研究.重点阐述了地铁设施安全保护监测技术体系建设意义,并基于现行规范、规程及实施案例调研分析,对涉及设施保护监测技术及相关要求的条文中尚未作统一及明确的部分,以及安全保护监测的对象、监测等级、监测范围、监测项目、监测频率及相关技术要求等进行了...  相似文献   

7.
姜建军 《地球》2010,(6):68-75
十年是一个年代,也是人们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一个契机。中国的国家地质公园计划从2000年开始在全国组织实施,迄今已逾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地质公园在推动我国地质遗迹资源保护、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地质公园数量最多.类型多样、分布而广的国家,  相似文献   

8.
郑丙辉  曹晶  王坤  储昭升  姜霞 《湖泊科学》2022,34(3):699-710
目前,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及蓝藻水华问题十分突出,国家高度重视湖泊的生态环境保护.自“九五”以来,国家就投入太湖、巢湖、滇池“老三湖”等重污染湖泊的治理,但成本巨大,且历经近30年才初见成效.按照湖泊污染程度,湖泊治理与保护可分为“污染治理型”“防治结合型”“生态保育型”3大类.“老三湖”的治理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水质较好湖泊主要属于生态保育型湖泊,因此,“老三湖”治理模式不适用于水质较好湖泊的保护.本文系统总结了我国水质较好湖泊优先保护理念的形成和水质较好湖泊专项实施的历程.根据水质较好湖泊的特点,及其生态系统退化与修复的一般过程,提出了水质较好湖泊保护的基本思路.从热力学角度,阐明了氮磷营养盐输入湖泊生态系统中是熵增过程,也是湖泊生态系统退化的根本原因,湖泊氮磷污染负荷源头控制是关键.湖泊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是确保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从景观生态学角度,阐明了优化湖泊流域水土资源利用、优化发展模式是减轻湖泊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在浅水湖泊生态系统,以沉水植物占优势的“清水态”和以浮游植物占优势的“浊水态”转换过程不是沿着同一条途径,存在上临界阈值和下临界阈值,水生态修复过程表现出一种迟滞的现象.从湖泊水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理论角度,阐明了湖泊生态修复工程应在湖泊生态系统发生退化转变之前实施,才能获得较高的环境效益.通过国家财政专项对81个水质较好湖泊的支持,既能促进湖泊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又能确保湖泊水环境质量变好,湖泊水生态系统逐步改善.建议加强不同类型湖泊保护模式的总结,深入对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系统演替理论和保护技术研究,支撑国家系统开展水质较好湖泊保护.  相似文献   

9.
依法保护饮用水源地涉及银川市的安全与稳定,同时也涉及水源地周边个人、企业的生存和经济发展。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浪费与水源地污染三大因素叠加,在客观上加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直接影响到银川市民饮用水的安全保证。当前银川市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改善银川市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已是燃眉之急。为此,本文从饮用水源地现状及保护意义出发,分析现行立法构架及实施情况,并提出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治理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黄河水资源贫乏,水污染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压力.新《水法》的颁布,给黄河水资源保护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依法建立法制化、社会化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保护管理体系,完善法规,建立健全执法体系,以水功能区划管理为重心,实施入河总量控制,建立和完善重大水污染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加强水质监测机制与技术创新,加强水资源保护前期和科研工作,建设水资源保护信息管理系统,采取多部门联合治污等项措施,是做好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任务.  相似文献   

11.
三十多年来,人们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中的保护地建设、迁地保护、人工保种、人工驯养、人工繁育、人工养殖、增殖放流、生态修复等保护方式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这反映了人们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目标、保护方式认识不一致甚至对立的问题,而其根本在于缺乏一个能够适应水生野生动物保护需求和特征的理论话语体系.本文基于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目标认知和设置的差异,基于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中人工干预方式的差异,尝试以“物种保护与生态保护”、“主动保护与被动保护”两个维度为框架建立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理论话语体系,然后着重分析水生野生动物物种保护中的主动保护与被动保护的状况与成效,指出部分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地由于其整体生态格局已被改变或依然处于恶化的趋势中,并且无法避免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影响,导致了相应水生野生动物的就地保护效果不理想,而获得足够主动保护努力介入的物种在获得人工保种、人工繁育、人工养殖之后,其物种灭绝的风险已基本解除,甚至部分已野外绝迹物种还存在野外种群重建的机会.而后,以长江三种鲟鱼的保护和效果为例,对比展示了主动保护对于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必要性.建议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而言,在不遗余力抓保护地建设等被动保护的同时,更要积极地推动人工繁育、人工养殖等主动保护来对物种兜底.  相似文献   

12.
从叶绿素a的变化浅析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效益(1998-2007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1998年以来,杭州市政府先后实施了西湖疏浚、湖西综合保护、引配水改建等几项主要治理工程,西湖周边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对1998-2007年间杭州西湖主要湖区叶绿素a的含量进行了跟踪监测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西湖主要湖区年均叶绿素a含量比治理工程实施前明显下降,且下降幅度可达42.8%-87.3%,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实施对改善西湖的水质起了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洛阳地震台依法保护地震观测环境的实践,认为这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重要工作,需要建立一支地震观测和法律相结合的专业队伍,提出了保护工作要坚持的5项原则。保护工作,一方面要提高地震监测设施的抗干扰能力,另一方面,要敢于执法、善于执法,发挥政府机关对保护工作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简要介绍地震部门为积极落实国家网络安全要求,依据“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等级制度”等相关要求,结合地震行业自身业务特点与安全需求开展地震行业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规划、设计与部署应用;着重分析地震行业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与系统性风险、现阶段行业网络安全的总体规划与“合规性”的建设思路;分析并解决等级保护规划设计中的业务难点、技术难点与实施难点。  相似文献   

15.
姜建军 《地球》2009,(4):15-19
中国是世界上地质遗迹资源比较丰富、分布地域较为广阔、种类比较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我国在开展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中,通过多年探索,逐步形成了通过建立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和地质公园的方式来实现保护地质遗迹的目的,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通过地质公园的建立,既有效地保护了地质遗迹资源,又充分利用地质遗迹的科学和观赏价值来推进地学研究、科普教育、地学旅游,从而达到提高公民素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目地。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在广大地震工作者的努力工作下,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新形势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地震观测环境和设施的干扰和破坏也越来越大,而地震观测环境和设施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台站观测资料的准确和可靠性。本文以临沂市几个专业地震台站近年来所遭受的干扰破坏,以及所开展的保护工作和应对措施为背景,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地球》2016,(3)
正"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国家主席习近平不久前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发表了一番讲话,提出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在长江经济带开发的过程当中,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河道坡岸生态修复的土壤生物工程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政  付融冰 《湖泊科学》2007,19(5):558-565
土壤生物工程是一项利用存活植物构筑边坡,以实现河道坡岸稳定和生态修复等生态功能的集成工程技术本文给出了我国第一个大规模采用土壤生物工程修复河道坡岸的工程实例,工程选取本土植被,采用活枝扦插、活枝柴笼和灌丛垫三种主要的土壤生物工程技术构筑河道边坡.考察了工程实施前后河道坡岸植物新生根生物量、植物多样性、土壤剪切力、土壤紧实度和土壤湿度等生态参数,结果表明,工程实施10个月后,与裸露坡岸相比,施加土壤生物工程技术的河道坡岸稳定性大大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增强,物种增加,生物栖息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改善.该工程及研究为上海市浦东新区河道整治和坡岸生态修复提供了示范,也为我国各类边坡的侵蚀控制和生态修复提供了新的工程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下游升金湖湿地保护有效性评价(1989-2019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保护有效性是实施湿地保护政策与措施后,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健康与受胁情况的反映,是对保护目标的衡量.生态压力是影响湿地保护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从湿地生态系统压力、状态和响应角度评价湿地保护有效性.本文以升金湖湿地为研究对象,以0.01°×0.01°经纬格网为评价单元,选择10项负向指标、5项正向指标,通过压力...  相似文献   

20.
保护生命线     
正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源。人类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无不与土地息息相关。然而,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尤其是耕地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资料显示,我国人均耕地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即便如此,我国在耕地使用上仍然存在粗放浪费的现象,耕地保护形势不容乐观。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