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断层形变近场信息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跨断层形变测量近场信息开发利用的必要性以及可供开发的新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研究了断层列线阵信息开发的政府依据和可能的图像,给出了新信息资源利用的经验合成公式。以金县短水准为例,结果表明,近场新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合成),使其地震预报效能较传统方法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说明近场新信息的开发利用是提高前兆手段地震预报效能经济而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理论上研究了贯通地壳的两条相互平行的滑动—弱化走滑断层的相互作用问题。采用有限单元—松驰迭代方法对位移场、应力场、应变场以及弹性应变能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数值分析,所得结果揭示了几次大地震相继发生的前兆异常迭加问题。特别,讨论了作为1975年海城7.3级地震预报主要依据之一的金县短水准在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未出现异常,而大灰厂短水准测值却有明显异常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针对地震预测中定量计算的困难性,利用地震前兆异常高维数据特征,研究一种基于粒子群聚类算法的地震预报模型。该模型输入为条带、空区、短水准等14项异常指标数据,输出为震级分类。模型设定聚类平均距离为粒子群算法的评价函数,发掘分析地震前兆数据与地震震级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地根据地震前兆数据预测地震震级,与传统聚类k-means算法模型相比,稳定性强,预报准确性更高。历史地震数据实例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充分利用了粒子群算法的高鲁棒性、高适应性和群体智能的协同策略,是改进地震预报效能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朝阳和金县的台站水准观测资料来探讨形变前兆异常与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前兆群体非均匀度异常与地震短期预报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石绍先  曹刻 《地震》1999,19(1):59-64
通过对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和腾冲-龙陵地震区常用前兆群体非均匀度进行系统计算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前兆群体非均匀度异常是小概率事件,其异常时间提前量平均为51天,在二个震区13.5年的研究时段中地震报,仅漏过2次M≥5.0地震;前兆群体非均匀度异常比单项前兆异常有较多的近源短临信息,可能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短临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6.
前言     
地震科学是一门以观测为基础的科学 ,地震预报的根本突破取决于地震观测技术、观测方法及科学水平的不断完善与提高。因而 ,要想提高地震预报的水平和能力 ,首先要提高观测技术系统的现代化水平。地震前兆是与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有着密切联系的科学事实的总称 ,对这些科学事实及其与地震联系的研究是前兆研究的基本内容。地震前兆观测技术系统就是用以获取地震孕育、发展、发生全过程中前兆异常信息的技术系统 ,它对地震前兆信息的观测是地震预报和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辽宁省地震前兆观测技术系统是七十年代建立起来的 ,基本都是观测精度较低…  相似文献   

7.
从前兆观测资料的年变规律着手,选择了江苏前兆观测台网中资料精度较高、年变周期显著的新沂地电阻率和南通短水准两个手段5条测向1990—2002年的观测资料,建立它们的年变周期模型,与实际观测进行对比研究,结合震例,分析其年变畸形的预测效能和映震特征。结果表明:有正常背景年变规律的测向,可以建立年变周期模型,一旦实际观测出现了偏离年变周期模型的变化,就往往是地震前兆异常的一种反映,如果出现与理论值相差60天以上的异常变化时,其预报效能明显提高,可作为一项中短临异常指标进行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以东6.1级地震前后的电磁辐射现象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崇明地震台电磁辐射观测记录,分析了1996年11月9日长江口以东6.1级地震前后的电磁辐射前兆信息的主要特征,探讨了前兆电磁辐射方法在短临地震预报中的应用,说明了该方法是目前短临地震预报中较有希望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维纳滤波和0—1序列在处理地震前兆资料中的应用。计算了海城7.3级和唐山7.8级地震前后辽宁省台安地电阻率和金县短水准观测资料。结果发现,地震前后它们的自相关系数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八五”地震预报理论及方法攻关进展之七─—地震短临前兆标志体系及综合预报方法研究取得新进展我国在地震前兆观测及其预报探索继“六五”地震前兆清理攻关、“七五”地震预报方法实用化攻关以后,选择了实现地震预报的关键难点即地震短临预报阶段的前兆标志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地震弱短临前兆信息的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存绪  史正中 《地震研究》1996,19(2):146-153
地震短临预报是地震预报的重大难题,它有赖于好的前兆手段和数据算是方法,本提出“弱前兆信息”的观点,并研究了提取弱短临前兆信息的方法和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12.
地电阻率临震异常特征及短临预报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志亮  王志贤 《地震》1996,16(1):75-79
文中对大震、强震和中强地震的地电阻率临震异常特征采用统计方法,分别讨论了临震异常在趋势异常各时段中发震的概率。大震能观测到短临异常的震例只有33.3%,强震和中强地震分别为50.0%。出现短临异常后1-20天内发震的概率最高达94.4%。对地电前兆异常的时间、空间和短临监测预报工作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其结果对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3.
郑熙铭 《地震》1994,(5):36-43
通过对1976年唐山7.8级、1983年菏泽5.9极和1989年大同6.1级.1991年大同5.8级四次地震的非测震学前兆异常(短水准、地电、水氡含量、水位等)的研究,发现在这些地震以前,邢台地区的非测震学前兆观测值均有异常出现,显示出该地区不仅有地震活动性的窗口效应,而且有非测震学前兆异常的震情窗口效应。其它地区也有相类似的情况存在。这对区域应力场研究和前兆场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强震的预报  相似文献   

14.
地震前兆综合加权信息量是在地震综合信息量的基础上,改进了地震前兆异常出现概率的计算方法后,得出的一种综合预报新方法。其特点是:1.所有的异常都取自每年年底的山东省地震会商报告,而不是取自地震后的震例总结或论文;2.利用“地震预报专家系统”的思想对每一异常事件进行综合评估。考虑到异常的可靠性、有效性、显著性及相互关联性给予不同的权重,以每一异常的最可能发震时来估算异常出现的概率,计算了山东地区1990年以来地震前兆综合加权信息量,分析了1995年9月20日苍山Ms5.2级地震前这种信息量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连续形变的前兆参量、判别方法及实用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当前分析预报工作的实际需要,介绍了“九五”攻关中连续形变(倾斜、应变及重力固体潮)观测的一些实用化学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经分析研究后筛选出来的前兆参量、异常信息提取方法及有关判别准则,并给出了各参量和方法的实效检验结果和有效率统计结果。  相似文献   

16.
地壳形变与地下水动态异常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壳变形与地下流体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地壳形变异常是地壳构造活动最直接的表现,是物理含义最为明确的地震前兆之一;地下流体异常能够提供多种型式的构造活动过程(包括地震)的前兆信息。两类异常以不同的方式和特点反映出地震孕育过程中伴随的前兆信息,从而成为地震预报的重要手段。本文综述了有关地壳形变与地下水动态异常特征方面的研究成果,从机理和前兆特征方面归纳了两种异常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7.
张绍治  范桂英 《地震》1994,(3):72-77
本文分析讨论了1990年2月10日常熟MS5.1地震前地电阻率、短水准、地应力、地倾斜、地下水等前兆异常现象的力学联系;建立了北西向压扭性断裂前兆分区模型,反映在不同区域里各种前兆均有其一定的表现特征,说明以力学联系为纽带,前兆异常时间与空间分布的咱应性是地震中期预测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表明综合分析识别异常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何翔 《地震研究》1991,14(4):339-346
本文利用云南省跨断层短水准测量资料,提出且证实了一个新的观点:在地震平静期点位基本稳定的条件下,地震前不同测点间的不同变化是一种地震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19.
2000年兴海6.6级地震震(前)兆分析及预报过程综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朱丽霞 《高原地震》2000,12(4):1-11
从强震孕育背景,震(前)兆异常时空演化的角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2000年9月12日海6.6级地震前的前兆异常特征,通过对震(前)兆异常演化过程的追溯,再现了对该次地震一定程度上的预报过程,从中对我国地震预报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20.
地电阻率异常变化与地震成组活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给出了部分地电台ρs异常变化与研究区内地震组活动的实例,研究了ρs异常变化总体特征和发展演化过程特征与地震发生的关系,以及单次地震可能预报的前兆标志。对地电预报地震特别是首发地震后的震情判断和预报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