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建筑木结构构架加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未加固构架和加同构架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碳纤维布加固效果和构架的抗震性能.试验得出构架水平力和水平位移的滞同曲线及骨架曲线,根据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的特征,得出了水平力和位移的关系方程和构架恢复力模型,从强度、刚度、变形能力几个方面说明加固效果较好.研究结果为古建筑的抗震性能研究和修缮加周提供了有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大理地区乡镇一带存在大量内部由榫卯结构相连接的穿斗式木结构,外部则是用土坯或夯土的方式修筑外墙。漾濞6.4级地震中只有少量震中附近的穿斗式木结构房屋有倒塌或局部倒塌现象,但是大部分穿斗式木结构房屋由于选材不当、落后的施工工艺流程和年久失修等问题,遭受到了不同程度震害,随着烈度的提高受损越严重。通过对现场调查发现:大理地区的农村民居加固主要是针对木构架节点及木构架抗侧力的加固,墙体、屋顶以及老旧木构件的处理往往被忽视。基于对大理地区穿斗式木结构的破坏机理,给出了和对现有房屋加固修复的措施建议,对使用穿斗木结构地区的房屋震害预防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古建筑震害特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根据古建筑在历次地震中的表现,研究了在不同强度的地震作用下古建筑的震害特性,从古建筑的构造形式和建筑施工技术的特点出发,对古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其抗震能力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4.
杨帆 《高原地震》2022,(1):56-61
2021年5月21日云南省漾濞县发生6.4级地震,并伴有多次强余震及前震,该次地震序列使得穿斗式木结构受损严重,不少穿斗木结构出现墙体开裂、局部坍塌甚至整面倒塌的震害现象。墙体受损不仅给居民的生命安全造成隐患,也给灾后恢复重建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通过现场调查分析,墙体受损与建造房屋时的施工工艺有直接关系,结合震害现象分析施工中出现的不当措施,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5.
为了加强对中国木结构传统建筑的保护,根据对近年来震害调查结果的分析与归纳,对木结构传统建筑的瓦件滑落、屋脊折断、屋面下沉、屋顶装饰件缺失、节点拔榫、柱底侧移、填充墙破损等典型震害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木结构传统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但其部分构件连接较差、缺乏及时保养与加固、木构架与砖石墙体间变形不协调以及砖石材料本身抗震性能差等原因,是造成中国木结构传统建筑震害的主要原因。由此可得出以下结论:为提高木结构传统建筑的抗震性能,应当通过日常管理排除病害隐患,对薄弱结构应当及时加固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固有特性和抗震性能,根据西安城南门箭楼复原工程资料,采用半刚性弹簧单元来模拟实体结构的榫卯、斗拱和柱础连接,建立箭楼大木作构架的局部和整体两种有限元模型.采用Block Lanczos方法,分别进行模态分析,得出模型的前10阶频率和振型;采用瞬态分析方法,在El Centro波、Taft波和兰州人工波...  相似文献   

7.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抗震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殿堂式木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推导出了榫卯节点和铺作层之间的半刚性单元的刚度矩阵,即采用组合式弹簧单元模拟柱脚与础石、榫卯节点和铺作层之间的连接单元,给出了动力方程,并通过对<营造法式>中的殿堂和厅堂模型结构的分析,求解出了结构各个层面的地震动力放大系数,为木结构古建筑的保护、维修和加固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对现代建筑结构抗震研究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台基古建筑木结构动力特性及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高台基古建筑木结构的抗震性能,以西安鼓楼为例,分别建立鼓楼的高台基、上部木结构、整体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态分析,分别获取了它们的主要频率和振型;通过对上部木结构和整体结构模型输入El Centro波、Taft波、兰州波三种地震激励,分析了柱顶节点的地震响应;并对这些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高...  相似文献   

9.
榫卯连接是中国木结构古代建筑的重要特征。在外荷载作用时,节点内部榫头与卯口之间会产生挤压、摩擦、弯曲、剪切等复杂的相互作用,其具有完全不同于现代结构的力学特性。由于在地震作用下,梁柱等构件一般会处于弹性工作状态,节点的抗震性能就决定了整个建筑的安全,因此该领域已成为古建筑保护工作的研究热点方向。对中国古代建筑榫卯节点抗震性能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梳理,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我国村镇砌体房屋震害分析与抗震加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多数震害都发生在抗震设防较薄弱的村镇地区,以村镇民居最常见的砌体结构形式为例,通过分析其建造特点、震害特征及抗震现状,指出了村镇砌体房屋抗震性能差的主要原因。参考中国砌体结构研究方面的相关文献,对增强砌体农居抗震性能的构造措施与加固方法提出了几点建议,并展望了今后加强砌体农居抗震性能的后续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12.
13.
木结构在地震中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本文以芦山“4.20”7级地震Ⅶ一Ⅸ度区村镇木结构考察为基础,总结了“4.20”芦山7级地震后村镇木结构的震害程度和类型,发现木结构砌块填充墙破坏严重.考虑我国村镇经济特点和村镇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提出用铁环&钢丝网片夹壁的加固和维修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概述了土遗址文物的主要病害如风蚀病害、表面风化、雨蚀病害、裂缝或坍塌、基础掏蚀、生物破坏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不良影响等的特征及成因机制;阐明了建立土遗址文物防灾减灾综合体系的重要性,提出了灾前防御、震时应急和灾后恢复的对策;针对土遗址的特殊性提出了抗震防护加固的原则,分析了其特点,针对不同病害特征的土遗址分别提出了抗震加固方案.为土遗址文物的科学保护和综合防御地震灾害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5.
依据5.12汶川地震中汶川县城(威远镇)11个区域共522栋房屋的房屋安全鉴定报告,深入统计分析房屋的震害情况及特点。结果表明,县城房屋倒塌较少,但破坏程度较重。破坏多集中在低层房屋以及砌体结构和木结构,而钢筋混凝土框架及高层房屋破坏较轻。结合房屋的破坏情况,对县城房屋的维修和加固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维修加固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6.
根据木构架古建筑和塔类古建筑的结构特点和震害规律,提出了相应的动力分析模型,以及震害分析和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木结构榫卯节点的抗震性能及其加固后性能的变化,进行了6个榫卯节点的拟静力试验,并对试验后的榫卯节点分别采用扒钉、碳纤维、钢销、U型铁箍、角钢、弧形钢板进行加固。对比研究加固前后榫卯节点的破坏形态、滞回曲线、骨架曲线、耗能能力及刚度退化等抗震性能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加固前节点滞回曲线有明显的捏缩现象,木结构良好的抗震性能正是依赖于节点的滑移摩擦耗能;加固后榫卯节点的抗震性能良好,可以达到破坏前的抗震性能;其中弧形钢板加固后的节点初始刚度较大,滞回环饱满,累计耗能为加固前的3倍,承载力提高70%,加固效果明显。根据试验结果给出了基于转角的震损榫卯节点加固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地震大多发生在农村地区,当地民居的抗震能力是评估地震灾害风险、确定地震保险方案的主要因素。本文基于近2000年以来西藏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灾害的调查结果,总结了西藏地区土木结构和石木结构等民居的主要震害特点。在实际震例中,西藏民居的震害主要以Ⅵ度和Ⅶ度的数据为主,缺少Ⅷ、Ⅸ、Ⅹ度的震害数据。本文采用经验震害矩阵推演方法,得出石木结构和土木结构震害矩阵和震害指数,并与未设防砖混结构标准震害矩阵和设防砖混结构震害矩阵震害指数进行对比,最终得到西藏地区主要民居震害指数与峰值加速度关系曲线。与未设防砖混结构相比,西藏地区石木结构和土木结构抗震能力较弱,其中土木结构抗震能力最弱。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古木结构建筑采用基于位移的抗震加固方法,通过限制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最大侧移和最大滑移而防止结构倒塌,其中最大侧移限值由结构的最大水平惯性力及其自身抗倾覆条件确定,最大滑移限值为柱基础半径。根据最大侧移限值并考虑古木结构建筑的特殊性,确定了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目标位移角及相应的目标刚度。最后分析了构架刚度下对古木结构建筑侧移和滑移的影响,认为适当加大刚度对建筑是有利的。研究结果可为古木建筑的抗震加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震害遗址保护性加固的设计原则。考虑到震害遗址的功能应能反映震害状况,并可以供科考参观,建议加固原则为要尽量避免影响震害现象,保持遗址结构的稳定承重和在常遇地震下不倒塌。保护性加固工程的安全冗余度可略低于常规结构。加固设计应合理估算原结构构件的震损程度,并以此作为加固设计的依据。接着,介绍了四川白鹿镇中法友谊桥遗址的保护性加固设计:通过震害调查确定结构的基本尺寸,采用ABAQUS有限元实体建模进行了遗址结构的受力分析,结合遗址结构特点制定了加固方案。分析表明,加固方案显著加强了拱桥遗址的抗震承载能力,能够满足震害遗址的保护性加固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