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东徐闻西部沿岸海区"珊瑚类"的物种及其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广东省徐闻西部沿岸海区的珊瑚资源状况基本查清,发现分布的珊瑚共计2目17科49种.其中石珊瑚11科35种,软珊瑚6科14种.连片分布面积约5940hm^2,沿着海岸线呈南北走向的狭长带状分布.高出海底1.00m的高礁区分布在水尾角以北和大腰岭邻近沿岸的3.00~5.00m水深海域以及灯楼角以北水深3.00~6.00m沿岸海域.石珊瑚以木珊瑚科中盾形陀螺珊瑚、鹿角珊瑚科、滨珊瑚科分布最为普遍.柳珊瑚中以海底柏科赭色海底柏、黄叠叶柳珊瑚,鞭柳珊瑚科中以灯心柳珊瑚、鳞灯心柳珊瑚,类尖柳珊瑚科中的扁小尖柳珊瑚、紧绒柳珊瑚,软柳珊瑚科中的侧扁软柳珊瑚等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一般分布在石珊瑚的外围和较深水域。  相似文献   

2.
厦门地区软相潮间带多毛类的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琳 《台湾海峡》1996,15(3):286-292
根据厦门地区1990年2月至1992年1月调查软相潮间带所获资料,研究了该区多毛类的种类组成,数量与分布,结果表明,该区多毛类种类丰富,共鉴定出118种,隶属于37科83属。其中,高潮区40种,中潮区90种,低潮区83种。多毛类平均栖息密度87个/m^3,平均生物量3.33g/m^2。  相似文献   

3.
林以安  Martin  J.M  Thomas  A.J 《海洋与湖沼》1996,27(2):145-150
于1986年1月,采取大体积取样,Co-APDC螯合并沉淀富集分离,银片上自沉积和a-计算分析,研究长江口区可溶态210Pb的来源,分布和逗留时间。结果表明,全区平均放射性比度为7.5dpm/m^3,从河向海纵向分布呈口内段和近外海两端高,而低谷出现在中间的口门外最大浊度及稀释带高生产力区。210Pb明显因悬浮颗粒物的吸附絮凝沉降和浮游生物的吸收利用被清除。经探析,该区210Pb主要来源是大气气溶  相似文献   

4.
末次冰期黄河解体事件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70年代末,水文地质部门在华北平原上打下了大量第四系钻孔,1993年对其中近百个钻孔的沉积相和测年资料重新进行分析,发现在该区全新统之下、上更新统上部普遍发育了一层细砂层,埋深一般为20-40m,厚度约为5-20m,平面分布连续而稳定。  相似文献   

5.
波浪在黄河三角洲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本文应用1987年在黄河海港心北7m水深处理观测的9个月波浪资料进行统计研究,以揭示波浪在三角洲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表明:(1)波浪对下三角洲海底泥沙的再悬浮力是比较大的,一年中有约有144天时间,波浪使12.5m水深以内泥沙启动,5m以内的泥沙发生位移。(2)波浪作用的沿岸相对输沙力,北岸向西,东岸向南,输沙力北岸大于东岸,且随着三角洲的前积淤进,这种差异在逐渐增大。(3)该区强浪的向为NE,次经浪  相似文献   

6.
渤海埕岛海区近岸冲淤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埕岛海区近岸冲淤变化的基本规律是,水深0-4m为冲刷侵蚀区,且水深与侵蚀强度成反比;水深4-6m为准平衡区,在这一深度内侵蚀速率与淤积速率基本相等。水深大于6m为淤积区。  相似文献   

7.
刘文通  宋珊 《海洋与湖沼》1993,24(6):584-591
于1991年8月-1992年5月对渤海两个测点水温和泥温进行观测,对泥温的铅直分布特征、季节变化以及与水温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泥温(指0-2m)的变化是由海水热含量的变化引起的,而后者又与太阳辐射有直接关系;泥温的变化幅度和位相一民水温和水深有密切关系。泥温几乎无日变化,但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变化幅度远小于水温,且随深度的增加迅速减小;与水温比较,泥温变化相位随深度增加依次滞后,至2m  相似文献   

8.
东北太平洋海盆铁锰结核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我国东北太平洋海盆铁锰结核开辟区(DY85-1、DY85-3航次调查区)的系统取样和对铁锰结核富集的沉积环境条件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呼种沉积环境中的铁锰结核分布是不均匀的,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铁锰结核分布在水深5000-5200m、硅质粘土分布的海底丘陵地区。  相似文献   

9.
吕小梅 《海洋通报》1998,17(3):45-52
报道了1990年5月-1991年2月在海坛岛潮下带进行棘皮动物调查的结果,调查区有棘皮动物38种,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6.6g/m^2和20个/m^2,生物量和密度分布调查区北面高南面低。并讨论了调查区棘皮动物的种类组成,分主季节 变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厦门黄厝文昌鱼保护区监测与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曾国寿  何明海 《台湾海峡》1996,15(2):174-181
本文报道了1994年7月至1995年7月厦门黄厝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的监测结果。表明该区文昌鱼的数量较大,(平均密度142尾/m^2,平均生物量8.10g/m^2),体长组成以11-40mm为多,其性成熟主要在4月上、中旬,生殖期集中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文昌鱼栖息地义南类型以粗中砂为主,有机质含量较低,平均0.14(m/m);区内底栖生物58种,种类以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为主,数量则以棘皮动物  相似文献   

11.
南海中沙群岛两海域造礁石珊瑚物种多样性与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6月,采用截线样带法进行了南海中沙群岛两海区造礁石珊瑚种质资源分布调查.通过现场调查、对调查影像调查资料和采获样品分析,本次调查共获记录石珊瑚30种,其中中北暗沙7种,主要优势种为鬃棘表孔珊瑚(Montipora hispida),漫步暗沙30种,主要优势种为巨枝鹿角珊瑚(Pocillopora eydouxi);统计分析表明,漫步暗沙海域石珊瑚覆盖率为(66.35±17.21)%,其中健康石珊瑚、半白化石珊瑚、白化石珊瑚覆盖率分别为(53.80±17.96)%、(2.85±4.65)%、(9.70±13.15)%;中北暗沙域石珊瑚覆盖率为(7.34±6.05)%,调查海域未发现白化石珊瑚.分析结果表明可能由于海流和水深等因素差异导致了漫步暗沙与中北暗沙海域的石珊瑚种类和物种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认为,调查海区造礁石珊瑚多样性较低,覆盖度差异大,应加强对中沙群岛珊瑚礁及其生态系统的监控,保护日益衰退的珊瑚礁资源.  相似文献   

12.
方少华  王聪明 《台湾海峡》1996,15(4):382-386
悲翠贻贝是亚热带暖水性经济贝类,近几年来人工养殖发展迅速,为了充分利用海区自然苗种资源,1992-1993年我们在围头湾进行了海区半人工采苗试验。结果是悲翠贻贝1993年附苗期在5月25日至8月初,高峰斯出现在6月20日至7月5日,采苗最佳水层在水面下1.5-3m间。  相似文献   

13.
廉州湾及其邻近水域初级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2-1993年在对廉州湾及其邻近海域的环境调查中,首次对该海区叶绿素a与初级生产力进行了测定。获得叶绿素a的春季平均值为1.00mg.m^-3,秋季为0.20mg.m^-3,初级生产力的平均值为301.5mg.m^-2.d^-1。文章对调查区初级生产线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并与北方沿海的初级生产力水平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软珊瑚属腔肠动物,是热带、亚热带常见的海洋生物。我国西沙群岛、海南岛沿海一带分布普遍,资源十分丰富。软珊瑚的代谢产物包含多种结构新颖的萜类、甾醇等有机化合物,其中不少具有抗菌、抗癌等生理活性。目前,对软珊瑚的研究在国内外已引起广泛的重视。为了探讨南海软珊瑚的抗菌能力,我们对南海八种软珊瑚进行了抑菌研究试验。  相似文献   

15.
1992~1993年,在对廉州湾及其邻近海域的环境调查中,首次对该海区叶绿素a与初级生产力进行了测定。获得叶绿素a的春季平均值为1.00mg·m-3,秋季为0.29mg·m-3,初级生产力的平均值为301.5mg·m-2·d-1。文章对调查区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并与北方沿海的初级生产力水平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海绵和软珊瑚是热带、亚热带常见的海洋生物,我国西沙群岛、海南岛等海域分布普遍,资源十分丰富。海绵和软珊瑚中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如软珊瑚的代谢产物含有萜类、甾醇等多种有机化合物,具有抗菌、抗肿瘤、降血压、溶血、凝血等作用。因此,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为了探索南海的海绵和软珊瑚抗肿瘤作用,我们对十八种海绵和软珊瑚进行了抗肿瘤研究。  相似文献   

17.
首次报道了闽东海域分布的3种石珊瑚,分别为造礁石珊瑚陀螺珊瑚(Turbinaria sp.)、非造礁石珊瑚猩红筒星珊瑚(Tubastrea coccinea Lesson)和1个珊瑚待定种,其中陀螺珊瑚和1个珊瑚待定种为中国新记录.珊瑚分布面积约3.24km2,主要呈零星斑块状分布在岛礁周围水深2—25m近岸岩礁区.2012年5~8月对闽东台山列岛和星仔列岛4km2范围内的55个岛礁近岸海域进行4个航次的调查表明,珊瑚的分布总体上南部的台山列岛海域分布数量多于北部的星仔列岛,海岛东部海域略多于西部.研究认为,闽东海域发现陀螺珊瑚说明其分布主要受台湾暖流的影响,揭示我国大陆沿岸造礁石珊瑚分布北缘可能扩展到台山列岛和星仔列岛.  相似文献   

18.
红树蚬的生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1年4月-1993年8月,对广东,广西,海南的红树蚬Polymesda erosa(Solander)的生态环境,生活习性与分布等进行了观察。红树蚬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区,生活在咸淡水交汇的河口和潮间带,生长量适的水温20-28℃,盐度5-20,海水PH7.2-8.2,底质为软泥,泥砂或砂泥,栖息深度约10cm,以底栖硅藻和有机碎屑为食,繁殖期为5-9月。其肉供食用,药用,可发展人工养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珠江口盆地100多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详细的研究,排除了含明显再沉积类型的样品后,对剩余的82个样品进行定量分析,并对鉴定结果进行计算机模拟。表明该区水深D与浮游有孔虫占整个有孔种群的个体百分含量P%之间存在如下关系:ln(D)=3.32+0.0243P该关系适用水深浅于314m的海区。水深区250m以内的海区,随水深的加深,浮游有孔虫的含量迅速增加;水深超过250m之后,浮游有孔虫渐趋稳定  相似文献   

20.
首次对浙北潮下带(0~-5m)水域生物学调查表明:共鉴定底栖生物222种,隶属103科170属;该区生物数量较高(生物量为80.88g/m2,栖息密度为655个/m2),以软体动物为主要类群;群落结构可划分为五个类型。底栖生物的分布与水域盐度、温度、底质性质、海湾屏蔽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