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震前地震活动平静异常的模糊识别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蒋淳  冯德益 《中国地震》1989,5(3):18-25
本文利用模糊模式识别的直接方法分析识别了大震前可能出现的中期和短期地震活动平静异常。建立了地震活动平静异常的从属函数 μ=(1 ak/T)_(-1),根据从属函数曲线μ(t),利用模糊模式识别中的阈值原则及最大隶属原则,可以识别出大震前的地震活动平静异常,并分析其时间特性。 若把时间单元取成年(或月),就可以识别出大震前数年(或月)内出现的中期(或短期)地震活动平静异常。 本文探讨了我国华北、西南和西北地区大震前出现的中期地震活动平静异常及华北地区较大地震前出现的短期地震活动平静异常。  相似文献   

2.
根据观测,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附近海域发生8.9级地震前同一纬度“段”上两侧MS≥6.0地震活动是具有时间和空间信息的,二者都可以作出回顾性时、空预测的结果。不仅如此,根据红山地震台的记录仍然可以得到“活动时段”预测的结果。最后强调了我们对大震预测的基本认识:大震前小震活动水平的涨落和分布情况是预测未来大震活动时间和空间的基础资料,而且都是这次大震前的“整体多维活动”。  相似文献   

3.
1981年1月24日,四川省道孚县发生6.9级地震,震前我们曾觉察到远近地震活动性的某些相关性。 一、世界大震与川滇强震的相关性 川滇地震区位于喜马拉雅弧和缅甸弧的汇合部位附近,它的地震活动水平与世界大震有一定关联。根据统计预报的“相关区判别法”,用当年(t)和前一年(t—1)的世界大震,预报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地震空间集中度C_1值对新疆部分地区的地震活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每当大震发生前,C_1值均出现异常峰值,异常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年。认为C_1值用于地震预报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探讨孕震过程中的非线性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镇文  潘寒萌 《地震学报》1993,15(3):276-281
应用谱分析方法,研究了海城、唐山和澜沧等7个大震前、后地震活动的功率谱特征.结果得到大震前、后地震活动都有连续的功率谱,表现为某种非周期行为.当距大震发生时间较远时,其活动特征均伴有明显的随机成分.主震前一年左右,在由谱幅度构造的相空间,运动轨道有收缩趋势,表现为一种闪变噪声.其它时间轨道几乎遍历整个相空间.主震后地震活动本质上为一种伴有许多噪声的浑沌态.   相似文献   

6.
图象识别是近二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已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中。盖尔芬德(I.M.Gelfand)、普雷斯(F.Press)等人将它用于地震危险区的划分。本文将图象识别方法用于地震预测中,以识别强震发生的时间。 按一定标准将所研究的全部时间划分为危险时间段D和不危险时间段N。以问题表的形式提出大地震前中等地震活动的特性,然后分两步进行图象识别: 1.学习。对P个时间段m个问题的回答是mp的矩阵,回答以二进制(是或非)表示。通过学习,识别出一个、两个或三个问题组合的新特征,称之为D和N的性质。 2.投票。D和N性质数目的差是△,当△大于或等于某阈值时,则识别为危险段D,否则为N。 结果表明,大地震发生前的一定时期内,中等地震活动增至一定水平、相差半级的中等地震活动水平的比值较正常情况增高以及大震前中等地震活动随时间增强等性质的综合,表明未来时间段內可能发生大地震。 此外还作了控制试验,说明图象识别结果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7.
王碧泉  马秀芳 《地震学报》1983,5(3):257-267
用模式识别方法研究了大地震的发生时间与中等地震活动性、太阳活动水平、地球自转之间的关系.由模式识别所得的性质提出,大地震前中等地震活动达到一定水平是大地震可能发生的重要性质.而太阳活动极值前后及自转加速度变化较大时段可能触发大地震.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模式识别方法(CORA—3修改方法)研究了云南及其邻近地区大地震的发生时间与中强地震活动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分子集):M≥7.0级大震前1—2年内,5—5.9级地震频度有明显增强。前1年6—6.9级地震相对减弱,前2—4年内6—6.9级地震可增至一定水平。对于CORA—3修改算法在采用“CLUSTERS”算法和不用“CLUSTERS”算法所得识别分类结果基本一致。FH(future history test)试验表明,用1930—1986年为学习时段,1969—1986年为预测时段。得到D类识别率为0.6,N类误识率为0.38。  相似文献   

9.
对发生在华北地区31个M≥5地震震前区域地震活动的时间序列进行的研究得出:(1)华北地区发生M≥5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的短期平静现象与大震发生的相关性很强。31个M≥5地震前的平静时间主要集中在20~87d,120~210d和大于210d。同时还得出大震前的短期平静时间与震级大小无关的结论;(2)区域地震活动在短时间内出现增强趋势,与发生大震的相关性很弱,相关的仅占总数的6.4%  相似文献   

10.
大地震发生前中、小地震活动所显示的异常变化,包括地震活动的时、空、强等因素。为从中、小地震活动中发掘和研究这些具有应用价值的前兆信息,本文采用长期历史地震资料和现代观测资料,对中、小地震活动的时、空变化进行初步的探讨。 中、小地震活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变化不仅在大地震前存在,而且没有大地震发生时也存在。若将大震前的变化视为异常变化,没有大震发生时的变化视为正常变化,分析异常变化与正常变化之间的区别和关系,有助于异常的识别,并在地震预报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1.
罗国富  屠弘为  丁风和 《地震》2019,39(2):63-76
本文基于自然正交函数展开方法, 以地震应变为变量, 计算1980年以来中国大陆7级以上大震前的地震应变, 提取出大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应变场的时空异常。 结果表明大震前时间因子在平稳背景上会出现突跳上升或突跳下降异常变化。 一般情况下, 前4个应变场中至少有3个出现异常变化, 异常分布具有多分量特点, 出现的最早时间大约在震前3年, 少数出现在震前1~6个月。 对比应变场时间因子异常与研究区域每个网格单元(0.5°×0.5°)内的地震能量时间因子异常形态的相似性、 时间的一致性, 找出地震应变场空间异常位置。 结果表明, 多数大震前的空间异常分布在主震震中周围; 少数大震的空间异常远离主震震中。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震前与主震不同距离的单元网格内发生中短期或者临震的震群、 显著地震等地震活动性异常。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地震活动图象的异常特征,本文选用了物理学中的速率概念,给出了地震空区、大震前中、小地震条带、地震活动迁移和地震危险地块的一个新的定量异常指标方法:大震前区域中、小地震的迁移速率变化.以华北和川滇地区发生的7次强震前的区域地震活动特征为例,通过计算,发现大震前区域地震迁移速率出现低值异常,认为区域地震迁移速率的变化反映了大震震源区地震活动的离散性和相对集中性的过程.并讨论了大震前区域地震迁移速率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13.
第一部分重点监视区中期综合分析预报工作一、确定重点监视区的方法及其判据1.地震活动性异常(1)地震活动的异常增强和异常平静1)大震前地震活动性的增强有两种形式①在未来大震的震中及其邻区(距大震震中200千米范围),大震发生前地震活动显著增强。这种增强现象一般不持续至大震发生,往往大震发生在峰值后的下降段。②在未来大震震中及其附近地区,地震活动并无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4.
朱兆才  李心顺 《地震研究》1989,12(4):328-336
本文通过对本世纪来东北浅源中强震前地震活动图象的研究,在计算机上建立了“东北浅源中强地震的模式识别综合预测模型”。结果表明:M≥6.0深源地震对东北浅源中强震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地震活动频度增加至一定水平,b值下降至一定水平,地震频度和强度随时间的增强,是重要震兆。地震活动的可公度性在识别中也起到了较强作用。本文采用预选特征的方法和标准,加速了建模过程,提高了模型稳定性和效果。控制实验表明结果是稳定的,可用于中强震监测参考。  相似文献   

15.
大震前小震活动的时空分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分形理论与方法,计算了唐山,海域,澜沧-耿马地震前小震活动能量分布的信息维及其在空间上的差异和时间上的变化,结果表明:(1)局域空间发维可以反映大震前小震活动能量分布的空间变化特征,大震发生在信息维中等值区;(2)局域时间分数维显示大震前小震活动存在的降维过程,且大震发生在降维之后的升维过程中或发生在降维过程结束之时。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地震活动的异常图象,利用区域地震迁移“速率”定量描述了5次大震前的异常变化。结果表明,5次大震前的1gs/1gT的低值显示是明显的。1gs/1gT的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变化时间、地震活动的异常图象基本上是同步的。速率参数的变化与大震前的地震活动有直接关系。初步认为:速率参数反映了强震前的平静与小震活动密集现象的综合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对四川省地震资料的分析,认为盆地内4级以上地震的活动与川西、川滇交界区的强震活动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当盆地内发生一次或几次4—5级地震后,大约一两年内或稍长一些时间内,在川西或川滇交界区将可能发生一次或几次6—7级乃至7级以上地震。若大震发生在松潘、龙门山地震带,震前盆地内发生4—5级地震的次数较少;若大震发生在鲜水河、安宁河地震带或川滇交界区,震前盆地内4—5级地震次数多。历史地震也有类似情形。因此盆地内的地震活动性可作为川西、川滇交界区发生强震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8.
梅世蓉  薛艳  宋治平 《地震》2009,29(1):1-14
两次特大地震前在不同时段、 不同范围出现了多项相似的地震活动性异常, 它们对预测特大地震具有一定意义: ① 两次大震前10余年, 青藏块体同期出现了两个规模巨大的中强以上地震增强区, 两次大地震发生在增强区内的空区里; ② 两次巨大地震前数年, 形成规模巨大的中强地震活动带, 地震发生在两个条带间的平静区里; 同期形成中等以上地震活动环, 其内部的地震频度、 加卸载响应比及非均匀度等参数甚高, 且随时间而变化, 这可作为孕震进入中期的信号; ③ 两次大震前的震群、 震丛均很显著, 昆仑山口西地震前四个显著震丛环绕震中四周分布, 汶川地震前震群在震中周围形成包围圈, 它们应视为大震孕育进入后期的显示; ④ 大震前数月, 靠近发震断裂带发生少量中小地震或少见的震群。 汶川地震前10个月, 龙门山断裂带北部发生两次青川4级多地震和松潘4.3级地震, 南部康定附近发生3次4级以上地震。 紫坪铺水库区小震群于震前3个月活动十分强烈。 昆仑山口西地震前约1年青海兴海发生6.6级地震, 昆仑山口西发生5.1级地震, 该地震距离8.1级地震约30 km。这些特征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 ① 特大地震前出现的前兆时空特征与常见的中强地震差异很大, 现行的监测预报体制(分省分片负责)与特大地震前兆不相适应; ② 特大地震的预测预报不能单纯依靠地震前兆, 必须与地质构造及深部探测紧密结合起来; ③ 特大地震的预测预报应有新的预报战略、 观测系统与组织机构相适应。  相似文献   

19.
刘文兵 《地震》2010,30(2):46-53
强震发生前, 震源附近的地震活动往往会呈现出一些空间和时间的异常特征, 分析和提取这些异常特征的方法较多。 本文采用了与常规强震预测方法迥异的地震预测方法地震活动反向追踪法(Reverse Tracing of Precursors, RTP), 对中国大陆近30年来的几个MS≥7.5大震(含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进行了探索性的回溯研究。 结果表明, 该方法在中国大陆大震预测方面有一定的适用性, 并利用该方法对中国大陆地区的未来强震活动做了一定的预测。  相似文献   

20.
1910年大森和今村(1913年、1915年)研究了有前震的地震,发现这类地震容易在某些特定的区域发生。里克特(1958年)曾描述了一个典型的“前震-主震-余震”序列的例子(即1929年发生于洛杉矶的怀特尔地震),在主震前64天发生过一次较强地震。琼斯研究了自1914年至1973年间大震前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他规定前震震中在主震震中的100公里范围内,前震发生时间在主震前三个月内。王春珍等规定的前震发生时间是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