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子英 《云南地质》2000,19(3):308-315
南极洲主要呆分为东南极地盾及西南极中新生代褶皱带两大构造单元,两者之间的横贯南极山脉具有过渡性质,由基底与盖层构成。基底为由元古宙及下古生界组成的双构造层基底;盖层则由泥盆系-二叠系组成。侏罗纪中期,冈瓦纳大陆开始裂解。白垩纪晚期,南极大陆向南移动,并于中新世早期到达现在位置。东南极的帮产以铁为主,其主要类型是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横贯南极山脉产出与罗斯期(奥陶纪)花岗岩有关的U-Th矿化,与侏罗  相似文献   

2.
前言由变质岩与岩浆岩组成的三个前寒武纪大地盾构成巴西的大部分:亚马孙盆地北缘的圭亚那地盾、亚马孙盆地以南的瓜波雷地盾和沿大西洋边缘的圣弗兰西斯科地盾(Almeida等,1981;Teixeira等,1989)。这些地盾由克拉通组成,它们的边缘镶以活动带。由克拉通内获得许多一致的时间或是热基耶(Jequie)造山作用(>2500Ma),或是超越亚马孙造山作用  相似文献   

3.
南极洲主要矿产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廷愚 《地球学报》1996,17(1):65-77
南极洲蕴藏着丰富的矿产,但目前还研究得很不够。本文主要介绍了东南极南查尔斯王子山脉和恩德比地前寒武纪铁矿、毛德王后地不同时代的脉状铁矿及云母、石墨、绿柱石、水晶等非金属矿产。横贯南极山脉的U矿化、彭萨科拉山的杜费克杂岩体的Fe,Ti,铂族金属及CU,Ni等矿化、西南极包括南极半岛地区在内中─新生代的Cu矿化都是有潜力的矿产资源。横贯南极山脉地区的二叠纪煤系分布很广。南极洲的石油与天然气以威德尔海及罗斯海最有潜力。  相似文献   

4.
南极洲被巨厚冰雪覆盖,地质构造以南极横断山脉为界,总体分为东南极地盾和西南极活动带.数字高程模型(DEM)是研究南极冰盖变化的基础数据之一.通过多期次数字高程模型相比较获得高程的变化信息,是分析南极冰盖厚度变化和物质平衡的重要手段.然而不同类型DEM之间存的平面误差和垂直误差影响分析结果的精度.首先利用配准消除DEM间...  相似文献   

5.
东南极泛非普里兹带:碰撞造山带还是板内造山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淼  刘晓春 《地质论评》2006,52(3):295-303
东南极普里兹带是近几年在南极大陆上识别出的一条重要的泛非期构造带,因其成因涉及到冈瓦纳超大陆在寒武纪时的形成与演化问题,因此一直是国际地学界关注的焦点。但到目前为止,对于该造山带的构造属性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有些人认为它是板内造山带,而另一些人认为它是两个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带。其基本特征是:普里兹带两侧为前泛非期不同性质的岩石圈单元,整个区域经历了早期中一下地壳挤压逆冲和晚期中一上地壳伸展垮塌的构造演化历史,区域麻粒岩相变质作用表现为近等热减压的顺时针p-t轨迹。此外,东南极克拉通与冈瓦纳其他块体在500Ma前的古地磁极移曲线并不一致。所以,尽管目前尚未发现蛇绿岩套、岛弧增生杂岩或高压变质岩等直接指相标志,但这些特征均反映了普里兹带是板间碰撞拼合的缝合带,而不是板内造山带,东南极地盾本身则是由不同块体在泛非期拼合而成的。  相似文献   

6.
南美洲的面积约17783000Km~2,由于在60年代初期才开始对前寒武纪岩层进行放射性年龄测定工作,因而所得少量资料与如此广大面积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据此仍有可能描绘出该大陆前寒武系发展的总轮廓(图Ⅳ-1)。一、分布和主要特征下前寒武系—南美洲的北部、中部和东部有五个克拉通核,即:圭亚那地盾、圣路易斯克拉通、中巴西地盾、圣弗兰西斯科地盾和马拉圭—坦迪尔克拉通。它们都曾受前寒武纪早期造山幕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西南极和横贯南极山脉地区,新生代裂谷和剥露作用非常普遍。但是,文献中很少记录东南极地区的新生代剥露作用。文中根据东南极普里兹湾拉斯曼丘陵地质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和热历史的模拟,认为在东南极海岸边缘存在新生代的隆升和伸展作用,其年龄为始于(49.8±12)Ma。该年龄略晚于西南极裂谷系的启动年龄(约60~50Ma)。由于差异隆升作用,在拉斯曼丘陵地区发育了更新的正断层作用--拉斯曼丘陵拆离断层的新活动,其年龄为约5.4Ma。东南极周缘新生代裂谷和伸展作用的普遍存在,是冈瓦纳裂解以来大陆分离和印度洋形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在西南极和横贯南极山脉地区,新生代裂谷和剥露作用非常普遍。但是,文献中很少记录东南极地区的新生代剥露作用。文中根据东南极普里兹湾拉斯曼丘陵地质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和热历史的模拟,认为在东南极海岸边缘存在新生代的隆升和伸展作用,其年龄为始于(49.8±12)Ma。该年龄略晚于西南极裂谷系的启动年龄(约60~50Ma)。由于差异隆升作用,在拉斯曼丘陵地区发育了更新的正断层作用——拉斯曼丘陵拆离断层的新活动,其年龄为约5.4Ma。东南极周缘新生代裂谷和伸展作用的普遍存在,是冈瓦纳裂解以来大陆分离和印度洋形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华北克拉通对前寒武纪超大陆旋回的基本制约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33  
全球大陆克拉通在前寒武纪至少记录了3次超大陆聚合-裂解的构造旋回。不同大陆前寒武纪地质的研究证明,板块的构造模式可以前推至新太古代。超大陆的聚合表现为大规模造山带的穿时性发育,而裂解则表现为大陆裂谷系、非造山花岗岩及巨型基性岩浆岩省的同期快速发育。广泛的区域地质研究揭示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地质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差异特征,克拉通主体形成于新太古代陆壳增生与碰撞造山过程。华北克拉通在太古宙末期首次经历强烈的裂解作用,在古元古代晚期涉及强烈的陆缘再造作用。在古元古代末期发生第二次大规模的裂解活动,随后以中元古代末期的造山带拼合为Rodinia超大陆的组成部分。详细的区域构造对比证明,华北克拉通长期以来与波罗的地质、东南极克拉通、印度南部克拉通、巴西克拉通等具有构造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0.
前言构成南部非洲地盾一部分的早前寒武纪(太古宙)花岗岩一绿岩层,是地球表面上已知最老的地层之一。在博次瓦纳东部、南非(阿扎尼亚)东北部以及津巴布韦,该地盾是由林波波活动带分割的两个克拉通、即卡普瓦尔和罗德西亚克拉通组成。在时间上从27—35亿年(或甚至更老)的地区,是作为30亿年前在大陆边缘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克拉通盆地基底。  相似文献   

11.
西非克拉通是前寒武纪地壳广泛出露区。太古宙、早-中元古代结晶岩石现今主要出露在二个分隔的地盾,即北部雷圭巴特和南部莱奥地盾区,其间被巨大的陶德尼上元古-古生代盆地沉积层覆盖。克拉通周边主要为泛非活动带。在雷圭巴特和莱奥地盾,下元古比里姆岩系均分布于东部,与西部太古宙区以大断裂相分隔。  相似文献   

12.
周海  陈亮  孙勇 《地质学报》2018,92(5):928-945
北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主要由一系列俯冲增生杂岩体构成。在其宽缓的造山区内,零散地分布着前寒武纪岩石。由于古生代以来强烈的造山作用和随后的陆内造山作用的改造,造成北山内的前寒武纪岩石和古生代以来的造山带产物难以区分。因此,关于北山造山带内的前寒武系归属问题,一直以来争议很大。本文在详细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报道了位于北山造山带中部的马鬃山地块内前寒武纪副变质岩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该岩石较高的变质程度、岩石组合、碎屑锆石年龄谱特征均显示其和北山造山带内古生代的残余被动大陆边缘产物不同,属于北山造山带内残余的前寒武纪基底,且沉积时代在中元古代约1.1~1.45Ga之间。结合前人的研究,得出以下认识:北山的前寒武纪物质在中元古(约1.0Ga)之后,显示出和塔里木克拉通、蒙古地块均相似的特征,表明三者均卷入了Rodina超大陆的聚散事件。在中元古代及其之前(约1.1Ga之前)则显示多源区的特征。本文中的北山造山带中元古代副变质岩显示了中元古代及其之前与塔里木克拉通不同,与蒙古地块相似的特征。锆石的Hf同位素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北山造山带前寒武纪副变质岩和敦煌地块均记录了古太古代中晚期的新生地壳加入事件,显示了与塔里木克拉通的差异。这也暗示了敦煌地块和北山造山带在中元古代(约1.45Ga)之前可能具有统一的前寒武纪基底。  相似文献   

13.
西澳大利亚的前寒武纪地盾包括北部的太古宙皮尔巴拉克拉通和南部较年轻的伊尔冈克拉通,它们中间以元古宙的梅迪安(Modian)带分开,古地磁资料说明克拉通在其目前相对位置上存在至少2400Ma,为地盾发展提出的一些模式表明:一种简单的、稳定的太古宙克拉通是在整个地区形成的。后来,不是发生了断裂就是塌陷而形成了加斯科尼省和梅迪安带。沿着皮尔巴拉地块东部做的地震反射剖面,说明地壳北部厚28公里,南部厚33公  相似文献   

14.
Reed  JC 赵国春 《世界地质》1991,10(1):21-23
美国地下约60%为前寒武岩石,但出露的却不超过10%。太古宙岩石分布于加拿大地盾苏必利尔克拉通和怀俄明—蒙大拿地盾怀俄明克拉通的南部。苏必利尔克拉通主要由年龄为2750~2600Ma的花岗绿岩和变质沉积片麻岩呈互层带组成。在明尼苏达和密执安州的苏必利尔克拉通南部的太古宙片麻岩,在早元古宙又部分地重新活化。这个  相似文献   

15.
连山关地区下元古界中混合交代作用与铀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家蓉 《矿床地质》1983,2(2):77-86
连山关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华北地台东北部营口—宽甸台隆与太子河台凹的过渡部位。前寒武纪地层在本区形成一短轴复背斜构造,轴向290°。背斜轴部由混合花岗杂岩体及呈残留体分布的鞍山群组成,四周为下元古辽河群所包围。背斜北翼有大面积上元古界及下古生界分布(图1)。近年来,在下元古界浪子山组底部与太古界基底混合杂岩体的不整合面附近发现了铀矿床。铀矿床主要赋存在浪子山组沉积变质岩及白色混合岩中。其形成  相似文献   

16.
本文涉及的西非克拉通地体,主要指出露在北部的雷圭巴特地盾和南部的-莱奥地盾。从地层、岩石、构造和地质年代等方面,介绍了几个前寒武纪地层发育区共同的问题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大陆下地壳地球物理异常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地壳反射层 (或反射下地壳 )、下地壳低速层和低阻层等一系列惊人发现唤醒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大陆岩石圈 ,研究大陆下地壳。大陆下地壳中的地震反射层、低速层和下地壳低阻层相互伴生 ,在中、新生代伸展构造区和年轻造山带等活动构造区带的发育程度远远高于前寒武纪地盾和克拉通等稳定构造单元 ,其成因可能与层流构造及其相关的热活动、韧性剪切、岩浆作用、部分熔融、变质反应等有关 ,并随着大陆地壳构造 -热演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8.
欧亚大陆具有镶嵌状构造型式,它由无数稳定地块被造山带环绕所构成。显然,欧亚大陆是由无数个具有不同特点和成因的小地块并接而成的一个复合大陆。这些小地块彼此接近并最终碰撞到一起形成这一较大型的大陆。造山带是将这些较小地块焊接起来的缝合线。主要的碰撞事件发生在晚前寒武纪和显生宙。欧亚大陆内最大的稳定地块是克拉通或先前的大陆:东欧、西伯利亚、印度、华北和杨子克拉通。它们构成了欧亚大陆的骨架。此外,许多小地块或微大陆包括在造山带内的生长大陆中,象塔里木、卡萨克斯坦、印度支那、Tuva-Mongollan,中蒙、K(?)ingan-Byreya,Fankay,Okhotsk,Omoloag等。尤如欧亚大陆一样,克拉通也是在元古宙时期由几个较小地块增生而成的。比如,东欧克拉通的伯罗的地盾和乌克兰地盾所包括的绿岩-花岗岩域(Murmansk,Kola,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北缘前寒武纪地质演化:进展与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北缘前寒武纪块体主要出露于塔里木盆地南缘的铁克里克和阿尔金、祁连山及柴达木盆地周缘等地区。这些古老块体分布于相对年轻的古生代秦祁昆造山带之中,大多经历了古生代造山事件的改造叠加。近10年来,对该地区前寒武纪地层时代格架、物质组成和构造属性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1)揭示铁克里克、北阿尔金、全吉和阿拉善地块具有相似的2.5~2.2 Ga、2.1~1.7 Ga的基底演化和1.7 Ga之后的盖层沉积记录,反映塔里木克拉通、全吉地块和华北克拉通在Columbia 超大陆中具有相关和相似性。2)一系列地层时代被重新厘定,为建立新的前寒武纪地层划分方案提供了依据;3)厘定出铁克里克新元古代裂谷火山—沉积盆地,其可以与华北克拉通南缘1 000~830 Ma的裂解事件对比,它们在新元古代早期可能构成同一个克拉通裂解边缘;4)在南阿尔金与祁连、柴达木等地块识别出性质相似的新元古代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它们可能共同代表一个新元古代早期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杂岩,为古生代汇聚、增生于塔里木克拉通或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外来地块,存在于秦祁昆造山带之中。目前关于青藏高原北缘前寒武纪块体的物质组成、时代格架、构造属性和古环境变化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仍需要开展进一步的大量工作。  相似文献   

20.
最近,对有关长期未决的晚前寒武纪超大陆结构和碎裂作用出现了新思想。认为劳伦的太平洋边缘与东南极—澳大利亚克拉通已并置一起了,在冈瓦纳拼接过程中,由于新元古代超大陆的劳伦裂开,形成了太平洋盆地。作者调查了晚前寒武纪超大陆存在范围的证据,并讨论了超大陆碎裂作用的形态和时间。在新元古代开始时(10亿年),乐冈瓦纳(东南极、澳大利亚、印度)已拼接。卡拉哈里克拉通也是这大型大陆的一部分。因此,如果劳伦(?加上波罗的和西伯利亚)实际上已拼接到东南极一澳大利亚克拉通,那就可以认为那时已存一个超大陆。该行星的大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