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1、2」,知识经济在为环境保护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环境保护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在总结人类同环境污染做斗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自然-社会-经济系统角度分析,在知识经济提供的强大技术支持的条件下,应掌握环境问题发生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上的能流、物流、信息流的规律,最大限度地消除或降低环境污染,树立系统的、整体的、未来的、全球的环境观。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玉溪市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也带来了大气质量下降,水体、噪声、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城市环境问题,造成了城市环境发展相对滞后。建设一个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想的人居环境,是玉溪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人的因素、空气污染、水资源的保护、城市规划是玉溪环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在阐明玉溪城市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原因,对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升温,北极环境变化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中国作为一个近北极国家,深受北极环境变化的影响。本文从环境安全、经济安全、资源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因素方面探讨北极环境变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就环境安全而言,北极环境变化对中国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恶劣天气增多,自然灾害频繁;但就经济安全而言,北极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北极航道的全线贯通,对中国的发展是一次机遇,不过同时也带来重大的挑战;就资源安全而言,北极地区资源丰富,这对于能源缺乏的中国,意义重大。但鉴于目前中国对北极的参与程度,即使这些资源在近期内得到开发,中国获益也较为有限。  相似文献   

4.
潘敏  周燚栋 《极地研究》2010,22(4):415-422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升温,北极环境变化也越来越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中国作为一个近北极国家,深受北极环境变化的影响。本文从环境安全、经济安全、资源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因素方面来探讨北极环境变化对中国可能产生的影响。就环境安全来说,北极环境变化对中国生态环境将产生直接的威胁,未来气温可能升高所导致北极海冰融化,对中国的社会和经济有着巨大危害;就经济安全而言,北极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北极航道的全面开通,可能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机遇,但是中国要想在北极航运资源的开发上分得一杯羹将面临着多重障碍;就资源安全来说,北极地区资源丰富,这对能源缺乏的中国而言,意义重大。但鉴于目前中国对北极问题的参与来看,即使北极地区的资源能得到良好的开发,其开发利用主要掌握在环北极国家手里,那么对能源供给越来越依赖国外的中国来说,必定会受制于人,无法从根本上保障中国能源供给的战略安全。  相似文献   

5.
吴绍洪  戴尔阜  潘韬 《地理研究》2011,30(3):577-577
全球环境变化与全球化正在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与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风险.综合全球环境变化与全球化风险有效防范棳是保障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综合全球环境变化与全球化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06BAD20B05)",围绕此科学问题开展了四年多的研究棳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从土地环境解读我国的土地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土地环境是指存在于土地外部的物质、空间和人类社会体系,包括土地自然环境、土地工程环境、土地社会环境三大板块,具有整体性、区域性、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等基本特性。土地环境决定着土地的价值、利用方式、利用结构和利用效益。从土地环境的诱因,把土地问题区分为原生土地问题、次生土地问题和社会土地问题三大类。我国此三类问题都非常严峻,致使人地关系失调,土地关系失衡。土地环境研究应围绕土地利用整体效益最大化、保护耕地、消除土地利用中不利的外部性影响三个目标,既要开展基础研究,揭示土地与土地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机理和时空演变规律.又要进行应用研究,重点是土地环境评价。  相似文献   

7.
现行使用的高中地理新教材处处体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而环境问题又是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中学地理中渗透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阐明地球大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环境资源和环境保护等观念,为保护整个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其意义是十分重要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政策、模式、制约因素、村庄规划、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以及如何拆旧建新等问题,少有人涉及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其实,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它将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成败,值得全社会去研究、关注.对目前农村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产生原因、引发的后果进行分析研究后,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农业标准化、建立和完善农村污染监测网络和控制体系等保护农村环境的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动态分析与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阐述城市投资环境研究意义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以1997,2003,2005年为研究本底年,对全国35个主要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进行了动态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中国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总体水平不高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制约投资环境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和社会等软环境;按照中国主要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的差异可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差等4种类型,不同城市在不同年份其类型有所变化,但大部分类型变化不大;根据投资环境竞争力相对强度和增长强度大小可将中国主要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演化类型分为稳步增长型、快速增长型、潜在增长型、缓慢增长型4种.  相似文献   

10.
地方环境立法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地方环境立法指省级和省级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并分别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或废止在本行政区域内具有普遍效力的各种地方性环境法规、地方性环境规章的活动.地方环境立法在中国的环境立法体系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可持续发展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确立的未来共同发展战略,中国地方环境立法应当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并因地制宜,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技术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环境剥夺与环境补偿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前,国内外环境保护研究与实践,普遍存在环境至上论倾向,忽略了环境保护区居民的传统权利,出现假借环境保护剥夺环境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传统支持作用,致使他们的发展受到限制。对此,应该引进环境补偿制度,投资生态环境重建的同时,承认环境保护区居民具有的主体优先发展权利,对环境保护区居民因环境保护而开发环境资源的传统权利受到约束给予补偿,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公平原则与发展原则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关于环境补偿制度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为了保护环境,使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应建立环境补偿制度。环境补偿制度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其理论基础是资源有偿使用原则、外部性理论、公平性原则、社会经济中公平交易的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否需要补偿及补偿费用由费用--效益模型来确定。  相似文献   

13.
生态旅游是21世纪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其本质是一种"绿色旅游",是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统一的旅游.生态旅游强调人与环境的公平与和谐,这要求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对旅游资源及行为要用环境道德的标准来自发约束.为了使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还需要在生态旅游规划、开发、保护和管理等方面贯彻科学的环境道德控制的理念和方法.对云南抚仙湖生态旅游中环境道德状况的调查分析表明:要依靠道德准则和信念及社会舆论的作用,运用环境道德的规范和原则自发地调节旅游行为.同时运用必要的政策、教育手段来提高人们的环境道德水平将有利于推动生态旅游深入而持久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瑞秋  赵俊琳 《极地研究》2001,13(2):137-150
南极环境对人类生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南极环境管理是保护南极环境和保证持续利用南极资源的必要手段 ,信息技术在南极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必将极大地推动南极环境管理的进步。本文为提高我国南极环境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根据南极环境、南极环境管理以及南极站区人类活动的特点 ,尝试研究开发了南极站区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 ASEMIS:Antarctic Station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ASEMIS具有管理、模拟、利用南极站区环境、南极站区人类活动等有关信息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从环境容载力理论探讨入手,论述了环境容载力的概念、定义及其功能,特别是就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各自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和彼此差异进行了详细分析。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环境系统的特点,进一步论述其综合功能与作用。在提出城市环境系统有效规模概念的基础上,对环境系统要素的环境容量以及由环境资源与生物、人文构成的复合系统的承载力进行了计量方法上的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6.
城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UEGIS)集成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城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分支,是将计算机硬件、网络产品、应用开发和用户需求结合起来,形成完善的应用工程,它既是经验技术的结合,同时也代表着一种系统、现实、面向应用的思想。本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方法,实践和探索城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并从实用的角度探讨了系统集成中系统设计、网络设计、应用系统、硬件配置、软件配置和系统集成过程中应注意的若干技术问题,以使地理信息系统更好地为环境保护服务。  相似文献   

17.
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实践意义   总被引:60,自引:2,他引:60  
本文从影响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心理环境和生态—经济环境诸因子分析入手,构建了旅游承载力指数(TBCI)及运算模式。作者认为,在某一旅游地环境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和未来人有害变化的前提下,在当地居民心理承受范围之内,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活动强度,称之为旅游环境承载力(TEBC),它包括三个基本分项指数——游客密度、旅游用地强度和旅游收益强度指数等。而表征旅游承载力强度的无量纲指标称为旅游承载力指数,它是旅游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据。本文较深入地探讨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和表示方法,以试图建立起比较规范化的理论模型。文章最后进行了简单的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8.
新疆重点旅游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简要介绍新疆重点旅游城市的基础上,地其大气环境质量进行了定量的评价,并进而对近年来大气环境的演变趋势作出分析,同时引入和大气环境及衣关的气候要素参评,以使人们能够科学地认识和进一步开发垢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9.
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72,自引:6,他引:72  
刘晓冰  保继刚 《地理研究》1996,15(4):92-100
本文在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概括了国内外在研究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工作中的成就,并指出了其有待深入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