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川滇地区强震活动前b值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辉  曹建玲  荆燕  李振 《地震地质》2012,(3):531-543
由于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能够反映地壳环境应力的大小,因此基于b值的地震活动性图像研究成为地震预测研究和实践最直观明了的方法之一。川滇地区地震活动频繁,是检验各种地震预测方法的理想实验场。为了研究川滇地区b值分布与强震活动的关系,利用过去40多年的小震资料分析了该区域1981年以来19次M6.5地震与b值的时空分布关系。结果表明:虽然川滇地区b值空间分布特征与强震活动之间关系并不显著,不到50%的强震发生在b值小于区域平均值的地区,但是震前b值的时间分布呈现系统地下降,58%的震源区的b值在强震前出现显著下降趋势。结合其他的地震、地质资料,较短时间内的地震活动性资料可以为特定地区的地震潜在危险性的判定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二滩库区蓄水前地震活动本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1年 7月建成投测的二滩水库地震遥测台网 ,经过 7年的连续运行 ,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笔者根据这些地震记录资料 ,用多种地震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 ,该区域内 1~ 2级地震是库区主要的地震活动 ;小震活动基本上符合 G- R震级频度关系式 ,正常背景下的平均 b值为 0 .58;1 .5级以上地震的平均月频度为 9次 ;其能量累计蠕变也具有较好的稳定增长关系 ;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与库区几条主要断裂有一定关系。可将它们作为研究蓄水后地震活动的参照本底  相似文献   

3.
我们研究了加州几个地区古地震记录的时间分布,时间的尺度从数十年至数十万年。分析时使用了断层泥的电子自旋共振坪的定龄方法所获的年龄数据,断层带~(14)C定龄的沉积物及历史地震的记录。在加州中部的圣安德烈斯断层中历史记录和圣加布里埃尔断层带的古地震记录都具有自相似特性,分维为0.43~0.46。在历史地震和古地震时间尺度上,加州南部的圣安德烈斯断层带的分维是0.67,表明比加州中部更为均匀的断层活动。在小于一年的时间尺度上,很大程度的分布是随机的。  相似文献   

4.
现存几个全球性地震目录中的深震震级标度彼此间是不一致的,为了能在统一而又严谨的基础上探讨本世纪以来全球深震活动的时空图象,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基式地震仪的观测资料,将阿部胜征的中、深震目录延续至1980年。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全球深震活动的重复特性。从而认识到,b 值的计算明显地依赖于用来测定的地震数目,有迹象表明,地震的累积频度随震级的分布是非线性的。本文进而沿用每年发生的深震次数、能量释放量以及震级一频度分布关系中系数 b 值随时间的变化,希图统观深震活动的特征。据此认为,在本世纪初,深震活动性较高,而在近期内深震活动性偏低。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新丰江水库是中国发生过最大水库诱发地震的地方,近几年地震活动频度和强度再次增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研究系统分析了水库区2010—2015年地震活动b值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新丰江水库区b值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库尾区和大坝区b值较低,坝下区和库中区b值较高;中等以上地震活动与b值变化关系密切,2010年以来库区所有ML4.0级以上以及广东其它地区的绝大多数ML4.0级以上地震都是发生在新丰江水库区b值处于相对低值的时段,说明新丰江水库区2012年以来的地震活动增强是区域构造活动强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b值描述研究区的地震震级频度分布特征,是地震危险性和地震预报分析的基础参数,它实际上是衡量某地区地震活动水平的一种标志,在国内外地震预报研究和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就影响b值统计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希望能为地震危险性分析服务。  相似文献   

7.
本文据根史料及台网观测资料,从地震的空间分布、频度、震级、应变释放、b值、空区,活动条带及极值统计等方面对江西省的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指出赣南的寻乌至石哉及赣北的九江、修水地区存在发生4—5级地震的背景;认为应重视这些地区的地震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8.
玉门5.9级地震前兆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2002年12月14日甘肃玉门Ms5.9地震前的地震活动性各项异常指标及地电前兆临震异常特征.结果显示,电阻率和地震活动性频度、C值、b值、GL值、η值在玉门5.9级地震前出现了中、短临多项异常.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表示地震的震级频度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GR)关系式偏离的一种量度。以前曾认为震级频度分布遵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然而,实际分布常常与这一关系式偏离相当大。令n_i、N、M_0和b分别是震级为M_i~M_i+△M的事件数目、地震的总数目、震级的下限以及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的b值。这样,用Kullback-Leibler平均信息就可给出偏离的量度:式中,p(X_i)=n_i/N,q(X_i)= b ln 10 exp(-b ln 10 X_i),函数q(X_i)代表古登堡-里克特分布,因此这个量度给出了震级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的偏离程度。如果地震的震级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符合得越好,那么‘C’值将越小;而如果分布精确地遵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时,‘C’为零。相反,如果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偏离很大,‘C’指标给出的值也很大。我们研究了日本的大地震和震群前后‘C’值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出大震前后‘C’值的变化是不可忽视的。在大震之前,‘C’值变小,这说明震级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吻合得较好,主震之后,‘C’急剧变化。在震群活动期间,‘C’值的变化也相当大,但是,震群的‘C’值比一般地震的‘C’值小些。在某些震群中,‘C’指标在最大活动时刻达到极大值。这个量度是很有用的工具,用它可观测地震活动的典型特征并且或许可用来作为检验大震的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10.
怎样正确计算b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们研究震级一频度客观分布的基础上,根据数理统计理论和大量的实际地震活动资料,对b值的正确计算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结果认为最小二乘法是计算b值的最好方法。此外,还认真地研究了与b值正确计算有关的下限震级、上限震级、样本数以及震级分档区间等具体问题,并给出了它们的合理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杜方  吴江 《四川地震》2004,(4):4-11
对比分析了川滇地区近30年强震活跃段地震活动因子A值和空间集中度C值的全时空扫描结果.结果表明,川滇地区大地震孕育进入短期阶段时,震中周围地区的中小地震活动在A值和C值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而且选取地震活动因子A值可更好地表征川滇地区的地震活动在时、空、强方面短期的综合特征.  相似文献   

12.
云南地区大震活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地区处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中国大陆碰撞带的东缘,地壳运动剧烈,活动块体特征明显,中强以上地震频发,是研究大震活动规律的理想场所。通过过去一个世纪的6.7级以上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以及地震动力分析认为,云南地区存在的4个具东西交替活动特征的地震活跃期,可能是东、西部各自地震活跃与平静过程叠加的结果,100a左右可能出现1次东、西部同时爆发大震的时段;云南地区地震活动与外围地区存在较好的呼应关系,安达曼-缅甸弧形带的巨震活动对云南地区地震活跃期的启动有一定的指示意义,而云南东部强震也与四川西部大震密切相关,四川大震活动往往滞后于云南地区;中强地震连发—平静—首发大震可能是云南以东部为活动主体的地震活跃期的启动模式。这些认识对云南地区大震预测、地震机理以及板缘动力学研究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大同—阳高6.1级地震活动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巍  赵新平 《地震》1994,(5):71-77
本文从较大时空范围研究了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的地震活动性背景,认为大同-阳高地震不是一次孤立的地震事件,是大同盆地历史6级以上地震活动的继续和必然。在时间进程中它们受华北地震区和山西地震带强震活动周期的制约,空间上与北三省交汇区中强地震成丛活动密切相关。大同-阳高6.1级、5.8级地震以及此期间的侯马4.9级、析州5.1级地震是山西地震带中强地震即将活跃的一个迹象,也是华北区域应力场增  相似文献   

14.
张雅玲 《地震》1994,(5):59-64
本文从背景性地震活动、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以及前兆震群活动等基本特征出发,分析了共和地震前地震活动的异常特征。结果说明,共和地震是发生在青藏高原北部地震区地震活动增强的背景中。震前20年存在着中强地震空区。震前2-3年几乎同步出现了多种测震学异常。但无短临信息的前震活动。  相似文献   

15.
The distribution of large shallow earthquakes (magnitude ?5.5) in central Luzon, Philippines, related to the underthrusting of the Eurasian plate, is examined by the technique of pattern recognition. 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is (1) to forecast restricted zones of seismic activity, (2) to determine geological features which, in combina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earthquakes in the environment of subduction, and (3) to determine whether more insight into regional seismicity can be gained by pattern recognition studies than by conventional seismicity studies. It appears from this analysis that large earthquakes occur (a) in a zone between the shallower portion of Manila Trench on its landward side and the belt of volcanoes and (b) on large strike-slip faults in the region such as Verde Island Passage fault and the Philippine fault. In these zones, large earthquakes occur at locations identified by large topographic relief in the vicinity and a high degree of fractured crust. In contrast to characteristics in California and central Asia, the intersection of faults nearby is not a major characteristic for large earthquakes in and near central Luzon. Topography and degree of fractured crust ar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in all areas studied so far. Several earthquakes which are known to have occurred were considered unknown, and control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locations of these earthquakes would be identified as having potential for large earthquakes. The results of control experiments indicate that the pattern recognition technique is fairly successful in spatial forecasting if the known historical record is assumed almost complete for various major zones (85% in this case). It fails to forecast if information is totally lacking about earthquake activity on a tectonic feature. In the present study, a control experiment was able to correctly identify the locations of two of the largest earthquakes known to have occurred in the area. It was better able to identify locations of large earthquakes than a simple contouring of known earthquake locations would suggest.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中美洲及北京地区不同时段、不同尺度区域的地震活动特征,试图揭示地震空间活动的层次特征。结果表明,不管所研究区域的范围和总体地震活动水平如何,总可以把它分为几个地震活动水平分别为高、中、低的小区域;在把一个区域粗略划分成4个区域的情况下,地震活动性最高与最低小区域的地震数目比值约为4-5;对于更小的区域,地震活动也都具有这种规律,表现出很好的层次性,并且这种层次性不依赖于时间和震级,地质构造的空间层次性是产生地震空间分布层次性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7.
闽粤海外历史地震与台湾海峡现今强震活动图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丁学仁 《中国地震》1998,14(3):51-59
闽粤两省强烈地震多发生在沿海地区,且福建南日岛至广东南澳一线的泉州-汕头地震带地震活动尤为突出。历史上东南沿海地震带曾发生过4次7级以上大地震,而其中3次都发生在泉-汕段海域,继华南地区本世纪著名的1918年广东南澳7.3级地震后,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南部又发生7.3级强震,这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闽粤沿海地区引起了极大关注。本文通过历史强震活动资料,分析闽粤沿海与台湾海峡强震在时间进程,  相似文献   

18.
在对构造运动差异较大的柯坪块体和天山中部地区地震活动研究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这两个不同构造单元的中强地震活动对整体新疆地震形势的影响。不同构造环境下不同构造单元地震活动差异性很大。柯坪块体内构造运动强烈,它是新疆6级地震主要活动区之一。6级地震发生后的1年内,天山地震带是中强地震的主要响应区,在时间上具有短期预测意义。位于特殊构造环境的中天山地区地震少,地震强度低。4次5级地震后的1~3年,新疆地震活动呈明显增强趋势,中天山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对周边地区中强地震活动会产生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台湾海峡7.3级地震及其震后地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美凤  林世敏 《地震》1997,17(2):184-194
通过对台海海峡7.3级地震序列研究表明,该地震是一次板内的主-余震型地震,震源机制解确定此次地震是NW走向断裂的走滑正断层错动;震区地震构造背景和震前的地震活动异常图像与我国东南沿海成一体性,表明属于我国东南涡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震前出现多项地震学异常。震兆演化过程存在明显的阶段性,本次地震有一寂的可预测性,根据地震活动分幕结果,认为近期东南沿海的一系列中强震活动属于该带第五活跃幕的地震群体活动并预  相似文献   

20.
利用日本海区丰富的震史资料,研究了该区强震活动时—空变化的某些特征,并以此为据,将190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划分了三个地震轮回,同时还分析了各轮回的强震地区分布及其持续时间。分析了中国东北地区深震(mb≥6.0)及浅震(MS≥5.0)的成组性活动特征,研究了日本海西部深震与中国东北地区浅震的相关性。这些结果可作为研究日本海区强震高潮到来和结束的标志以及为判断未来主体活动区等强震预测问题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