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物礁研究对沉积环境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对于塔西南石炭系生物礁研究相对较少。深入解析了塔西南阿尔塔什剖面早石炭世维宪期中-晚期和什拉甫组生物礁地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塔西南早石炭世沉积环境以及该生物礁在全球早石炭世生物礁演化中的意义。结果表明:该套生物礁的造礁生物主要为各种群体珊瑚以及少量单体珊瑚,附礁生物主要为棘皮动物等,造礁和附礁生物类型相对单一。礁体的生长受陆源物质的影响而中断,这和塔西南山前早石炭世频繁的海平面变化有关。该生物礁是继晚泥盆世生物大灭绝后,伴随着维宪期中-晚期气候变暖、全球海平面上升,全球范围内后生动物骨架礁开始复苏的产物之一,该生物礁的地质特征在全球早石炭世维宪期生物礁中具有普遍性。此外,根据对阿尔塔什剖面和什拉甫组以及相邻的库山河剖面罕铁热克组的整体沉积相分析,推测早石炭世维宪期,受当时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以及塔西南地区在早石炭世开始形成被动大陆边缘并开始下沉,使得塔西南地区从早石炭世开始发生自南西向北东方向的海侵,在塔西南山前也逐渐形成了狭长的台地边缘相带,这有利于生物礁的发育,并在和什拉甫组时期自陆向海形成了“滨岸相-泻湖相-台地边缘相-...  相似文献   

2.
广西二叠纪生物礁(丘)非常发育,自栖霞期至长兴期均有分布,以茅口期最繁盛。生物礁主要发育于具陡斜坡的孤立浅水台地边缘,包括堤礁、马蹄形礁、环礁、链状礁和块状礁。逅礁生物以钙质海绵为主,另有水熄、管壳石、苔藓虫及红藻等。包覆粘结生物以古石孔藻、层纹状蓝绿藻为主,附礁生物为底栖生物和藻类。礁岩类型以复合型为主,包括包覆骨架岩、粘结骨架岩、包覆障积粘结岩、包覆粘结岩等。生物丘则主要产在碳酸盐缓坡、孤立台地缓斜坡及台凹环境,包括珊瑚丘、海绵丘、荷叶藻丘、生物屑藻灰泥丘和藻泥丘,常与陆棚相深灰色泥岩、生物屑粒泥岩、泥粒岩及风暴岩构成旋回组合。生物礁、丘的分布受古特提斯海的扩张和同沉积断裂所控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扬子地台北缘─-宜昌峡东黄陵背斜东西两翼若干条晚震旦世陡山沱组剖面的系统研究,发现并获得了丰富的微古植物及宏体生物化石;并依次描述了其类型特征,总结了其在垂向地层中的分布演化规律,建立了两个宏体生物化石群落。最后,初步讨论了区内软躯体动物和具骨骼等后生动物的起源。  相似文献   

4.
广西泥盆纪的沉积相可划分为滨岸碎屑岩相、碳酸盐台地相和陆间海槽相等三个相区。其中最早的碳酸盐台地形成始于早埃姆斯阶晚期,同时伴生小型生物丘和在台地边缘发育的小点礁。本文讨论了广西具代表性的德保钦甲点礁,为一点礁—泥丘组合。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缓坡型台缘生物礁的沉积特征和储层特征及其对气井产能的影响规律,以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东侧长兴组生物礁为例,采用高密度三维地震连片处理成果、测井解释结果及岩心分析资料,研究开江—梁平海槽东侧缓坡型台缘生物礁气藏的构造、断层、沉积及储层特征,分析气藏地质特征与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为典型的缓坡型台缘生物礁,礁体发育在台地边缘相中,台缘坡度小,为20°~30°,礁体呈层状发育,纵向上多套叠置,礁体规模差异大,形态多样(条状、环状、点状等);研究区各构造高度差异大,断层为逆断层且呈条带状发育,主要储集岩为礁云岩、生屑云岩及砂屑云岩,生物礁储层主要发育于长兴组中、上部的长二、长三段,属于以低孔—超低渗的次生孔隙为主的裂缝—孔隙型储层,非均质性强;缓坡型的沉积模式及储层非均质性导致气井产能差异大。该结果为研究区气藏储量核算及开发调整方案编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广西泥盆纪生物礁发育,分布广泛。作者在参加桂林市1:5万区调工作中,在市郊奇峰镇一带发现了葵盘石-藻礁。本文较详地论述了其沉积环境和特征。据目前资料,泥盆纪海绵生物礁属首次发现,它不仅丰富了广西生物礁类型,而且对研究泥盆纪沉积地质学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百色盆地上法地区中三叠统生物礁储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色盆地上法地区中三叠统兰木组碳酸盐岩台地相发育生物礁,礁体规模较小,由礁核与礁翼组成,生物礁储层孔隙空间有原生孔隙、次生溶蚀孔洞和裂缝3大类型,储层储集空间组合类型主要有:缝洞孔隙型、裂缝孔隙型、孔隙型;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性能主要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下三叠统碳酸盐岩地层中富集天然气,天然气藏的分布受优质烃源岩和礁滩相储层的控制。为了揭示四川盆地沉积演化背景下天然气的富集规律及预测成藏有利区,对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扬子古板块地质构造背景进行分析,讨论地质构造背景控制下四川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演化特征;根据不同时期构造和沉积演化特征确定优质烃源岩和储层的发育机理和分布范围;结合天然气成藏模式的认识,确定天然气成藏有利区。结果表明:四川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海湾及其后陆棚的发育演化控制了该区龙潭组主力烃源岩与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储层的发育分布,形成了下生上储的有利配置关系;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台地边缘礁滩相储层邻近龙潭组海湾相优质烃源岩的区域为天然气成藏最有利区。总之,四川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演化特征控制了海相优质烃源岩和储层的发育分布,决定了天然气的富集与分布。  相似文献   

9.
在南盘江盆地海相孤立的碳酸盐台地内部发现早三叠世生物骨架灰岩.它们发育于2个层位 : 1.三叠系最底部哥里斯巴赫阶(Griesbachian),为15 m厚的生物层;2.下三叠统上部史密斯阶-斯帕斯阶(Smithian--Spathian),为1.5 m厚孤立的穹隆形或倒置的圆锥形钙质微生物丘.这些钙质微生物丘与生物层是由坚硬的钙质微生物骨架组成, 这些骨架围限出1~3 cm大小的内部孔洞网,其间充以团粒和骨屑.而骨架则由不规则状- 丛枝状、囊状-凝块状的微晶颗粒组成.这种颗粒可称为肾形藻(Renalcis), 它是一种钙化的球状兰藻细菌.骨架因次生泥晶微生物的胶结而得到加强.其中的后生动物化石有腹足类、双壳类、介形类、旋圈虫类及腕足类.人们以前普遍认为早三叠世是全球礁与礁丘生长的间歇期.这一概念的形成是基于对二叠纪结束后礁的演化模式及礁生态的重建.由于早三叠世存在钙质微生物丘与生物层,这些认识必须作出修改.  相似文献   

10.
辽东半岛市部上先寒武系自下而上划分为4群15组,其中细河群的三个组即钓鱼台组、南芬组、桥头组产宏观藻类化石;五行山群的长岭子组、南关岭组产蠕虫和宏观藻类化石;金县群兴民村组产类水母化石,葛屯组产蠕虫、宏观藻类化石,上覆的下寒武统碱厂组产三叶虫和古杯动物化石。上先寒武系7个宏体生物化石层位构成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宏体生物序列,可分为4个演化阶段:①细河期宏观藻类发生发展阶段;②五行山期蠕虫发生发展阶段和宏观藻类发展阶段;③兴民村期类水母发生发展阶段;④葛屯期蠕虫和宏观藻类新的发展阶段。据此可以划分为4个生物群,即细河生物群(800Ma前)、五行山生物群(800—700Ma)、金县生物群(677Ma)、满家滩生物群(600Ma)。另外早寒武世三叶虫和古杯动物组成葫芦套生物群,为早寒武世晚期。辽东半岛与苏皖北部晚先寒武纪地层不仅沉积序列相同,而且宏体生物序列也基本相同,两区生物地层完全可以对比。辽东半岛南部晚先寒武纪宏体生物序列的建立及其在同一地层区的延展性,提高了本区晚先寒武纪地层剖面的地位。使其可能成为全球晚先寒武纪生物地层层型剖面。  相似文献   

11.
牙形石掌鳞刺属Palmatolepis齿台结构和形态随时间演替 ,由近正三角形向长三角形、长菱形演化 ,在F/F界线附近受地质事件的影响而中断 ,使Palmatolepis齿台结构呈二段式发展 ,在Palmatolepis的分子中 ,那些演化速度快 ,结构变化大的分子首先灭绝 ,而那些演化速度慢 ,结构变化小的分子延续时间长 ,分布范围也更加广泛 ,在地质事件中被保留下来并得以延续 ,这种演化规律可能是生物有选择性灭绝与复苏的原因之一。晚泥盆世F/F之交环境的变化可能是由于海退 ,海底毒气喷发 ,超量金属元素的污染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次报道了下雷一带泥盆世至早石炭世含锰地层的牙形刺21个属,45个种和2个未定新种,这些牙形刺可以分为七个化石带。通过对牙形刺化石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该区锰矿主要形成于两个时期:即具有重要工作价值的主要锰矿层形成于晚泥盆世晚期,另一个层位形成于晚泥盆世早期,本文还对该区沉积相与牙形刺生物相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根据对广西象州大乐泥盆系剖面沉积序列特征的分析,将该剖面大乐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SQ1、SQ2),并分别将其
与区域上的典型剖面进行了对比,特别与黔南独山同期地层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这一时期的海平面变化对区域上的沉积序列
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而SQ2高位体系域所沉积的生物礁序列为海退背景下的进积序列,这一研究成果为油气地质调查中生物礁
储层的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礼乐盆地构造-地层-沉积分析,查明了其构造演化及沉积充填特征,揭示了其与南海扩张事件的成因联系,为南海边缘海演化研究提供了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礼乐盆地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经历了3个差异显著的阶段,即古新世-早渐新世陆缘裂陷-滨浅海碎屑岩沉积阶段、晚渐新世-早中新世裂离漂移-浅海碳酸盐岩沉积阶段、中中新世以来周缘前陆挠曲沉降-区域差异沉积阶段。古新世-早渐新世,古南海向东南俯冲,华南古陆陆缘因水平引张力作用发生被动裂陷,形成礼乐盆地;此时以滨浅海环境为主,受碎屑物源供给控制,在盆地西北部发育一系列规模相对较大的辫状河三角洲,礼乐盆地东部、南部邻近古南海,仅在孤立隆起边缘发育规模较小的扇三角洲。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古南海持续俯冲,新南海扩张,礼乐-巴拉望地块裂离华南古陆,向南漂移,盆地沉降缓慢,断层活动弱;此时以浅海-半深海环境为主,碎屑物源匮乏,盆地北部发育大型碳酸盐岩台地和生物礁,南部总体为半深海环境。中中新世以来,新南海扩张停止,礼乐-巴拉望地块向菲律宾岛弧俯冲碰撞,礼乐盆地进入周缘前陆期,以非对称挠曲沉降为特点,水深增大,断层活动增强;此时以半深海-浅海为主,盆地北部总体以碳酸盐岩台地和生物礁为特色,盆地南部局部发育深水重力流沉积。礼乐盆地构造-沉积演化与古南海俯冲-消亡、新南海扩张-关闭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生物礁生长对水体环境参数要求苛刻,因而生物礁体系垂向演化藴藏了丰富的古海平面、古环境变化信息。基于海平面变化的层序格架内,生物礁体中元素地球化学指标呈现出较好的规律性分布。利用Panalytical衍射仪和Itrax岩心扫描仪分别对西科1井第四系生物礁滩体进行了矿物组分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其中矿物组分结果显示不稳定的文石、高镁方解石主要分布在第四系浅层,而深层以低镁方解石为主。根据矿物组分,将第四系划分为2段:富文石段和富方解石段,分别选用不同元素指标采用频谱分析和小波变换,有效地进行了五级层序、六级层序划分,其中富文石段可进一步划分出6个五级层序和24个六级层序,富方解石段划分出21个五级层序和74个六级层序,划分结果显示,高频单元内元素指标亦呈现出规律性变化,反映了周期性的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16.
北山地区构造演化的关键时期是洋-陆转化发生时期,红柳园地区泥盆系三个井组是造山作用形成的前陆盆地磨拉石
建造,其沉积过程反映了造山带的隆升过程。通过对三个井组3个样品共计162个数据点LA-ICP-MSU-Pb同位素年龄的研究
认为,三个井组锆石主要为岩浆锆石,也有少量变质锆石,锆石年龄在157~2610Ma之间,分布范围很宽,但主要集中在350~
600Ma这一年龄区间内,共95个数据,占所有统计数据的66%,最小的具有重复性的年龄为(365±7)Ma。结合前人资料,认为
三个井组的主要沉积时间在420~365Ma之间,时代为晚志留世-晚泥盆世,其物源主要为北部的造山带及逆冲推覆体;三个井
组反映的古生代造山作用应始于晚志留世,延续到晚泥盆世,但板块俯冲效应可能延续到早石炭世。   相似文献   

17.
陕西镇巴火焰溪剖面位于大巴山西段,临近川陕交界、交通便利。那里晚泥盆世地层出露完好,层序清楚,化石丰富。本文就该剖面法门阶牙形刺动物群、泥盆系石炭系的界线进行了研讨,建立了该区法门阶的两个浅水相牙形刺生物组合带。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河南省华北型寒武纪生物地层单位的清理与研究 ,根据古生物化石在主干剖面上的纵、横向分布规律 ,依据地层指南 ,共厘定出 19个生物地层单位 ,指出了各单位的类型、分布、位置、时代、组合等特征 ,并进行了简要国内外对比。  相似文献   

19.
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基础上,分析了大草湖地区钼钒磷金铜等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通过对成矿元素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认为寻钼钒磷金铜矿床潜力较大;根据异常特征及成矿地质条件,在早寒武世西大山组和晚泥盆世破城子组地层背景下,寻找与早寒武世西大山组地层相关的钼钒磷层控沉积型和与晚泥盆世破城子组相关火山岩型金铜矿床潜力较大,进而划分出3个成矿远景区,即乔龙库图克南钼、磷、钒、银、锌、铁、铜成矿远景区、大草湖南钼、磷、铅成矿远景区、铜矿山金、铜、钨多金属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20.
本文着重讨论大厂锡矿田生物礁灰岩硫化物矿床中金、银的分布特点。金与毒砂、黄铁矿、磁黄铁矿共生;银有独立矿物,与脆硫锑铅矿关系密切。并进一步阐明了同为100号矿体,同为脆硫锑铅矿,而其中银含量向低标高增加的原因。过去总结大厂长坡矿床中银赋存规律为银含量向低标高降低,这次整理中得到证实的是向低标高银降低的原因,即Mn、Pb,Sb品位降低之故,但仍服从于大厂地区每1%Pb+Sb含Ag为15—17g/T的规律。 生物礁礁灰岩硫化物矿床中Pb,Sb品位是逐步向深处增加,故银含量也逐步增加。经单矿物挑选分析,同为“脆硫锑铅矿”,但其银的含量向深部增加,其原因就是向深处逐步有含锰脆硫锑铅矿出现之故,从而证实了Mn~(2+)—Mn~(4+)时,有助于将Ag~+还原到自然状态,因而提高银的成色,是银在同一矿物中向深处品位逐步升高的原因,这是过去未曾论证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