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炭-二叠系是我省主要含煤地层,自下而上按岩石地层单位可划分五个组:即中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大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笔者参考前人文献.在综合16个井田资料的基础上,依构造型态和沉积环境等为主要依据.建立煤系地层综合对比.对比手段主要采用多元方法.即:标志层(段)特征.测井曲线特征.岩矿特征.古生物组合特征.煤质特征和煤层间距特征等  相似文献   

2.
桂北罗城—融水地区下石炭统地层发育,且出露较完整。文章在广西1∶5万融水地区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对罗城—融水地区下石炭统岩性特征及古生物组合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简要分析和探讨了该地区早石炭世沉积环境及古地理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近几年来柳州市1:5万区调工作中所获得石炭系较多的地层古生物新资料,对柳州市石炭系划分进行探讨。文中较详细论述了泥盆系与石炭系界线、下石炭统内部界线、上下石炭统界线和石炭系与二叠系界线划分的新证据和认识。指出位于柳州市东郊马鹿山剖面产出较丰富的(?)类、珊瑚、牙形刺化石,为当前广西碳酸盐台地相区发育良好的石炭—二叠系界线剖面之一。  相似文献   

4.
石炭、二叠系是我国主要含煤地层,它广泛分布于鲁西隆起区。该区上石炭统由本溪组和太原组组成,二叠系下统由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组成,二叠系上统由上盒子组组成。石炭系和二叠系划分出五个成矿系列。本溪组成矿系列主要有 G 层铝土矿,其次是山西式铁矿、硬质耐火粘土矿、软质耐火粘土矿和伴生镓元素。太原组成矿系列主要有煤,其次是膨胀粘土矿、陶瓷“大同土”。山西组成矿系列主要有煤,其次是膨胀粘土矿、菱铁矿。石盒子组万山段成矿系列主要有 A 层硬质耐火耐土矿和铝土矿,其次是铝土矿中伴生镓,石盒子组奎山段成矿系列主要有石英砂岩。这些矿床应归属于“滨海相→滨海沼泽相→内陆沼泽相→内陆湖泊相→内陆河湖相的化学→碎屑岩建造沉积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5.
自从在东北南部发现早石炭沉积之后,笔者研究了该区下石炭统的分布、层型、沉积类型、岩相古地理、古生物及其地理分区等的特征,认为该区早石炭世沉积属地台型建造,由海陆交互相的陆源碎屑岩组成,形成了滨海—滨海沼泽环境,其沉积中心形成于氧化潮坪—泻湖环境。区内古生物组合明显具有欧美植物群和早期华夏植物群的色彩,与区域对比,可以独立划分古生物地理区。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了一种新的早石炭世沉积类型——东北型和一个新的早石炭世古生物地理省——华北省,从而为中国早石炭世沉积特征、古生物及其地理分区以及岩相古地理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资料和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根据1200000区域重力和钻孔资料分析,1980年编制的《山东省前晚第三纪基岩地质图(1500000)》于菏泽凸起西部标示的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区应是奥陶纪地层分布区.据此,对该地区的含煤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间的关系,根据盆地石油、油气伴生水以及煤、煤层夹矸、铀矿及围岩样品的氯仿沥青中57种元素的分析结果,进行了Q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侏罗系下统延安组石油、侏罗系中统直罗组石油与三叠系延长组石油有相近的成因特征;三叠系延长组石油沥青、三叠系延长组含油砂岩沥青与侏罗系中统直罗组石油沥青具有类似的成因特征;神木侏罗系下统延安组煤沥青、东胜侏罗系中统直罗组煤沥青、铜川陈家山侏罗系下统延安组煤层石油以及铜川陈家山侏罗系下统延安组煤沥青成因特征相近;铜川陈家山侏罗系下统延安组煤层石油沥青可能与准格尔黑岱沟石炭二叠系煤沥青具有成因上的联系;侏罗系下统延安组石油沥青与放射性铀矿的形成具有密切关系;天然气的物质来源复杂,且与石油和煤的进一步演化有一定关系。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成因较复杂、相互间关系密切,且具有多源性成藏(矿)特征。  相似文献   

8.
西岗子煤盆地处于俄罗斯结雅一布列亚含煤区结雅煤盆地西缘,沉积中心在俄罗斯镜内。出露地层有下石炭统库纳尔河组板岩、千枚岩、石英片岩。下白垩统龙江组安山质火山角砾岩、凝灰砾岩。九峰山组凝灰砂岩夹中基性火山岩、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煤线。甘河组安山岩、安山玄武岩、玄武岩。西岗子组砾岩、  相似文献   

9.
桂西北天峨地区孤立碳酸盐台地 ,上泥盆统顶部至上石炭统下部有孔虫十分发育 ,可划分 15个有孔虫生物组合带 ,它们是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以有孔虫Eoendothyra与Quasiendothyra的灭绝、Bisphaera的大量出现划分泥盆系 /石炭系 ,以Eoparastaffella的出现作为维宪阶的底界 ,以Globivalvulina或Pseudostaffella的出现作为上、下石炭统的划分标志 ,生物分带明显 ,与岩石地层分界吻合或基本一致 ,是较理想的地层分界  相似文献   

10.
一、工作区地质特征 1.地层 本区地层区划属张广才岭一完达山地层大区密山一宝清地层分区,其中古生界石炭系上统一二叠系下统珍子山组是珍子山煤盆地内的含煤地层,该组地层是我省唯一发现的古生代含煤地层,是本次工作研究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11.
济阳拗陷滨海地区中生界油气研究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济阳拗陷滨海地区位于渤海之滨,发育有下一中侏罗统坊子组、上侏罗统分水岭组、下白垩统青山组、上白垩统王氏组等四套中生代地层,其在地震剖面上都有良好的界面反射。本区中生界油气资源丰富,存在着三套含油层系和三大油气藏类型(潜山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地层一—性油气藏),可划分为六个重要含油远景区。  相似文献   

12.
一、勘查区地质特征 大和镇勘查区地层由自垩系、石炭一二迭系、海西期花岗岩等组成。石炭二叠系:本套地层主要由中酸性、辉绿岩、玄武岩及变质砂岩、砾岩等组成,地层厚度不详,不整合接触。白垩系海浪组:由杂色砾岩、绿灰色、紫红色杂色泥岩间夹灰色粉、细砂岩,砾岩的成分以火成岩为主,区内控制本组地层厚度为259.70m。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13.
广西石炭系大致可分为四个沉积区,三种沉积类型,即近岸滨海—浅海沉积型、台沟相沉积和远岸碳酸盐台地相沉积等。以上三种类型的沉积柳州地区都可见到。柳州地区的上、下石炭统界线,也有碎屑岩相和碳酸盐相两种类型。 本文还介绍了7个有代表性的地质考察点和剖面,通过这些考察点,可以看到沼泽与淡化泻湖相,台地生物滩相,台地前缘斜坡相等多种类型的沉积和两种类型上,下石炭统界线,这些考察点交通方便,实为地质考察和教学实习的极佳场所。  相似文献   

14.
湘中主要赋存有下石炭统测水组、上二叠统龙潭组、上三叠统安源组和下侏罗统造上组等煤系。湘中煤层气含量主要是受煤级、煤层埋深、构造运动、围岩、水文地质条件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山东淄博晚古生代地层出露较好,发育较全,植物化石较为丰富,是研究华北晚古生代含煤地层最好的地区之一。本文对该区晚古生代植物群做了初步研究。根据植物的演替和组合特征,共建立七个化石组合带,用以解决本地区石炭二叠纪地层划分、对比与时代问题。同时,从植物群角度,着重对当前分歧较大的华北石炭、二叠系分界和二叠系上、下统分界的确定以及界线划分原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新疆觉罗塔格地区下石炭统阿奇山组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国际地层指南》(1976 ,1994) 关于建立和修改地层单位的程序,对新疆觉罗塔格地区下石炭统阿奇山组,提供了新建岩石地层单位必要的“说明与描述”。  相似文献   

17.
区域性张性断裂把鲁西地区分割成凸起、凹陷相间排列的构造格局,控制着该区含煤地层及煤炭资源的分布。山东省单县煤田张集井田位于青崮集凸起(潜)北侧,单县断层以南,含煤地层盖层为第四系、新近系和古近系,厚度约500~700 m,沉积基底为奥陶系,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纪月门沟群,其中山西组是该区最重要的含煤地层。石炭-二叠纪是海相到陆相的过渡时期,在古气候、古环境和古构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煤层;同时,该区所处的特殊构造位置为煤层的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广西环江下石炭统罗城组具穿时性在桂北地区罗城组有关资料报道中属首次。文章概述了环江地区相关剖面罗城组岩性特征及古生物组合分布概况 ,并对该区上、下石炭统进行了划分和对比  相似文献   

19.
根据井田地层、构造和侵入岩等资料,分析了大杨树煤田振兴煤矿一号井含煤地层构造特点,以及可采煤层1下和2下煤层的煤质特征。得出了振兴煤矿一号井含煤地层为白垩系下统大磨拐河组含煤岩系,总体为一单斜构造;该区煤种为低硫、低磷、中低灰分长焰煤,可作为动力用煤和民用煤。  相似文献   

20.
湖南新宁县万塘地区的溪流重砂中发现了独居石矿物的新类型—变种独居石,其赋存地层单位为上泥盆统佘田桥组—下石炭统梓门桥组,赋存岩性主要为暗色粉砂质页岩、硅质页岩和薄层泥灰岩。变种独居石除产状和形态较为特殊外,其他特征与普通独居石相差不大。经沉积时代和岩相古地理分析,发现万塘西南方向的苗儿山岩体在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处于局限台地相和滨海沼泽相区内,接受不稳定剥蚀,变种独居石正是由此时期内苗儿山岩体所含的青白口纪花岗岩和志留纪花岗岩经剥蚀搬运后沉积形成。变种独居石中稀土元素含量较高,通过探讨新宁变种独居石的发现及成因,寻找陆地边缘相区和局限台地相区环境改造过的花岗岩岩体,可将其周边的局限台地相或者开阔台地相沉积中的变种独居石的探寻作为寻找稀土矿物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