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广东观光农业旅游开发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业资源是一种遍在资源,观光农业是在农业的基础上,农业向旅游业延伸,具有“农游合一”性质的一种复合型产业。广东省是中国的经济强省和旅游强省,观光农业旅游也是率先发展。但广东观光农业开发中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必须在合理规划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在深度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旅游产品的同时提高服务质量,使其成为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2.
郑州观光农业发展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项新型交叉型产业。郑州市发展观光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和市场优势。郑州在开发观光农业时要充分利用农业景观学理论,多渠道融资,创建、改造和塑造具有吸引力的农村自然景观和农村人文景观,为郑州大旅游格局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观光农业旅游是农业和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从丽水市发展观光农业的资源、区位等优势条件出发,分析了丽水市发展观光农业的可行性及观光园的开发布局,提出了建立五大观光园区的构想和观光农业的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4.
甘肃酒泉市观光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在对甘肃河西走廊酒泉市旅游业发展制定规划的过程中,认识观光农业对于形成普遍的旅游意识和开发旅游资源、完善旅游业结构具有特殊意义。干旱地区观光农业发展有利于农业向可持续方向转变和保持传统文化的延续。酒泉市观光农业发展有赖于地区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在现阶段依附于木地城镇,重点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根据这种依附性可以对观光农业资源进行空问分类,将其划分为城郊型、景点依附型、线路依附型和独立型.并据此对现有观光农业加以评价和考虑布局问题。由于绿洲地区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城郊型观光农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布局重点也比较明确。景点依附型观光农业可以集中于几个著名的、比较成熟的景点周边。独立型观光农业的发展主要以现有的生态农业开发区为基础,但是依赖于密集的资金投入。在长期内,在广大范围内丰富的绿洲农业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观光农业,有赖于未来私人汽车旅游的普及和带薪假期制度的实行.以及旅游业充分发展后线路旅游的成熟。特定商业模式和文化资源的加入以及形成新的旅游观念对于其发展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观光农业研究综述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为主要吸引物的观光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型产业,近年来逐渐成为国内旅游的新亮点.从观光农业兴起的原因、内涵及特征,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其规划与开发、观光农业园区的发展等方面对近年来我国观光农业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对我国观光农业的内涵定位、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产品开发等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台湾与广州观光农园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余国扬 《热带地理》2002,22(4):341-344,366
台湾观光农园(台湾称休闲农场)是农业生产适应休闲旅游发展的产物,是利用农业生产项目的第一过程进行“包装”推销、提供游观赏、参与、体验、品尝与购物等旅游活动,从而使农业生产与休闲旅游形成发展链。广州发展观光农业的条件基础不逊色于台湾,但现实上是落后了。为此,广州要以农业土特产生产为观光农业突破口,对观光农园进行科学化规划、基地化建设、规模化经营,重点建设3个多样性、规模性、多品种、示范性农业土特产观光农园,从而带动促进广州观光农园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国外观光农业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观光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项复合型产业,具有“农游合一”的性质。观光农业在国外迅速发展并走上了规范化的发展道路,是有其历史背景的。首先论述了国外观光农业发展的历史背景,然后对国外观光农业的研究进行了总结,观光农业的概念、观光农业与乡村经济发展的关系、观光农业与乡村文化的关系、农业与旅游业的关系、观光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观光农业发展策略和管理、观光农业发展中的女性问题7个方面是国外观光农业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该文以南京江宁区丹阳镇七仙山玫瑰园为例,建立观光农业、农业生产与资金投入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式,讨论观光农业、农业生产系统的稳定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观光农业、农业生产与资金投入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盲目、不切实际的农业生产投资将减小观光农业的规模,而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的使用价值,将有助于观光农业的发展;在低效率使用农业生产资源的情况下,盲目增加农业生产投入,对农业生产的再扩大和该地区观光农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只有在提高观光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和降低农业生产的平均单位投资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达到增加农业生产的投入后获得优化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和扩大观光农业规模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将策划理论与旅游规划相结合,以尉犁生态园为例,集高科技农业示范、干旱区生态恢复研究、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并结合现代化农业培训和农业科技推广等的协调发展,尤其注重突出干旱区特色。从策划的角度对规划的背景、原则、设计及构思与进行讨论,以求对干旱区生态观光农业规划的发展有所启益。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郊旅游开发的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经济的大发展直接推动着旅游经济和城郊旅游的发展。城郊旅游开发引起政府、投资者和开发商的重视,受到研究界的注意。但并不是所有的城郊区域都可以进行旅游开发,它是在一定的驱动力作用下,多种因子综合反映的结果;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旅游主体、旅游开发者和旅游介体在城区与城市郊区之间的一种推拉选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是通过具体的驱动力因子来影响城郊旅游开发的选址和特色定位的。  相似文献   

11.
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化及社区旅游研究*   总被引:96,自引:2,他引:94  
唐顺铁 《地理研究》1998,17(2):145-149
文章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建设的社区化及社区旅游的特点,并从旅游社区中旅游资源的形成机理角度,探讨了旅游社区的分类及进化机制.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共享经济蓬勃发展,依托互联网平台的共享住宿业态也逐渐成熟,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在都市和乡村共享住宿市场分异背景下,已有研究集中探讨了乡村民宿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但对都市地区共享住宿分布特征的探讨有所忽视。都市地区共享住宿与以观光、购物、文化体验等为特征的都市旅游活动关联密切。论文基于途家网的上海共享住宿房源相关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刻画了上海市共享住宿空间分布特征,并探究了都市旅游背景下共享住宿空间分布的影响机制。主要研究发现如下:① 上海市共享住宿分布呈现“大集聚、小分散”与“双核心”的特征,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的旅游商业区和位于郊区的迪士尼乐园2大旅游热点区域,形成了显著的“旅游商业区效应”与“迪士尼效应”;② 共享住宿空间分布与上海市都市旅游活动密切相关,其空间集聚的产生是主体游客的行为决策与客体房源的区位条件之间供需作用的结果。最后,根据共享住宿集聚区差异化的影响机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广州龙洞旅游度假区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少辉  郝恩河 《热带地理》1995,15(4):376-383
本文在对龙洞地形地貌结构、风景资源结构、旅游市场结构、空间观景视廊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园林构景、风水理论、景观美学等对旅游度假区的风景轴线、度假山庄、园林景点、旅游项目等进行全局性的布设,最后提出了开发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对旅游流时空演变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旅游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理。本文采用K-Means聚类法对盐城麋鹿生态旅游区游客数进行时空聚类,分别从省内和国内(省际)两个尺度上讨论了麋鹿生态旅游区游客变化的阶段性和市场划分,结果表明,1998~2005年间省内旅游流和国内(省际)旅游流从时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并较好地划分出了四种不同的客源地类型。根据时空聚类中不同类别中心点的变化,详细论述了麋鹿生态旅游区省内和国内(省际)旅游流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规律,揭示了不同类别之间旅游流整体变化特征,可为旅游规划、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以及旅游区的运营、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K-Means聚类法能够从不同尺度上揭示旅游流时空变化的详细信息,可作为旅游流时空分布与演化特征分析的有效工具和手段。  相似文献   

15.
旅游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80,自引:4,他引:80  
牛亚菲 《地理学报》1996,51(1):80-87
本文研究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的地域分布规律和空间联系特征,提出了旅游供给与需求的空间模式以及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并根据我国旅游供需分布特点,以大城市为中心,分析了不同地域旅游供需关系。  相似文献   

16.
林秀治  陈秋华 《地理科学》2021,41(9):1645-1653
以福建省155个旅游小镇为研究样本,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福建省旅游小镇空间分布整体上趋于均匀状态,在各个地市的数量分布上也相对均衡;② 福建省旅游小镇核密度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生态人居型旅游小镇分布密度最大,特色产业型旅游小镇分布密度最小;③ 福建省旅游小镇发展以冷点区和次冷点区为主,冷点区和热点区空间差异明显;④ 经济基础、城镇化水平、人口密度、客源市场是福建省旅游小镇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闫闪闪  张河清  靳诚 《热带地理》2021,41(6):1313-1324
以上海都市区为例,运用社会网络理论、GIS空间分析方法与技术,基于游客发表旅游行程攻略数据,从节点和网络2个层面分析上海都市区内部旅游流网络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旅游节点具有明显的等级分层结构特征,知名度较高的明星景区在旅游流网络中占据重要核心地位,上海市旅游节点划分为集聚型、扩散型、均衡型、中介型4种类型;2)旅游流网络在空间上呈现以主城区黄浦区为核心的“单核放射状”,以西南松江、东南浦东新区、西北嘉定区为主流扩散方向的分布形态;3)旅游流网络总体上为联结低、扩散强、趋于均衡分布的散状格局,存在内部关联度高、外部关联度低的5个凝聚子群,网络核心—边缘区分层显著,核心区对边缘区的带动效应有限;4)旅游流与景点之间距离存在指数对应关系,具有明显的距离衰减规律,但各距离段内衰减程度差异明显,0~20 km内旅游流距离衰减规律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点—轴系统"理论是区域开发的基础性理论,对于区域旅游开发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基于"点—轴系统"理论,在对旅游规划概念上的鲁南经济带进行修正的基础上,结合鲁南经济带旅游资源状况和旅游发展现状,提出重点打造以曲阜、日照、枣庄、临沂、菏泽、东平为核心的6个一级旅游增长点;以日东高速、105国道、206国道为发展轴线的3个一级旅游发展轴;形成圣人文化旅游板块、日照滨海旅游板块、湖滨红色休闲养生旅游板块、蒙山沂水红色逍遥游旅游板块、水浒休闲生态旅游板块六大各具特色的旅游板块。从而"点-线-面"共同组成"双十字"开发模式的鲁南旅游长廊,以此来最大限度地发挥鲁南地区旅游资源的潜力,实现鲁南旅游的腾飞。  相似文献   

19.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空间分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空间分异研究,国内研究相对较少,而国外已有相关的研究。由于研究的尺度、资源类型以及研究方法和目的不同,旅游影响区域会有不同的划分类型。归纳了4类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空间分异的相关理论:旅游罩和飞地旅游、RBD理论和旅游绅士化、旅行和旅游流模式、利益相关者理论。旅游罩、RBD理论、旅行模式比较适合解释小尺度的空间分异,而飞地旅游、旅游绅士化和旅游流模式比较适合解释大尺度的空间分异。最后,提出在旅游的规划和管理中,必须要考虑不同区域居民的不同观点和看法,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广州市乡村旅游供给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乡村旅游主要在大城市周边地区。广州市周边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在对广州市乡村旅游的供给主体(已开发的118个乡村旅游设施点)的资料统计前提下,以广州市地理空间信息系统为基础,运用回转半径、旅游地平均城市中心距离、旅游地空间离散指数等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得出广州市乡村旅游供给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存在着乡村旅游地呈现中心递减趋势、沿交通干线集聚寄生的状态、平均城市中心距离各异但差别不显著、空间离散程度呈现产品指向性等多方面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