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吉林省为例,应用无残差完全分解模型,将工业污染产生量和排放量的变化分解为规模效应、空间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分析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不同产业生态化策略导向下的环境绩效,探索产业生态化发展改进方向.结果表明:清清生产的控污效果在数量上大于末端治理的减排效果,产业生态化发展表现出以预防策略为主的特征.但是,环境目标主要通过清...  相似文献   

2.
使用Laspeyres分解方法对2004—2008,2008—2013年中国工业SO_2减排进行分解得到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并分析3种效应减排量的时空变化。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探讨SO_2减排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和减排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规模和技术效应是加剧和减少SO_2排放的主要途径,技术效应对规模效应的补偿是SO_2减排的重要原因。(2)"两控区"政策在第一时段显著促进SO_2减排,第二时段不再显著,命令型规制效力有所降低。(3)两个时段排污收费均能有效抑制规模效应导致的污染增加,显示市场型规制效力稳健。(4)市场型规制与技术效应存在协同作用,验证了"波特假说"。"十三五"时期我国计划SO_2总量减排15%,因地制宜调整环境规制类型与强度是实现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基于产业环境耦合类型的沿海地区产业绿色转型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丽 《地理研究》2018,37(8):1587-1598
沿海地区高速和高度集聚的产业发展导致其面临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切实需要在综合考虑地区产业转型特征和环境压力变化规律及其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产业绿色转型路径和环境管制政策。以沿海地区地级市为空间单元,构建了产业绿色化转型系数,从结构转型和效率转型两个方面对沿海地区2005-2013年产业转型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刻画,并以产业绿色化转型系数和环境压力系数为指标进行二维四象限划分,将沿海地区114个地级行政单元划分为压力降低产业绿色化转型区、压力降低产业非绿色化转型区、压力加大产业绿色化转型区和压力加大产业非绿色化转型区四种类型区,并针对不同类型区产业发展和环境压力特点,提出对应的产业绿色转型和环境管制建议。  相似文献   

4.
针对日益严峻的碳减排形势,对高能耗产业进行投资控制,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是中国实现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采用经济—气候集成评估模型CIECIA,对产业结构自然进化的减排作用进行预测,以此为基础对投资控制措施的减排效果进行研究,评估了投资结余分配的碳治理效果。结果显示:高能耗部门的GDP占比在中国的产业结构进化过程中大幅下降,但其减排作用有限;投资控制具有显著的减排效果,加速中国的产业转型和升级,但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由投资控制措施造成的资本流出使得以高能耗部门为主导的俄罗斯受益最大;使用投资结余提高第三产业投入并投资研发创新,是中国实施投资控制措施下保持经济增长、降低减排损失、实现减排目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城市水系功能治理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城市水系治理经历了末端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等发展阶段。从系统角度恢复城市水体生态环境是进行水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修复的主要方法,末端治理与综合治理对生态的考虑比较少,而系统治理在强调工程设计生态化的同时又忽略了水系的景观要素。为实现水质、生态、景观的协同发展,本文在系统治理的基础上提出功能治理的方法框架,包括水系问题诊断、问题评价、功能治理、措施优化与管理等步骤,其优势在于借助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及景观设计原理,将生态工程景观化。汉阳水系治理的案例表明:对城市水系而言,水环境修复措施与工程景观的同步设计较生态修复与景观的分步设计有更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合理利用绿色生产资料是保障现代高效生态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支撑。而清洁生产是高效生态农业的主要技术措施,是一种循环式利用资源、降低污染物产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在归纳绿色生产资料的内涵、作用、推广应用和清洁生产的内涵及有效技术等基础上,从发展绿色生产资料和清洁生产角度,提出了发展现代化的高效农业生态产业对策,力求为传统生态农业转型升级与实现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东北地区产业发展与工业SO2排放的时空耦合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丽  张博  杨宇 《地理科学》2016,36(9):1310-1319
以工业SO2为对象,以东北地级市( 本文“地级市”包括东北三省内的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4个副省级城市。)为研究单元,运用脱钩指数分析了工业产值变化与SO2排放规模变化的动态耦合关系及空间格局,并利用LMDI因素分解法对各地市工业SO2排放变化从规模增长、结构转型和技术升级3方面进行解析。研究发现,在东北地区产业发展过程中,工业产值规模的增长对工业SO2排放增长呈现正向驱动;而工业技术的进步和节能减排措施的使用促进了工业SO2排放的降低,而产业结构的作用因区域而异。在环渤海湾地区以及辽源、松原、鹤岗、伊春、七台河、绥化等以木材加工和煤电为核心产业发展的城市,能源基础原材料产业比重的上升促进了地区工业SO2排放的增加。最后根据不同地市工业SO2减排的主要驱动因素和限制因素,针对性的分类型、分区域提出促进东北地区产业绿色转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合构建了产业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空间计量等多种计量方法对2005—2016年山东省17地级市产业生态化水平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① 产业生态化依赖于产业化物质消耗型规模增长,但不以结构优化为基础的产业化势必忽视经济要素的横向转移反馈作用与集群效应,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现象;② 产业生态化水平逐年递增反映出产业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由拮抗向良性共轭方向发展,但其增长率较低说明了产业轻型化与清型化进程滞缓,其质量提升之路漫长而艰巨;③ 产业生态化呈现东中西递减的空间梯度分异特征,东部沿海地区始终是热点区,西部地区尤其是鲁西南地区始终是冷点区;④ 产业生态化水平空间相关性较为显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外商投资等因素负向溢出效应比较明显,而政府调控以及环境规制强度等因素正向溢出效应突出。  相似文献   

9.
综合应用产业结构超前系数、Lilien指数、More值以及结构偏离度等指标,以2004-2014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对甘肃省产业转型升级方向、速度及产业结构高级化进行测度的基础上,运用shift-share模型将产业结构变化从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来,衡量了产业转型升级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1)甘肃省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已稳步实现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二、三、一"产业演变格局。(2)2004-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分别为-1.379、1.115和1.901,第一产业发展滞后,二、三产业发展较快,且不同时段发展速度各不相同。(3)甘肃省产业整体以0.087 1的Lilien值和4.364 6的向量夹角升级,转型升级的速度较快但趋缓态势显著。2010年以来产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服务经济化"趋势。(4)产业转型升级的经济效应主要源于产业内技术进步,结构效应较低,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可小觑。尤其是第三产业,其总结构效应为9.021 3%,第三产业转型升级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贡献;第二产业结构变迁效应为负,主要在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匹配。劳动力要素的优化配置对生产率的增长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依旧巨大。  相似文献   

10.
综合应用产业结构超前系数、Lilien指数、More值以及结构偏离度等指标,以2004-2014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对甘肃省产业转型升级方向、速度及产业结构高级化进行测度的基础上,运用shift-share模型将产业结构变化从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来,衡量了产业转型升级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1)甘肃省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已稳步实现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二、三、一"产业演变格局。(2)2004-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分别为-1.379、1.115和1.901,第一产业发展滞后,二、三产业发展较快,且不同时段发展速度各不相同。(3)甘肃省产业整体以0.087 1的Lilien值和4.364 6的向量夹角升级,转型升级的速度较快但趋缓态势显著。2010年以来产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服务经济化"趋势。(4)产业转型升级的经济效应主要源于产业内技术进步,结构效应较低,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可小觑。尤其是第三产业,其总结构效应为9.021 3%,第三产业转型升级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贡献;第二产业结构变迁效应为负,主要在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匹配。劳动力要素的优化配置对生产率的增长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依旧巨大。  相似文献   

11.
"十二五"时期是促进中国工业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机遇期。本文在统计分析中国产业内贸易与产业结构优化现状的基础上,分别检验产业内贸易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并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但在不同技术附加值的行业中存在差异,产业内贸易能有效提升高技术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升低技术、中等技术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因此,有必要根据产业内贸易对不同技术附加值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制定产业政策,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12.
桂东经济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已现雏形。猪一沼一果的生态农业模式已得到广泛推广,绿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生态农业模式也已在部分地区得到发展;区域内的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是我国第一个生态工业示范园;以国家森林公园为主的生态旅游已成为某些地区旅游业的亮点。但不可否认的是,桂东经济区产业生态化仍处于起步阶段。文章在对国内外产业生态化发展趋势和桂东经济区产业生态化典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区产业生态化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产业生态转型内涵,从发展态势和转型幅度两个方面综合构建分析框架与评价模型,并从多源数据视角下对2006—2018年山东省限制开发区产业生态转型的时空异质性及障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研究期限内产业生态化呈先升后降态势,总体水平变幅不大,说明限制开发区产业生态化发展具有稳健性特征;转型幅度得分优良与较差县域占比稳定在50%左右,折射出集约化内涵式产业发展道路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尚未改变限制开发区产业系统生态环境负外部性的本质。② 整体而言,研究期内产业生态转型成效尚不突出,空间上东高西低的两极化发展格局愈加凸显;产业生态化发展对转型绩效提升的贡献度较大,转型幅度尚未发挥重要驱动作用。③ 影响产业生态转型的主要障碍因子为地方财政收入、绿化面积、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外资依存度。  相似文献   

14.
出口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可以分解为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规模效应。基于因素分解方法,对安徽省主要工业行业出口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进行定量测算。结果表明:安徽省主要工业行业出口贸易对碳排放影响的规模效应为正,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为负;3种效应累加得到的总效应为负,说明出口贸易对安徽省碳排放的减少发挥了积极作用;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珠江三角洲与其外围区域产业梯度比较及优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区位商分析珠江三角洲与其外围区域工业行业的产业梯度,测算两者的产业梯度系数,反映二者的产业差距和优势产业。根据计算和两个区域比较的结果指出,以市场为导向的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区域产业竞争力提高、产业区域转移是今后珠三角与其外围区域产业优化调控的方向,也是珠三角产业分工和形成产业集群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对产业系统生态效率内涵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基于资源消减、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等不同生产环节生态效率要素综合构建了产业系统生态效率测度模型以及产业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模型,并据此对松花江流域(吉林省段)产业系统生态效率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① 综合型城市侧重于源头消减效率的提高从而使产业变“轻”,总体呈现低投入、低消耗以及低排放的发展特征。资源型城市侧重于清洁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使产业变“清”,总体呈现高投入、高利用以及高排放的发展特征。② 产业系统生态效率增长幅度为白城市>松原市>吉林市>松花江流域>长春市,流域特征明显。另外从不同生产环节效率对生态效率的贡献率分析可知,资源减量化以及末端治理是松花江流域(吉林省段)生态效率变化的决定性因素。③ 总体上流域产业系统可持续性有不断增强的趋势,但产业可持续性发展态势分异现象显著。并且产业可持续性发展规律性较差侧面说明了区域产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分工与联系,产业联动发展模式尚未形成。④ 认为所有制结构、环境管理力度、外商投资以及科学技术是松花江流域(吉林省段)产业系统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而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政府调控因素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7.
中国湖泊流域面积较大,大量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情势不容乐观。洱海是中国第七大淡水湖,当前正处于可逆的富营养化初期阶段。采用改进的指数分解法对洱海流域主要人文因素的污染增、减排效应进行考察,结果表明2008年以来流域人口数量变化相对和缓,人均GDP增长较快,三次产业发展迅速;主要水污染物COD、TN、TP大多来自于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氨氮主要来自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城乡生活和旅游业;COD的排放强度最高,TN次之,TP和氨氮最低,各污染物的工业源排放强度下降最快,旅游和生活源排放强度下降最慢;各类污染的增排因素主要为人口和经济水平指标,减排因素主要为产业结构和排放强度指标,其中经济水平提升的增排效应与排放强度降低的减排效应相对突出,应成为流域控污减排方案制定的关注要点。  相似文献   

18.
李霞  周国华  唐凯 《热带地理》2012,32(5):521-526
基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耒阳市产业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以高速铁路这一新型交通因素为切入点,分析武广高铁对耒阳市产业转型的影响机制;以Hr-PCDL模型为基础探讨耒阳市产业转型应该优先选择的接续产业。结果表明:高速铁路的通达性、便捷性、高效性改变了耒阳市的产业发展环境;集聚效应、同城效应、开放效应强化了耒阳市产业转型的动力;产业整体布局、战略定位与区际联系的优化明晰了耒阳市产业转型的路径;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现代农业以及轻工产业是耒阳市应该优先选择的接续产业;应通过关联互补与错位互补强化与周边地区的分工合作,避免在产业转型中陷入新一轮的产业重构与恶性竞争。  相似文献   

19.
资源型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以山西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排放问题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问题,更是困扰资源型区域改革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以山西省为例,采用LMDI分解方法,将碳排放分解为5种影响因素,对山西省碳排放趋势和变化、影响因素做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1)山西省未来碳排放增速减缓,排放量将持续增加,生态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2)能源结构效应为负向影响,虽效应值较小,但潜力巨大。而人口规模正向效应值缓慢变大需要关注;3)在产业结构效应方面,工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部门产业效应为正效应,且有逐年增大的趋势。表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优化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0.
从经济发展效率和资源环境效率两个维度构建广东省产业生态化评价体系,利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究2005—2015年广东省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和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2005—2015年广东省产业生态化综合水平显著提升,总体呈现以珠三角地区为核心、珠三角外围地区为边缘的"核心-边缘"格局;经济效益与结构、污染控制、能源效率、循环利用各主因子高值主要位于珠三角地区,不同主因子空间分布存在差异;将广东省各城市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分为高水平、次高水平、次低水平和低水平4个类型,各类型基本保持稳定,总体上从高水平到低水平类型的各主因子发展水平依次递减,表明产业生态化是内部各因子协同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广东省产业生态化水平具有空间关联性,空间上具有产业生态化发展的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