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关中地区土地垦殖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清代文献资料,探讨关中地区有清一代土地垦殖过程及时空特征。分析认为清代册载田亩数据不能反映本区土地垦殖的真实情况,并与实际情况有相悖之势,但在反映地域变化情况时,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提出关中地区清代土地垦殖过程的五个阶段:即明末清初的抛荒期、顺治十年至乾隆六年的复垦期。乾隆六年至咸丰末年的拓垦期、同治元年至光绪六年的新抛荒期和光绪六年至清末的新复垦期,大致在雍、乾之际宜农土地即已复垦完毕,耕地面积可达或接近原额水平,道、咸年间出现耕地数的历史峰值。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不同地域土地垦殖的差异性,认为关中地区清前期的复垦是以平原、原为主,中期拓垦则以山地、丘陵为主,晚期复垦与康、雍复垦相比,在地域上具有明显的类同性。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入境旅游市场时空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江苏省1978—2006年入境旅游面板数据,基于旅游需求的角度,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年际集中指数、亲景度等指标对江苏省入境旅游市场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国际游客地理集中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各客源国的年际变动指数差异较大;入境客源市场亲景度差异并不显著;客流空间集聚和不均衡特征仍较明显。建议从市场、产品开发及客流空间调控等方面进一步拓展江苏省入境旅游市场。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气候干湿状况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潜在蒸散量计算的气候干燥度指数表征河北省气候干湿状况,提出蒸发量修正系数,根据相关研究和研究区实际情况给出其量值,并对河北省气候干燥度进行分级。选取河北省内均匀分布的68个气象观测站1952年(或建站)至2000年的原始气象记录月报表和信息化资料,利用ArcGIS软件进行数字化、图形叠加和空间分析,讨论近50年河北省气候干湿状况的时空分布特征,认为气候干旱处于缓慢加重状态;全省的气候干湿状况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1960s—1990s河北省中南部平原大部、张家口的桑洋盆地和承德部分山区干燥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冀北高原、太行山山区及山前平原、燕山山区大部干燥度减小。 相似文献
4.
《地域研究与开发》2021,40(5)
通过整理和分析清代汾河上游灾害的频次、类型和等级,运用小波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其时空特点及原因展开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在清代共发生自然灾害111次,灾害类型包括水灾、旱灾、冰雹、地震、蝗灾和霜冻,灾害等级分为重度、中度、轻度。中度水灾频次最多。水灾、旱灾、霜冻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自然灾害的年际变化呈现出高—低—高3个时段,整体呈递减趋势,10 a频次在公元1690—1699年最高,主周期变化为37~38 a。灾害种类的空间分布较为一致,阳曲最多。其原因与明清小冰期、ENSO事件和区域内的小气候、落后的农业条件、人口增多导致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6.
近50年来中国西北地区干湿状况时空分布 总被引:51,自引:3,他引:51
根据西北地区77个气象台站气候资料,并利用改进的Penman公式,计算了该地区1958年~2001年的44年平均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分布,并分析了与降水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得到4种类型潜在蒸散量与降水量年际变化的组合分布型。其中年平均潜在蒸散量减小而年降水量增大的组合占研究区站点总数的40%以上。分析潜在蒸散量及观测蒸发量与各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发现干旱区的蒸发与太阳辐射和风速有关。定义干燥指数为潜在蒸散量与降水量的比值,用来描述西北干旱区的干湿状况。对干旱区四个季节(春、夏、秋、冬)干燥指数近50年的线性变化趋势分析结果显示,干旱区春季大部分区域干燥指数呈增加趋势,即趋于变干;夏季大部分地区趋于变湿,但仅在新疆东部和甘肃西部较为明显;秋季新疆大部、甘肃西部和青海北部等地区趋于变湿,而干旱区东部区域则趋于变干。冬季干旱区大部分区域趋于变湿,只有新疆西南部和西北部及东部部分地区、甘肃西部和内蒙西部等地有变干趋势。 相似文献
7.
行政区划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分析清代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时空变动格局和影响因素,能更好地借鉴和发挥行政区划设置在国家与地方治理中的支撑作用。综合梳理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清史·地理志》的考证结果,参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档案、《清实录》《清会典》《大清一统志》以及清代地方志等历史文献,全面分析1683—1911年中国县级行政区划的时空变动过程与演变规律。研究表明:① 清代县级行政区划主要有9类调整模式,以自下而上的申报调整为主,关键是总督和巡抚的提议权,督抚体制是行政区划调整推进的制度保障;② 行政区划调整的频次受最高统治者的治理理念影响较大,波动明显,雍正朝是清代行政区划调整的绝对高峰期,光绪和宣统两朝是一个相对高峰期,道光、咸丰到同治时期调整最少;③ 县级行政区划的调整以新设最多,其次为改隶和析分,同级变更和合并是频次较少的两类调整;④ 升级、迁治、裁撤、新设4类调整在清代23个省的分布范围较广泛、各省域分布较为广泛均衡,变更专名、合并、改隶、同级变更4类调整的分布范围集中于直隶、河南、山西等省;⑤ 清代县级行政区划调整格局的形成与演化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治安全和统治方便是决定性因素,总体上体现出层级明确、权责明晰、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国家治理理念。 相似文献
8.
以1978-2010年江苏省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为基础数据,通过增长速度和特征年份区域差异变化分析等,对江苏省入境旅游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旅游外汇收入都经历了快速增长(1978-1988)、波动增长(1989-1999)和平稳增长(2000-2010)三个发展阶段。计算1996-2010年13个地市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旅游收入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结合比率和 ArcGIS空间分析,分析1996、1999和2010年3个特征年份入境旅游空间格局演变,得出入境旅游的绝对差异扩大、但相对差异逐渐缩小,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表层系统格局与变化研究室 《地理研究》2005,24(6):1000-1000
近年来,在地域分异和全球变化的研究过程中,对陆地表层干湿状况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及其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和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吴绍洪研究员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陆地表层格局研究中的自然与人文综合”,联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大学的科研人员协同研究。其中总目标之一是:解决合理表征中国陆地表层干湿状况的指标、主要干湿因子的变化趋势、干湿状况变化的区域差异和季节差异等关键问题,合理配置和利用水资源,研究未来气候变化趋势,探索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土地沙漠化和沙尘暴等环境变化的驱动机制,为防止生态脆弱带自然环境的进一步 相似文献
10.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表潜热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利用1979年3月至2004年2月月平均的NCEP/DOE再分析地表潜热资料,在分析塔克拉玛干沙漠四季潜热基本气候特征的基础上,通过EOF方法,对沙漠地表潜热异常变化的空间结构和时间演变趋势作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①沙漠地区夏季潜热最大,春季和秋季次之,冬季最小;靠近山区的沙漠西部、西北部地区四季明显大于中、东部地区。②根据四季地表潜热距平场的EOF分析,该区潜热异常主要有全区一致型、南北差异型以及西北—东南差异型三种常见的分布模态。③25 a期间,塔克拉玛干沙漠地表潜热在第一空间尺度上四季都有不同程度增强的趋势;在第二空间尺度上,春季沙漠北部、西北部有减弱的趋势,南部、东南部有增强的趋势,而冬、夏、秋季变化趋势不是很大。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土地利用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95,自引:5,他引:195
在遥感技术与GIS技术的支持下,对中国近5年来土地利用的时间动态特征和空间动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具体表现为通过数学建模,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模型、垦殖指数模型等对土地利用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年间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比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北部地区,特别是东北部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比较剧烈,而西部变化相对缓慢;土地利用各类型中面积增加的有耕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而林地、草地面积减少;耕地增加的区域位于东北部地区,特别是黑龙江省耕地面积增加最多;林草地以及未利用地的面积变化主要发生在新疆、内蒙和黑龙江等地区,其它地区变化幅度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3.
14.
基于CI指数的江苏省近50 年干旱的时空分布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江苏省54 个气象台站1960-2009 年实测气象资料,利用气象干旱复合指数(compositeindex, CI) 对江苏省近50 年的干旱特征进行了时空分析。通过计算各站历年逐日的CI 指数值,统计近50 年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分析江苏省各地区干旱发生的频率、范围和强度,揭示了江苏省干旱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 江苏省全年和各季干旱发生频率都是北高南低,四季中,冬旱发生频率最高,夏旱发生频率最低,秋旱南北差异不显著。(2) 冬季江苏省干旱大范围发生的年份最多,夏季最少;近50 年来,全年和四季干旱覆盖范围的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3) 这50 年中,江苏省逐年干旱持续日数和干旱强度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年际波动,但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4) 江苏省各等级干旱日数总体上呈现冬季多夏季少、北部多南部少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及变异系数方法,取江苏省65个县(市)的经济指标为测度因子,对江苏省县域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全局及局部空间差异进行研究,发现:各县市经济存在强烈地空间自相关性且空间差异增大,呈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极化态势与经济差异变化趋同;LISA分析显示苏南和苏北地区已形成了与周边地区显著相似的块状面域,南北差异仍是导致省内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南北的极化作用明显大于扩散,在循环累积因果的作用下南北极化的"哑铃状"空间格局将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差异与趋同是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但对于工业经济的差异与趋同研究却少涉及。文章从江苏省县域层面选取工业经济的相关指标,运用泰尔指数及β趋同检验对江苏省工业经济就不同时段、不同地区的差异与趋同作不同角度的分析,并对导致工业差异与趋同的主要影响因素作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研究区工业经济存在趋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趋同的速度有所降低,并与总体差异缩小的幅度降低相一致;地区间的工业差异变化波动,且在波动中略有增长趋势;地区内部差异以苏南最大,苏北最小,趋同特征则是发达地区趋同快,欠发达地区趋同慢。引起差异与趋同变化的主要因素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新增固定资产投入、人才技术和交通运量等条件的变化上。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工业转型的时空分异特征与机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及工业转型系数、工业高级化指数、空间基尼系数、专业化指数和偏离—份额分析等方法,深入分析了2000-2012年江苏省工业转型的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理.研究发现:近10年来江苏省工业转型速度呈先快后慢而高级化呈较快提升趋势,工业转型对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滞后性;各工业部门增长速度差异显著,竞争优势行业和主导产业均发生更替,但主导产业的主导作用变化不明显;空间上,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工业转型速度、方向及空间集聚程度各异,形成了苏州—无锡、南京、徐州三个工业空间集聚高地;工业专业化分工梯度差异显著,呈现以苏南为核心向外工业技术层次逐渐降低的圈层式垂直分工格局;资源禀赋、技术创新、贸易需求、区域政策是造成江苏工业转型时空分异格局演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8.
依据历史文献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方法等探究清代贵州地区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演化规律。结果显示:(1)清代贵州地区发生水旱灾害共计1 416次,轻、中、重度3个等级分别占总频次的24.71%、46.75%和28.53%;(2)清代贵州地区共经历过17世纪50年代、19世纪10年代和90年代3个干旱期;水旱多发于夏季,跨季节灾害以跨春夏秋冬四季的旱灾为主;(3)在府域尺度上,遵义府(今遵义市)水旱灾害频次最高,松桃厅(今松桃县)最低;水灾分布较广泛,旱灾分布较集中,水灾频次和旱灾频次呈正相关;(4)依据平均旱涝指数,衡量相对干湿程度;旱区呈点状分布且面积逐渐缩小,涝区面积逐渐扩大;(5)清代贵州水旱灾害分布受气候因素、人口格局和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干冷气候是水旱灾害的催化剂,其他自然灾害是水旱灾害的诱发器;水旱灾害集中在人口密度高的坝子和水陆交通沿线;不合理的农业政策、畸形的种植结构、失效的荒政制度加剧了受灾程度。 相似文献
19.
20.
以南亚各国为例,基于2000、2010和2020年三期GlobeLand30数据,通过空间扫描统计法、景观扩张指数和洛伦兹曲线对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两个时段南亚各国的人造地表扩张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南亚各国人造地表的时空变化和空间结构的发展特征。结果表明:(1)南亚人造地表面积持续扩张,扩张率由2000—2010年的0.42%增长到2010—2020年的2.59%。(2)近20年来,印度人造地表面积扩张量最大,不丹的扩张率最快,南亚在人造地表扩张的过程中出现了显著的空间热点区域,并且在不同时段表现出空间热点的迁移现象。(3)巴基斯坦西部、斯里兰卡中部、孟加拉国西北部以及印度东部和南部飞地式斑块增加,人造地表呈现出分散凌乱的扩散特点;印度北部、斯里兰卡东部和孟加拉国东南部的新增斑块类型由飞地式转化为填充式和边缘式,表现出从扩散式阶段发展到趋于紧凑的聚合式阶段的变化趋势。(4)南亚各国人造地表的扩张在不同规模的城市尺度上存在很大差异,导致人造地表扩张过程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