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山西吉县沃曲桃园下三叠统刘家沟组红层的古地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一个背斜剖面的早三叠世红层样品进行了古地磁研究.对逐步热退磁矢量序列进行主成分分析以及各磁组分的解阻温度谱分析,估计了携磁矿物.分离出4种磁成分:镜铁矿携带的沉积或沉积后剩磁;赤铁矿携带的化学剩磁;等温剩磁和粘滞剩磁.特征剩磁(最高解阻温度Tu≥670℃)通过倒转检验、(递增)褶皱检验,平均方向为偏角D=-25°,倾角I=41°,相应的极位置为65°N、356°E.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1900以后,天山地区7级以上大震序列进行了分析研究。由M—T图显示,目前天山地区七级以上地震活动正处在第三个高潮期。对序列进行线性检验结果,否定了线性趋势存在。周期显著性检验结果,以α=0.2的检验水平得到3、5两个周期,并进行了周期趋势外推预测,然后对剩余值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采用高阶自回归模型进行外推预测。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吴开统提出的有效观测范围估算、b值检验、地震活动面积检验等地震台网监测效能的检验方法,对山西地震台网的实际能力进行了计算,得出了其实际监测范围。  相似文献   

4.
收集整理了我国大陆东部地区44 组水库地震序列,其中震群型32 组,主余型和孤立型12 组。分别计算了44 组序列的h 值、b 值、归一化熵值K、能量均匀度U、地震发生方式参数ρ 等5 个序列参数。在95% 的置信水平下,对每一参数分震群型、主余型加孤立型两大类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h、U、ρ 值对水库地震序列类型的分类能力不强;b 值平均值虽存在一定差异,但数值分布范围有部分重叠;K 值差异性显著,K = 0. 35 可作为区分震群型与主余型加孤立型两类水库地震序列的判别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以上述5 个参数为自变量的Fisher 判别函数,用于序列类型的综合判定。结果显示,所有数据全部参与建立判别函数并进行回溯性内符判别检验,识别正确率为97. 6% ;利用32 组序列参数参与判别函数建立,另外10 组进行外推检验,识别正确率为100% ,表明上述综合判别方法具有较高的水库地震序列分类能力。  相似文献   

5.
前言 近几年来,国内外对震群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研究内容已由过去对单个震群特性的研究进而对一定时空范围内众多震群的共同特性进行研究,并依据这些特性制定出一些判定指标来区分什么是前兆震群,什么是一般震群或后效震群等等。最终找出震群活动与中强地震之间的联系。近几年来,一些作者提出了用h值、U值、K值等作为前兆震群的判定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当一个震群或地震序列的h值小于1或U值大于0.5  相似文献   

6.
利用立交模式的原理,对华北地区历史地震进行了回顾性检验,并对山西地震带具有立交成因的强震危险地区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太原盆地南端、大同盆地南端和北端、忻定盆地中段是可能孕育大震的地区。  相似文献   

7.
为系统评估青海地区余震短期发生率的预测效能,以及构建适合地震活动特点的余震早期预测策略和预测指标体系,利用国际上当前较为前沿的时间序列ETAS模型和"瘦化算法"对青海地区2009年以来的8个地震的早期余震序列参数进行拟合,并利用N-test检验方法对预测结果进行回溯性的效能评估。研究表明:ETAS模型和"瘦化算法"对青海地区的余震发生率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建议采用3天的预测时间窗,且对序列早期阶段进行应用,或可取得"最佳"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陆中强地震余震序列的研究(王华林,周翠英,1997;刁守中等,2002;蒋海昆等,2006)表明,中强地震序列类型空间分布具有统计意义上较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即某些区域中强地震以某种类型的序列活动为主,另一些区域又以另外类型的序列活动为主,固定区域的序列类型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事实上,  相似文献   

9.
郑建常  蒋海昆 《地震学报》2007,29(4):358-368
对我国华北地区次级构造单元鲁东——黄海活动地块与日本南部地区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相关性检验,并利用随机变量时间序列的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研究了鲁东-黄海地块与日本南部地区地震能量释放过程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鲁东——黄海地块4级以上地震活动与日本南部5级以上地震具有相关性和同步性,它们的应变能累积释放序列之间存在较好的同期相关关系. 两个区域的应变能累积释放序列都属于一阶单整序列,即它们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序列,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 二者之间存在具有一定置信度的单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收集了1966—1986年期间34起震群及1971年太谷4.6(M_L)、1979年介休5.5(M_L)、1980年平遥5.0(M_L)地震的序列资料.讨论了这些震群和3个非震群序列的基本特征(含时间序列、能量释放等)及其震兆特征(含衰减、U值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使用了汾河渭河地震带近一千五百年破坏性地震资料构成历史地震时间序列,用周期图方法对历史地震序列进行分析,预测未来强震活动高潮出现的时段。共作了12次预测检验,讨论了预测检验中地震资料的长短对周期图的影响。最后预测公元2043年前后该地震带将有一次地震活动高潮出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文献[1]中给出的公式: q_(N+1)=a_1q_N+a_2q_(N(?)1)+a_3q_(N(?)2)+………+a_pq_(N-p+1)对甘肃地区的地震序列(M≥4.0)、南北带北段地震序列(M≥4.0)及全国的强震序列(M≥7.0)进行线性外推,预测未来某时段的震情,经检验,其效果是较好的。  相似文献   

13.
正在地震序列的早期阶段获得科学可靠的余震预测结果,始终是地震预测研究的前沿课题。针对新近发展的Omi-R-J方法的适用性问题,以及相比于传统的Reseanberg-Jones(R-J)模型在地震序列参数拟合、余震预测效能上的差异等问题,本研究以2017年四川九寨沟MS7.0地震序列为例,利用多时间窗的连续滑动拟合、预测和检验,以及通过构建重采样随机地震序列目录的系统检验等方式,开展了应用研究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4.
李媛媛  吴东 《山西地震》2009,(4):1-2,23
采用"自激励门限自回归模型"(SETAR)对山西1970年以来年度最高震级序列进行了分析计算,给出了1998年以来年度最高预测震级,结果表明,该模型对年度地震趋势预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这种建模方法有效,模型可信.  相似文献   

15.
各种手段都存在着复测周期采样密度问题,尤其是对于形变测量来说,复测一次要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最佳基平观测序列及其复测周期的确定就显得极为重要。这也就是所谓的最优化问题,本文从最佳基本观测序列和最佳复测周期的概念出发,利用测量误差理论与数理统计原理推导出检验最佳观测序列的标准与确定最佳复测周期的方法。对宁夏红果子沟短水准测量的复测周期与观测序列进行了统计检验,给出了适合该区的最佳观测序列与复测周期。  相似文献   

16.
从序列基本情况、序列类型、应力场、地质构造背景等方面详细分析了2010年6月5日山西阳曲MS4.6地震序列特征,结合已有研究结果,指出阳曲地震类型为主震-余震型。从其所处的构造区域以及余震展布、震源机制解结果,综合分析认为系舟山西麓断裂不是其发震断裂。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青海及其周边28组记录相对完备的5.0级以上中强地震序列进行计算,得到各个序列h值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所有地震序列h值在主震发生后0~3天内波动变化较大,除个别地震序列外,h值在震后第8天开始趋于稳定;可根据h值是否大于1快速判定地震序列是否为前震型序列,但由于不同类型地震序列之间h值分布范围重叠较为严重,不能根据h值完全准确地判定出序列类型;通过h值方法得到最大余震震级的预测结果报准率约为70%(震级误差为±0.5级),余震震级较低时,预测结果相对较为准确,孤立型序列判定结果优于主余型序列;根据实际发生的地震,检验认为门源6.4级地震序列的发展趋势和最大余震均符合h值预测所得结果。  相似文献   

18.
地震序列较强余震快速响应灰色预测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主余震型地震序列早期较强余震的发生过程,视为一个复杂的灰色系统.介绍了应用灰色预测理论,对其较强余震进行预测的方法.通过对1998年张北6.2级地震序列检验性预测,表明该方法对于探讨地震序列较强余震快速响应预测问题,或许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山西地区1970年至2008年的小震年频次分布用Klomogorov-Smirnov分布检验法进行检验,得出,山西地区的年频次累计次数与年频次有类似G-R的关系;由年频次分布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分析,山西带及其北、中、南三个区域在中强震前,小震年频次的峰度、偏度、标准差、CV值、bm值等统计函数均表现出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在地震序列的早期阶段获得科学可靠的余震预测结果,始终是地震预测研究的前沿课题.针对新近发展的Omi-R-J方法的适用性问题,以及相比于传统的Reseanberg-Jones (R-J)模型在地震序列参数拟合、余震预测效能上的差异等问题,本文以2017年四川九寨沟MS7.0地震序列为例,利用多时间窗的连续滑动拟合、预测和检验,以及通过构建重采样随机地震序列目录的系统检验等方式,开展了应用研究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R-J模型,Omi-R-J方法可在余震记录较不完整的地震序列早期阶段获得稳定、可靠的序列参数,p值、c值和b值的标准差相比于R-J模型参数明显减小.N-test方法检验结果表明,在R-J模型等传统方法无法获得预测结果的地震序列早期阶段,Omi-R-J方法预测结果可以较高的比例通过N-test检验,在后续时段的预测效果也明显优于R-J模型.利用随机地震序列目录的测试结果表明,余震记录完整性下降对Omi-R-J方法预测结果的影响相对较小,在全部时段的完整性下降的影响高于在部分时段的完整性下降.上述结果对进一步地将Omi-R-J方法应用在震后早期余震预测中具有一定科学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