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白垩纪大洋红层——海洋/气候响应”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垩纪大洋红层”是中国学者提出并开拓的白垩纪研究新方向。在其所领导的两个国际地质对比计划项目(IGCP463/494)的推动下,“白垩纪大洋红层”所蕴含的古海洋与古气候意义,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年召开的学术会议对“白垩纪大洋红层”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1)在2002 年度IGCP463 项目启动会议上,对“白垩纪大洋红层”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初步的交流,制订了项目研究的总体目标和未来五年工作计划,并考察了亚平宁—阿尔卑斯—喀尔巴阡沿线的大洋红层;(2)2003 年度的IGCP463 工作会议和IGCP494 启动会议,不仅积累了大洋红层研究的资料,而且将白垩纪大洋红层研究推进到白垩纪中期;(3)2004 年度两个项目的工作会议,以及通过在第32 届国际地质大会特别讨论会的工作,进一步推进了大洋红层的研究,并将“白垩纪大洋红层”研究介绍给广大的国际地球科学界;(4)在欧洲地球科学联盟2005 年会上,“白垩纪大洋红层”研究体现出了多学科共同参与的可喜现象。回首近几年来的研究历程可以发现,“白垩纪大洋红层”研究已实现了如下转变:(1)从区域性研究到全球对比综合研究的变化;(2)从由中国科学家单独研究变为多个国家的科学家申请到项目和经费共同研究;(3)从举办IGCP项目学术年会快速向国际大会或  相似文献   

2.
滇西兰坪维西一带印支地槽褶皱带的确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滇西大理丽江地区印支运动研究初报”一文~[4]中,我们曾指出:剑川东西两侧,在地质构造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剑川以西是一个于诺利克期前(辶回)返的印支地槽褶皱带,以东则没有前诺利克期的印支褶皱作用,它是不同于前者的另一个构造带。1963年12月至1964年5月,笔者在云南省地质局区测队的大力支持下,又在剑川、兰坪、维西、德钦等  相似文献   

3.
华南志留系红层的时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成源 《地层学杂志》1998,22(2):127-128
华南志留系红层有三个形成期,“下红层”形成于晚Aeronian至早Telychian期;“上红层”主要形成于晚Telychian期;第三套红层形成于Ludlow期,但在O.crispa牙形刺带之前。每套红层的时代各地不同,有穿时现象。  相似文献   

4.
安徽大别山东部北麓,霍邱——淮南——定远以南的“合肥凹陷”内,广泛分布着中生代上侏罗——第三纪的红色碎屑沉积和部分(上侏罗——白垩纪)火山碎屑沉积物——红色、紫红色砂及砂砾岩,它们组成了所谓的“红层”。其厚度达千米以上。这些巨厚的红层,多为数米乃至数十米的第四纪粘土所复盖,局部地区仅有部分零星出露。无论红层或粘土层,其中裂隙、孔隙均不太发育,储水容积小,加之地形岗沟起  相似文献   

5.
我国“红层”分布广泛,“红层”成分复杂和结构特殊,极易诱发地质灾害。以淮北矿区信湖煤矿82采区为研究区,通过室内试验,从矿物成分、微观结构、物理力学特性和水理特性4个方面研究了淮北古近系“红层”工程地质特性,基于古近系“红层”工程地质特性,结合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红层”潜在诱发灾害工程地质模型,提出了9个指标作为“红层”潜在诱发灾害的主要地质因素,对信湖煤矿82采区“红层”诱发矿井地质灾害进行了不良工程地质分区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古近系“红层”以泥岩为主,抗压强度低,微观结构较差,稳定性差,含大量的亲水矿物,具有较强的亲水膨胀和崩解性。整体上,82采区范围内古近系“红层”覆岩结构相对稳定,“红层”诱发矿井地质灾害隐患易发生程度从西北至东南逐渐增加,其中:南部及东南部和采区范围内断层附近灾害隐患最强,西部局部地区较安全,中部及北部大部区域内较危险。  相似文献   

6.
周巧生  权志高 《矿床地质》1991,10(2):161-170
文中将西北地史上所出现的红层划分成6个红层期,并探讨和研究了红层在铀成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内在联系。明确指出铀矿床与红层(盆)在形成时间上同时,在空间分布上相伴生;铀矿化主要与干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陆相红层有关。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红层期成矿的理论及与红层(期)有关的铀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7.
安徽沿江地区早第三纪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安徽沿江地区的早第三纪地区,分布广泛,发育良好,化石丰富。 宣城、泾县一带的红层,叶良辅、李捷(1924)命名为“宣南层”,时代笼统地定为第三纪。1925年,叶良辅、谢家荣将“宣南层”的时代改为上新世。 1959—1963年,南京大学地质系师生将宣城一带红层划分为两部分:下部为上白垩统“浦口组”;上部为第三系“宣南群”。本文提出安徽沿江地区早第三纪地层的划分如下:  相似文献   

8.
西藏泥盆纪海相红层的分布与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宝玉  李明  武振杰 《地质学报》2019,93(10):2383-2402
在作者及前人对西藏地区泥盆纪地层学、古生物学等资料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对该区泥盆纪海相红层进行了初步的系统整理。共识别出6层(套)海相红层,它们是:早泥盆世扎西岗组海相红层(洛赫柯夫阶—布拉格阶)(XDRB1)和春节桥组上部海相红层(埃姆斯阶)(XDRB2),中泥盆世海通组海相红层(艾费尔阶)(XDRB3)和丁宗隆组底部海相红层(吉维阶)(XDRB4),晚泥盆世查果罗玛组(下部)海相红层(弗拉斯阶)(XDRB5)和羌格组顶部海相红层(法门阶)(XDRB6)。所有海相红层均形成于近岸或浅水碳酸盐岩台地环境,因此,属于浅水-半深水陆棚红层,此外,还讨论了中国南方泥盆纪海相红层的分布及全球法门期海相红层广布事件。  相似文献   

9.
四川东部和重庆地区三叠纪海相红层分布及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综合分析四川东部和重庆地区的三叠纪地层资料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对研究区三叠纪海相红层的分布格局和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在四川东部和重庆地区三叠纪海相地层中初步识别出5组12段海相红层,分别是:飞仙关组(大冶组)红层(印度阶)、嘉陵江组红层(奥列尼克阶)、雷口坡组(巴东组)红层(安尼阶)、天井山组红层(拉丁阶)和马鞍塘组红层(卡尼阶),并将这些红层与相邻地区(湖北中西部和贵州)三叠纪海相红层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研究区所有海相红层均属于滨海-浅海陆棚相红层,四川东部和重庆地区三叠纪海相红层的碎屑物质及Fe_2O_3主要来源于康滇古陆和龙门山等高地。同时,文中还探讨了四川东部和重庆地区三叠纪海相红层纵向分布与古气候、古纬度、水深、植被、矿产、岩石颜色、构造运动等之间的关系。上述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全国乃至全球三叠纪海相红层分布规律研究和时代对比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  相似文献   

10.
<正> 安徽沿江和皖南地区白垩纪地层最初是叶良辅、李捷(1924)发现并命名为“祁山层”和“宣南层”,时代为第三纪。1930—1931年,李毓尧、李捷将石台、青阳一带的红层命名为“石台系”,时代笼统地归为中生代。1961年后,南京大学地质系和安徽省有关单位,先后在此工作,一般都将这个地区的红层统称为“浦口组”和“赤山组”。1971—1975年,安  相似文献   

11.
李明  林宝玉  宋妍妍 《地球学报》2019,40(3):428-446
本文对曾经考察过的西藏自治区主要研究剖面(即:聂拉木、定日、定结和申扎剖面)重新研究,参照国内已知的西藏奥陶纪和志留纪地层资料,对西藏地区奥陶系和志留系的海相红层进行系统研究。在西藏奥陶—志留系中,识别出11层海相红层。其中,在奥陶纪地层中识别出6层海相红层,在志留纪地层中识别出5层海相红层。已识别出的11层海相红层中,除奥陶纪青泥洞组海相红层(XORB1)属于深水大洋红层外,其它10层海相红层均属于浅水-半深水的陆棚红层。依据海相红层及其上下层位所含化石,本文初步讨论了各海相红层的大致时代,并与我国主要地区的同期海相红层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2.
云南中生代红层之沉积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中生代红层是川滇中生代红层的一部分,时代为侏罗—白垩纪。主要为非海相红色碎屑岩建造,厚度达5000—13000米。其上往往连续堆积早第三纪红色岩层。这一红层发育有一些明显的规律性:从纵向(指时间)上看,侏罗系和白垩系各可三分;从横向(指空间分布)上看,以苍山-哀牢山变质带为轴,其两侧(滇西地区和滇中地区)在地层沉积与缺失、地层间的接触关系等方面,具有对称性。明确这些特点,即规律性的认  相似文献   

13.
我国红层岩溶与红层岩溶塌陷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岩溶地区面积广阔,岩溶地貌和现象类型多样。其中我国南方地区红层中出现的岩溶现象较为特殊:可溶岩类型复杂,成岩作用差,溶蚀机理多样,还易风化崩解。近年来红层岩溶塌陷多有发生,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文章对我国红层岩溶与红层岩溶塌陷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红层岩溶主要存在于以可溶物质胶结的或含碳酸盐岩砾石的红色沉积岩为主的地区。红层岩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1)可溶岩类型复杂,溶蚀机理多样;(2)成岩作用差,力学强度低,易风化崩解;(3)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红层岩溶地区不但会出现覆盖型岩溶区的土层塌陷,而且由于其特殊的岩溶作用还可能出现基岩塌陷。根据红层岩溶地区地质结构,其塌陷模式可概化为红层上覆松散层塌陷、红层溶洞顶板垮塌以及红层整体垮塌三类。今后有必要从红层溶蚀特点和红层岩溶塌陷模式出发,开展红层溶蚀对岩溶塌陷作用机理的专项研究,为红层地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和防治处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成都市红层水井有效地缓解了成都11个区(市)县的94个缺水乡(镇)用水问题。通过对红层地下水长观监测和分析,掌握丘陵地区典型小流域红层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红层地下水动态特征变化,进一步研究红层区地下水的富集、储存规律,为红层区城镇化建设优化配置、科学管理地下水资源分析认为,红层地下水位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受降雨因素明显、地下水抽降后3~5 h后恢复。  相似文献   

15.
中国红层的分布及地质环境特征   总被引:47,自引:3,他引:44  
根据我国红层的分布特征及形成背景 ,将我国红层划分为西南地区红层、西北地区红层、中南、东南地区红层和其他地区 (西藏及华北的部分地区 )红层。重点研究了以川滇红层为代表的西南地区红层和以甘肃红层为代表的西北地区红层 ,研究了各个区域红层的地质构造特征、地形地貌特征、气候环境特征等工程地质环境特征 ,根据工程地质环境特征 ,将研究区域的红层划分为四川盆地红层、西昌滇中红层、滇西红层和甘肃红层.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自王长生(1975)报导了四川黔江正阳盆地红层中首次发现鸭嘴龙动物群以来,为一向归下第三系(东湖群)的红层,提出了归晚白垩世的有力证据。他还提出川、鄂、湘、黔交境附近的红盆堆积物应与正阳盆地相比,引起了地质工作者的注意。毛志中等(1979)在贵州盘县特区石脑公社所在的红层(原定上第三系)中发现了始新世脊椎动物化石,并将其与茅台群及全省习称的下第三系相比。同年,我队秦守荣同志在修文扎佐黑山水库主坝附近的红层中,发现了大量晚白垩世安陆孔轮藻植物化石等,为黔中地区红色盆地的地层时代提供了重要古生物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兖州煤田红层采动裂隙发育特征的讨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兖州煤田因为红层在横向上的水力联系较好,红层在横向上受采动影响的范围并不小。纵向上,红层或煤系采动裂隙未达百米。红层水位下降,并非一定是冒裂带波及红层导致红层水下泄所引起;红层水位上升,也并非一定是采动作用后期,存在压实现象,使红层采动裂隙闭合,阻止红层水下泄之果。而压力的增减则是红层水位升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正> 湖北建始、恩施、咸丰和来凤—龙山等白垩纪红层盆地(图1),多呈北东—南西向展布,长条形,范围较小,最大的恩施盆地约180平方公里;最小的咸丰盆地仅约8平方公里;建始、来凤—龙山盆地分别为60和120平方公里;均属典型的断陷盆地。“红层”中未发现过化石,李四光(1939)、刘之远(1951)称为第三系恩施砂岩,以岩石特征笼统地同江  相似文献   

19.
<正> 1928年冯景兰和朱(岁羽)声在广东曲江、仁化、始兴和南雄等县地质矿产报告中,根据红层岩石粒度的粗细将南雄盆地红层划分为丹霞层和南雄层。下部是一套粗碎屑沉积物,“以砾岩及有关互层之红砂岩为主,间有一尺或数寸之红页岩”,以仁化丹霞山最发育,形  相似文献   

20.
贵州东部“红层”见于天柱城北东3—6公里,残留面积4.3平方公里(图1),由河湖相的紫红色长石石英砂岩夹砂岩及泥岩组成。长期未获生物化石,其时代归属难以肯定。1973年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主编的中国地质图集的贵州地质图将该地“红层”视为老第三系;之后,湖南省区调队在测制1:20万会同幅时置于白垩系;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认为其时代属下一中侏罗统的有地质矿产部第八普查勘探大队和贵州区调队。虽然不断地改变该“红层”的时代,但都未获化石依据。近年来,我队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