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阎明  马东升 《矿物岩石》1995,15(2):60-65
桂北四堡期火山岩主要产于四堡群文通组上段,属拉斑玄武岩-科马提质玄武岩建造。该岩系稀土总量较高,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富集型,存在弱负铕、铈异常。Sn,Cu,Ni和As变异系数较大,是火山岩中活动性强的元素,这与其中广布锡多金属矿化相一致。根据微量元素判别结果和四堡群沉积相分析,本文认为古扬子板块南缘的弧后盆地是桂北四堡期火山岩形成最可能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2.
对满洲里地区大青山盆地中生代玄武质火山岩类地球化学特征进行讨论,结合野外观察和前人资料,对其岩浆演化、成因及成岩构造环境进行探讨,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依据。分析可知,该区玄武质火山岩类岩浆源于富集不相容元素的富集地幔,后有壳源物质参与,是岩石圈伸展背景下早期流体交代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通过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以及和邻区产铀火山岩特征类比可知,本区具备较好的火山热液型铀及多金属成矿的构造环境及火山岩浆演化系列。  相似文献   

3.
任胜利 《世界地质》1996,15(3):12-17
在地球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活动扩张中心与俯冲带的碰撞。在现今几个有限的发生洋脊俯冲作用的地区,智闪脊具最简单的构造演化历史。采集于智利海沟附近的洋脊玄琥岩以其同弧火山岩的亲缘性而与其它地区的洋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不同。所观察到的化学变化表明,亏损的洋下地幔受到了可能来自俯冲带的大洋沉积物和变质洋壳的混染。  相似文献   

4.
郭峰  范蔚茗 《湖南地质》1996,15(2):68-70
宁远-道县地区中生代玄武岩中辉长岩包体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辉长岩包体为钙碱性玄武岩系列,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孤环境,辉长碉的形成,侵位、与菲律宾板块自中生代以来向中国大陆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宁远─道县地区中生代玄武岩中辉长岩包体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辉长岩包体为钙碱性玄武岩系列,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孤环境。辉长岩的形成、侵位,与菲律宾板块自中生代以来向中国大陆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庐枞盆地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重要的矿集区之一,枞阳地区玄武质火山岩位于庐枞盆地中部.通过对枞阳地区玄武质火山岩进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其源区性质及玄武质岩浆的演化过程.该区玄武质火山岩贫硅、富碱、低钛、低Mg#值,属于钾玄质系列岩石;稀土元素总量较高,具有LREE富集的右倾型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有较弱的负Eu异常;岩石富集Rb、K、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Nb、Ta负异常.在岩石圈拉张作用下,枞阳地区富集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原始岩浆经历了地壳混染和分离结晶作用,沿区域深大断裂上侵,快速上升至地表,形成玄武质火山岩.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岛弧火山岩地体拼合基底的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准噶尔盆地基底火山岩主要岩石类型为玄武岩和安山岩,并有部分英安岩和流纹岩。火山岩的微量元素地幔标准化模式显示LREE弱富集,(La/Yb)N变化于1.9-5.23之间,高场强元素Nb、Ta相对于大离子亲石元素的亏损较明显,具俯冲带火山岩的典型特征。Nd-Sr同位素分析表明,3个火山岩区的火山岩εNd(0)均为正值,(^87Sr/^86Sr)i较低,说明它们主要来源于亏损地幔。Sm-Nd同位素单阶段模式年龄集中在400-700Ma之间,反映俯冲沉积物的形成时代不早于700Ma。玄武质火山岩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研究表明3个火山岩岩区应分属不同的岛弧增生体系,原始地幔物质通过岛弧火山作用加入到地壳中,推测准噶尔盆地的基底由分属于周边的哈萨克斯坦、塔里木和西伯利亚板块的年轻岛弧增生地体拼合而成,前寒武纪地壳演化历史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宁远-道县地区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湘南宁远、道县两地中生代玄武岩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等特征作了对比性分析.湘南中生代玄武岩既具裂谷特点又具陆缘活动带的特点.宁远保安地区熔浆发生源区比道县地区浅;前者还经历过一定程度的分异作用,局部熔融程度也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9.
牙克石地区出露一套早白垩世玄武质火山岩,其SiO2含量为52.81%-53.39%,K2O含量为1.86%-2.87%,岩性为玄武质粗面安山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和Ba,高场强元素Nb和Ta亏损明显,Zr和H阮明显异常,8Eu为0.77-0.82。从同住素的特点看,(^87Sr/^86Sr),变化于0.704762-0.704941之间,εNd(t)为2.00~2.54;在εNd(t)-(^87Sr/^86Sr)闺解上,样品投影点落入洋岛玄武岩(OIB)和美国盆岭省范围内。^206Pb/^204pb为18.3288-18.4225,^207b/^204Pb为15、4566-15.4893,^208Pb/^204Pb为37.9401-38.0523:在。^207Pb/^24Pb-^206Pb.^204pb和,^208b/^304pb-^306Pb/^204pb图解上.样品投影点都落在亏损洋中脊玄武岩地幔附近。综合考虑本区火山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点,认为其来源于被俯冲洋壳交代的岩石圈地幔。  相似文献   

10.
大兴安岭中生代双峰式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79,自引:4,他引:79  
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的主要活动时期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由碱性系列玄武岩和亚碱性系列玄武岩以及伴生的中酸性火山岩组成。它们与邻区俄罗斯和蒙古同时期火山岩构成面形展布的巨型火山岩带。碱性系列玄武岩高度富集不相容元素,其富集程度类似于板内碱性系列玄武岩,但明显亏损Nb和Ta等高场强元素这一点又类似于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弧或岛弧钙碱性玄武岩。亚碱性系列玄武岩适度富集不相容元素而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类似于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弧或岛弧火山岩,其中低钾玄武岩类似于拉斑玄武岩。大兴安岭酸性火山岩根据地球化学特征可划分为高Sr流纹岩类和低Sr流纹岩类。前者富集Ti、Ba、Sr、Co和Ni而贫Rb、Zr和Th等强不相容元素,类似于大陆溢流玄武岩省分异作用形成的流纹岩;后者明显富集不相容元素Rb、Zr和Th而亏损Ti、Ba、Sr和Co,它们与碱性系列玄武岩之间形成类似于大陆裂谷环境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亚碱性系列玄武岩与高Sr流纹岩的成因关系类似于大陆伸张环境的双峰式火山岩,但前者形成从基性到酸性的连续演化系列,并没有形成Daly成分间断。这表明大兴安岭火山岩在源区及其原始岩浆的性质上明显区别于世界大陆溢流玄武岩省。也就是说,大陆溢流玄武岩省的双峰模式起源于干岩浆体系,这种岩浆分异形成的中性岩浆由于其教度大于玄武岩、挥发分含量低于流纹岩而未能喷出地表。大兴安岭富含水的原始岩浆使分异形成的中性熔岩被挥发分过饱和,导致中性熔岩的爆炸性喷发。  相似文献   

11.
滇西北碰撞型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赵大升  刘祥品 《地球化学》1994,23(3):235-244
滇西北地区碰撞造山带中出露两个火山岩系,即中三叠世攀天阁组和晚三叠世崔依比组。对其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攀天阁组由酸性火山岩组成,来源于陆壳,是在陆-陆对接碰撞时期受强烈挤压促使壳发生深熔作用形成的;崔依比组是“双峰式”(玄武岩-流纹岩)火山岩特征,来源于亏损地幔,是碰撞后拉伸,由于深部的张裂促使地幔发生局部熔融生成原始岩浆,经结晶分离作用,在上升过程中有陆壳物质混染的情况下,以玄武岩和流纹岩相互交替  相似文献   

12.
羌塘岩带碰撞后超钾质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塘超钾质火山岩为板块碰撞后的产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同时具有板内火山岩和俯冲带岛弧火山岩的双重地球化学特性。化学组成上富含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Cr、Ni等相容元素。在成因上受分离结晶作用和源区混合作用共同制约。源区为受古俯冲上地壳物质和下地幔上升流体交代混合的EMII型富集地幔端元,可能富含角闪石和金云母等矿物。  相似文献   

13.
特提斯喜马拉雅二叠纪-白垩纪中-基性火山岩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介绍了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基性火山岩的研究进展,报道了新近在该带中部地区二叠系到白垩系地层中发现的11个层位的中—基性火山岩,讨论了在特提斯喜马拉雅火山岩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在反演印度大陆北缘大地构造属性方面的意义。据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特提斯喜马拉雅带的二叠纪火山活动可能与新特提斯洋的开启有成生联系,中生代火山事件则主要与印度大陆北缘不同时期的伸展活动有关。新近发现的中—基性火山岩的科学意义体现在3个方面:查明印度大陆北缘二叠纪—白垩纪长达225Ma时间跨度范围内的大地构造属性;了解印度大陆北缘构造活动的时空演化规律,重建特提斯的构造演化格架,为全球对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卫三元 《铀矿地质》1999,15(4):209-216
本文通过对大长沙盆地火山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同位素的研究,认为盆地盖层火山岩是双旋回式的火山喷溢产物,并且不同旋回的火山岩在岩浆成因、来源深度上是不一样的,是局部熔融的壳幔混合物;第二旋回的中酸性火山岩浆则是上部地壳重熔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大兴安岭北段晚侏罗世吉祥峰组中酸性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其中存在高Sr低Y型火山岩,即文献上所称的埃达克质岩,笔者认为中酸性火山岩的岩浆起源于下地壳玄武质岩浆,为玄武质岩浆底辟上侵引起地热梯度增加、下地壳中-基性变质火成岩石部分熔融的之混合岩浆,是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伯利亚板块斜向俯冲过程中,蒙古-鄂霍次克海槽封闭,陆壳碰撞使地壳加厚,形成兴蒙造山带时所引起的一系列构造岩浆活动。其形成时的构造环境应是在滨太平洋构造域背景下受古亚洲构造域的影响和限制,并非是滨太平洋构造活动带的单一活动所致。早白垩世上库力组酸性火山岩属陆壳重熔型(S型)火山岩,其形成可能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朝北偏东方向推挤运移、中国东部岩石圈拉张引起的下地壳拆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许继峰  王强 《地学前缘》2003,10(4):401-406
Adakitic火成岩可以通过几种不同的岩浆作用方式产生,其中下地壳镁铁质岩石的直接部分熔融和拆沉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可能是两种重要的adakitic火成岩形成方式。在一个大陆厚地壳背景,adakitic火成岩的产生指示了它们的岩浆源区位于大于40 km的下地壳之中,因此,暗示该大陆地壳的最小厚度超过40 km。青藏高原腹地的羌塘地区分布有40 Ma左右的“低镁”和“高镁”adakitic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它们应分别是青藏高原厚大陆地壳下部镁铁质岩石直接部分熔融和拆沉的下地壳脱水熔融的产物。这套adakitic火山岩的厘定指示出在40 Ma左右时,青藏羌塘地区或更大范围的大陆地壳已经加厚到超过40 km,其地表在当时或稍后可能已经开始了隆升。  相似文献   

17.
红柳峡火山颈是甘肃西部中生代以来唯一且保存完好的陆相火山口,颈内主要由玄武粗安岩充填,其w(SiO2)=51.79%~52.57%,w(Al2O3)=15.22%~16.38%,w(Na2O+K2O)=6.0%~7.00%,w(Na2O)>w(K2O),w(MgO)=5.02%~6.44%,Mg#=57~65,显示高铝、富镁及富钠贫钾之特征。区内火山岩形成于陆内伸展构造背景,源于过渡型地幔,Zr=254.2×10-6~290.2×10-6、Hf=5.595×10-6~6.313×10-6,Nb=30.85×10-6~34.52×10-6,Zr/Y=9.85~10.15,Hf/Th=0.98~1.04,Hf/Ta=3.05~3.20。Zr/Nb=8.24~8.63,接近于地壳平均值,表明在岩浆作用过程中可能发生过地壳混染作用。火山岩ΣREE含量高(294.49×10-6~334.04×10-6),并表现出轻稀土明显富集且轻稀土元素之间具明显的分馏作用,LREE/HREE=13.78~14.81,(La/Yb)N为18.99~21.56,重稀土元素之间分馏相对较弱,表现为重稀土分布曲线较为平坦,(Gd/Yb)N为2.58~2.73,无明显的Eu异常(δEu=0.93~0.99)和Ce异常(δCe=0.97~1.00),表明在岩浆演化过程中斜长石并未发生分离结晶作用以及上地壳物质的混染作用。可明显区分出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及古近纪三期火山岩,表明火山颈形成时间为古近纪。红柳峡火山岩形成时代、构造属性及动力学背景的确定对于研究阿尔金断裂、北祁连北缘断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南部太古宙花岗质岩石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毕守业  张殿发 《吉林地质》1991,10(3):12-23,T001
吉林省南部早太古宙高级区和晚太古宙花岗岩—绿岩带中的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广泛发育,各岩体分布明显受太古宙边缘穹隆及中央卵形隆起控制。在岩石化学特征上明显反映出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和钙碱性两个演化趋势。经稀土模拟计算,英云闪长岩和奥长花岗岩可能由石英榴辉岩经10—40部分熔融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相山火山塌陷盆地基底变质岩U的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相山火山塌陷盆地基底变质岩U的丰度及赋存形式进行了研究。基底变质岩中U主要以分散吸附状态的非结构U存在于基质或矿物粒间,少量的U以微粒、超微粒的独立铀矿物形式存在于矿物的裂隙中或粒间。U-Pb同位素的研究表明变质岩中的U在变质作用及后期的其它地质作用中发生了重新分配,并有不同程度的丢失,原始U含量较高。火山岩与变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作者认为基底变质岩有可能为成矿提供U源。  相似文献   

20.
东昆仑万保沟群火山岩(Pt2w)为一套溢流相的基性火山岩夹少量的碳酸盐岩-硅质岩、泥质岩,形成时代为中元古代(Pt2),其玄武岩的锆石SHRIMP U-Pb谐和年龄为1343 Ma±30 Ma。火山岩的爆发指数Ep=0.18,岩石类型以变质玄武岩为主体,变质玄武质火山角砾岩和变质玄武质凝灰岩少量。万保沟群火山岩(Pt2w)在主量元素成分上表现为低SiO2(42.95%~52.68%,平均为47.52%)、低K2O(0.06%~1.62%,平均0.53%)和高Na2O(1.53%~4.23%,平均2.76%),火山岩中碱性系列与拉斑系列并存。稀土元素含量高(ΣREE=83.71×10-6~232.59×10-6),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强烈富集的右倾斜型,其(La/Yb)N=1.92~10.72,无铈异常(Ce/Ce*=0.92~1.06),铕异常也不明显(Eu/Eu*=0.83~1.10)。普遍高U(0.42×10-6~4.2×10-6)、Th(0.93×10-6~7.0×10-6)、Nb(9.9×10-6~44×10-6)、Ta(0.83×10-6~2.7×10-6)、Zr(141×10-6~357×10-6)和Hf(4.6×10-6~9.6×10-6),微量元素比值蛛网图呈现为一个“大隆起”的分布型式。火山岩以典型的洋岛玄武岩为绝对主体,洋脊型玄武岩少量。Pt2w洋岛玄武岩与Pt2q碳酸盐岩共同构成了洋岛(或海山)的“双层型”结构,洋岛(或海山)的下部为Pt2w玄武岩,上部沉积的则为Pt2q的碳酸盐岩。火山岩的形成环境为东昆仑地区在中元古代时期的一有限洋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